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略說第五十一講
一、前言:
我們上次談到「明從太陽,暗隨黑月,通屬虛空,壅歸大地」,這明、暗,通、壅,都是各有來源、各有邊際,這是屬於『共業妄見』,都有所『本』。但「如是見精,因何所出?」怎麼這「見精」,就沒有來源、邊際呢?所以大家仔細的想一想,為何「如是見精,因何所出?」因為見聞覺知,本就是佛性的起用,佛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見覺空頑,非和非合」,再說,見有知覺,虛空,是頑梗不靈,虛空、與見,這兩樣是不能參和在一塊、也湊合不在一起的,所以非緣起;同時,「不應見精,無從自出」,這能見的佛性,也非「無因」生。如此的,我們從六根、六塵,一直到六識所建構的假合之「五蘊」身心、六大,再加上「佛性」這就是二十五圓通了。如此的分析下來,各位應該有了一些體會,從絕對的精神層面來分析,是有一不生不滅的佛性在,也因為有了這能量,其餘的一切「法」,方能運作。我們繼續看下去:
二、若見聞知。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無邊不動虛空。并其動搖地水火風。均名六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性沉淪。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為生為滅。為同為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
這裡大家要注意,「若見聞知」之見字,是簡稱,代表見、聞、嗅、味、觸以及知的六根,也有用兩個「見聞」或三個字「見聞知」的,也就是六根之性,「若見聞知,性圓周遍」的這個性,是圓融無礙、周遍法界。「本不動搖」,這「見性」是佛性的部分,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所以不會從東、搖到西邊,從南、跑到北,是個整個如如不動的。我們每個眾生都有如是見、聞、覺、知,但都不知道這「大」的『體性』之用處,所以「六根」門頭不會「放光」,讓「見性」跑到「命」中,所以五蘊身都以「感情用事」,以致於本有的『智慧德能』若有似無的,只會在眼上「落入印象」成了習慣性,成為『識』,如此的越薰越迷惑成為「習以為常」,到最後佛性當然不起作用。還好,「當知無邊不動虛空」,無邊的虛空都跟我們的佛性是無二無別;我們雖然在迷,但這「法性」「并其動搖地水火風」,也就是說這無量無邊的虛空,和這個「見性」擱在一塊,「均名六大」,「擱」在一塊,這個名字就叫六大。例如我常說:「電視機、電風扇、冷氣機……」「插」在電源上,隨著不同的器具因緣,而能顯現出畫面、風、或者是冷氣。有了電源「擱」在一塊,隨緣而有畫面、風、冷氣,可見電源只提供「能」,不跟電視機、電風扇、冷氣機等而起作用,這就是佛性的特色。
底下這句「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意思是說「六根」、「六塵」、「六識」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就是「根」大。可惜我們眾生看不到這裡,只是執著我肉眼所見、耳朵親自聽到的……以致於這「如來藏妙真如性」被埋沒,不能發揮作用而已。其實這「六根」、「六塵」、「六識」的根、塵、識性等「如來藏妙真如性」的特質是:「本無生滅」,所以我們走遍世界大地,同樣是用眼來看,用耳來聽……同樣是用我們的『身口意』去造作。可惜們這些被『習性』所迷的凡夫,因為「汝性沉淪」久了,妄執這說這個「見」,是佛性;而地、水、火、風、空、識,這是「六大」還有「六塵」、「六識」的根、塵等等,一再分別,都反而成了「所知障」,「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如果說,一旦我們從根本上醒悟了「見、聞、覺、知」,本來就是如來藏,那一起心動念,都是佛性在起作用,這就是華嚴經上說的「無量無邊身主火神」一樣。因此,我們應該「汝當觀此見聞覺知」,向自己的內心深處觀察、觀察,想想看我們那能見、聞、覺、知的佛性,「為生為滅?」從哪裡生?從哪裡滅?「為同為異?」與哪個相同?與哪個不同?「為非生滅?為非同異?」要怎麼說都不對,因為根本上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為了讓我們回到本來面目,所以不得不『安立』『名、相、分別、正智、如如』來告訴我們「如來藏妙真如性」,一起用就是:見、聞、齅、嚐、覺、知,這個名字叫六根,造世間人類萬物,都是這個『根』生出來的,所以說「見聞覺知,為生為滅?為同為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怎麼說?
