著述與專題報告

從世主妙嚴品,談生命的富貴自在

 

一、前言:

 

當老師無法發揮『教育專業自主』的教學,社會上,只剩一個『亂』字。尤其我們身為教師的工作者,看到北捷的『驚悚240秒!車廂變屠場』,一瞬間無辜的四個搭車普通百姓死亡,還有二十幾人身受輕重傷時,第一個念頭是:「阿彌陀佛」,馬上為『無辜』的死傷者念佛祈福;接著第二個念頭則是:「社會亂成這個樣子,誰該負責」?想一想,我們這群必須搭乘公眾交通工具的「社會大眾」,以後的生命財產安全,有誰來保障?針對這事件,這位隨機殺人的大學即將畢業生,又是我們教導長大的孩子,感觸一定特別深刻。

 

二、談談目前教育的困境。

 

1)、傳統教育的理念:

 

 事實上,『教育』的論述,儘管很多,但教育的本質,則是成熟的個體,以專業的技能,引導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啟迪民主素養、落實法治觀念、人文涵養、來強健國民的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等能力,並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等等。簡單的說是「為天地立心」(健全人格的發展,愛與榜樣);「為生民立命」(瞭解自我在宇宙、人生間的角色,進而啟迪民主素養、落實法治觀念、人文涵養、來強健國民的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等能力,並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等真相);才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如此的燈燈相傳。所以從教育的立場來說,「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才是『成熟的個體』,也才堪為人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人強調『尊師重道』,而清末民初隨著推行新式教育以後,擔任國內的教師,也都必須接受嚴格的『師範教育』,才能取得『老師』的資格;同樣的,大學畢業以上的學士,如要成為『人師』,也都必須在師範院校內接受教育專業的養成教育,而不是隨隨便便在普通的大學,開設教育學分即可以擔任。當然任何團體都有「異類」,這「異類」指的是有的老師志不在於教書,有的老師也可能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了某種心理疾病或行為的偏差,但這都不能「因噎廢食」嚴格師範教育的必要性。可是,隨著政治領導人員的「主觀意見」以及討好財團的需要,馬上反對老師是一類人類心靈的工程師的說法,為了打破「師範院校」的專業,而大開普通大學的「教育學分」,甚至於否認「師範院校」存在的必要,將「師範院校」轉型為普通大學。使得老師的專業培訓,有必要在專業的機構舉行給予「終結」。而傳統上,教育人員必須在特殊的情境中,透過團體的型塑,也就是老師必須在師範院校內,進行專業培養以及進修「行為人師」等等的「犧牲奉獻」精神,不斷的「薰陶」、「定型」。因為要成為世間人的人師,是『愛』與『榜樣』的化身,絕不是只是一種『職業』。

 

2)、從『尊師重道』到老師只是一種行業:

 

所謂「現代化」的學校教育,追本溯源,可以說是從明末清初的西洋教士一一徐光啟、利馬竇挾著「合譯」歐機米得的幾何原本來到中國,並將西方的科學、幾何、歷法、天文、地理、水利等知識,透過傳教,進入中國社會。我們的學者例如胡適之先生,立刻懷疑起傳統的儒、釋、道合流的傳統教育,是落伍的;尤其,清末的奏定學堂章程、以及欽定學堂章程實施以後,我們立刻採取西方教育的模式,從小念小學、中學到大學,學的東西,或者說傳授的「知識」數量不能算少,但這許許多多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都用不上,所以接受新式教育的學者,「道德知識」一大堆,但他們的「道德行為」卻是「脆弱」得可憐,這實在非常可惜。反觀,清末之前的教育,中國古老的教育,都是立定:「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繼往聖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簡單的說,當時的學者都知道追求「讀聖賢書,當成聖成賢」。古代的「小學」,教的是「生活教育」,如何灑掃應對、進退,怎樣待人、接物,從小訓練「學生」服務的人生觀。而西方的教育,源之於征戰時,所逮捕的「認字、教書」的「奴隸」,因為這些戰爭時的「戰俘」,殺了可惜,剛好可以將他們教導「子女」或 是「士兵」等技能,所以西方社會,是沒有「尊師重道」的觀念的。直到普魯士(德國的前身)的宰相一一俾斯麥,為了富國強兵,斷然實施國民教育,才有現代化的國民教育。因此,洋人心中的教育,只是知識的灌輸、技能的訓練,並沒有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概念,所以他們的「大學」也只是講學,以及知識的探討與辯證而已。當國內派出大批留學生出國留學以後,追求的是這些知識的探討,講求的是「校園的學術自由」。有時一些學者陪著這些西洋的「學者」,看到我們中國的小孩,在他們還是很天真、很活潑的時刻,就要將他們管得那麼多,處處約束,不給他們各種自由的遊戲,以免放逸的這種想法,是外國人不能理解,也不能贊成的。而這種在政治上,追求個人主張的學術與言論之「自由主義」,也是現代國內很多專家學者『人本』的思想根本。

 

 剛剛說了,教育是一種從不成熟的個體,經由師長的『牽教』,透過增上緣來增進學生學習的信心,也要經由逆增上緣來磨練學生的意志力,來養成好的德性,這是中國傳統教育的核心思想。其實,佛在楞嚴經上教導我們,我們身體的結構是「地、水、火、風」四大種,經由各人的「心識」變現出來的。例如,我們身上的『水』佔了百分之七十以上,「水性」是往低處流,所以要往上提昇自己的「德行」,那一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但要學壞,則是不必別人教導,所以我們常說學好,要三十年的功夫;學壞,用不到三天,就是這個意思。我們要學好,剛開始是需要「他律」的約束,不斷的鞭策,等到『習性』定型了,透過自我反省、自我檢驗、自我教育,這時『放心』了,也就是孟子在盡心篇上說的:「堯舜,是性之者;湯武,則是反之者」,「反之者」是透過教育,起心動念已經習慣於『良知良能』了。所以我們要懂得,小時候讓小孩受約束,長大才有真正的自由;小時候如果開放不管,放縱、順從他們的習性造作,長大了,造業犯罪,後悔就來不及了。閩南話有一句話大家都聽過:「順豬舉灶;寵子不孝」,這是期待大家三思的。

