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佛教
佛教的發展,從阿育王派出佛教宣教團,將當時的原始佛教、以及部派佛教初期的教義,向外傳播之後,佛教的發展,主要分為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北傳佛教經過印度北部,新疆傳入中國腹地,再流傳到中國的中原地區,慢慢的中國東北地區,再傳播到韓國、日本;同時順著西南方向,到了川滇地區,並進入越南。到了唐朝時期,又往西藏,傳入西藏,發展了藏傳佛教。於是,北傳佛教被後人分稱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
南傳佛教則是通過斯里蘭卡,傳播到緬甸、泰國、印尼、寮國、柬埔寨、越南南部以及赤道上的蘇門答臘。到了現代,佛教已經傳播到世界各地。為了有系統的介紹,我們將越南的佛教分為前期、中期以及近代三個時期來說。
一、前期的越南佛教:
根據《新唐書‧地理志》的記載,南海有一條以廣州為起點,通過波斯灣幼發拉底河以「烏剌國」(現今的伊拉克)為終點的海道,這是南海各國往來中國的要道,無論是東來傳法的南海諸國僧侶,或南行求法的中國僧侶,例如玄奘大師之後的義淨大師,前往印度求法,並兩次出入蘇門答臘,都是透過這條海路往來的,唐朝與安南兩地的僧侶也是如此。凡是往南海的船隻,不論其目的地到印度或蘇門答臘或其他地區,過程中一定停靠安南。所以說越南在一千兩百年前,曾是一個國際貿易集散地,許多中國、印度和南海諸國的商船,就是這樣的往來於越南北部。印度僧侶,時常隨同商賈前往中國,途經北越,並在越南短暫停留,中國的僧侶也是如此。因此越南成了印度佛教,從南海傳入中國的轉運站。
而佛教在越南的發展,最主要的是得力於各朝王室的護持以及提倡。在越南的丁、黎兩朝之際,佛教非常盛行,除了佛教信仰之外,尤其對於越南的文化影響很大。當時的越南,一如中國的嶺南地區一樣,相對於中原,都是「南蠻北狄」地區,也就是代表人民的文化落後,知識不普及,才識之士,實在不多。所以佛教的僧人之中,大半都是受過「沙彌十戒」以及「具足戒」的講堂、禪堂的訓練以及佛陀的教育,相對的有高度文化的素養,智慧才具,非一般世俗人可比。因此,丁、黎兩朝的建國、教育民眾,都有賴於僧人的才能及智慧;這種現象,也存在於整個東南亞,民眾的教育,幾乎都靠『寺廟』的教育這個系統。
越南佛教發展最大的關鍵,是在於李朝時期的全力推展,李朝先後八主,無一主不是三寶的有力外護,所以在越南佛教史上,李朝的貢獻相當大,足可永垂千古。而越南佛教史上的許多高僧,也多出現於那個時代。一到陳朝之後,佛教的勢力也開始走下坡了。不過在陳朝之初,由於三主一一仁宗皇帝,禪位出家為僧,號竹林大士,除了教化弟子千餘人之外,參禪著述也相當豐富,使得越南佛教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要談越南佛教的發展,自然受到中國的影響。從魏晉南北朝開始,我國與南海之交通日盛,士人避居交州(今越南河內)的讀書人日衆,安南漸漸成為中國之化民,從漢代之交趾郡、九真郡到唐代在越南設安南都護府,安南已經被視為中國的一部份,漢學之文教與科舉,都在越南生根發展。所以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根據越華史書的資料顯示,越南民族源自中國南方之百越族,在越南自立之前,與中國文化、語文、思想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越南最早稱為文郎,這名稱可能指的是生活在今日紅河三角洲這富庶地區的部族名稱。也有人說:英雄雒王於現在越南北部和中國的廣西、廣東、福建、浙江一帶成立國家,名叫文郎。到了西元前257年,改稱"甌貉",亦稱"甌雒"。它是由"甌越"和"雒越" 兩個部落,合併而成的。當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於西元前214年,派大軍越過嶺南佔領今日中國的廣西、廣東、福建,征服當地的百越諸部族,秦朝在這一帶大量移民,設立了南海、桂林、象三個郡,並將越南北部(即駱越)歸屬於象郡管理。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到了西元前207年,秦朝的南海尉趙佗自立為「南越武王」(後改稱“南越武帝”),首都即設在今日的廣州。越南中北部,也成為南越國的一部份。西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並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設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到了三國時代,交趾改稱為交州。而到了唐朝,又設置了安南都護府,稱「越南」為『安南』。