三、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遍周法界。圓滿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汝曾不知」,佛訶斥阿難,也就是在提醒我們說,我們從來不知道、沒有觀察清楚,我們本有的「如來藏中,性見覺明」。所謂「性見覺明」的性見,是圓滿的,隨緣不變。性見,看見什麼?這如來藏的見、聞、覺、知,加上有了眼耳鼻舌身這些器官,「碰」在一塊,就看到了,不是只有肉眼,連天眼、慧眼、法眼以及佛眼都看到了;聽到了,不是只有聽到聲音,也聽到了讚美或是毀謗……這「真主宰」,才是我們的真心。所以說「性見覺明」,這是隨「緣」不變,發出見、聞、覺、知來,可見,這才是「覺精明見」。如此「本具」的『智慧德能』自然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就是這兩句「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我們的佛性是如此的周遍法界,各位可以試試看,抬頭往天上一瞧,一眼所看到的世界,是您一生坐飛機都沒辦法完全走完的。人的見、聞、覺、知,說有多大,就有多大,因為這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這裡只說『見』,是代表六根、塵、識都是這樣,就能與七大并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塋然」。就是這一個見根,遍周法界,其餘的「根」,剛剛說了代表了這個聽,就是聞,耳聽、鼻齅、舌嚐、身觸、心知等等都是「妙德瑩然,遍周法界」。所謂「妙德塋然」,這奧妙不可言說之德、功德,清清楚楚,卻是說不完、沒法說,因為它是離文字相、離言說相。說妙到極點的「妙德瑩然」,塋然,就是普照一切,都是這個樣子,統統如此,是「遍周法界」。佛感慨的說,這個能力是「圓滿十虛,寧有方所」,圓滿這「十方」的虛空,寧有方所嗎?當然還是一句老話:「循業發現」,有什麼業力,就自然現什麼相,我們人,平常根本不知道這個根大,根本也不往這上頭想,也根本沒這麼用,但只要循業發現,就知道耳朵聽、眼睛見,就顯出見性來。可惜「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佛呵斥我們世間人,如此迷惑,或說是因緣和合的,或說是自然的,「皆是識心分別計度」,這就是世間學的那點認識的心,拿這個分別合計度量,「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要知道,這種道理除非巧說,佛怎麼巧說呢?曲引旁徵,從旁邊說出來的,我們才能清楚宇宙人生的一點真相。
四、阿難。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汝今遍觀。此會聖眾。用目循歷。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汝識於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樓那。此目犍連。此須菩提。此舍利弗。此識了知。為生於見。為生於相。為生虛空。為無所因。突然而出。
接下來要開始談「識大性」即是藏性,在這一段中,佛幫我們指明「如來藏妙真如」性,是要我們向自己的「身心」上,去認識、找出來。前面,佛一共說了二十五種圓通法門,而這二十五法門,都可以得證「聖果」。所謂「識」就是人的「知識」,知,是作用;識,是體性。而這一段的「第七大」中的「識」與別處說的知識不同。「識大性」的識,盡虛空、遍法界,所以說「大」。而這個識是從哪裡來的?這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無去無來,是個總法,凡夫不明白,為了方便說,就稱為「識大性」。各位要留意,這個識與前六識又不同,這是根本識,說這個識大性怎麼發明?這道理就在這裡,一說就錯,一說,就給人添麻煩;但不說,大家又不知是怎麼回事呢?因此佛陀他老人家必得要曲引旁徵,因此佛首先就叫阿難!也是叫著我們,要我們留意。說:「識性無源」,知識的本性是沒有源頭,卻是「因於六種根塵妄出」。也就是說,這眼根、對色塵,耳根,對聲塵,鼻根、對香塵,舌根、對味塵,身根、對觸塵,意根、對法塵,這六根塵產生的六個識性,沒有源頭,是因什麼呢?老實說,是從這六種根塵上出了這些識,它是虛妄而出,藉著根、塵的接觸,才發生認識,並不是單方生出來的。如此先將這些道理破了,最後顯這個根本識,是與前六識不同的。所以佛陀要我們「汝今遍觀,此會聖眾」,我們知道這楞嚴法會,佛說法時有很多大菩薩、阿羅漢集聚前來聽法,這時佛叫阿難,普遍觀看此會場上的聖眾,「用目循歷」,也就是說佛慢慢引導我們,運用眼目,一個挨著一個,仔細看看。這時「其目周視」,眼睛往周圍一看,「但如鏡中,無別分析」,這是「第七識大」分上,開悟的訣竅,大家一定要用點心。所謂「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在「周視」的過程中,我們的「心中」,就像「大光明鏡」一樣,鏡子沒什麼分析,是甚麼,就照見甚麼。假如我們「心中」有了分析,那就不是「大光明鏡子」。任何具相的事物,照在「大光明鏡子」,那就是鏡子裡照的影子。這時「汝識於中,次第標指」,也就是說在這「楞嚴法會」之中,用了「心、意識」去次第標明說這是誰,「此是文殊」,這就是文殊菩薩,這「大光明鏡」就已經扭曲了,住了,也不是「大光明鏡」了。所以我常常告訴各位,當您一進門的第一瞬間,講堂的人事物一目了然,可是當時您的心一留意,要往前排坐的時候,那已經是「意識」心了。佛為了引導我們,當時對阿難說,「此富樓那,此目犍連,此須菩提,此舍利弗」,這些都是有名的聖人、有名的菩薩,佛指出來「用目循歷」,一個一個挨著看,這是什麼?各位要留意,此富樓那,此目犍連……已經含著這個滋味,稱這些聖人直呼名字,因為這都是影子,都是一如鏡子裡的影子,一個接一個,就好像在訴說著這是玫瑰花、這是蘭花、這是……在這個地方,要把我們的心沉下去,就醒悟過來了,就認識自己了。
「此識了知」,這樣,了知這些聖人,佛就問我們「此識」,「為生於見?為生於相?為生虛空?為無所因,突然而出?」這「此識了知」,了然知道了,但是「此識」是生於見?生於相?生虛空?無所因,突然而出?這四個問題,很有意思。
五、結語:
剛剛說了,我們的「心中」,就像「大光明鏡」一樣,能照見一切。問題是我們是不是我們「心中」的主人,舉如現在我們精舍的講堂,有幾十位,你看到我我也看到你,也看到他,您看到的,這都是在鏡子裡的影子,大家想一想,鏡子不知鏡子,鏡子只是原原本本的將鏡子的影子給予顯現而已。可是我們人麻,這影子上來了,就是這個人年輕這個老,這個好看這個難看,所有的『意識型態』全部反射了出來。一切的一切,是感情用事,但本有的『智慧德能』卻當不起家來,以致於不能「自在」,還把自己埋沒在鏡子背後,讓妄心當家,煩惱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