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宗教與心理

發布日期 : 2016-01-19 07:11:24

表單的底部

 

      宗教與心理

 

 宗教,就是生活,所以宗教的起源、發展,跟人類的心理息息相關。我們研究宗教起源,意識本質、意識起因、意識發展、宗教經驗的心理反應,都會應用『心理學』的理論與實務,例如,宗教『象徵』的心理作用,這又涉及觀察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精神分析以及深層心理學。此外,也會透過文化心理學、生態心理學、分析心理學和超個人心理學等許多不同分支的『心理學』理論和方法。這樣,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以客觀的方式,來描述、探究宗教的信仰、修習以及宗教的體驗,是否符合「人類的心理」,作為檢驗這一門宗教本身的『正信』與否。尤其一種宗教行為以及宗教態度,包括信仰動機、意志,以及宗教活動和人際交往等,都與社會的發展關係密切。因而,知識份子要理解以及引導宗教生活的行為、性質、功能,以及對人類生活中的身心、以及靈性的『健全』,那是一定要『藉助』『心理學』的理論與實驗。

 

 遠在部派佛教時期,祖師大德就將佛陀所說的法,透過『心理分析』、並引導我們打坐參禪的方法,例如『瑜伽失地論』以及『百法名門』的『唯識』,這都是『精神分析』以及『深層心理學』。可見宗教心理學的內容,應該包括宗教思想、宗教意識、宗教情感以及宗教在個人和社會精神生活中的心理功能,還有在特定社會條件下的各種不同教派的信徒,參與宗教活動和宗教生活所感受的宗教經驗和宗教感情。以這些內容,運用了心理學的理論,來有『系統性』的理解宗教,比如性格理論、社會心理學、人類發展、人際關係、認知神經科學,以及情感過程等。近代的宗教心理學,對於人類深層潛意識的發展,貢獻很大。例如皮亞傑從兒童心理學角度,研究兒童宗教意識外,我們也從行為主義學派的主張,很清楚的看到人類的基本需要。其他,例如弗洛伊德的《圖騰與禁忌》、《一種幻想的未來》、《摩西與一神教》等著作,反映了精神分析對宗教、上帝、宗教戒律、宗教儀式和神話等的分析解釋;而榮格的《宗教心理學》和弗羅姆的《基督教義的心理分析》,則分別代表了分析心理學和新精神分析,對傳統精神分析宗教理論的修正,以及潛意識研究方面的成果,這對宗教的心理諮商,也有了更清楚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