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略說第四十九講
一、前言:
上一講次中,我們說到「風」性,一如「地、水、火」一樣,是從宇宙的「法性」中,自然而然的「生生不息」的,這就是「風」之性,簡單的說即是「性風」,盡虛空、遍法界,它可以在緣起中,隨著緣生、緣滅,但其本質是真空、是不變的。所以真空中的「四大種」,不管是遇到任何緣起,「真空」還是「真空」,隨緣不變,因此說「性空真風」,性空是不變的,真風是隨緣。也可以這樣說「性風真空」是隨緣不變;但能「循業發現」,所以「性空」中起的「真風」是不變隨緣。可見,「風」可以隨緣,在有力、無力中,分別成就山河大地;但風性卻是不變,四大依然是四大,這就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在我們生活的環境,您從光明面去思維,陽光為您照耀,小鳥為您歌唱……,處處是感恩的世界;還是很可惡,炙熱的陽光,叫人難耐的熱浪一波波,還沒睡到自然醒,小鳥已經在窗戶邊吵個沒完……,差這麼多,那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就是佛陀他老人家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的,宇宙人生的一切,都是「唯心所變,唯識所現」隨著我們的心智成熟的程度,「覺」知達到哪裡?宇宙、人生的真實現象就「現」出哪個境界,這是因果不爽。
二、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如室羅城去河遙處。諸剎利種。及婆羅門。毗舍。首陀。兼頗羅墮。旃陀羅等。新立安居。鑿井求水。出土一尺。於中則有一尺虛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得一丈虛空。虛空淺深。隨出多少。此空為當因土所出。因鑿所有。無因自生。
接著,佛接著又為我們分析「空大」,也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佛陀說:「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佛對著阿難說,也是針對我們說「空性無形」,說「空」的「性」理,是沒有形相,無形無相,可是,我們可以從相對的「因色顯發」。簡單的說,要怎樣知道有這「虛空」?那是要從這周遭的「形形色色」的人、事、物中,彰顯出沒有形色的虛空,這就是因「色」顯現出那無色無味的一切事事物物來。
佛陀很慈悲的為我們舉出例子說:「如室羅城去河遙處。諸剎利種。及婆羅門。毗舍。首陀。兼頗羅墮。旃陀羅等。新立安居。鑿井求水。出土一尺。於中則有一尺虛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得一丈虛空。虛空淺深。隨出多少。此空為當因土所出。因鑿所有。無因自生。」這一段文,是佛幫我們發明,空大性即藏性;也就是虛空有多大,這個藏性就有多大。「如室羅城去河遙處」,說舉出佛率領僧團所住的地方一一室羅筏城。「去河遙處」這句,指出佛說法的地方,離「河」指的是離開恆河很遙遠。我們常說佛說法的地方都是在恆河邊不遠,而這裡說離河很遠的地方,這是古代交通不便,一切行動都是步行。例如我們從台北到新店,在古代要搭船、不然就是走路,後來開了一條火車,接著改成羅斯福路,坐車可以到達,方便多了;但現在有捷運,瞬間即至,已不覺得遠。那室羅筏城的住民,有「諸剎利種」,住的有皇族、貴族,都是皇帝本家之人,以「及婆羅門」,婆羅門是清淨種族,自古以來,佛經都說,佛降生都在婆羅門家,很高貴的、很清高的,當下還是如此。另外,當然有「毗舍,首陀,兼頗羅墮,旃陀羅等」,毗舍是商人,首陀是農人,頗羅墮是指印度古代婆羅門六姓之一,或稱為婆羅門十八姓之一。翻成中文,意指利根仙人、辯才、滿、滿正,有時又稱頗羅吒。據妙法蓮華經序品的記載,「日月燈明佛」之俗姓,即為頗羅墮。旃陀羅又翻作旃荼羅、栴荼羅,意指嚴熾、暴厲、執惡、險惡人、執暴惡人、主殺人、治狗人等。印度社會階級的種姓制度中,居於首陀羅階級之下位者,乃最下級之種族,彼等專事獄卒、販賣、屠宰、漁獵等職。另根據摩奴法典所載,旃陀羅係指以首陀羅為父、婆羅門為母之混血種之人。又在增一阿含經卷十八中說到:「或有一人,生卑賤家,或旃陀羅種,或噉人種,或工師種。」可見,旃陀羅就是下等人,在印度的社會上最沒有地位的。這一段是敘述住在這城中的人,從國王大臣,到最下賤之人都有。這時,「新立安居,鑿井求水,出土一尺,於中則有一尺虛空」。這時,新創立安居的地方,首先就需要用水。因此,鑿井的時候,出土一尺,於其中,就有一尺的虛空產生,「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得一丈虛空」,這是一定的理,「虛空淺深,隨出多少」,這個虛空之淺深,是隨著「出土」的多少,而大小就不一,出土的多,虛空就深;出的少,虛空就淺。佛陀拿這個比喻,讓我們容易明白。現在問題來了,「此空為當因土所出?因鑿所有?無因自生?」這是三個問題,第一論到挖去土石,就能出現「虛空」,可見虛空,是因出土才有?第二個問題是因鑿所有,得拿鐵鑿子鑿地,才有虛空?第三個問題是無因自生?這是三個問題,底下佛分別解釋。
