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楞嚴經略說第六十三講

發布日期 : 2015-11-19 07:40:38

   楞嚴經略說第六十三講

 

一、前言:

 

上一講中我們談到云何俱現的問題,佛陀很慈悲的為我們舉了例子說,如果我們站在水面上看水中現出的自影,假使有兩個人站在一起,一同觀看水中日影,則只看見一個日影;如果二人分開行走,一個向東,一個向西,那麼,日影也就跟著他們分別的一個向東,一個向西,好像變成二個太陽一樣。可是太陽根本只有一個,這個道理不必強辯,日影只有一個,為何一分東、西,就變成二個?這無非都是遍計虛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每個人「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所以佛陀說,我們若以為『色』和『空』,在如來藏裏面,是互相不容,一如水火互相爭鬥,那是凡夫的心識;但,如來藏的本體,雖然不變,但它會起隨緣之『用』,一起『用』,立刻與千差萬別的各自妄心相應,這就「一念生三細」,並隨著『境界相』生起各種粗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切「人事物」,這就是凡夫心識。接著我們看佛陀進一步要告訴我們『色和空』之相外,『如來藏』一樣是周遍十方法界的道理。我們接著看下去:

 

二、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

 

『本妙圓心』是『覺』,也就是我們剛剛說的『如來藏』,佛進一步指出:「非明無明。明無明盡」。『明、無明』,我們也會以為在如來藏中,是互相不容,一如水火互相爭鬥,其實,那是凡夫的心識。佛在這裡清清楚楚的為我們指出『本妙圓心』,本來就是『清清楚楚』的。所以『明』『非明』,是我們本具,不是透過思維覺悟的明,因為那是想,是五蘊身心的作用。也不是我們思維有一個『無明』,在依真起妄,所以生出的無明。因為覺就是覺,如能『超越』這本覺,就是智者大師所說的『觀』,也就是祖師大德常說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無法言說的境界。而『明』和『無明』是對待,那更是落入五蘊假身的『想』。針對這『本妙圓心』佛陀又說了「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因為『本妙圓心』是了知「四大皆空」,佛性本有,所以心識如要有所形容,那也一如『道』一般的『寂然』。大自然,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也不增不減,所以『非老非死。非老死盡』。而我們凡夫無知,『無明』「緣行」而落入『十二因緣』等等輪迴,清楚了了知了『如來藏』,本『本妙圓心』。所以「五蘊身心」的『想』,了知本是『虛妄』,這『順逆受』,自然轉『識』成智,十二因緣的鎖鍊,都『空了』,所以這裡說「非老非死。非老死盡」。修行到這裡,這是羅漢的境界,但菩薩不忍眾生苦,來以『中道觀』不斷度化眾生,生自在,涅槃自在,也就是得『大自在』。佛說法,一如金剛經上說:『如來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筏是船,用來載人過河,過了河,便要放不;『五蘊假身』,也是「筏」,所以自古以來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就是『放下』。大乘佛法要自度、度他,行菩薩行,就要『中觀』,所以還要「留惑潤生」;目的是將自己的經驗,因應不同的時空,來度眾生,因此面對各種問題,「因病與藥」。所以,佛說法,都是用來對治我們的煩惱,煩惱沒有,法也沒有「明、無明」的問題了。六祖不是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當:『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這不思善,就沒有是;不思惡,就沒有非。沒有是與非,一如陽光對一切眾生普照,也如同空氣,讓眾生可以成長,這就是我們本來的佛性,能證得,就是本妙明心。

 

