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主妙嚴品看教育一一主河神之三 表單的頂端
表單的底部
離塵淨眼主河神,得以大悲方便普滌一切眾生諸惑塵垢解脫門。
偈誦:
大悲方便等眾生,悉現其前常化誘;普使淨治煩惱垢,淨眼見此深歡悅。
「離塵淨眼主河神,得以大悲方便普滌一切眾生諸惑塵垢解脫門」這句,清涼大師註解說:『真實「滌」「垢」,「慈、智」相資,若碧沼澄潭,空、色交映,故名「離塵淨眼」。』「離塵淨眼主河神」的『離塵淨眼』德號,所謂塵,就是我們說的六塵,這六塵所鉤起來的慾望,歸納為五欲,簡單的說就是五欲六塵,指的是財、色、名、食、睡,這是五欲;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對應的。這是佛門不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都要修行的真實功夫,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夠『入世』;卻又離塵,不被塵垢所染,這是『人到無求品自高』的修行「境界」。這種功夫,有得於身心,就叫做功德。如果沒有功夫得力,就無法受用。『淨眼』,指的是清淨的眼,也就是金剛經上說的五眼具足,或是華嚴經上說的十眼具足,人才能得真正的『清淨眼』。因此,「離塵淨眼主河神」指的,就是要『普發迅流』的滋潤眾生,自己就要具足「離塵淨眼」的功夫。有了這功夫,不是自了漢,而是發大心,要『以大悲方便普滌一切眾生諸惑塵垢解脫門』。而這「法門」,「離塵淨眼主河神」教導眾生的是:『大悲方便』,大悲是慈悲心,方便是方法、便宜。這樣,眾生在不知不覺中受用。「普滌一切眾生」是形容方法,面對一切眾生,不管他的興趣、嗜好、能力,『法水一味』,卻都是他們當下可以『洗滌』『諸惑塵垢』,惑是迷惑,遠離一切迷惑。要遠離一切迷惑必須讓他們可以「離苦得樂」,最好圓滿的是『破迷開悟』。因此大家要留意,學佛要有成就必須以「經論正知見,戒律正行持」,這就是清涼大師說的:「滌」「垢」,「慈、智」相資,若碧沼澄潭,空、色交映的意思。可見,「離塵淨眼主河神」所教導我們發願度眾,要懂得善巧方便。
有了這願力,方法,他老人家是學佛的前輩,他以底下的偈誦形容:「大悲方便等眾生,悉現其前常化誘,普使淨治煩惱垢,淨眼見此深歡悅。」我們知道「離塵淨眼主河神」的願力,是無始劫以來,本著:「以大悲方便,令一切眾生斷除塵垢」。「大悲」,不是心好就好,是要真正的面對一切眾生,平等的給予『拔苦』。塵垢,是比喻,就是微塵,諸如「地、水、火、風」這些「微塵」,都是宇宙中星球的撞擊,無時無刻的漂到我們這個地球,像我們這桌子、椅子,每天都會擦得乾乾淨淨,但一天不擦,桌、椅上面就落了灰塵;一段時間不擦,這個桌、椅就不敢使用,手一摸,都是灰塵。垢,是污染,夾雜了不乾淨的東西。把這兩個字,拿來比喻五欲六塵。五欲,是垢;六塵,是根塵一接觸的『受』。我們一般人都不喜歡身上,或是穿在身上的衣服,被髒東西污染,所以天天要洗澡,也把衣服洗乾淨;卻經常忘了把我們的心,被五欲六塵沾染了污垢,也要天天洗,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心地被「五欲六塵」污染,也就是心地被「財、色、名、食、睡」污染了,以致於追求『名聞利養』,大好光陰,就如此的虛過,再回頭已是百年身,所以輪迴不已。總括一句,平等的拔除眾生之苦,教導眾生遠離五欲六塵的「污染」。「垢」,嚴重;「塵」,塵是六根所對的境界,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法,這是塵。所以「離塵淨眼主河神」以『大悲方便等眾生』,也就是以眾生的心為心,這才叫「同理心」,這樣的心量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有這樣廣大的心量,所以才有無量的善巧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方便」兩個字就是:最適合的方法。對哪一種人最適合的程度、需要、興趣,就用哪一種方法,以各種不同的方法,來度程度、需要、興趣皆不同的眾生。眾生根性不一樣,但都能『悉現其前常化誘』,在《華嚴》末後一品「入法界品」中,為我們表演得很清楚,各各行業,各各教學方法都不同,但都能讓他們發菩提心。所以當我們真正覺悟了,生活在這個世間,我們周邊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坦白說,都是諸佛如來大悲化現來誘導我們。讓我們『普使淨治煩惱垢』,目的,是對治我們的煩惱,幫助我們恢復到清淨本心,恢復平等心,恢復真誠心,恢復正覺、慈悲。這就是「離塵淨眼主河神」從這個法門契入如來境界,也就是教導我們「上求下化」的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