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小止觀之四十八---棄掉悔蓋

發布日期 : 2016-04-19 20:34:25

小止觀之四十八---棄掉悔蓋

 

「五蓋」的貪欲、嗔恨、睡眠,會蓋住我們佛性的「清淨」,所以是必須要棄除的,尤其「睡眠蓋」浪費了我們很多的歲月,讓我們一覺千年,多麼可怕。上次我們已經談到棄除的方法、要領,接著要談的是棄「掉悔蓋」,才不會使我們的內心「游移不定」。全文如下:

 

四棄掉悔蓋。掉有三種:一者身掉,身好遊走,諸雜戲謔,坐不暫安。二者口掉,好喜吟詠,競諍是非、無益戲論、世間語言等。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縱意攀緣,思惟文藝、世間才技,諸惡覺觀等,名為心掉。掉之為法,破出家人心。如人攝心,猶不能定,何況掉散!掉散之人,如無鉤醉象,穴鼻駱駝,不可禁制。

 

 「四棄掉悔蓋。掉有三種:一者身掉,身好遊走,諸雜戲謔,坐不暫安。二者口掉,好喜吟詠,競諍是非、無益戲論、世間語言等。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縱意攀緣,思惟文藝、世間才技,諸惡覺觀等,名為心掉。掉之為法,破出家人心。如人攝心,猶不能定,何況掉散!掉散之人,如無鉤醉象,穴鼻駱駝,不可禁制。」第四要棄掉悔蓋,這掉,就是走來走去,喜歡串門子,類似現在心理學的『過動』;悔指的做了很多無意義的事,浪費了時間精神,懊惱不已。

 

智者大師說:「掉有三種:一者身掉,身好遊走,諸雜戲謔,坐不暫安。二者口掉,好喜吟詠,競諍是非、無益戲論、世間語言等。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縱意攀緣,思惟文藝、世間才技,諸惡覺觀等,名為心掉。」簡單的說,掉,有身掉,也就是身好遊走,我們看很多人包括我也一樣,寫了一點文章,就藉故起來,翻翻冰箱,看看電視,或是到外面走走找找靈感,好像都有理由,其實那是「諸雜戲謔」,也是坐立不安的表現。更是身口意不能專一,以致於六根不能收攝一處,故名為掉。悔者,本是懊悔的意思,想想看,過去心不可得,為一能掌握的就是『當下』,老是想著當時要是能這樣做、能不那樣做有多好?接著談口掉,老是『關不了口』,喜歡為了芝麻蒜皮的事與人諍論不休。尤其讀書人喜歡吟詩作詞,吹吹樂器,唱唱小調,好與人談國家的政治文化,附庸風雅的玩笑,這就是口掉。三者心掉,心神不定,縱情放逸,老是「談過去如何如何?」或是看到甚麼新鮮事,也想要嘗試嘗試看看。智者大師告訴我們:「掉之為法,破出家人心。如人攝心,猶不能定,何況掉散!掉散之人,如無鉤醉象,穴鼻駱駝,不可禁制。」也就是我們要知道,『掉』之為法,能「障礙」道人的修行之心。我們行者,修行就是『修心』,把雜亂的心收攝住,讓心達到『寂滅忍』最為重要,若任令心掉舉,則心為之散亂,道業終難成就。『心』不收攝心,歸於一心,如此猶不能安定,何況『掉悔』怎不危險?所以說掉舉之人,猶如無鉤之醉象,也如同無穴鼻之駱駝一般,怎能駕馭!所以智者大師引用「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二」之偈誦的句子說: 

 

如偈說:

 

 汝已剃頭著染衣 執持瓦缽行乞食

 

云何樂著戲掉法 放逸縱情失法利

 

 

 

既失法利,又失世樂,覺其過已,當急棄之。

 

 「汝已剃頭著染衣,執持瓦缽行乞食;云何樂著戲掉法,放逸縱情失法利。」剃頭著染衣,執持瓦缽行乞食指的出家修行,為何還樂著於嘻戲這種無意義的『掉』行之法,仍然放逸在放縱情緒的「人世間」的舞文弄墨,因而失去『無上正等覺』之法利?智者大師感慨的說:「既失法利,又失世樂,覺其過已,當急棄之。」我也常跟學生說,要修行就要拿出生命,『老老實實』的修,不要裝裝樣子;否則不修行過的還很正常,每天寫寫文章,吟吟詩、作作詞,享受人間的樂趣。靜公老和尚也提醒我們說,為出家者業已剃除鬚髮,身已披著染色之衣,方袍圓領,宛若出世丈夫。如是:當須以身作則,執持瓦缽,常行乞食,福利眾生,云何好樂貪著嬉戲於掉舉之法,而縱情放逸耶?夫縱情放逸之人者,現生即失去佛法之利益,覺悟其過患已,當急棄之。

