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略說第五十講
一、前言:
上次,我們談到性具之覺,本來就是真體之空;性具之空,即是真體之覺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真空妙有』。本來宇宙大地,這五大都是清淨本然,而周遍法界的。而又隨九法界眾生勝劣之心,大小之量的不同,皆能相應,而滿足眾生之所願。如一井之泥土掘出,就有一井之虛空;十方世界掘井,亦是一樣有虛空。而其實是空性圓融而遍滿十方,豈有一定的方所呢?只是,循著眾生所造作之業感,而有不同之發現而已。好像無色界天人,厭有趣空,便現空無邊處天。世上無知之輩,惑為因緣所生,及自然之性。其實,皆是妄想、識心在分別計度,所以佛在這裡說,但有言說,都無真實之義,我們繼續看下去。
二、阿難。見覺無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衹陀林。朝明夕昏。設居中宵。白月則光。黑月便暗。則明暗等。因見分析。此見為復與明暗相。并太虛空。為同一體。為非一體。或同非同。或異非異。阿難。此見若復與明與暗及與虛空元一體者。則明與暗二體相亡。暗時無明。明時無暗。若與暗一。明則見亡。必一於明。暗時當滅。滅則云何見明見暗。若明暗殊。見無生滅。一云何成。
這一段文章,重點在發明第六大根大一一識,也就是我們的藏性。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根大性,什麼叫根?僧肇法師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句話,最早是出自莊子的齊物論,而莊老說:天地形之大也,我形亦爾也,同生於虛無之中。可見,莊子的大意,只在論齊物;而僧肇大師又論性,皆歸於自己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可見我們從莊子的齊物到僧肇大師都認為我們人人有個根,這個根是與虛空一體的,這就是『大性』。所以說,如來藏妙真如性一如地、水、火、風、空一樣,這『識』的根性,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也就是天地有多大,我們的『識』性,就有多大!因此走遍世界各地,都能「自在」的優遊生活。前面佛陀的開示,要我們把眼、耳、鼻、舌、身、意『超越』,進入純粹的見、聞、齅、嚐、覺、知,就是勝義根。現在佛對阿難說「見覺無知」,我們的『如來藏性』,也就是我們的『識』是與虛空同根,所以眼睛只是『能』見,必須有外物讓我們所見,才是這個成就這「知覺」。「見」不自見、「覺」不自覺,但是他卻是遍虛空,盡法界。因此前面說過多次,我們的眼睛見著外邊的事情,卻見不著自己的「見」,覺不覺著自己的「覺」,有這『遍虛空,盡法界』的能,就好像有了電源,卻不知是要插甚麼電器產品,所以產生何種功能?要到『用』才知道,這就是「見」不自見、「覺」不自覺。好了,那麼怎麼才見?怎麼才覺?必得有一個『對相』,方能見著了、覺著了。所以說「見覺無知」,必須「因色空有」,這就是我為什麼要舉這樣的例子。虛空有『能』,遇到種種電器產品,就產生電視、冷氣、擴音器……等形形色色的世界,『空』就是虛空,說見不自見、覺不自覺、知不自知,要所知道的、所明白的,全部是因色空才有-一有色有空,這大家一定要體會。佛對阿難說:「如汝今者在衹陀林」,佛住在衹陀林,常與諸比丘弘揚佛法,「朝明夕昏」,這是說所經過的境界,「設居中宵,白月則光,黑月便暗」,這都是世間的人所共知的,「則明暗等,因見分析」,這六根就在這個見上,代表所有的『認知』神經系統,世間上,一會兒就黑暗了、一會兒就光明了,誰知道這個光明?誰知道這個黑暗?就因為有見,才能『了知』,所以「凡所有相」,一定要有『能、所』方能緣起,一如所有的電器產品,一旦沒有電源,就完全是廢物一堆。