 

 根據民國八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總統 (88) 華總 () 義字頒佈的「教育基本法」,第八條之規定:「教育人員之工作、待遇及進修等權利義務,應以法律定之,教師之專業自主應予尊重。學生之學習權及受教育權,國家應予保障。」維續我國優良的教育傳統一一尊師重道,已經因為訂定了正式的「教育基本法」而消失了,而老師已經是三百六十五行的一種行業而已,教師地位不再是「天、地、君、親、師」般的清高之志業。到了民國951227日,修訂通過的的「教育基本法」第八條之規定。條文修正為:「教育人員之工作、待遇及進修等權利義務,應以法律定之,教師之專業自主應予尊重。學生之學習權及受教育權,國家應予保障。」這裡大家要注意,是在「學生之學習權及受教育權」,加上「學生之學習權、受教育權、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國家應予保障,並使學生不受任何體罰,造成身心之侵害。」所謂「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國家應予保障」,意思是學生不讓老師打、罵,甚至於說出學生怎麼可以沒規矩等,也不可以。法律明文規定老師能打、罵學生,不管某一位學生在教室內吵翻了天,嚴重傷害了教室內的教學秩序,或者影響了其他同學的學習權利,老師也不能打,也不能罵。還有,「人格發展權」究是何指呢?往好的提昇、還是往下沈淪?學生的人格之行塑,也就是『德育原理』告訴我們說的,道德的發展是經由他律,『薰習』久了,才能『自律』。為了不傷害他們的「人格發展權」,既不能打,也不能罵,甚至老師一開口講話還要留意,有否傷害了學生的「自尊」?更荒繆的是:「並使學生不受任何體罰,造成身心之侵害。」反正,學生是鑽石,不能說、也不能碰,所以今天的學生的學習情境,一如古代的帝王,順我,則無話可說;敢跟我瞪個眼,那就沒完沒了。因此,當校園內老師是被綁著手綁著腳來教學,那只能一如留聲機或是教學機一樣,整天播放著「知識」,至於教學中,強調的主學習、附學習、以及輔學習,那種德育、美育、群育……根本無法落實;當然,老師是『愛』以及『榜樣』的教育理想,要如何貫徹,只好學學我們的本師一一釋迦牟尼佛的法寶了。

 

三、佛陀教學的用心與自在:

 

 不過,身為老師的我們,明知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尤其選舉凌駕一切,國家領導的階層無心於「百年樹人」,只追求當下的個人利益,媒體又不夠成熟到足以教導整個社會,建構出「公平、正義」的社會;所以老師要想依靠傳統的「尊師重道」之權威,來依照現有的教育專業實施教學,教育民眾的「四維」、「八德」,或是更高的教育境界,是『明知其不可為』的,但我們總是要本著我們教育的專業而『為之』。那只有回過頭來看一看當年『本師一一釋迦牟尼佛』的教育理念,向他老人家取經,我們先簡單的談談他老人家的教育理念:

 

1)、教育的目的:從自利利他到離苦得樂,從自覺覺他到轉迷成悟。

 

      從「照見五蘊皆空」到得『大自在』。

 

2)、教育的實踐:從『五戒』的消極面,逐步轉化成『十善』到『饒益一切有情』。

 

()、教育的關鍵:一切法,從心想生。

 

3)、教育的手段:增強與減弱的心理軌則。

 

4)、教育的課程:經、律、論三藏以及善知識的引導。

 

5)、教育的教學藝術:契機契理的教學。

 

6)、教育的評鑑:從教育目標、教學過程到補救教學的多元評量。

 

 當然,每一個課題談起來,都是幾年都談不完,所以這裡只能略而不說,但從佛陀的教育架構來說,一位老師應該如何秉持佛陀的一代聖教,在今天的環境中,老師堅持發揮『教育的專業理念』,來教導學生,既然身為人師,就要真正先做出「眾相為嚴悉具足」的『師嚴』,才能讓學生樂予學習,來恢復『道尊』;進而將我們的教育,契入佛的境界,引導學生進入真正有智慧的人生。

 

四、從四大天王談佛陀教學的用心、精進、智慧、與成就:

 

1)、「東方持國天王」的『用心』:

「東方持國天王」的意思,指的是每當旭日一生起,就以『持國』,也就是治理國家的『用心』,來面對教學的一切「人、事、物」。簡單的說從面對學生、家長、同事以及學校的行政人員開始就要『用心』,針對學生不同的程度、需要、興趣、能力,如何「備課」?如何選擇適合學生共同必修、以及單獨為補救不同學生能力所需的教材,設計各種活動,來「攝」受、折伏每個學生的煩惱;進而已逆、順等多端的緣起,來鍛鍊學生的自信以及意志力,如此的能善巧應機,故名「自在」。還要自己每天「以身作則」,先當學生的『榜樣』,例如華嚴經世主妙嚴品談到「樹光乾闥婆王」,是「得普見一切功德莊嚴解脫門」,如此先樹立『典範』,言行舉止,沒有『情緒』,只有『智光』,學生看到老師一如十法界眾生『普見』佛的「一切功德莊嚴」。佛的身、口、意業的造作,言行舉止,都是利益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一攝受到佛的威神加持,都是如此「離苦得樂」,獲得「轉迷成悟」,所以說「普見」佛的『典範』。

