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煩惱即菩提

發布日期 : 2015-12-05 05:38:24

煩惱即菩提

 

一、     前言:
「煩惱即菩提」是出自《六祖壇經》,在《六祖壇經》中,六祖惠能大師將這句話做了註解:「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大意是說,前念執著在當下的境界上,對所面臨的環境就產生生了「順、逆受」;就有了對眼前的人事物升起這是好或壞、有或無等等反應,那就是煩惱;如果念頭一轉,下一念離開前念所產生的種種分別、執著、計較,這就是智慧。一如唯識中說:「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

 


 
同樣的,菩提是覺悟、開悟,也就是心經上說的「照見五蘊皆空」,當下的五蘊『制約』消除了,這時『情緒』不再卡住我們的身口意業;簡單的說『智慧作主』了,面對一切人事物,都得『自在』之意。我們常說一個「心臟」,有兩個「心房」,一個是情緒,一個是智慧;離開了煩惱,菩提自然現前。可見,煩惱和菩提,都來之於我們的『心』,這些煩惱、菩提都是心的作用,並無不同。金剛經教導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果心中住在「境界」上,有比較、計較的念頭,那就是煩惱;如果心中「不住」在當下的情境,沒有任何的念頭,這就是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