三、阿難。若復此空無因自生。未鑿土前。何不無礙。唯見大地。迥無通達。若因土出。則土出時。應見空入。若土先出。無空入者。云何虛空因土而出。若無出入。則應空土元無異因。無異則同。則土出時。空何不出。若因鑿出。則鑿出空。應非出土。不因鑿出。鑿自出土。云何見空。汝更審諦。諦審諦觀。鑿從人手。隨方運轉。土因地移。如是虛空。因何所出。鑿空虛實。不相為用。非和非合。不應虛空。無從自出。
佛再次的叫「阿難!」「若復此空無因自生」這句,假設這個虛空,是沒有「因由」,自己就生出虛空,這是說不通的,因為「未鑿土前,何不無礙?」我們未鑿土前,因什麼障礙?也就是說「唯見大地,迥無通達」,未鑿土前,唯獨見著大地都是一片,都被土遮住,迥然沒有通到有一個空,所以說,「無因自生」的說法是不對。假若,「若因土出,則土出時,應見空入」,再說,若人在鑿土、出土的時候,有個的虛空,那應當是一邊出土,一邊有個「空」進入,假「若土先出,無空入者」,若是只見土出、未見空入,那「云何虛空,因土而出?」而我們看到出土多少,並沒看見「虛空」進入,確有了「空」阿?「若無出入」,若說沒有出入,如此應該是「空」「土」元無「異因」?這樣的話,虛「空」與「土」就成了一體,沒有差別相,可是事實上,能這麼個樣子嗎?「無異則同」,若沒有差別,就「空」「土」相同了;假定這樣推論可以,問題又來了,因為「則土出時,空何不出?」好罷!如「若因鑿出,則鑿出空,應非出土」,也就是說「鑿」若是能鑿出空,就不應當鑿出土,可偏偏的,怎麼只見「鑿」出土,「無見空入?」反過來說,「不應鑿出,鑿自出土,云何見空?」所以說,不因鑿出土,這個理也不對!或說「鑿自出土」,那我們一「鑿」怎麼見空?說出土也不對、說出空也不對,這個道理,就是不可思議的道理,是知,要見到世間一切道理,都不可思議,我們談修行,誰能見到不可思議的道理,誰就能修行。
佛接著說,「汝更審諦」,佛對阿難說,也就是要我們更要審諦這個真理,這也是佛引導我們修三諦之理:有真諦、俗諦、中諦。要瞭解三諦,又要先修三止,也就是: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不能常止才修觀,有空觀、假觀、中觀。所謂體真止,那是屬於空觀,全「以空為體」,一如心經說的照見五蘊皆空。接著要體會方便隨緣止,這是假觀,全「以方便為其相」,這是隨緣之用。一如心經說的度一切苦厄是。息二邊分別止,也就是了知非有無、一異,則二邊皆可息滅;對外,不分別停息『相有執』,對內以靜為究竟標的,停息『體空執』,如此就是三止三觀。如此依『中觀』,觀想一切法,全是一味妙法真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如此則破無明惑,而知一切法的總相、和別相,這是化導斷惑一切種種法,也是佛所證之智──本體,而即『息二邊分別止』,依此觀、止,則證得佛之真如本體,這樣以常住不滅之法性為身,而成就法身德。既然是止,又為何要稱做空觀、假觀呢?原因無他,此處所說之止觀,雖然名「止」,而其實「止」中有「觀」,以止之名替代觀之名。因此,體真止,也就是空觀;方便隨緣止,也就是假觀;息二邊分別止,即是中觀。人不能直接修佛法,就得由次第的法門,從空觀、假觀、中觀,次第研究出個真理來;有真諦理、俗諦理、中諦理,這個理說真了、說實了,才叫諦。有了這概念,佛要我們「汝更審諦,諦審諦觀」,我們向這真理上審察,向真理上起「觀」。底下,佛再解釋正文說「鑿從人手」,鑿是由人的手拿著「隨方運轉」,愛向哪裡拿就向哪裡拿,這與虛空有什麼相干?「土因地移」,這個土,土擺那裡都一樣,移動移動位置而已,使得大地之間,因土的移動讓地的高底有點更動,如何創造出「空」呢?可是「如是虛空,因何所出?」虛空本來就是無量無邊,本不生不滅;有為法的虛空,那只是原有的虛空中之「緣起」的幻化而已。因為「鑿空虛實」,鑿子是實有的,虛空是什麼也沒有,一虛、一實,「不相為用」,鑿子是鑿子,虛空是虛空,因此「非和非合」,它們之間是不會起物理現象,也不能產生化學現象。可是,要這麼一說,虛空又是怎麼來的?「不應虛空,無從自出」,那就無所從來?一般人可能無法體會,佛不得不又要為我們開權顯實了。
四、若此虛空。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來藏。當觀虛空。為出為入。為非出入。