「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其實談到這裡,大家就會明白這部楞嚴經的這一段,都在註解心經。我們看苦集滅道,這『四諦』法門,是如來成佛之後告訴我們眾生,生命落入『五蘊身心』,生命的現象、本質是『苦』。舉如人間約有八苦:生、老、病、死四苦是平等,沒有人能逃避的;還有『愛別離苦』,『怨層會苦』,『求不得苦』,加上『五陰熾盛苦』,也就是凡夫的生命,都是落在色、受、想、行、識等造作,這剛剛已經說過,『本覺本有』,一落入『想』就引起的種種煩惱、痛苦之情緒中,很難以般若智慧去面對。當然,珍愛的玉器一把玩當下,他鄉遇故知之時,也有短暫的快樂,但仍有壞苦、行苦以及剛剛說的苦苦。而世間所有煩惱的苦因,不管是粗細煩惱,都因我執、法執,分別計較,因此造種種惡業,而招生死苦果。若無集諦之煩惱苦因,當然沒有生死苦果,這是『集諦』。『滅諦』指的是出世間涅槃樂果,即二乘所證的方便有餘土。所以可以以斷盡集諦,才能稱證滅諦。而『道諦』指的是出世間道品之樂因,共有三十七品: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和依八正道。生命之苦若能依「三十七品」去修道,自然斷煩惱苦因,滅生死苦果,而證涅槃樂。所謂『非智』,非有我空之智;『非得』,非證得我空之理。而心經上說的『無智亦無得』,是空了四諦的聲聞法之後,還要以『中觀』行菩薩行,如何行?就必須善巧方便、願、力與智慧,這就是非智非得。

 

三、非檀那。非尸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刺若。非波羅密多。

 

 『非檀那』的『檀那』是梵語,即是我們翻的布施,布施有三種:(一)財施,以財物布施。(二)法施,講經說法,教化眾生,便是法施。(三)無畏施,遇到周遭的人,一有恐懼怖畏,能施無畏力,令人脫離,便是無畏施,這些都是學佛的基礎,大家瞭解得很多,這裡就不再贅述。『尸羅』也是梵語,即是我們翻的持戒。戒有五戒、八戒、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但是總攝持戒有三大要義:即(一)律儀戒:即斷一切惡。(二)善法戒:即修一切善。(三)饒益有情戒:也就是度化一切眾生。『毗黎耶』同樣是梵語,即是我們翻的精進。精進即是我們儒家說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但要特別留意精進是要正精進,所以必須一門深入,精益求精。『羼提』譯作忍辱。辱是侮辱,如詈罵、毆打、殘害,皆是侮辱。忍是「堅持百忍」,他的次第有『伏忍』,也就是先忍受一切逆境。再來是要『信忍』,以聖賢的忍做榜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第三忍辱的目的,在:等因緣成熟時可以教化,這就是『順忍』,也就是隨順眾生的忍。第四是『無生法忍』,這是忘我之忍;遇人加辱,以智觀察,既無人我兩相,怎還有辱境?如此加以慈忍,對於加辱的人,憐其愚癡,教化他都來不及,怎會計較。而最高的境界就是寂滅忍。這是忍辱波羅蜜,學佛法的人,就要學這些忍耐力。『禪那』翻成靜慮,但這個慮,不是思慮的慮,而是正思惟。不要有妄想,只要存正念,慢慢便得定力,故亦叫禪定。『般刺若』即是我們說的般若,譯作智慧。般若有三種:(一)文字般若;(二)觀照般若;(三)實相般若。『波羅蜜多』也是梵語,用我們中國話的意思是到彼岸,也就是從生死的此岸,到達彼岸的涅槃境界。從眾生修行而成佛果,叫做波羅蜜,這六度波羅蜜,都是五蘊假身的思維作用,也就是為了破我們堅固的我執、法執,它是善巧方便,所以皆非。在空如來藏中,什麼都非。這個非字,不是什麼都沒有,因如來藏中有妙明呢!

 

四、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

 

「如是」指的是,即由六度波羅蜜一步一步的修行,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十地等等,由菩薩至佛果位,這實踐的功夫,是要經過很長的歷練,漫長的過程,到了佛果。仍然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三耶三菩,也『非』大涅槃等等,非常,非樂,非我,非淨。我們先看『怛闥阿竭』,是梵文Tatha%gata,譯作『如來』;『阿羅訶』:即應供,能應九法界的眾生之供養。底下這句『三耶三菩』:即正遍知。知心包萬法,為正知。知萬法唯心,為遍知。正知是實智照理,遍知是權智照事。以上這三名稱,是諸佛十種德號之前三名稱。『大涅槃』指的是佛所證得的大寂滅海,亦即圓寂,不生不滅之意。非常,非樂,非我,非淨,指的是『常樂我淨』:『常』即不變,『樂』是得到法喜充滿的快樂,『我』是得到真正的自在,『淨』是清淨周遍,無諸染著。以上種種,也要空。所以在如來藏裏,說它有,什麼都有;說它無,則什麼都無;一如空氣,說它有,空氣中包含什麼都有:氧、二氧化碳、水、病毒……都有;說它無,則什麼都看不到、摸不著。這就是一切唯心造,也是如來藏之奧妙處。說有,是不空如來藏,說沒有,是空如來藏;說有也沒有,是空不空如來藏。這個道理,一如金剛經說的:『離一切相』,大家要細心去體會,才能有所領悟。

