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略說第五十九講
一、前言:
我們上次說到「胎卵濕化,隨其所應。」也就是『五蘊』的結構,是隨著累世「薰習」的「業力」、或是「願力」之所應於『地水火風』之『四大』而有。「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等之生命現象。簡單的說,這胎卵濕化四生,是各隨他們所應『感』的業因,而『應』之業果。胎生的,乃因欲愛迷戀之情,所以成胎。卵生,是因胡思亂想,變來變去,不定之妄想,感而有生。濕生,則係濕氣和暖氣「和合」而生。化生,離此托彼,自有變無,或是自無化有,如此形成這一階段的生命型態。四生因緣,各有多少不同。如胎生有三緣:父、母和己業。卵生四緣:父、母、己業,再加暖緣。濕生,有業、暖、濕氣等緣。化生,只有自己業緣而己。我們繼續看下去:
二、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全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婬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佛又叫富樓那一次,可見這一段是很重要的。「想愛同結」也就是妄想、和情愛兩相結在一起,就生欲愛,一生欲愛,就不能捨離。「想愛同結」,乃是結縛之因。想愛既深,就一如我們常說的:「如膠似漆」,就不能擺脫。既然如此的「情」深,結了「生緣」,所以世間的父母、子孫,恩恩愛愛,孫子娶阿嬤,夫婦相欠債,如此遞代相生,沒有間斷。這類的眾生,是以貪欲為其受身之根本,因同想成愛。愛則生欲,欲則受身。所以『貪欲』為受生之本,就如此的代代相生,不斷『輪迴』。
「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這段,說明我們由於貪愛,而有了身心之生命,既有了身、命,大家都要找有營養的東西來滋養身命,所以就越發貪愛,不能止息。為了滋養色身的生命,也就是為了吃,不顧殘害其他眾生的生命。因而「諸世間卵、化、濕、胎」的生命,隨其體力、智力之強、弱。而「遞相吞食」。可見在這世間,卵胎濕化四生之類,都是以強欺弱,弱肉強食。大鳥吃小鳥,小鳥吃蟲;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蝦吃水中之蟲,蟲吃水草,而這些大鳥、大魚以及野獸又互相吞食,形成一個『生態食物鏈』。又如,夏天時,蛇吞老鼠,但冬天時,蛇常冬眠,就反為老鼠所吃。這類,「因果循環」,皆以『殺、貪』為生死不斷的根本。
如此的「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佛在這裡告訴我們說:人食羊肉,羊不甘心為人所食;等到宿業還完後,就會托生為人。在「因果的法則」下,轉而食羊之人。但今天跑到溪湖吃「羊肉爐」的人,又怎能世世為人呢?等到惡業成熟,就又墮落為羊,這就是佛經上說的『酬業而來』。如此,人羊轉換,互償舊債,互來相食。不獨是人之與羊,乃至十類的眾生,也都是『法爾如是』。所謂十類眾生是:胎、卵、濕、化,加上若有想、若無想、若有色、若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等,共十類的眾生,其生生死死,都是同一個道理。這樣的生生死死,輾轉報復。我殺你,你殺我;我食你,你食我。這惡業對不瞭解宇宙真相的人來說,總認為是與生俱來,所以當年李自成一入北京,講了一句:「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德以報天」,如此的「惡業俱生,窮未來際」,這是很可怕的知見。這些『是等』,就是指因果軌則,「則以盜貪為本」,所謂以「盜貪為本」這句,不予而取叫盜,殺羊而食其肉,是犯殺、盜、以及貪戒。所以一墮落畜生,就不容易聞法修道。因此『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所以,我們要趁做人的時候,趕快修行。感得:『人身』,還要知道『佛法難聞』。