設計的課程與教學,要能達到一如「淨目乾闥婆王」所示現的標準,也就是「得永斷一切眾生憂苦,出生歡喜藏解脫門」。也就是老師要以慈愍方便來教化眾生,世主妙嚴品一開頭就說,教師要提醒自己教學要「海月光菩薩」,簡單的說面對如同大海般個性不同,習慣不同的學生,要循循善誘,春風化雨般的除掉學生之「憂」,而讓學生感覺到校是「喜」「生」。每個人的「憂苦」既如海一般的廣深,同樣的「喜」樂類別,也一如塵沙,所以難以盡名,一如「藏」般。所以「東方持國天王」手上拿的工具,是一把『琴』。弦不繃緊,發不出好的音聲;繃太緊又會斷,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學生的困惑,要如「華冠乾闥婆王」,解惑務必永斷一切眾生的邪見」。所以教材的選擇,要如「喜步普音乾闥婆王」,一如雲彩廣布,普蔭澤一切學生,如是的以慈「雲」「普蔭」所有的學生,材、與不材,都能因材施教,讓智慧、能力、性向各各不同的眾生,都能夠得到符合其需要、興趣、以及能力的教學,同得開發其潛能。中國人說『量大福大』,在設計各種遊戲或教學中,的也要如「樂搖動美目乾闥婆王」,讓學生從美育、德育中,培養開朗、進取的態度。了知佛菩薩「示現」廣大「身」以益物,老師以不可思議的美目智慧,讓學生未種善根者,令種善根;已種善根者,令其增長;已經增長者,令其成熟;已經成熟者,令得解脫。如此善以教導,在因地種解脫的因,到果地時結解脫的果。這樣的教導,因材施教,並進入『稱性』的教育,才能將每個學生帶上來,所以稱普,老師的用心準備,得「廣大」「身」;面對一切境界,具相清淨,所以說「妙好」。這樣的用心,現的就是「普放寶光明乾闥婆王」,一實施教學,自然現出一切大歡喜、光明清淨身,也就是以「身」「光」「普」照,塵不能染,見者必「歡」喜;並以智「光」悅機,惑累不生,所以,當然令學生家長以及一切行政人員「歡喜」。所以,『用心』「大」「喜」,有了充分的教學準備,就會善入一切順逆境界,給予學生。

2)、南方增長天王的『牽教』:

 

教學的過程,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也就是在老師的輔導下,整個教學過程要有縝密的「教學評鑑」,稍有偏差,立刻予以導正,也,就是我們台語常說的『牽教』。所以老師要如同「增長天王」一般,普觀所有的學生學習的過程,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的教材與以及運用『善巧』、最有效的方法,輔導每個學生的學習,以成就佛道。要『牽教』每個學生,例如偈頌中說:「成就忍力世導師,為物修行無量劫;永離世間憍慢惑,是故其身最嚴淨」,也就是擔任老師的,要一如「佛」已滅怨一般,過去教學的愉快不愉快,都必須『滅怨』。人中最大的『怨』,莫越於「憍慢」。因「憍慢」而有『卑陋』;所以老師現『鳩槃茶王』的目的,主要的是除滅「憍慢」,讓『卑陋』的負面情緒,就轉為「端嚴」,這就是『轉識成智』。如何輔導、『牽教』,要學「佛昔普修諸行海,教化十方無量眾」,也就是說所有的教學,務必以種種方便利群生。教學的技巧,要如同『龍』一樣的千變萬化,才能有效的「教化十方無量眾」。學生「念念殊」,所以老師一定要懂得「種種方便」的教材以及教法。講課時,就如『龍王』一般,千變萬化,讓教學成為「春風化雨」,學生最喜悅的,就是老師像「龍主」一般,而其過程如「佛以大智救眾生,莫不明了知其心」;學生心中想什麼?清清楚楚,所以以種種自在來調伏學生的疑惑。好的老師一定要瞭解學生的心理,比如學生的能力、興趣、和嗜好,才能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受益,所以說「佛以大智救眾生,莫不明了知其心」。老師具有般若智慧,自然以每個學生的心為心,不是以老師的想法、看法、按照課本來教學而已,所以不被五蘊身心的意識來「照本宣科」的教學為滿足,如此順著學生各各學生的『念念殊』,如是轉識成智,這樣的教學,才能把每個學生帶上來,這就是「嚴幢見此生歡喜」。這樣的教學藝術,好像「神通應現如光影,法輪真實同虛空」,也就是不同的學生,老師示現跟他一樣,同理心,同樣的程度語言……,就好像『立竿見影』,不同的角度,影像或長或短,或正面或影斜,那是緣不同的結果,而不是光有所偏心。但是方便之中有『方』,而不是「方便」就可以隨便,這就是『法輪真實同虛空』,若有似無,非空非有。如是處世無央劫,也就是如此的教不倦,這樣才真正的『牽教』。『一切眾生種種別』的「別」,是差別太多了,學生的差別也如從二十八層天,到地獄、鬼眾。除此之外,還有植物、礦物,乃至於講堂、教室、桌椅板凳,都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眾生就太多太多了。但是,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說這無量無邊的差別,皆同一個緣起-「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同一個根本。追根究柢,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種種差別」,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老師教導學生要『於一毛端皆示現』,也就是教學要成功,一定要在細微處,運用各種善巧方便,有效的度化眾生。如是本著教人「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的理念,來推廣佛陀的宗教教學,讓一切眾生真正認知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是「神通變化滿世間」了。