 

 接著談到『悔』:

 

悔者,悔能成蓋,若掉無悔,則不成蓋。何以故?掉時未在緣中故。後欲入定時,方悔前所作,憂惱覆心,故名為蓋。但悔有二種:一者因掉後生悔,如前所說;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懷怖畏,悔箭入心,堅不可拔。

 

 「悔者,悔能成蓋,若掉無悔,則不成蓋。何以故?掉時未在緣中故。後欲入定時,方悔前所作,憂惱覆心,故名為蓋。但悔有二種:一者因掉後生悔,如前所說;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懷怖畏,悔箭入心,堅不可拔。」智者大師說,所謂悔者,指的是這『悔』能成蓋才叫『悔』。因為掉而無悔,則終不能成蓋,何以故?因『掉』時未在緣中,可是等到真正要端坐入定之時,這時就會悔前所作之罪過,或是於身口七支上生悔,所謂身口七支,指的是十惡業中之七種。即身業之殺生、偷盜、邪婬,口業之兩舌、惡口、妄語、綺語;身三口四故稱身口七支。若再加上意業之貪欲、瞋恚、愚癡,則為十惡業。或於意地貪、瞋、癡上生悔,有如是等種種憂惱,這就會蓋覆真心,故名為蓋。但是悔蓋有二種:一者是指因掉,後生悔,如上面所說,悔前所作之無意義的是或是罪惡等等都是。二者指的是犯有大惡業或是重罪的人,其內心之中,常懷有一種恐怖、畏懼之心,所以不論白天或是晚上,終日懊惱悔恨,這種『悔』箭,深入心腑,堅不可拔,以是障乎正道,開煩惱門,慧性沈,而泥洹晦。所以我們修止觀,須知這『悔』的過患,切莫於掉舉因緣,妨礙大事,最為重要。智者也引用「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二」之偈誦,說:  

 

如偈說: 

 

不應作而作 應作而不作 悔惱火所燒 後世墮惡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復憂 如是心安樂 不應常念著

 

若有二種悔 若應作不作 不應作而作 是則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諸惡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不應作而作,應作而不作;悔惱火所燒,後世墮惡道。若人罪能悔,悔已莫復憂;如是心安樂,不應常念著。若有二種悔,若應作不作,不應作而作,是則愚人相。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諸惡事已作,不能令不作。」釋禪波羅蜜是智者大師依據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的詮釋,也就是針對九十品之《小品般若》的論典的解釋,智者大師的偈誦寫得很好淺顯義賅,大家有空可以自己看「釋禪波羅蜜」的單行本。好了,不應作而作,應作而不作,此二句正說明了我們眾生的迷惑顛倒,背覺合塵的樣子。想想看『眾生忙中老』,不曉得為何那麼忙?還不是「掉舉成性」,不忙好像生命就沒有意義,因此不應作而作,然後忙得不亦悅乎。例如,身則不應殺盜淫,卻是每天花大錢在美容,作臉拉皮,只為了偷人家的讚嘆愛慕之情,還要跟人家拼妖嬌美艷。口則不應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則不應起貪瞋癡……,卻是時時刻刻在恣縱放逸,踢到了鐵板,然後後悔不已。同樣的,應作而不作的事更多,多看看書,多作些恤孤養寡,或聽經禮拜,多拜拜佛,多念念佛,多觀想佛的功德,作了沒?還是每天悔惱火所燒,等到後世『墮惡道』?「若人罪能悔,悔已莫復憂;如是心安樂,不應常念著。」倘若造了罪,要切實生起慚愧心,人非聖賢,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這時要真心禮拜懺悔,然而,「心若滅時罪亦亡」,悔過之後不要再犯,從此進行道業,棲心聖境,身心自然清淨,安樂自在,無諸熱惱。所以智者大師說:「若有二種悔,若應作不作,不應作而作,是則愚人相。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諸惡事已作,不能令不作。」金剛經說得好『過去心不可得』,的確的「往昔所做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在諸佛菩薩前真的懺悔。」悔已,莫復憂,智者大師叮嚀說:「諸惡事已作,不能令不作。」浪子回頭金不換,悔箭入心,誠為愚人之相,已作之諸惡,不能令其不作,其病根,即在『放不下』,從現在起,好好修止觀,這才是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