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小止觀之三十四---衣食具足之一

發布日期 : 2016-04-05 23:04:38

小止觀之三十四---衣食具足之一

 

我們前面說過,修習止觀,要先內具五緣。也就是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息諸緣務,近善知識。具緣第一的『持戒清淨』已經講圓滿了,現在開始要說『衣食具足』二,而這一節中,也就是 初衣分三 段,初,談上根衣。原文如下: 

 

第二衣食具足者。衣法有三種:一者如雪山大士,隨得一衣蔽形即足,以不遊人間,堪忍力成故。

 

 智者大師說:「衣法有三種:一者如雪山大士,隨得一衣蔽形即足,以不遊人間,堪忍力成故。」寶靜老和尚補充的說,持戒清淨,得『戒』為菩提之本,那需有「助道之資糧」。這時要修習止觀,倘若衣食不具足,則裸、餒不安,每天忍飢挨凍,怎能修行辦道?所謂身安則道隆,也就是法輪未轉食輪先,是知,衣食為修行之助道。然而,衣食不可過求於奢華,奢華則增長欲念,反為障道因緣。

 

那衣食二法,各有三種,這是適應三種根器的行人。第一類的行者如雪山大士。這雪山大士者,即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為了度化眾生,曾在雪山修苦行六年,所以稱『雪山大士』。寶靜老和尚說「本師釋迦牟尼佛」往昔行菩薩道時,也曾在居雪山,故名雪山大士。古代印度的雪山,山勢極高,寒氣極重,終年是冰雪連天,故稱之雪山。雪山大士修苦行時,「隨得一衣蔽形即足,以不遊人間,堪忍力成故。」也就是僅以一衣蔽形即足,不求溫厚,遠離塵世,不追逐於人世間的名聞利養。雖至冬寒,也只是著一衣「蔽形」,雖然肌膚被冰雪挨凍,而能忍耐,全憑堪忍之力,而成就佛道,如此的著如是一衣,名之為上根。

 

次,中根衣。原文如下:

 

二者如迦葉常受頭陀法,但畜糞掃三衣,不畜餘長。

 

 「二者」,「如迦葉常受頭陀法,但畜糞掃三衣,不畜餘長。」也就是第二種衣著,名著中根衣,例如迦葉尊者,他老人家乃是世尊的弟子,他家頗富,但出家之後,即行頭陀,也就是我們稱的行苦行的生活。「頭陀」乃是梵語,意思是抖擻,也就是能抖擻五欲塵勞,把煩惱抖擻而去。所謂糞掃衣,指的是此衣乃是撿拾別人所丟棄污的穢布、或是穢衣,用水清洗七次,洗過用太陽灑乾,再洗再灑,總共七次,再縫而成衣,故稱糞掃衣。但糞掃三衣,就是用這些衣服或布料,先縫成一條一條的布,其中有五衣、七衣以及大衣,叫三衣。五衣為平常所著,一長一短,短的是很多的小布塊縫成的,共五條;七衣為誦經、禮拜、作佛事所穿著的,用的是二長一短,共七條;而大衣即叫僧伽黎,現在的南傳佛教,還叫「僧伽黎」,我們也習慣稱祖衣,是登坐說法時所穿著的,為四長一短,共二十五條。這三種佛制的三衣,不可須臾離身。可是現在穿這種衣服的出家人已經不多,但想當年,迦葉尊者但畜三衣,自能辦道,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下根衣。原文如下:

 

三者若多寒國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來亦許三衣之外,畜百一等物,而要須說淨,知量知足。若過貪求積聚,則心亂妨道。

 