『牽教』的過程中,老師要瞭解「一切眾生瞋恚心,纏蓋愚癡深若海,如來慈愍皆除滅,燄龍觀此能明見」,簡單的說,面對學生、家長、行政人員以及媒體的批判,我們要如同燄龍王一樣,了知『一切眾生瞋恚心』,人人都有貪、瞋、痴、慢的習氣,所以說大家一定是『纏蓋愚痴深若海』,「纏」是纏縛,「蓋」是障礙,也就是說無量無邊的煩惱纏縛、蓋覆了我們的真心本性,使我們的性德透不出來。所以老師要學習『如來慈愍皆除滅』,佛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拿出『智慧』的劍。以大慈悲心,不捨離眾生,務必在教學的過程,要讓所有的學生以及有緣的眾生,出離煩惱。

3)、『西方廣目天王』的『智慧』:

『西方天王』用印度話來說叫「毗樓博叉龍王」,意思是透過教育,以各種善巧方便的教化,讓眾生消滅一切「諸龍趣」。簡單的說,一如心理學說的,我們的心性有生物性、人性以及神性。我們因為有身,就離不開生物性的『制約』以及人性的妄想、分別、執著,以致於日常生活中「熾然苦」,也就是為人處事被色、受、想、行、識等種種生理、心理的『五蘊熾盛』之三障痛苦,無法解脫出來。而老師一如「毗樓博叉龍王」一樣,在教學中,不管是「主學習」、「附學習」還是「輔學習」,目的都要達成消滅一切『五蘊』之「諸」「趣」。老師面對這些身心靈各異學生,當下要一如學生當下的『化處』,隨類現身,教化一如六道眾生的學生。

要能如此,老師要如「娑竭羅龍王」一樣,得一念中,轉自自己的身心示現出無量眾生身,簡單的說,是台語說的『會死會活』。教學的技巧靈活,也就是教學能以「智慧」神通變化,能「示現無量眾生身」,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因材施教」,變現出跟當下所要教導的眾生相同的程度、能力、興趣、與嗜好,來循循善誘。面對科技進步的今天,老師更要如同「雲音幢龍王」,得於一切諸有中,以清淨音,說佛無邊名號海之「淨音」,指的是善於應用各種教學媒體等諸多的化具。好像在娑婆世界中,眾生的「耳根」最利,所以以「淨音」來講經說法是佛陀教學的主要方式,是最重要的教學工具。而老師在教室內的班級教學,大致上是用說的,但說之中,輔以各種教學媒體去『言說』,教學效果才能更加強。因此『清淨音』是以清淨平等正覺的『音聲』為化具。教學是要去掉學生的煩惱,所以老師要像「燄口龍王」,教化眾生的方法,是以無量無邊的「智慧」。神,是不可思議;通,是通達無礙,所以『神通』即是智慧。因此「燄龍王」指的是教化一切眾生,必須去除瞋、癡、蓋、纏,而達到以如來慈愍,令除滅解脫,這就是『契理、契機』的教學。而這裡還要先提一下,「雲幢龍王,得開示一切眾生大喜樂福德海解脫門」這句,等一下還會說,但這裡順著剛剛的語句,「得開示一切眾生大喜樂福德海解脫門」之隨「樂」,是化意,也就是教學是要讓一切眾生透過教化,養成『修一切善』的習慣,才能得『大喜樂福德海』解脫,成就佛道,這才是諸佛如來『示現』人間的本懷。還要如同「燄口龍王」一樣,得普現無邊佛世界,建立差別解脫門。也就是老師一如『西方廣目天王』,具足肉眼以及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有如是的智慧與慈悲,才能「建立差別解脫門」。也就是老師能教化一切眾生,去除瞋、癡、蓋、纏,而教化就『契理、契機』,讓眾生證得如來慈愍,達到教學的目的。同時教學過程是如同「雲幢龍王」,讓一切眾生,透過教化,得大喜樂福德海解脫,最殊勝的「大喜樂福德海」,就是成佛,這才是諸佛如來教化的本懷。同時教學,「慈」「音」『智』俱,才能達到「清淨」,也就是老師還要有「德叉迦龍王」的功夫,教學不挾帶任何情緒,以清淨之『根本智』,隨緣以最適合學生的音聲,滅除學生的佈畏。人,一入寂「淨」,才發現本無貪愛,所以何「畏」之有?吃就是吃,睡就是睡,何憂之有?一談起為人處事以及生命價值,老師如同「無邊步龍王」,得示現跟學生一樣,於「身」中,「現」「身」、「土」。這句話,舉了一個例子說,教導學生『孝順』,幫爸爸媽媽做家事,是孝順的行為;聽爸爸媽媽的話,為人謹慎、做事小心,是孝順的行為;努力的讓學業、家庭、事業蒸蒸日上,是孝順的行為;向上提昇自己的心性,積德載福,也是孝順的行為……;幫爸爸媽媽做家事,聽爸爸媽媽的話,……好多好多的行為,一如『孝順』這理念的各種器官,所以『孝順』的一毛端,可能就是聽爸爸媽媽的話,為人謹慎、做事小心,而「聽爸爸媽媽的話,為人謹慎、做事小心」,又是包含在『孝順』這件事上。教學還要有效率,好像「清淨色速疾龍王」,在教導學生的過程,從觀察「老師」的各種「言行」,而自然長養學生模仿教師的人格,而得「愛樂歡喜」;所以我們常說的教學,是活活潑潑的,因為老師一如「佛」一般,「言行舉止」,都是「行深般若」,面對種種順逆境界,都能照見五蘊皆空,而得大自在解脫。

 