 

五、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以是俱非」這句,這是承著上邊說的,非小乘、非大乘、非佛法,加上個非字,「世出世故」,世間法就是出世間法、出世間法不離世間法,這叫世、出世在一塊,出世也不離世間、世間也不離出世。佛教導我們的,是無所謂出世、也無所謂世間,眾生這個緣要熟了,隨時教化,說「以是俱非,世出世故」,說到這裡已經結成了。以上是說一切法如實空義,這又說一切法如實不空,什麼就是什麼,合在一塊說,「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以是俱非,世出世故」,這是說明隨緣不變,如實不空義,前邊說的諸法性空,空是妙有真空,不是眼前這個虛空;這,又說如實不空義,是真空妙有,說「以是俱非,世出世故」,以上該怎麼說呢?「即如來藏,元明心妙」,這就是如者不變之體、來者隨緣之用,隨緣裡頭,醞藏著不變;不變中又藏著隨緣,這就是說不可思議的道理,人人都俱足,我們人人都是有個「習性」,『著』在一邊,有就是有、無就是無,要說亦有、亦無,就不明白了、就不信了,說非有、非無,更不信了,所以以這「世出世故」,世間法就是出世間法,不離世間法,這就是如來藏。「即如來藏」的意思是,如何去找如來藏妙真如性?如來藏本「元明心妙」。元,是當根本講,根本上就是明明白白的一個心,不可思議,「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宇宙萬物,哪一樣不是唯心造?所有世間法,我們稱凡法界,出世法,我們稱聖法界,皆是如來藏。本來是光明而照耀的妙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寂照妙心。空如來藏的本體是清淨湛寂,不立一法。不空如來藏是具一切法之用,如摩尼寶珠,其體,非青、黃、赤、白等色,卻能隨緣現出「青、黃、赤、白」等一切諸色,這都是隨緣之用。

 

六、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

 