可見,越南自古以來,即屬於嶺南地區的百越,而趙佗自立為「南越武王」之後,一直到清朝「改土歸流」,其實質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認各少數民族的世襲首領地位,給予其官職頭銜,以進行間接統治,朝廷中央的敕詔,實際上並沒有能夠得到真正的貫徹。有的土官被鎮壓或革職,才改派流官。以致於中原地區的中央政府,所設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例如主管教育以及科舉考試等都有『禮部』負責『義學』的學校以及社會教育的推動,但嶺南地區的「百越」,一直都不能在南方落實生根,所以越南以及南部地區的佛教,也僅是盛於中國南方的禪宗的支系,所以這南方的「禪宗」之含意,代表著以『六祖會能大師』的中國禪為主軸,但其實是包含整個北傳佛教。我們在此也稍加說明,不然各位不太容易瞭解。惠能大師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最有影響的佛教人物之一。惠能開創的南宗,也是中國佛教史上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禪宗派別,也是佛教『中國化』最為典型的宗派,它不僅發展成為中國禪宗的唯一正宗,而且,幾乎成為中國佛教的代名詞。惠能及其所創的禪宗南宗,在惠能後學及南宗弟子的努力下,惠能禪的「一花開五葉」,不僅席捲全國,而且傳播及影響到周邊的國家和地區──越南、韓國和日本等。惠能禪不僅被這些地區的人民所接受,而且與當地的文化相融相會,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禪宗新派別。而以所以這裡會說越南的『禪』,代表著以『六祖會能大師』的中國禪為主軸,但其實是包含整個北傳佛教中的『漢傳佛教』之所有的教派。
禪,作為一種特殊的修行方法,在中國得到極大發展以後,很快就由禪僧帶到了鄰邦越南,並在越南形成了具有越南文化特色的禪派。據《大南禪苑傳燈輯錄》記載,越南早期流傳的禪法,是隋代的三藏法師毘尼多流支(?-五九四)傳入的。毘尼多流支為南天竺人,相傳曾到中國跟隨禪宗三祖僧璨學禪,並得「心印」,後至交州(今越南北部)法雲寺弘禪,宣揚「真如佛性不生不滅」,以及「眾生同一真如本性」,開創了毘尼多流支禪派,也稱滅喜禪派。其弟子法賢(?-六二六)傳其宗法。法賢弟子三百餘眾,是安南禪宗最盛的時期,於唐武德九年(626A.D)圓寂。此後燈燈相傳,傳到第十九代,依山禪師公元1213年圓寂時,已經到了中國的宋金時期。以《楞伽經》為傳法心要,法賢的弟子,後來又以《金剛經》作為傳法心要,在發展中,其教法與惠能南宗的頓悟禪法,日趨接近。這被稱為越南禪宗前派。
二、中期的越南佛教:
唐元和十五年(八二○),百丈懷海的弟子無言通(?-八二六)將惠能南宗禪正式傳至越南,居北寧建初寺,後傳法感誠。這個法嗣也綿延了十四代,到現光法師公元1220年圓寂,也有四百年。創立了無言通禪派,成為無言通禪派初祖。
越南禪宗還有草堂一派,他是北宋佛教禪宗雲門宗僧人。越南草堂禪宗派的創始人。生卒年和姓氏不詳。於11世紀中葉,遊方至占婆(今越南中部),弘傳佛教。1009年越南李朝國王李聖宗,征伐占婆,草堂被俘至升龍(今河內)。李聖宗發現他為中國禪師,精通佛學,應對如流,備加重視,封為國師,賜居升龍開國寺。後卒於當地。
草堂為雲門宗名僧雪竇重顯的弟子,承襲重顯法統,創草堂禪宗派,亦稱雪竇明覺派,主要傳《雪竇百則》,倡禪淨一致,即實行禪宗的修禪與淨土宗的念佛相結合。草堂禪師深受李朝皇室、大臣的支持,李聖宗、英宗、高宗三個國王和太傅杜武、杜常等,都是草堂禪師的歷代傳承弟子。開創於公元1069年,已經是中國的宋代了。
從以上的分析,越南的佛教,可歸納為禪宗的三大系,我們簡述一下:
一、毘尼多流支的法統。
二、無言通的法統。
三、草堂的法統。
(一)毘尼多流支的禪系:毘尼多流支,他雖不是中國禪宗派下的人,卻是中國禪宗初祖達磨的法孫,毘尼多流支接法於僧璘,僧璘接法於達磨,故其仍與中國的禪統有關。他是南印度人,先受教於僧璘,也是越南佛教滅喜禪派之開創者,約生於六世紀中,北印度烏仗那國人。曾遠赴異地教化鄉里百姓,並於隨文帝開皇二年(582年),在大興善寺翻譯《象頭精舍經》一卷、以及同年七月所譯之《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等。在西紀第六世紀之末頃,來到越南,可能是五八0年,住法雲寺,並在那裏傳授禪法。經過十四年,在那裏圓寂了。