「我觀如來往昔行,供養一切諸佛海,於彼咸增喜樂心,此速疾龍之所入。」這是前面說的「清淨色速疾龍王」,各位看前面的長行,法門是:「得出生一切眾生大愛樂歡喜海解脫門」。大愛樂的『大』,是稱性而說,大愛樂就是「大勢至」菩薩的教學。『我觀如來往昔行』這句,也就是速疾龍王觀察諸佛如來往昔的修行與教學,是處處『供養一切諸佛海』,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落實大慈大悲、落實大愛樂的「普賢行」之教學。普賢行與一般大乘菩薩行從事相上來說沒有兩樣,布施供養完全相同,但用心,也就是從「性」上來說就不一樣,把一切眾生都看作諸佛如來,都看作是自己的父母,這樣才能真正從他們「大愛樂歡喜海」來利樂一切有情,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修布施供養,教化的功能才能顯著。孟子在盡心篇上說,君子的教學,要如『時雨化』,這樣語默、動靜,無非是『於彼咸增喜樂心』,讓眾生「速疾」知道怎樣修學、契入佛法。「佛以方便隨類音,為眾說法令歡喜,其音清雅眾所悅,普行聞此心欣悟。」這是普行大音龍王的悟入,也就是:「得示現一切平等悅意無礙音解脫門」。我們知道『佛以方便隨類音』的「方便」,就是權巧方便,善巧方便。「隨類音」,指的是虛空法界眾生的族類無量無邊,所以要「方便隨類音」,就是懂得隨喜、恆順,無論順境或逆境,善緣或惡緣,都要懂得隨順;但是,一定要有高度的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才有能力隨順。所謂『佛以方便隨類音,為眾說法令歡喜』,其要領是「其音清雅眾所悅」。其音清雅眾所悅,也就是演說的音聲,要清淨雅致,才能叫人歡喜。我擔任督學時經常參觀老師的教學,有時老師一上課,語調沒有「平、仄,去、入」,上起課來,學生自然昏昏欲睡,毫無教學效果;教學的內容自己也不甚清楚,只能依樣畫葫蘆,當然自己不能感動,學生上課如同嚼蠟,而普行龍王在這裡為我們做『榜樣』,講經說法的法門,是引導眾生修行證果的。的確的,講經的人天天勸人為善,也就是天天勸自己,勸的時間長了,勸得多了,自己不知不覺就轉變了,這就是講經也就是最好的『行門』。最後這一偈誦:「眾生逼迫諸有中,業惑漂轉無人救,佛以大悲令解脫,無熱大龍能悟此。」這是無熱惱龍王所修的法門,長行是這樣說:「以大悲普覆雲滅一切世間苦解脫門」,也就是說諸佛如來應化示現的目的是「以大悲普覆,雲滅一切世間苦」,日常生活中,『眾生逼迫諸有中』,所謂「諸有」是指三界的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這就是「三有」。起心動念都是有業因的,所以都有因、有果,從「無明」、「行」是過去的因,從「識」到「有」,是此生的因果,有了愛、取,就有「生」、「老死」是來生的果。所以我們眾生生活在業因果報中,這就是「眾生逼迫諸有中」,以致於『業惑漂轉無人救』,「漂轉」就是輪迴的意思。自作自受,因而造作惡業,自然感得三途果報,沒人救得。還好,佛為我們說:《十善業道經》,告訴我們真正能受持十善業道,才能往上提昇,不受惡道之輪迴。《觀無量壽佛經》中,佛告訴我們要到極樂世界,必須先修「淨業三福」,也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然後逐步的修下去,這時有了『善』還要『離一切相』,念佛、憶佛,必定成佛,不再輪迴,這就是『佛以大悲令解脫』。這就是佛菩薩示現『無熱大龍』來教導我們,來救我們。佛來救我們。

 

 

 

 

 

當然,條文中也說:「教師之專業自主應予尊重」,但如何尊重呢?則不再探討。當科技越來越進步時,老師在課堂說為了督導學生認真學習,偶而說話大聲了些,學生立刻以手機拍下老師「兇巴巴」的鏡頭,寄到報社或是電視台等媒體投訴,媒體為了競爭,為了強「獨家報導」,也不追問老師那「兇巴巴」的鏡頭,背景為何?動機與目的又是為何?老師的專業自主又有其他怎 樣的配套措施?……只是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都在重播那個「老師生氣的畫面」,醜化老師的形象,莫此為甚。而政治人物為了討好選票,立刻根據媒體的畫面,打老師給學生、家長以及某些特定的團體人事看;學校的校長、行政人員雖然心知肚明的了知這個老師,是個教學認真,管理學生比較嚴格的『好』老師,可是為了「息 事寧人」,以致於人人自保,大家噤若寒蟬。而當事的老師面對整個社會全面性的二十四小時之媒體報導,學生得意的「看老師笑話」,溺愛子女的家長的數落以及政治人物的百般屈辱,孤立無緣;同時在「鏡頭」前,拿出這樣的體罰其實是為了保障全班學生的受教育權甚或說出是本著教育的良心……但曾子殺人的故事雖然大 家都明白,一旦大家說老師罪該萬死時,再怎麼說明,也是百口莫辯!到最後,只好「忍氣吞聲」,自認倒楣,不然又能怎麼辦?

 

 而這種情況,隨著媒體的報導,一如傳染般的,每個學生手上都有手機,他可以這樣做弄老師,其他的人也可以隨手拍拍,於是只要認真負責的老師,沒有不跟老師開玩笑的。學生是「未成熟」的個體,但媒體以及有權力的的『輕忽』處理老師體罰學生的事件,就越來越『惡性循環』。終於

 

 校園,就是社會的縮影。當老師不再是一種『志業』,當老師的專業自主權力不能得到社會的重視,那任令不成熟的學生之「人格發展權」充分發展的時候,我們不難發現,女友要分手,就拿著刀子砍女友的父親以及祖父;當學生單戀一位學姊,學姊封鎖了他的line時, 就拿刀子砍人家的父親……好多人都在問,台灣怎麼了,教改二十年來,我們將老師從天地君親師,轉換成普通的職業;又不給老師具有專業的自主權,甚至還取消老師維持教室秩序,保障其他同學受教權的「適當體罰學生」的權力,校園一亂,軍中必亂,社會問題當然越來越嚴重。大家想想看,愛子女可以『溺愛』嗎?教導學生,可以不給學生任何『規矩』嗎?