 「即心即空」,空,一般的觀念就是沒有,但剛剛各位已經瞭解,從『根本智』上一起用,那是隨著時、空,以及個人的成熟度、性向、嗜好……,而千差萬別,這有無限的可能,所以說是空,也就是「無礙」;但『後得智』一起用,立即回到如如不動的『如來藏性』,這就是「即心即空」。而底下的「即地即水,即風即大」,這是說明七大。「即地即水,即風即大」,也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我們對一切事情要承擔,也要『主、伴圓融』,要有多少的承擔這『堅性』,也要看場合,這就是『中道』。華嚴經上佛陀指導我們法、理無孤起,必眷屬相生。所以此華有世界海塵數蓮華以為眷屬。又如一方為主,十方為伴,其餘各方也是如此。是故『主主伴伴不相見』,這就是主伴、伴主圓明具德。也就是說「即心即空」,同樣的,「即水即空」,教導滋潤眾生,有時像水蒸氣,有時要像柔弱的水,有時要像冰一樣,這也是「無礙」之空;「即風即空」,距離太近,問題就來了,太遠了,不親;如何拿捏,都建立在「自利利他」。「即火即空」,給了太多的溫暖,嫌煩;關心不夠,孩子變壞,所以親子間以及與人相處之道,更是要「即火即空」。這才說了六樣,這個『心』說的就是勝義根。「即心即空」這段文,是承續上面說的非,這是說即,即就是有,這個心是見、聞、齅、嚐、覺、知,是勝義六根,還有六種勝義識,這識與根還不一樣,到這七大上,是從根本上解決的,所以『應觀法界性』,這個心與其他的解釋全不同。「即心即空」是依著這個「元明心妙」,以這個「元明心妙」,心就是心、空就是空,怎麼說七大?這才說六樣,這見、聞、齅、嚐、覺、知,算是勝義根,也算是一大,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這也算是一個識。所以這裡大家算算,一個根性、一個識性,加上空、加上地、水、火、風四大,這正是七大,七大這是總說。底下的「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我們也分別解釋:「即眼,即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是指著凡夫法說的,「即色,即聲香味觸法」,這是六塵,「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這是六識,這六根、六塵、六識是十八界,前邊說空,這裡說有,就是凡夫所承認六根、六塵、六識,統統的都歸在如來藏,這在以前我們解釋心經時,已經說過,所以不再重複。「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這是指十二因緣;從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是十二支,統統都歸如來藏,「即明,無明,明無明盡」,明,就是指的人心明明了了的,這個無明從哪來的?是從五蘊的想上來的,這個人元來都是清清淨淨的、明明白白的,就是因自己不認識自己,以五蘊假身處世,情緒一染,就不明白了。這時,明就成了不明,「明無明盡」,說這個明和這個無明,統統的都『空』了,到了究竟。「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如是乃至」,由這個明、無明緣行開始,這個明就成了無明了。從唯識學來說,一念生三細,宇宙的波動,跟我們是一個共同法身,所以我們這身心靈也一直在波動著,老祖宗說這『生生不息』,就是『天行健』,我們起心動念,是天生的,是自然的,問題是我們一起心動念,剎那間是「業相」,這「業相」只是指業力起,接著是「轉相」,那就是受到意識種子的牽引,馬上浮上過去的經驗一一法塵,一連接就產生「境界相」,這都是一念之間而已。所以以五蘊假身是在現象界中,一有,面對當下的「境界相」,就被吸引住了,眼前就是是非對錯,千差萬別的一切諸相,這時就不認識自己的『明』。所以追求這『明』,就是頭上安頭,這個明就染了,這就是無明,所以佛在這裡告訴我們說『明』和『無明』都沒有。「如是乃至即老」這句十二因緣我們說過多次,從「無明緣行」,行世間的事,「行緣識」,有這個意識,就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由過去的事情又成現在世,「識緣名色」……,這就從上一階段的生命到下一世去投生,「名色緣六入」,一入胎就有六根了,六根就是眼能入色、耳能入聲、鼻子入香、舌頭入味、身上入觸,這是前五根對五塵能入,這時看就是看,聽就是聽,一旦落入順逆之法,就是『識』;這前五根對其相應五塵的法,都入進去,就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叫法塵。這時『明』就成了『無明』,「六入緣觸」,人一生下來,六根對六塵,面對環境的刺激就叫觸,「觸緣受」,例如人一生下來就要吃奶;幾次之後,誰給他吃,或是哪一種味道,漸漸有了順逆,所以「受緣愛」,就有了偏愛,自然「愛緣取」,這時有了偏愛,或者說有了意識,就開始『挑』;所以說有了愛,就會取捨;順利了就要加多一點點,偏偏是求不得,因此「取緣有」,取什麼,就有什麼果,今世有什麼業,來世受什麼報。如此的,「有緣生」,這是說到來世,有了生,「生緣老死」,生下來,還得老、還得死,這是十二因緣,是簡略的說。「如是乃至即老即死」的乃至,是個超略之詞,從無明開始,明無明盡,「如是乃至」,把當中的幾支超略過去了,「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又從今世到來世,這是十二困緣。聖人在十二因緣中修還滅門,也就是斷十二因緣的鎖鍊;我們凡夫是順生 門,順著著因緣就輪迴不已。所以要了生脫死,成聖成賢,先滅這個無明,無明滅就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一起滅,這是還滅門。上面說空,這裏又說不空,這是『真空』,也就是照見五蘊皆空之後,『根本智』現前,但面對一切人事物,才能以『後得智』的『中道觀』應事,所以『根本智』與『後得智』是一體兩面,『根本智』是空,『後得智』是不空,如果完全空了,什麼都沒有,就不是真空;至於『後得智』的妙用,本諸『中道觀』,才能自利利他,自杜度人。所以我們常說:真空妙有。而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元明妙心,是『如來藏』本來具足,菩薩的『後得智』之用,必須有『中道觀』。如何落實?即心,也就是即空,即地水火風,即眼耳鼻舌身意,即色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意識界,這就是『如來藏』。

 

七、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羅。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禪那。即般刺若。即波羅密多。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

 

