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止觀之三十六---閒居靜處
具足五緣中的持戒清淨,衣食具足,我們已經解說過了,接著要講「閑居靜處」,原文如次:
第三得閒居靜處。閒者:不作眾事,名之為閒;無憒鬧故,名之為靜;有三處可修禪定。
現在,要說的是:「第三得閒居靜處。閒者:不作眾事,名之為閒;無憒鬧故,名之為靜;有三處可修禪定。」第三指的是「五緣之三」。閒居靜處,「靜處」,即阿蘭若處。蘭若,為佛教術語,最早指森林中的空地,可以供出家僧侶修行頭陀行。修頭陀行的僧人,通常會在村外的地方,造小房居住,或不造房屋,只止息在大樹林間之下,作為清靜修道處所。墳場等平常人厭惡遠離的地方,也經常被當成是阿蘭若。因此,他們又被稱為阿蘭若比丘,或是森林比丘。漸漸的引申為佛教僧侶的聚集地、及住所名稱,具有與佛寺的同義詞。禪宗寺院,稱為禪林;而這些住阿蘭若比丘,也稱為叢林。所以寶靜老和尚解說,說所謂水邊林下,山巖石窟,獨自用功,謂境空則心易空,這就是「閒居靜處」。智者大師說:閒,謂清閒,即不與世間一切有為之法相應。無憒鬧者,即遠離一切塵勞煩惱,名之為寂靜處。大致說來,約有三種處所,可修禪定。
一者深山絕人之處。
寶靜老和尚說:一心不亂則為定,若身坐蘭若,而心猿意馬,則雖坐深山而仍同城市也。而修行者必至空閒處者,因初心人,離憒鬧之環境,易得益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是環境的動物,所以我們台灣人常說:「一方水,養一方人。」遠居於深林高山之中,衣食不求於人,也無喧噪的紛爭,所謂絕跡人間,六根對六塵,不生執著,方於道相應。所以我們行者盡量不看電視,不聽廣播,當然也不應該有不必要的應酬,這樣才容易清淨。一如世尊之雪山苦行,即是絕人之處,此為上根人閒居靜處。
二者頭陀蘭若之處,離於聚落極近三四里,此則放牧聲絕,無諸憒鬧。
二者,「頭陀蘭若之處,離於聚落極近三四里,此則放牧聲絕,無諸憒鬧。」行頭陀蘭若的行者,住蘭若寂靜之處,智者大師說:「離於聚落極近三四里,此則放牧聲絕,無諸憒鬧。」也就是清閒的處所離開村莊人民聚落的地方,最少要有「三、四里」之遙,這樣才能遠離『憒鬧』。寶靜老和尚補充的說,極近者,三、四里或十里、二十里不定,因為要「放牛聲絕」,這也就是淨空老和尚所強調的。如此放羊、牧牛之孩童,也難至此。如果,牧童、樵夫都不能到達,那自然的雞鳴、狗吠之聲也就遠絕,這樣才叫無諸憒鬧,這才是中根人閒居靜處。
寶靜老和尚還舉例說,往昔佛在世時,有五比丘,住山修行,每於飯間,則托缽至村莊乞化,但往返百里之遙,終日無非行路而已,如是行者,十有餘年,而功夫毫無見效,遂大生慚愧。世尊了知,悲而憫之,乃化一道人送供,並告速他們說:「汝等懃懇不輟,甚為難得,但隔人村路遙,光陰有限,有時成功,應須擇一不近不遠之地而棲住,即可用功,可免徒勞無益之虞矣。」可見「閒居靜處」,距離人煙太遠,單單把寶貴的修行時間花在托缽上,那也不對,應該恰到好處。
三者遠白衣住處,清淨伽藍中,皆名閒居靜處。
第三種,要「遠白衣住處,清淨伽藍中,皆名閒居靜處。」其實住於叢林寺院之中,終日隨眾作息,五堂功課,加上聽經聞法,參禪打坐,本身就是「清淨伽藍中,皆名閒居靜處。」這裡智者大師特別提醒要『遠白衣住處』,這太重要了。現在有很多的修行人,因為信徒的發心供養,在街上買或是租個公寓,稱「某某精舍」,邀個三兩同參道友,就成立『伽藍』了,這很不好。我不反對寺廟為了推廣佛陀的教育,在街上成立「弘法中心」,方便度眾,就好像各大學都有辦理『推廣教育』,但『清淨伽藍』處,就是清淨伽藍,講經說法的法師,或是擔任弘法中心的禪師,應該教學之後回到叢林,而不是應「白衣」之邀之後,常駐白衣提供的精舍,那會障道。所謂白衣,即在家修行『善法』之居士的通稱。而僧伽,所著乃緇衣,即黑色衣服,也就是「海清」,不與俗人相同。清淨伽藍的伽藍,乃梵語略稱,全名叫僧伽藍婆,翻成中文是和合眾,也就是根據『六和敬』為規矩來共住、共修的僧伽大眾之處,所以智者大師諄諄教誨我們要『遠白衣住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