在梁武帝的時候,佛法甚盛。無論家有喜慶哀喪,皆請法師念經,來說幾句吉祥話。當時有一富翁,娶孫媳婦,就請志公來念經。志公一進門便說:『古古怪,古古怪,孫子娶祖母。』什麼原因呢?因孫兒兩歲多的時候,祖母病重將死,就拉著孫子之手說:『我什麼都不掛了,只有這個小孫子放不下,將來有誰人照顧他呢?』拉著小孫子之手而死。死後見閻王,閻王說:『既然你這樣掛念孫子,就放你回陽間做他的太太吧!』所以她就投胎為女身,長大後,遂被孫子娶回來做太太。為何志公這樣說呢?因志公有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能知道前生的事。他又望裏面看,就說:『女食母之肉』。原來有個女孩正在吃豬蹄,是她前世母親,而今生投胎為豬而被殺。又往鼓樂房看,說:『子打父皮鼓。』有人在打鼓,鼓皮正是他父親前世做驢之皮。又往炕上看:『豬羊炕上坐』。這些貴賓、好友的座上客,前世都是豬羊,現在卻轉生為人,坐在炕上。又往鍋裏看,『六親鍋裏煮。』前生是六親眷屬,今世卻墮落為畜生,為前世之豬羊來烹煮。所以志公禪師歎道:『眾人來賀喜,我說都是苦。』眾人都來賀喜,我則感觸的說都是痛苦啊!這就是眾生互相啗食,互相殘殺的例子。
可見:「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你欠我的命,就要還我命來。我欠你的命,我也同樣要還你的命,所謂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宇宙人生的道裡,必定是如此的互相償還,永無止息。今世我們也許有了一些功德,可以僥倖不還,但千百劫後,怨仇相遇,也一樣要還清。因此之故,佛在這裡告訴我們,眾生之所以時常在生死苦海中,不能出離,因果就是如此。同時,「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貪愛之心,一生出就是無明,你愛惜我的心,我也一樣憐惜你的『樣子』,這是『無明』惑業為因,現行為緣,想讓這『愛』永結同心,不願分離。如此的經過百千劫,生生世世,都被欲愛所纏縛,不得脫離。男女、親人、友誼,都一樣是癡愛纏綿,都想要如此的山盟海誓,永不分離。甚至說:『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如是的百千萬劫,如膠似漆,不能分離。這就是佛在這裡說的這一句:『唯殺盜婬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三、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瞭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
佛在這裡又叫了「富樓那!」表示這一現象一定要弄懂。那件事呢?「如是三種顛倒相續」也就是說如同上面所說的因『情愛』而殺生、偷盜、淫欲,而有三種相續——世界、眾生、業果,如此的顛倒妄相,使得生命的本質,從真起『愛』而『有』妄想分別,一修行又認為必須如同以前說過的覺上加明,所以佛陀在這裡叮嚀我們「皆是覺明」,不能清楚的體會『本覺』本有,老覺得既是覺,就該有個『明』,如何追求各種知識,來『明』呢?所以,六祖壇經上能大師告訴我們:「靈山本在汝心頭」,千萬不要「頭上安頭」,讓『本覺』本有就可以了,否則甚麼是佛?如何成就無上的佛道?立刻將佛性落入『意識』,一變為無明。然後衍生出「明瞭知性」,從無明追、追、追,便生出了虛妄的了知性,因而發生了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此的念念相續,既從妄見而來,「頭上安頭」,周而復始,以致於無明緣行,行緣識……沈淪不已,沒有停息之日。
想想看我們的一生就是這樣,生,不明白從何而來;死後,更不知要往何處而去。一天到晚,為名、為利,為衣、食、住、行、育、樂,忙忙碌碌的,活著只是為了這些嗎?生命的意義又在哪裡!古人常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先除少年後除老,中間所餘無多時,又有一半睡著了!』忽然間,突然覺得自己已經好老好老的,身體已是老態龍鍾,經常要植牙,又是眼花耳聾,一下子忘這,一回頭又忘哪個……真是『生時糊塗,去時迷』?如此的業果相續,都是從『情愛』而殺生、偷盜、淫欲,如是「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宇宙人生所有的一切有為法之造作,都是從這無明妄見所生,所以『無明』是十二因緣這有為法之母體,因而能放下這分別妄想,也就是要破這『無明』,『放下』就對了,如此佛性自然現前。不放下,就無法破無明,就不能見本有的佛性。
