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止觀之四十四---訶欲之法
修行要具足五緣,並訶色欲、訶聲欲、訶香欲、訶味欲、還要訶觸欲,我們都說了,但如何『訶欲』呢?清涼大師先引用「出摩訶衍論」的句子,文如下:
如上訶欲之法,出摩訶衍論中說。復云: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
如上訶欲之法,出摩訶衍論中說。復云:「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
寶靜老和尚引用龍樹菩薩的摩訶衍論的比喻說,古有一道者,每於水邊林下做工夫,雖久而未獲益。有一天的晚上,看見一烏龜,自水中出,時當夜深人靜,月明星稀,所以跑出一野干,往取食之。所謂野干,是梵語,音「悉伽羅」,譯成中文就是野狐狸,跑出來要咬吃這烏龜。當嚙其頭,即縮其頭,嚙其腳,即縮其腳,彼野干咬了很久都吃不到,也疲勞了;相對的,這隻烏龜絲毫沒有受損,野干吃不到於是悻悻的離開。這修道人從此開悟了,了知野干對這隻烏龜之所以一點辦法都沒有,道理何在呢?就是牠能將頭、手、腳『縮』起來不被攻擊。所以這位修道人的體會是「野干」就如同我們生活中的外五塵之種種境界,隨時隨地會攻擊我們;而烏龜就如同我們這些修行人阿!烏龜首尾四肢的作用,即我人之內六根,使得我們的命根之作用永不消失。寶靜老和尚很慈悲的說,我等眾生從無量劫來,六根常攀攬六塵,不肯收攝一處,故累生累劫,冤受輪迴,枉遭生死,以致於被這五欲六塵所搏食,若是我們肯學得烏龜之保命的方法,則生死不了而自了矣!
摩訶衍論上說:「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凡夫眾生就是這麼可憐,常常被紅塵中的五欲之塵境,好像被野狐狸攻擊所迷惑,看不透,識不破眼前的境界,不但不懂得棄捨,來『常住真心』,反而主動追逐,且求之無厭,真是可憐憫者。智者大師繼續引用 摩訶衍論上的話說:
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益薪,其燄轉熾。五欲無樂,如狗嚙枯骨;五欲增諍,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毒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假借須臾,如擊石火。智者思之,亦如怨賊。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後受無量苦惱。此五欲法,與畜生同有。一切眾生,常為五欲所使,名欲奴僕。坐此弊欲,沈墮三途。我今修禪,復為障蔽,此為大賊,急當遠之。
「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益薪,其燄轉熾。五欲無樂,如狗嚙枯骨;五欲增諍,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毒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假借須臾,如擊石火。智者思之,亦如怨賊。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後受無量苦惱。」也就是這五欲六塵,讓我們產生「順受」與「逆受」;「順受」就想要加多一點點,貪得無厭。「逆受」不是生起嗔恨心就是想要逃避,「順受」的貪,追逐在飲食男女上的色聲香味觸,造諸惡業,害人不淺;「逆受」的嗔恨心、逃避,都不能讓我們有『智慧』的面對問題,處理問題,可見五欲之火,猶如火之益薪,其燄更熾盛。智者大師在這裡告訴我們,五欲無樂,正如同狗之嚙吃枯骨一般,枯骨無肉,嚙之何益?同樣的,我們要了知貪著色聲香味觸,只會不斷的增加紛諍不已,一如眾鳥在搶著腐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又要知道,五欲燒人猶如逆風之焚,越燒越猛;同時「五欲害人,如踐毒蛇」,也就是五欲害人,如同足履毒蛇一樣,會反被咬死。而且還要了知:「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假借須臾,如擊石火。智者思之,亦如怨賊。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後受無量苦惱。」簡單的說,五欲六塵,本無自性,空花無實,如同夢中所得之境,一醒來就沒有了。五欲六塵,也是緣生緣滅的緣起法,假『緣』幻化,如露亦如電。如可愛之色,看過之後,當即消滅;可愛之聲,聽過即無;乃至可愛之觸,皆不常久,都是剎那生,剎那即滅。又如石火電光,轉瞬即滅。所以有智慧的人想一想,這五欲六塵就好像怨賊仇人一樣,遠之而不可得,但是世人不了知這真實的現象,還妄生貪著,追逐來追逐去,至死不捨,以致於從無始劫以來,枉受無量之苦惱。
寶靜老和尚解釋到這裡有感而發,告訴我們,當知:「色如熱金丸,執之則燒;聲如塗毒鼓,聞之必死;香如憋龍氣,嗅之則病;味如沸蜜湯,嘗之則爛;觸如臥獅子,近之則齧。」他老人家很慈悲的又提醒我們:「香味頹高志,聲色傷軀齡,遠之易為士,近則難為情。」的確的,追逐飲食男女,聲色場所,那造罪不曉得有多少,更是傷身害命,所以「香味頹高志,聲色傷軀齡」,多想想,多提醒自己,慢慢教育自己,改變自己,這才是修止觀!