毘尼多流支的弟子,著名者,有法賢大師,止住於越南,唐高祖武德九年(西紀六二六)入寂。此後,自三祖至七祖的事蹟不明。第八祖定空禪師,建有瓊林寺,寂於唐憲宗元和三年(西紀八0八))。第九祖通善。第十代出有羅貴安、法順、摩訶、無礙,計四人,其中之法順,著有「菩薩號懺悔文」傳世。十一代知名者,有禪翁、祟範、廣淨等三人。十二代則有萬行、定慧、道行、持鉢、純真等五人。十三代為惠生、禪嚴、明空、本寂,以及其他二位,共計六人。十四代出有慶喜、淨如、淨眼、廣福等四人,其中的慶喜,著有悟道歌詩集行世。十五代則為戒空、法融、草一等三人。十六代是:智、真空、道林等三禪師。十七代,妙因、圓學、靜禪之三人,其中的妙因係比丘尼。十八代的圓通,著有諸佛跡緣事、洪鐘文碑記、僧家雜錄。十九代的依山,乃是這一系可以考查的最後一人,寂於西元十三世紀之初,大約是中國南宋寧宗的時代。
(二)無言通的禪系:無言通得法於中國的百丈懷海,故這一系,是由中國人自中國傳到越南去的。無言通的年代,相當與黃檗溈山同門同時,百丈大師寂於唐憲宗元和九年(西紀八一四),九十五歲;黃檗希運寂於唐宣宗大中二年至九年之間;溈山靈祐寂於唐宣宗大中七年(西紀八五三)。可見,無言通當為西元九世紀前半期的一代宗師,他是廣州人,俗姓鄭,雖是百丈的弟子,亦曾及馬祖之門,後於唐穆宗元和十五年(西紀八二0),遊化至安南北寧之仙遊縣建初寺,接受該寺感誠之供養,並授禪法予感誠禪師,嗣後即終老於此。
因此,無言通系的第一代,即為感誠。二代為善會。三代為雲峯。四代為匡越大師吳真流,他是一位文才卓犖的學者,丁朝開國,即聞名延攬,先於西紀九七0年封為僧統,掌理政務,整頓僧綱;翌年,丁先皇念其護國庇民之功,即晉封為太師,並賜匡越之號。第五代則有多寶。第六代有禪老與定香二人,禪老即是李太宗的受學師。由於禪老之力,加上李太宗的擁護,故到第七代時,以太宗為首,另有圓照、究旨、寶性、心明、廣智,以及其他之名匠,其中尤其以圓照禪師最為出色,名聲極隆,他著有藥師十二願文、讚圓覺經、十二菩薩行修證道場、參道顯決等行於世。第八代有通辦、滿覺、悟印、悟法華,共計四人。第九代共有九人,著名者有道惠、辨才、寶鑑、空路、本淨;辨才著有照對錄。第十代共有十一人,重要者明智、信學、淨空、大捨、淨力、智寶、長原、淨戒、覺海、願學,這是李朝的全盛時代,禪宗各派,均呈欣欣向榮之狀,所以人才舉出。十一代有廣嚴。十二代出有著了一部南宗嗣法圖的作者常照禪師。十三代則以通師、神儀、法界之三人為有名。十四代是息慮、現光、隱空。十五代是應王、道圓、一宗,另外尚有三人,共計六位。這已到了西紀十三世紀前半期的時代,也同毘尼多流支一系的情形一樣,自此以後,無言通系下的法脈,也無從稽考了。
(三)草堂的禪系:草堂禪師,前面已經說到,他是中國人,當李朝第三主聖宗時代,行化於占城之際,被當做囚兵逮捕而進入安南的。草堂系的第一代弟子,即為李聖宗、般若、遇赦等三人。第二代有吳益、紹明、空路、完覺。第三代則為李英宗、社武、梵音、杜都。第四代是:張、真玄、杜常。第五代為李高宗、海淨、院識、范奉御。此到第十三世紀初頭,以後即入陳朝。
三、後期的越南佛教:
陳朝以後的教團史,因為資料不獲,文獻無徵,所以不甚瞭然。但我們知道於陳朝之初,由三主仁宗禪位出家,號竹林大士,參禪著述,並教化弟子千餘人,結果開了竹林派,他著有兩部傑作,即是:禪宗指南歌、御製課虛集,從其教理的內容考察,可能屬於臨濟禪,而其禪法則謂出於慧忠的系統,詳細法脈,則不甚明瞭。此後,陳朝的君主,尚有出家者,唯彼等之法系難考。而在陳朝的僧侶中,也有幾位著作家,例如法螺著有斷策錄十卷、玄光著有玉鞭集一卷、喜慶著有悟道集一卷、寶黨著有圓通集二卷等。西元十七世紀時,流傳中國的淨土宗也取代了禪宗的地位,進入了越南,在越南形成竹林蓮宗一派,以阿彌陀佛為其主要之中心,也成為北越佛教的主流。所以越南佛教,從達摩祖師的『禪』法,到無言通以及草堂的『六祖惠能』禪系,以及融合臨濟禪系以及越南文化的『竹林派』禪系,展現出具有越南地方特色的『禪』,一轉,變成倡導禪淨雙修,以及專弘彌陀淨土的『禪』,一如台灣很多寺廟明明掛著『禪寺』,卻是以念佛為其修行的主要功課一樣。
佛元一九四四年(西紀一四00)年,陳朝亡後,國內大亂,一時,在宗教發展方面,道教及喇嘛教之勢力,也日益隆起。後來,儒、道、釋三教混合的新局面,也跟著出現。而黎、阮時期以及二戰前後的佛教發展,也就是越南近代以及當代的佛教發展,這裡就不再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