佛說「若此虛空,性圓周遍」這句,是說虛空之性,無所不在,是周遍於整個虛空法界,哪能說鑿個孔就出個虛空?「虛空」「本不動搖」,虛空本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怎能說是鑿出個虛空來?佛解釋說,「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也就是說宇宙中,本有的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加上這空大,這都是宇宙中的自然元素。我們知道地大,稱萬法之堅性;火大為煖性,水大為濕性,風大為動性,空大為無礙之性。其他的我們還會陸續介紹兩大:見大、識大。見大,為覺知之性,識大,為了別之性。前五大是約於六境,見大約於六根,識大約於六識,故與十八界,僅有開合之不同。此七大,非各各獨立之實性,乃真性「如來藏」觸緣所發動者,這大家要知道。當知,現前這五大均開了,都是一般大。地多大,虛空多大;水多大,火多大、風多大,是一般大,是循業發現,哪個地方都有地、水、火、風、空,均名五大,因什麼大呢?哪都是!而且其特質是「性真圓融,皆如來藏」,這就歸在佛法上,不是我們所能想到的、思議得到的。如此「性真圓融」,性是個真的,誰看見性?萬物都有性,有名無相,我們所能說的、能看的,都是「相」而已。所以「性真圓融,皆如來藏」,如是不變之體(體真止),來隨緣之用(方便隨緣止),如此「體、用」會通(息二邊分別止),這才是如來藏。佛給我們歸納,宇宙的本質,是「本無生滅」,可,「阿難」就代表我們這些凡夫,「汝心昏迷」,我們的真心,昏況迷惑了,「不悟四大元如來藏」,不能醒悟這四大根本,就是如來藏,根本就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還一直以為「當觀虛空,為出,為入,為非出入?」我們一觀察這個虛空,就自然而然的想著,是從哪裡出的呢?又從哪裡入的?還是不出、不入?
五、汝全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虛空亦復如是。圓滿十方。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佛陀訶斥阿難,其實是訶斥我們說,「汝全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我們一點兒都不知道「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性覺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性覺的體就是個真空,隨緣之中有不變的真空,而性空不變隨緣起用,就是真覺。如此的了知非有、非無、非一、非異,則二邊皆可息滅;對外,不分別停息『相有執』,對內,以寂然為究竟標的,停息『體空執』,如此就是三止、三觀。如此依『中觀』,觀想一切法,全是一味妙法真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如此則破無明惑,而知一切法的總相、和別相,這是化導斷惑一切種種法,也是佛所證之智──本體,所以「清淨本然」,這個清淨造作的,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它「周遍法界」,全世界都是這個樣,「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我們有了什麼知識,宇宙就現出相應的世界來,一切唯心造。所以「阿難,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虛空亦復如是,圓滿十方,寧有方所,循業發現」,循就是隨順,眾生造什麼業現什麼相,「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世間人無知,惑為因緣生的、惑為自然有的,這全不對,皆是你的學識的心分別計度。
六、結語:
真的,性具之覺,本來就是真體之空;性具之空,即是真體之覺。本來宇宙大地,這五大都是清淨本然,而周遍法界的。而又隨九法界眾生勝劣之心,大小之量的不同,皆能相應,而滿足眾生之所願。如一井之泥土掘出,就有一井之虛空;十方世界掘井,亦是一樣有虛空。而其實是空性圓融而遍滿十方,豈有一定的方所呢?只是循著眾生所造之業感,而發現之而已。好像無色界天人,厭有趣空,便現空無邊處天。世上無知之輩,惑為因緣所生,及自然之性。其實,皆是妄想、識心在分別計度,所以佛在這裡說,但有言說,都無真實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