摩訶衍論上說得好:「此五欲法,與畜生同有。一切眾生,常為五欲所使,名欲奴僕。坐此弊欲,沈墮三途。我今修禪,復為障蔽,此為大賊,急當遠之。」這貪著五欲六塵,是與畜生同樣具有的,因為都有這「眼、耳、鼻、舌、身」這五欲根。所以「一切眾生,常為五欲所使,名欲奴僕。」有這五欲根,面對「色聲香味觸」前五塵,而有『順逆受』這「印象」,不斷的薰習,而有了「法塵」,面對意根,而有「六七八識」,這不特人道所獨有,餘如鬼畜、天仙也有,所以我們常說『三界有』的欲界有的煩惱,這都是有五根的原故。可見,三界六道,一切眾生,常為五欲所使役,故名之為欲愛奴僕。淪落在這『欲愛』的生活中,無法超越,自然沈墮三途。所謂「三途」指的是「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地藏經告訴我們:地獄之中,上火徹下,下火徹上,終歲為火所燒煮,名為火途。在畜生道中,大小互相吞噉,彼此茹毛飲血,是名血途。而餓鬼道中,為大力鬼王所控制,種種刀杖逼身,是為刀途。因此智者大師說:「我今修禪,復為障蔽,此為大賊,急當遠之。」現今,我們既然已經走上修禪的大道上,面對這些『五欲』所障蔽,此為大賊,所以我們修止觀者,急當遠之。
在寫摩訶止觀之前,智者大師同時寫了『六妙門』以及這本『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這部論書,這都是他老人家很重要的著作。尤其在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的作品中,大多以「禪經」為主。而智者大師剛好比六祖能大師早一百年,要沒有他們這些祖師大德的貢獻,佛教要轉而成為『漢傳佛教』,還不知要到甚麼時候?智者大師自己引用早期他的著作說:
如禪經偈中說:
生死不斷絕 貪欲嗜味故 養冤入丘塚 虛受諸辛苦
身臭如死屍 九孔流不淨 如廁蟲樂糞 愚人身無異
智者應觀身 不貪染世樂 無累無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諸佛所說 一心一意行 數息在禪定 是名行頭陀
第一句:「生死不斷絕,貪欲嗜味故;養冤入丘塚,虛受諸辛苦。」也就是我們凡夫眾生,從無始劫以來,之所以常處於六道輪迴,生死不能斷絕,即是因貪著五欲,嗜好五味這因緣的果報。想想看有多少的人貪那五欲味道,一放假就是趕到石門水庫 追求活魚三吃、五吃;追逐山珍海味,一旦嘗過之後,即難棄捨了,酒肉夜店,歌舞妓樂一旦染上,就好像染上毒品一般。人嘛,因貪戀五欲之味,弱肉強食的結果,一定是生死不斷絕,正如養冤入丘塚,虛受諸辛苦,自取滅亡。第二句:「身臭如死屍,九孔流不淨;如廁蟲樂糞,愚人身無異。」貪戀五欲味等之人,身臭一如死屍般的,九孔常流不淨之物,例如眼有眼垢,耳有耳污,鼻有鼻涕,小大便利,常流不淨。而我們追逐五欲樂的人,好像廁所裡邊的蟲一樣,於糞中玩各種遊戲,還覺得快樂無比。我們之貪著五欲,也是如是,隨波逐流,從不想出離。面對紅塵,看不破、識不透,就是這般的愚癡無知。
怎麼辦呢?第三句說:「智者應觀身,不貪染世樂;無累無所欲,是名真涅槃。」因而有智慧的行者,應當觀察清楚,身心之「順、逆受」只是當下的緣生、緣滅之幻象,不可貪著。若於世間之樂,無累無所欲,不追逐就是「無累」,無所欲,就是放得下。這就是心經上說的:「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自然證得『究竟涅槃』,這才是真涅槃。因此智者大師最後這句說:「如諸佛所說,一心一意行;數息在禪定,是名行頭陀。」也就是如十方三世諸佛之所說,我們不再輪迴於六道中,想要早登覺岸;必須轉煩惱成菩提,遠棄五欲樂的追逐,當下開始收攝六根,常住真心,不攀攬六塵,專心一意的修阿那波那,數出、數入,從一至十,如此的從數息、到隨息,入於定……,久而久之,妄念自能歸一,自心即能清淨起觀。智者大師說如是的入於禪定,是則名為行頭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