 「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剛剛也說了,前面說的都是非苦、集、滅、道,這又說即,即苦、集、滅、道,這我剛剛也說了,照見五蘊皆空時『根本智』,四諦當然空了;但是為了度化眾生,我們為了「應機說法」,所以以『中道觀』來利他,來度人,這『後得智』就要「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說『根本智』,那是摸不著的,但在教化的過程,必須有次第,有方法的「善巧方便」,這就是『即智即得』。教導眾生了知生命的本質是苦,苦,是從哪來的呢?由「情緒」招感集來的。要離苦,必須修道!苦是世間果、集是世間因、滅是出世果、道是出世因,如此的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如何演說,就要『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羅。即毗黎耶。即羼提。即禪那。即般剌若。即波羅蜜多。」以『中道觀』來教化眾生,就必須觀察眾生的根基,「即檀那」,有錢財捨財物,沒有錢多施捨佛法,以及世間法……不然也要經常給人信心,這都是「即檀那」;「即尸羅」,就是讓人持戒,剛開始教導眾生戒條,進而教導眾生守法不侵犯他人的財物、人格等精神;「即毗黎耶」,行者有的很精進,有的得少為足,所以要依照不同的特性,教導他們不能懈怠,進而勇猛精進!「即羼提」,每人忍辱的功夫都不一樣,要他們從伕忍入信忍,到順忍、無生法忍到寂滅忍。「即禪那」,例如六祖能大師教導眾生,禪那不在坐……都是「即禪那」的例子。「即般剌若」,根據眾生不同的般若體會,給予恰到好處的教學。「即波羅蜜多」,隨順眾生之波羅蜜多的程度,教導他們『無上』的正等覺,由大乘的菩薩才能成佛。「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如是乃至」這句,是超略之辭,我們已經說過,這裡的「即怛闥阿竭」的怛闥阿竭,翻如來;「即阿羅訶」的阿羅訶,翻應供;「三耶三菩」,略了一個即,這也是特意的簡略,三耶三菩翻正遍知,正是中正的,中正之道普遍皆知,沒有不知道的事情,若是證到佛的果位,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的世界,多少萬劫不可說的時候,無不覺知;「即大涅槃」,大涅槃這是對有餘涅槃而說,加一個大字,為是與小乘分開,涅槃翻不生不滅,就是離苦得樂的意思,永遠常在,這是佛證到究竟叫大涅槃。

 

八、即常即樂。即我即淨。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妙明心元。

 

 這是成了佛果的四種安樂,也稱做佛的四德。「即常」,指的是法身自在,不生滅之樂;「即樂」,這個樂指的是『入』了共同一法身,所起的寂滅之樂;「即我」,成了佛,念茲在茲的是一切眾生,天地人與我是佛的一個本體,『入』這一共同法身,這才是『我』。「即淨」這是指清淨無染,在塵不染塵,這是大涅槃以後的四德:常、樂、我、淨。「以是俱即。世出世故。」這是針對著前面「即非」而說的,這是『根本智』;「以是俱即」,為了度化眾生,俱以『中道觀』來教化,這都是『後得智』的作用。這就是「世出世故」,也就是世間法,就是出世間法;同樣的出世間法,都是不離開世間法。既然「以是俱即世出世故」,也就是以上所說,即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乃至如來果位,完全具足於如來藏性中。所以世間與出世間諸法,亦皆是「即如來藏妙明心元。」前面說的空如來藏,這『根本智』叫做本妙,因為它與『後得智』本來就是一體兩面,可見不空如來藏,叫做元明。其實本妙、本明都是一體,皆是自己的『如來藏』本身已具有,所以說『心元』。元就是本,這個妙明真心,就好像摩尼寶珠,說它有,這是『後得智』的作用是一本清淨,纖塵不染;說它空,這是『根本智』的體性,一起作用又是眾相分明,遇緣顯現。所以說:『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就是我們本有的妙明真心。

 

九、結語:

 

 這一段的重點,在講如來藏之本妙圓心。心經告訴我們,『行深般若般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空』是如來藏,華嚴經上說是『根本智』現前;為了要度化一切眾生,就必須以『中道觀』來使得眾生離苦得樂,轉迷成悟,應機說法,讓各各眾生契入自己的佛性,因此要以『自在』來教化眾生,這就是『後得智』。如此透過『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的有為,然後常應常清淨,入於『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就是『空如來藏』以及『不空如來藏』,就是『如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