 「三者若多寒國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來亦許三衣之外,畜百一等物,而要須說淨,知量知足。若過貪求積聚,則心亂妨道。」接著智者大師說,第三種是下根衣。這是針對:「若多寒國土,及忍力未成之者」,例如以中國的漢地,以及從漢地再傳入西藏、韓國以及日本等位於寒帶、溫帶,冬日的天氣,非常寒冷,所以這種冬天結冰的地理位置上修行,不可與位於亞熱帶、熱帶的印度氣候相比較,這就是多寒國土。我們也知道印度,暹羅,緬甸,終年酷熱,所以生活在這些地區的眾生,業力不同,所感的國土,有寒、有熱。再加上本師釋迦牟尼佛一一雪山大士,如如不動,堪忍力成就,一衣即足;可是,我們生活在「多寒國土」,加上堪忍力未成,所以如來特別為我們這群凡夫大開方便法門,准許我們在三衣之外,準畜百一物。所謂畜一百件物,各各不同,畜足一百件物,一件不同一件,而必須說:「而要須說淨,知量知足。若過貪求積聚,則心亂妨道。」所謂說淨之法,近來我們在寺院中,很少看到。寶靜老和尚說:「佛在世時,凡諸弟子,所有物皆須說淨」,也就是將此物,供養三寶大眾,請慈悲納受。「此物」既然已經如此發心供養大眾,因此今天使用時,「此物」為大眾所賜,非我所有,非己所屬,這就是「說淨」,假定沒有經過這個儀式,「此物」則為己有,這樣就有「佔有」的心,即心不清淨。而且,要「知量知足」,所謂一針、一草,當知來處不易,面對一切財物,如此的節量知足,不可過於貪求,否則積聚不捨,則心就會被「物品」所惑亂,這就會妨礙道業,所以如此方便,這就是「下根衣」。

 

最近網路流傳:看看中國尼姑的真面目!!驚呆了……

 

http://www.buzzhand.com/post_940165.html這就是行頭陀行。

 

談到這三衣,寶靜老和尚跟我們說修行頭陀之法,共有十二,大概不出衣食住三種。

 

謂食有五種:第一乞食,意思是乞求他人之食而食,不自烹煮。因為,行之能折伏我慢,為學佛人應做之事,所以謂之乞士;「士」是中國對讀書人的尊稱,透過乞食,可以看盡人生百態,這是生活最高尚的歷練。乞有二種:所謂外乞飲食,以資生命;內乞法食,以資慧命,故名乞食。然而,乞食有一定的規則,須次第乞食,不論貧富,須發平等之心,一一次第乞之,如大迦葉專往貧窮者乞食,意謂貧窮者,令其得福;如須菩提則專往富貴者而乞食,因為他想富者造罪,易遭墮落,故往乞之,令其求福,免遭禍殃。如是二人,各有用心,都被維摩居士所呵。第二常乞食,常行乞食法,閻浮提眾生,勇猛心易發,恆常心難持,今日乞食,明日即不乞食,何能與道相應,故須常行乞食。第三是一坐食,唯有日中一食。第四是節量食,想我們一般人吃了三餐,還要來個宵夜,務必改為三餐,或兩餐,如是方名為節量食,這也是頭陀行之一。我們要知道飽食容易增欲念,所以過午不食功德很大,易開智慧。行頭陀行要特別注意,還要遵守午後不飲漿,過午之後,不但不食米麵等食,即一切豆漿等一概不能飲,此為食之頭陀有五種。

 

 住處亦有五種:一常坐不臥,即終日結跏趺坐,但觀自心,不攬塵境。二樹下坐,大樹之下,風吹蔭涼,在此靜坐,揩磨自心垢衣,甚易得益。第三露地坐,夜深人靜時,於露天地下,斯時所謂月明星稀,心曠神怡,正可用功。第四塚間坐,於墳塚之間,死人處所,不妨往坐,他人既死,我何嘗不死耶,可以進修無常觀。第五阿蘭若處,即是清淨之處,不與塵世相接。此為住處之頭陀有五種。

 

衣有二種:一者所謂糞掃衣,此衣乃拾所棄污穢之布,以水浣洗之七次,灑之亦然,縫而成衣,故曰糞掃衣。二者但三衣,有五條衣;七條衣;和二十五條衣。大家可以參考上文的說明。

 

 我們人生在世,這一個「分段生死」的身一定要修好,否則更待何世度此身?色身的生活簡單,才能透過修行建構出『佛道』那圓滿的生命。所謂色身的需要,衣食而已。學佛的行者,要超然物外,衣,三衣足矣;至於食,那就下次再分享寶靜老和尚對小止觀的解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