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主妙嚴品看教育一一主水神之十一
爾時普興雲幢主水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水神眾,而說頌言:
清淨慈門剎塵數,共生如來一妙相, 一一諸相莫不然, 是故見者無厭足。
世尊往昔修行時,普詣一切如來所, 種種修治無懈倦, 如是方便雲音入。
佛於一切十方中, 寂然不動無來去, 應化眾生悉令見, 此是輪髻之所知。 如來境界無邊量, 一切眾生不能了, 妙音演說遍十方, 此善漩神所行處。 世尊光明無有盡, 充遍法界不思議, 說法教化度眾生, 此淨香神所觀見。 如來清淨等虛空, 無相無形遍十方, 而令眾會靡不見, 此福光神善觀察。
佛昔修習大悲門, 其心廣遍等眾生, 是故如雲現於世, 此解脫門知足了。
十方所有諸國土, 悉見如來坐於座, 郎然開悟大菩提, 如是喜音之所入。
如來所行無罣礙, 遍往十方一切剎, 處處示現大神通, 普現威光已能悟。
修習無邊方便行, 等眾生界悉充滿, 神通妙用靡暫停, 吼聲遍海斯能入。
上次我們說到「主水神」的水,代表的是「濕性」,萬物因為有這「濕性」,才能生活。可見『水』是我們娑婆世界之一切生命的源頭, 情與無情,一切都靠『水』,眾生才能賴以維生、成長,與持續。同樣的,水,是最公平的,流經乾淨的山川樹林,它就靜靜的流;同樣的,流經我們或是動物的大小便所污染,或是工業污染,它還是靜靜的流,一如佛菩薩的慈悲心『平等』攝受一切。同樣的,佛菩薩的心,就像水這樣的清淨、像水一樣的平等、像水這樣「不思善,不思惡」的平等攝受一切。永不止息、默默的往下流,這是真正的「止於至善」,所以老子感慨的說「上善若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 不管日常生活的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任何情境,有否如此的平等心,清淨心呢?
如何滋潤眾生呢?「普興雲幢主水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水神眾,而說頌言」這句,就告訴我們,我們內心這滋潤眾生的『良知良能』如何開發呢?首先就要「普興雲幢」,所以『普興雲幢主水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水神眾,而說頌言』,這『普興雲幢』也就是指出具體的作法,要掌握下面的十個要領:第一是「清淨慈門剎塵數,共生如來一妙相;一一諸相莫不然,是故見者無厭足」,也就是要教導人家必須懂得學習讚歎如來,還要學習佛陀的相好光明。「一一諸相莫不然, 是故見者無厭足。」擔任師長的,不管是當「導護」老師,站在校門口指導學生,還是在教室中任教,或是體育、音樂……要學會裝扮恰如其時,其份的角色,才能接引更多的眾生,引導他們。這樣「普興雲幢」才能成功;普,平等心的攝受眾生。「興」,起,開發他們的『覺性』,要他們的人格, 快快樂樂的成長。方法是透過教學,教學的內容,一如天上的『雲 』,以若有似無的法音,念茲在茲的以教化眾生,作為一生的『幢』,也就是職志。
我們看佛陀他老人家,「世尊往昔修行時,普詣一切如來所」,請教先進,才能做好教學的『技巧』。教學之前一定要備課,要「種種修治無懈倦,如是方便雲音入。」所以說師長從事教學,要能『教導眾生』有效,就要先建立如同「海潮」般,浪起浪退,一如有『信』,如此的『得觀所應化』,適時的以不同的雲音,來教化不同程度的眾生,清涼大師說:「寂然不動以觀機,感而遂通以隨攝」,能「寂然不動」是有定,「感而遂通」是指智慧。真正能『普演諸佛甚深境界』,學生在師長的身、智二「光」, 才能善巧漩澓的遍覺開「化」;能離垢,不貪,沒有貪瞋痴,這才是『清淨大光明』。要讓學生離苦得樂,轉迷成悟,我們要學習世間的香積,雖然可以燒得一手好菜,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但師長本身不要貪求美味,這就是『離垢香積』。教學要有效, 就要重視課程間的資源『整合』,要如同「福橋光音主水神」,所有的課程,都是因病與藥, 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樣才能得『清淨法界無相、無性』,這個「無」,就是「離開」環境的困擾,用現代的名相,就是『超越』一切的事事物物。如此,不住,不執著,才能離相、離性;相不執著,性也不執著,這才得真正解脫。因而清涼註解中說「性相俱絕」,救度眾生,也是「眾生」不窮,故「大悲」「無盡」。
以平等、清淨的智慧,大慈大悲的去幫助別人,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同時要知足,要自在,這就是「知足自在主水神」的法門。幫助眾生就是幫助,沒有任何條件,例如老師給學生補習,那就是針對他還不瞭解的,給予教學,哪需要收費?或者是任何理由,希望學生的回饋。孔子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教學本來就是很快樂的事,尤其看到學生成為某一領域的人才,那就是最快樂。「修習無邊方便行,等眾生界悉充滿, 神通妙用靡暫停, 吼聲遍海斯能入。」有了無邊方便行,當然學生的程度、需要、興趣雖然不同,卻都『能入』,這是菩薩的行願,是能入;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離苦得樂」,進入了『轉迷成悟』,這時所證得的是:不思議解脫境界,也才叫所入。『所入』的境界,是不思議解脫境界,也就是這裡說的「普現」神通,有了神通自在,才有『普現威光』。吼聲遍海,都在『「調」「生」行廣,「如」「空」「無邊」。可見佛法之妙用,真是「用靡暫停」,「如」「空」「無盡」。』『吼聲』,是形容佛、菩薩講經說法的音聲,也是我們父母師長的教學,如獅子吼般;『海』,比喻深廣無際,也就是教學的內容、方法, 要如同大喊一樣的深廣無際,這樣內心的『主水神』才是真正的開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