 

 

 

北捷事件的反思之二

   古 時候,交通不方便,媒體不發達,所以當時的君王、知識份子,都很重視以歌舞,舞蹈以及民間的民謠,來教化百姓,以移風易俗。例如,小時,我們經常看「歌仔戲」、「布袋戲」的表演,戲劇的形式很多,但離不開用唱歌、用舞蹈、以及各種戲劇的表演,來教化眾生;長大以後,聽人說書,講古,其內容都是教導民眾諸如 『忠、孝、節義』等情操,所以整個社會一到農暇期間,都是在實施全民的社會教育,以培養全民的健康身心。反觀近代的報紙、電視、網路非常盛行,但這些「明星」「辣妹」的歌劇表演,仔細觀察,它所表達的內容,無非是「非社會」,甚至於是「反社會」的靡靡之音。「明星」「辣妹」的言行,是青少年模仿的主要對 象。例如「一支火柴」成為青少年的『英雄』榜樣;「網路遊戲」,鼓勵世間的年幼「無知」的青少年,在虛擬的世界中,幹盡殺、盜、淫、妄等行為,還是『英雄』……而現實的政治人物,消防署長,拿著全民救命的錢,透過『包裝』,躺在床上,總統還會親自到病床上透視這位『消防英雄』;同樣的,營建署長,領著全民納稅的薪水,推行『住宅正義』,一方面以「國家公權力」來「區段徵收」沒權沒勢的老白姓的土地,實質圖利財團興建『合宜住宅』,而這位「模範公務員」, 住豪宅,身邊妻妾成群在在都在暗示著我們社會,只要懂得包裝、說謊言,投機取巧就能取得「名位」……,所以今天的社會,『上位者』鮮廉寡恥,只想透過選 舉,以獲取「名位」;知識份子,只想當「御用學者」來分「一杯羹」;經營生意的,想盡辦法「官商勾結」……,年輕人墨守22k,要到何年何月,才能擁有安 身立命的一間小套房。既然是前途茫茫,所以捷運車上,無緣無故的隨機殺人;戀愛不成,就要殺人家的父母、祖父母;網路上line一被封鎖,就要殺人家的父 親……這種非社會以及反社會的事件,當然層出不窮,整個『社會失序』,人心惶惶,大家動盪不安。

   想想看,古時候真正有智慧、有遠見的帝王、宰官,都會很小心的對於這些社會教材的內容,都要經過嚴格的審查,所以除了儒家思想的提倡之外,對於佛教或是道教的經典也都要嚴予審查,這純粹是為了保護社會的安全,保障人民的正知正見,使得『人』之所以為『人』的潛能,給予開發出來。哪是那些高唱小孩子不能打, 不能罵,要尊重小孩的「人格發展」,卻忽略了教育的本質是『成熟的個體』以『高度的教學藝術』,所給予學生做『適性』、『適才』的『牽教』。我們現代社會所強調的「人本」,只重視表面的「以人為本」,卻忽略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的深層意涵,這怎能達成真正的「以人為本」的「聞深適神,法喜 無上」的生命喜悅之目的精神。同樣的「言論自由」的言論,是基於「終得涅槃,無盡安樂」的和諧社會之建構?還是濫情的隨便說說,不考慮社會的倫理秩序,都是我們該保障的「言論自由」?這都是有待知識份子深思深思阿!

 

 

在這後現代化的今天,人民從小拜科技之賜,年輕人整日沈迷在「網路」的世界中,科幻小說、各種悠遊卡、代幣,取代了正式的錢幣,火星的語言、奇裝異服的生活,讓人民搞不清是活在真實的人生中,還是『虛擬的世界』?學校的教育講道德成了落伍,要求學生認真學習成為「罪過」,教育只成為「孩子」必須在小學混六年,中學混六年,大學混個幾年,還要延畢;好一點的,教育只是補習功課,考好學校,拿到名校的畢業證書以及專業證照而已。至於人生的生活教育或是品德教育等人生的價值觀之薰陶,那在教育基本法中是找不到的。以致於我們這一代以及下一代頓失了生命的意義,很多人不知為何而生?活著是為什麼?尤其,拜科技之賜,衣食住行不再花費我們太多的時間,房子的打掃不是用機器,就是有外傭,所以大部分的人們,窮得只剩下『時間』。於是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看電視打發時間……,當然有的人會打打麻將,而年輕人更是以上夜店為「時尚」。尤其「後現代化」的思想,多樣化,去「中央化」,表現在文化上,更以快速、庸俗、複製為上。因此毒品、霸凌、色情,充斥在校園內,軍隊中;甚至於出現在捷運、公共交通工具上。我們處此混亂的社會,要如何重新建構這個社會的價值,輔導青少年愛惜生命,進而讓下一代的年輕人,發現到我們生命的富貴,以及人生本來的真面目一一『自在』,這就是今天想跟各位,分享華嚴經,談談生命的富貴與自在。

 

 

 

 

 

