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倫理
人,是群居的生物之一,所以我們不能離群而獨居。一方水,養一方人,每一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文化、思想以及生活方式,因而,有其獨特的生活方式與宗教觀念。儒家重視「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等五倫的關係;而佛教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也說生西方極樂世界者,當修『淨業三福』,也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而《孟子.滕文公上》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可見,這以『孝道』之五倫的關係,是『宗教倫理』的基礎。
父子關係是與生俱來的,所以佛門說這是「血緣慈悲」,而儒家的『孝』更是五倫的根本。「君臣」是「法緣慈悲」,也就是因為工作、角色、理念所形成的「隸屬感」的愛。這種「血緣、法緣」是社會倫理、道德開展,都是從『我』、『我所』所發展出來的關係。孝的表現,在家庭生活上,便有「兄弟有悌、夫婦有義」的倫常;而「君臣有義」,便是領袖與部屬、上級與下級的關係;而日常生活中的諸多角色,就有很多的「交際規範」的「人際關係」,自然要「朋友有信」。所以說能「孝養父母」,必能「奉事師長」,這份心一提昇,走到「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孝』是『宗教倫理』的基礎;而『忠』,是孝道的完善和擴大,是五倫中的大義。
天主教的『倫理』,在輔仁大學 教育學院的宗旨中,就說得很清楚:在於秉持天主教的教育理念,積極培育具有服務社會、改造社會能力的人才,使能發揮助人和長人的影響力,並藉精研學術理論,參與國家教育工作,進而創造更美好的社會。所以天主教的倫理學,是營造「全人思維、富有仁愛、用心生活」的學習文化,以愛(Love)、生活(Live)、歡笑(Laugh)「三L」為其核心精神。
同樣的伊斯蘭教,其目的是和人類社會,制定了種種制度、倫理規範、道德標準及行為準則。其中主要強調解放婦女、善待孤兒、命人行好、止人幹歹、順從忍耐、施濟孝親、公正誠實、友愛團結,反對暴力欺詐、浪費吝嗇、狂妄驕傲、各種犯罪等。
當然,世界上還有很多的宗教,好的宗教,或者稱為『正信』的宗教,務必有其倫理的主張,重視道德的實踐,並透過其宗教儀式、教育,落實「人仁愛物」的慈悲信仰,才是人類社會之所需,也是宗教的『核心』。『宗教』本身是否能夠成為『正信』的宗教,首要面對的檢驗,即是在『宗教倫理』的理念與實踐。所以,我們台灣普遍的有一種觀念,就是「宗教都是勸人為善的」,這句話已經說明了中國人對於宗教的看法,也就是宗教倫理是『道德實踐』。而「勸人為善」這種倫理觀,是基於對『人』,還是要擴充到『動物』的倫理,甚至於一切有情的「動、植物」以及「器世間」,都要具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