四、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
富樓那代表我們,一聽過佛說明因『情愛』所生的三種顛倒相續因緣後,又再問佛:「若此妙覺本妙覺明」,假若,這個本來就是妙覺,根本就是『妙』而覺明的話,而它本就是如來藏性。那為何「與如來心不增不減」?也就是說見到了佛性,而「佛性」不增不減,成佛時也不多一點,迷在眾生的五蘊假身上,也不減少一點。佛具足這本妙覺明,眾生也同樣是具足本妙覺明。既然如此,可是為何「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這問題可大了,為何『本妙覺明』這「無狀」會無緣無故的生出這山河大地,以及種種諸有為的法相呢?的確的,我們跟富樓那尊者的想法一樣,自然會生起這種懷疑心來的,「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也就是說生佛既是一如,佛性不增不減,忽又有山河大地的話,一但,證得佛的果位,是否「習漏何當復生」,也就是又有『習漏』呢?簡單的說,眾生『有』開始做眾生的時候,佛是否也會終了不成佛,再做眾生呢?所以再次問佛,如來現在已得到妙空明覺,已經反妄歸真,沒有習漏迷惑了,但不知山河大地,以及種種有漏習氣,將來會不會再生出來呢?就是說如來現在已證果成佛了,但將來還會不會再生出無明來呢?我們十法界的眾生,都由無明生出來的,成佛之後就沒有無明了嗎?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煩惱都是從無明生起的。因而,等覺菩薩只是等於佛的覺悟,還沒有證到佛的果位。佛的果位稱做妙覺,因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未破,如果證得佛果,是否還會再墮落呢。
五、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富樓那尊者代表我們這群迷糊的眾生,始終懷疑這,懷疑那,以為山河大地都是從無明生出來的,都是依真起妄,依真覺而生出無明來。那麼成佛後,習漏已盡,是否將來還會生出無明來呢?
其實大家讀華嚴經就知道,法界是諸佛的慈悲願力所加持的,因此,華藏世界的底層叫『風輪』,至於這山河大地是如何形成的,我期盼大家讀讀華嚴,就能如實的了知。但這問題牽涉的範圍很大、很廣,而佛聽了富樓那的發問時,他老人家立刻幫我們舉出一淺顯的例子,為我們開示的說:譬如一個迷途的人,迷失在一個聚落城市的路上,迷失了方向,把南方當作北方,那麼這位旅人,是不是失去北方了呢?不是的,南方依舊是南方,北方依舊是北方,只是迷失了方位和本覺,就生出無明來。我們的佛性會迷失,卻是絕不消失,我們的佛性是因為「色受想行識」等五樣堅固執著的『制約反應』,讓我們習以『意識』當家作主,把本來本具的『本覺』給蓋住,好像起不了作用,但它仍是永遠『存在』,這就便成了禪宗常說的:『日用而不自知』。因此佛陀很慈悲的問我們:「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六、結語:
我們生生世世的生命鎖鍊,讓我們輪迴不已,現在終於明白是業果之由,都是因殺生、偷盜、淫欲,這三種貪習種子作為根本。有這種因緣,所以業果就相續不斷,沒有停止的時候。這樣的業果相續,支持眾生相續;眾生相續,支持世界相續;世界相續,又回來支持業果相續,來回不息。今天我們修行了知這生死輪迴的源由之後,就是想透過六度萬行,來照見這『五蘊假身』,不跟著輪迴在迷迷糊糊的吃喝玩樂,過著痛苦不堪「煩惱」;而抓住生命的意義,度化十法界的眾生,大家都一如佛一樣,活在『自在』的常寂光的淨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