「佛果十力」根據《大智度論》所說的,佛的十種力,第一「是處非處智力」。意思是說:「知一切眾生因緣果報」,簡單的說,做善業得善果,這就是「是處」;反之,做惡業而得善果,就是「非處」,這是不可能的,這就是「是處」、「非處」了了清楚。第二是「業智力」。「業」是造作,佛知道十方三世一切眾生,所有的造作。不但佛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都知道,所有眾生的過去、現在、未來,佛也知道,這叫「業智力」。第三「定智力」,也就是「諸禪三昧」。所謂諸禪,指的是佛經常說的修行有「四禪八定」。而出世間的禪定更是無量無邊,我們常在經典上看到「無量三昧」,「三昧」就是禪。無量三昧之理論、方法、境界,佛的智慧無所不知。在所有一切法門中,例如念佛念到一心,不思善、不思惡,一句「阿彌陀佛」,就所有的念頭『平』下去,這是「念佛三昧」;而學華嚴經教導我們,參禪、念佛、唯識或是密法……都好,入此『海印三昧』。第四「根智力」。根,是根性,也就是了知宇宙的習性,一切眾生都不相同。第五「欲智力」,如實遍知諸眾生之種種欲樂。我們細心觀察,縱然不能徹底明瞭一切眾生種種欲望、種種愛好,眾生想什麼,喜歡什麼,契機契理的隨順眾生,攝受眾生,入佛知見。第六叫「界智力」,知世間眾生種種界分別。界,就是眾生的類別,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教導的方法,必需以不同的方法的角度度化。第七是「至處智力」。至處是指世出世間一切眾生的修學,能達到什麼樣的境界,佛知道。第八是「宿命智力」。知道一切眾生的一生,乃至於過去無量劫,生生世世的事情,佛都曉得。佛不但知道自己的,也知道一切眾生的過去無量劫,因此,佛的說法,方能圓滿。第九是「天眼智力」。天眼是能見,是如來甚深究竟圓滿三昧之中,定中親見的境界。天眼、天耳、他心,這些能力,佛告訴我們,也是我們每一個人本具的能力。所以心經上說:「照見五蘊皆空」,這時自性的德能,就自然恢復。最後是第十,「漏盡智力」。自知一生圓滿,不受後有,就叫漏盡通。「漏盡」是煩惱斷盡,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如此的「能令諸力皆圓滿」,這也就是達到我們常說的『萬德莊嚴』。

 

 

 

 

二、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給予我們的教育是什麼?

 

(一)、認識宇宙的本體(本體論);了知人、我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知識論);精進修行,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意志力),共證真常。

 

《華嚴經》總共有三十九品,這「世主妙嚴品」是第一品。所謂『世』,指的是時間,有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同時『間』,指空間。所以世間,就是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也就是當下生活的依報環境。「界」,也是指空間。世間或者用「世界」兩個字,就是時間與空間。

 

時空,就包括了一切諸法,一切法都離不開時間與空間。佛告訴我們「世間」有三種,也就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就叫「器世間」,指的是「地水火風」等物質環境。第二種叫「眾生世間」,也叫做有情世間,指的是九界的有情眾生。第三種稱「智正覺世間」,智正覺就是佛,證得究竟圓滿的『正覺』果報。這三種世間,器世間就是佛教化的區域;眾生世間就是佛所教化的對象;智正覺世間就是能教化人,成就『佛道』的聖賢。佛說經,教導我們善用世間的工具;佛能教化十法界,共證真常,這是教化了三種世間。 

 

這三種世間都有主。『主』就是在這一個地區,一段時間當中,有能力、有德行的能做得了主宰,得大自在,這是眾生世間主。器世間主是鬼神,山神、水神、樹神,在《華嚴經》上有將近四十種,都屬於器世間主。屬於眾生的有情世間主,以經上說的來參加法會的,這個世間的國王、天王,都來聽經聞法,擁護道場,護持佛法,這都是眾生的世間主。佛於法自在,無有一切障礙,所以佛稱為法王,法王,就是智正覺世間主;智正覺包括了聲聞、緣覺、菩薩。這是「世主」兩個字。

 

『妙嚴』兩字,「妙」是指佛所說的一切法,契理契機,甚深甚廣,微妙難思。這是專就佛所證得的宇宙人生真相,並教化眾生所得的『佛果』。「嚴」是宇宙的本體中,一滴水、一點露;一花、一世界;水不能沒有魚,魚更不能沒有水;萬事萬物間,相生、相剋,又相輔相成,這就是莊嚴,器世間莊嚴。「眾生嚴」是十法界的眾生,都是『共同一法生』,經由佛陀的教導,彼此之間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互為成就,人人存好心,心好、行好,這就是「眾生嚴」。「智正覺世間」的諸佛莊嚴,以真誠、清淨、慈悲之心,行利益眾生的教化,永遠是學不厭、教不倦到極處,務必將「器世間」,眾生的「有情世間」,給予教學好,讓人人成佛,這是真佛住處。所以本經「世主妙嚴品」一開頭,就直接教導我們成佛有怎樣的功德,如是「舉果」讓我們眾生生信。

 

(二)、成佛的殊勝處:

 

』、 成佛的『心地』一一其地堅固,金剛所成。

 

成佛者的『心地』,是以『般若』智慧,其言行舉止,言為人師,行為師範;所以為人、處事,自利利他,莊嚴無比。

 

1上妙寶輪。及眾寶華。清淨摩尼,以為嚴飾。諸色相海,無邊顯現。(身)

 

2摩尼為幢,常放光明,恒出妙音。眾寶羅網,妙香華纓,周匝垂布。(心)

 

摩尼寶王變現自在,雨無盡寶。及眾妙華,分散於地。寶樹行列,枝葉光茂。(教學)

 

3佛神力故,令此道場,一切莊嚴,於中影現。(靈)

 

『二』、教學的慈悲一一其菩提樹,高顯殊特。

 

教學的目的:

 