「此見為復與明、暗相,并太虛空,為同一體?為非一體?或同非同?或異非異?」這個問題,是說此見復與世間的明暗相、與太虛空,是同一體、為非一體?『見』是「佛性」起用,所以必須與「明、暗」這緣起;而「太虛空」是形容我們「識大體性」,當然不是同一樣體的。是不同、還是非不同呢?或是還是異、非異?佛陀很慈悲的告訴我們:「此見若復與明與暗及與虛空元一體者」,執著著『見』及與『虛空元一體』,就錯了。因為「則明與暗二體相亡」,這明和暗二種體性是「互相亡滅」,怎麼說呢?「暗時無明,明時無暗,若與暗一,明則見亡」,我們都知道「暗時無明,明時無暗」,同樣的「必一於明,暗時當滅,滅則云何見明見暗?」這個見,絕不跟著明暗虛空走,這個見,就是佛性中『識大』之見根,朗照整個大千世界。所以從「必一於明,暗時當滅」這個事實,完全不是一體,說「滅則云何見明見暗?」假定這個『見』要是跟著一塊滅了,哪還能見明見暗呢?「若明暗殊,見無生滅」,設若是這個明和暗不同,明是明、暗是暗,這個見沒有不同,這個見就是見,「見無生滅」,見性就是佛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永遠是這樣,明來見明、暗來見暗。所以這中間有緣起的因緣軌則,更有不生不滅的「識大性」,當然「一云何成?」
三、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汝離明暗及與虛空。分析見元。作何形相。離明離暗及離虛空。是見元同龜毛兔角。明暗虛空三事俱異。從何立見。明暗相背。云何或同。離三元無。云何或異。分空分見。本無邊畔。云何非同。見暗見明。性非遷改。云何非異。汝更細審。微細審詳。審諦審觀。明從太陽。暗隨黑月。通屬虛空。壅歸大地。如是見精。因何所出。見覺空頑。非和非合。不應見精。無從自出。
前邊說了,見與明、暗與太虛空等一體是不對的,這裡再說「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前面說是「一體」不對,在這裡是要表達,「非一體」也不對,因為「汝離明暗及與虛空,分析見元,作何形相?」從這個地方轉過來說非一體,就是離開了,離開了也不對,如能離開明、暗,虛空,那我們「能見」的起頭,是從哪來的?做何形相?佛陀很慈悲直接告訴我們說:「離明、離暗、及離虛空,是見,元同龜毛兔角」,那是離不開的,如能離開,見就『顯』不出見來,此見等於龜毛兔角,根本不可能。那假如說「明、暗、虛空三事俱異」,這三樣不同。那我們又「從何立見?」從哪裡立出見來?「明暗相背,云何或同?」如說同也不對,明與暗,本來就是相背的,本就不能相同,「離三,元無」,離開明、暗、虛空這三樣,什麼也沒有了,「云何或異?」還說什麼異?還說什麼不同?什麼都沒有了,也用不著說不同,「分空分見,本無邊畔,云何非同?」如能分開哪是空?哪是見?從什麼地方分開這是我的見?哪是空?「見暗見明,性非遷改」,所以我們說見著暗、見著明,這個見性,是不能改變,而明暗是隨著因緣在更替的,明來了,暗就沒有了;暗來了,明又沒有,見性不能改,「云何非異?」佛陀進一步的指導我們:「汝更細審,微細審詳,審諦審觀」,我們要微細詳審!詳審!審諦有三諦理、審觀有三觀法,審諦有真、俗、中三諦,審觀有空、假、中三觀,「明從太陽,暗隨黑月,通屬虛空,壅歸大地」,這都說開了,這都各有來源、各有邊際,「如是見精,因何所出?」怎麼叫見精呢?精就是『第一念』,見就是見,精純不雜,純粹的見,沒有旁的參雜,所以叫見精,說「如是見精,因何所出?」以上說的四樣各有來源,明從太陽、暗隨黑月、通屬虛空、壅歸大地,這四種都有來源、都有根源,這個見精是「見覺空頑,非和非合」,也就是說見有知覺,虛空是頑梗不靈,虛空與見這兩樣,不能參和在一塊、也湊合不在一塊,「不應見精,無從自出」,再者說各有來源、各有本位,這個見精從哪裡來的?不應無所從來。
四、結語:
我們從六根、六塵,一直到五蘊、六大,如此的分析下來,各位應該有了一些體會這很多的概念,從絕對的精神層面來分析,是有一不生不滅的佛性在,也因為有了這「能量」,一切「法」方能運作。而為了詮釋這如來藏,不得不有各種相對的相來說明,而所有相,卻是緣起的,有生有滅,又皆是虛妄不實,執著不得,也不能沒有,大家先在這當下,細細品味佛法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