1、教學的技巧一一金剛為身。琉璃為幹(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眾雜妙寶,以為枝條(知識)。寶葉扶疏,垂蔭如雲。寶華雜色,分枝布影(邏輯思維)。復以摩尼而為其果(目的)。含暉發燄,與華間列(次第)

 

2、教學的妙用自在一一其樹周圍,咸放光明(榜樣)。於光明中,雨摩尼寶(啟迪後進)。摩尼寶內,有諸菩薩,其眾如雲,俱時出現(燈燈相續)

 

3、教學的結用一一又以如來威神力故,其菩提樹恆出妙音,說種種法,無有盡極。(講經說法,契理契機)

 

『三』、教學者的基本修養一一如來所處宮殿樓閣,廣博嚴麗,充遍十方。才能在教學上抓住體、相、用。

 

1、體相圓備一一眾色摩尼之所集成。種種寶華以為莊校。

 

2、妙用自在一一諸莊嚴具,流光如雲(教材)。從宮殿間,萃影成幢。無邊菩薩道場眾會,咸集其所(海會雲集)。以能出現諸佛光明,不思議音(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其解),摩尼寶王而為其網(教材、教法圓圓滿滿)。如來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從中出(稱性而說)。一切眾生居處屋宅,皆於此中現其影像(影響所及,無不遍滿)

 

3、舉因顯廣一一又以諸佛神力所加,一念之間,悉包法界(遍週法界)

 

『四』、教學的本質:

 

1依報隨著正報轉一一其師子座,高廣妙好。

 

2、體德圓備一一摩尼為臺(建構健康的身心)。蓮華為網(教學總綱領)。清淨妙寶以為其輪(教學之旨要)。眾色雜華而作瓔珞(戒、定)。堂榭樓閣,階砌戶牖,凡諸物像,備體莊嚴。寶樹枝果,周迴間列(慧)

 

3、妙用廣大一一摩尼光雲互相照耀。十方諸佛化現珠王,一切菩薩髻中妙寶,悉放光明而來瑩燭(集體教學)

 

4、佛加廣演一一復以諸佛威神所持,演說如來廣大境界,妙音遐暢,無處不及。

 

『五』教主以悲智攝生:

 

1爾時世尊,處于此座。於一切法,成最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三業普周一一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譬如虛空具含眾像,於諸境界無所分別。又如虛空普遍一切,於諸國土平等隨入(契理契機,善巧方便)

 

3威勢超勝一一身恆遍坐一切道場。菩薩眾中,威光赫弈,如日輪出,照明世界。

 

4福德深廣一一三世所行眾福大海,悉已清淨。

 

5隨意受生一一而恆示生諸佛國土。

 

6相好周圓一一無邊色相,圓滿光明,遍周法界,等無差別。

 

7願身演法一一演一切法,如布大雲。

 

8化身自在一一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無障礙。各現無量神通之力,教化調伏一切眾生。

 

9法身彌綸一一身遍十方而無來往。

 

10智身窮性相之源一一智入諸相,了法空寂。

 

11力持身持自他依正一一三世諸佛所有神變,於光明中靡不咸睹。一切佛土不思議劫所有莊嚴,悉令顯現。

 

三、什麼是生命教育?

 

這是十身末後一條,「力持身」。力是能力,是自性的本能,是性德的流露,也不是修來的。你所修學而來的能力都有限,都有個範圍;自性的能力不可思議,沒有極限。清涼大師註解:「能持自他依正」。自依正,在本經中,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是如來自己的依正。他依正,是十方諸佛剎土,無量無邊的華藏世界。如果就本師釋迦牟尼佛而言,能持自己的依正是娑婆世界依正莊嚴;他依正是娑婆世界以外,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的依正莊嚴。這種能力不是作意、不是思惟、也不是想像得來的,自性圓滿的德能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經文上說,『三世諸佛所有神變,於光明中靡不咸睹』,屬於正報;『一切佛土』是依報。『佛土』是空間,『不思議劫』是時間;說個空間,再說個時間,全都包括了。

 

 

 

在中國佛教歷史當中,曾經有不少人是從物質現象中開悟的。聽流水的聲音,開悟了;聽風吹樹葉的聲音,也開悟;不定是什麼機會能開悟。而流水的聲音能叫他開悟,是佛變現流水的聲音。平常他聽這個水不開悟,這個時間聽水為什麼豁然開悟?是佛力加持的。我們現在講佛力加持,實際上,是佛現的身,現流水的相,為什麼佛在這個時候示現?佛知道這個時候,他開悟的緣成熟了,所以佛應機而現,時節因緣毫釐不差。

 

 

 

佛在什麼時候顯現這些神變?都是應眾生之感。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眾生的數字沒有法子計算。一切眾生與佛都有感應道交,佛可以同時示現這些神變。只要我們有善心、有願心,在這一生當中又歡喜學習,希望在一生當中也能夠像法身大士一樣入佛境界。我們有這個心願,佛菩薩知道。這個十身,我們讀過之後就明白,他知道,他有能力,他真的關懷我們,真的愛護我們,真幫助我們。現在問題是,我們自己要懂得自愛,這點太重要了;要懂得自重,要懂得自愛,佛的這一份恩情我們才能接受過來。

 

 

 

如來果地有十種身。一般比較少講十種身,常說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其實十身才是真正圓滿的說法,三身只是十身的歸納。說三,或者說四,四就是法身、報身、應身、化身,內容真的是不增不減,只是說法不同而已。三身展開說十身,十身把它歸納就是三身。前面一開端的三段:菩提身、威勢身、福德身,這三種身屬於報身;意生身、相好身、願身、化身,屬於化身;法身、智身、力持身,則屬於法身。這是說明三身與十身開合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