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略說第三十七講
一、前言:
我們上星期談到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五蘊身是緣起法的,所以『對治』要修行「六度」萬行,去「修一切善」,「離一切相」;但必需要「覺性」常起,這覺性就是佛性,也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一塵不染的「自性」。「覺性」就如同所有的「電器產品」,要起電視、冷氣、電燈等等作用,必須有『電』這『能量』。『電』自古以來就長存在宇宙虛空之間,當我們沒清楚了知『電』是甚麼時,它的『能』卻已經被我們的老祖宗拿來運用了,拿放大鏡對著太陽聚焦,可以取火;利用風車可以拿來磨米、磨麵……等到人類的智慧,足以將這些零散的『能量』組合成『電』,這『電』的『電源』,一插上電視機,就有很多的電視節目出現;冷氣機一插上去,就能產生空氣的空調,同樣的電燈一插上『電源』,立刻可以放光,而這『電源』,提供了冷氣等「電器產品」,產生各種作用,『電源』的『電』卻不跟著電視、冷氣、電燈跑,這本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佛性』,也就是這能提供一切「電器產品」的『電』,說它是『電』,不如說是『電源』,也可以說是『能量』;一如佛性,我們可以稱『空性』,有時又稱『覺』。金剛經上說『修行』是「修一切善」、「離一切相」,一定要先有如此的體會。我們有了這認知,才知道「無」眼耳鼻舌身意,因為這些都是「緣起」的條件,至於我們的心呢?道家說過:「人心,來之於天心。」身心的感覺作用,如果沒有那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一塵不染的「佛性」來含括,那是無法成就「知覺海」。
而「五蘊」的身心,也都是從「色身」的「色」,「接觸」大自然的一切物質與人事的環境、現象,或是接觸之後留在「意根」的「法塵」,而有「前五識」,進入『受』之後,而有追逐、尋伺或怨惡、逃避等等的『想』……。而從「色入」到「舌、身入」,談到都只是緣起的條件,我們沒有學佛,怎能認識?心思不夠細膩的人,總以「色身」為『自我』,以此『自我』為宇宙、世界的中心,落入了「自我」的意識,還以意識心當作真心,這就是真的錯用心了。接著我們要進一步的談「意入」了。
二、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覽塵斯憶。失憶為忘。是其顛倒。生住異滅。吸習中歸。不相踰越。稱意知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這一段文說的是第六「意入」,同樣的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六入,佛很慈悲的說「阿難,譬如有人」…為我們說明。大家都知道是眼、耳、鼻、舌、身、意指的是眼能入形色,耳朵入音聲,鼻子入於香臭,舌頭入於滋味,身體入觸,也就是對冷、熱、澀、滑……等等相對待物質環境。「意入」,心意中『入』是非、善惡、好醜。如此的,以及六根入六塵。再簡單一點來說,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塵就是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六根吸收六塵,眼能入色塵-一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等等之形色,耳根能入各種聲音,鼻根入香臭,舌根入苦、辣、酸、甜、鹹等五味,身入冷熱、澀滑,意根入於是非、邪正、善惡、好醜。能入的是六根,所入的是六塵,前五入我們介紹過,這六入的第六部分,意入。
「意」,是令發動覺受、思想,「意入」前五塵的『法塵』,外邊的色、聲、香、味、觸,統統都叫法。將外邊的五塵境界,『根』所入的色、聲、香、味、觸,都收納在『意根』,用現代話來說,指的是神經中樞,前「五根」所走過,都有留下痕跡,加上意根過去的經驗,這總名叫法塵。
這裡說「意入」,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如來藏之如,是不變之體,來,是隨緣之用,隨緣中,有個「寶藏」,也就是具有『能量』,可以提供諸如電器用品之電源。所以能讓我們隨緣應變的『佛性』,這(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佛性,而在不變中,又含藏著隨「五蘊假身」之因緣和合,這就叫『如來藏』。心意的意,能入法塵,就是外邊一切法的塵相,色、聲、香、味、觸,這都叫塵。佛說:「勞倦則眠,睡熟便寤,覽塵斯憶,失憶為忘,是其顛倒,生住異滅」這句的「譬如有人」,比如有一個人,「勞倦則眠」,一天勞苦的工作了,身體就疲倦,就得睡覺。「睡熟便寤」,睡夠了就醒啦!「覽塵斯憶」,這時會拿「根」覽「塵」,什麼叫根覽塵?就是利用六根回味剛剛眼、耳、鼻、舌、身、意瀏覽一下,我們很累,迷迷糊糊就睡著,沒多久疲勞稍稍恢復,就會想想剛剛到底接觸過甚麼?看外邊的五塵,眼著色、耳著聲、鼻著香、舌著味、身著觸,所以說「睡熟便寤」,寤就是醒啦,醒了就自然起運用五根瀏覽這五塵之心,覽上什麼?就想著什麼?「覽塵斯憶」,就是把這法塵記住,但是不能長記,久了失憶,這就是心理學所說的「遺忘」。然後過了一些時間,有的快、有的慢,這「覽塵斯憶」,就失了,忘了。佛陀以這個例子,類比我們的顛倒,所以說「是其顛倒,生住異滅」。人勞倦了則眠,就「生」起睡覺的這個睡眠來了,睡醒了叫「住」,這時「覽塵斯憶」,一幕又一幕,就是異,然後有旁的事情一打閒岔,就把這個丟失了-一「失憶為忘」。因此正睡之時,夢中獨頭意識,所緣覽塵境,我們稱記憶;既寤之後,則夢沉境寂,這是為忘。「吸習中歸,不相踰越」,意根能吸入現習的「生、住、異、滅」四相,次第遷流,中歸意地,前不落後,後不超前,不相踰越,這「意入」為「能知之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者」這句,這「眠、寤、憶、忘」一再地週而復始,這就是意根的勞相。簡單的說,意根能吸入種種外塵形相,以及生住異滅等四相,次第遷流中,再回歸至意根,很有規則的,前不落後,後不越前,所以叫意根為能知之根。
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但這個能知之意根,和疲勞之塵相,都是菩提心中湛然不變的真性,因妄想而發生種種疲勞現象,都是虛妄不實在的。所以說跟前五根一樣,加上兼具「知根」之意根這六根,與所緣勞相,同是菩提心中,「瞪」久了發勞相,但這統統都是菩提。一如前面說的,人的清淨眼,清清淨淨,那有多麼自在,可是無故一個勁的瞪,瞪來瞪去的,眼裡發花了,就拿花當真的了,世界上我們眼睛看見的宇宙、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這都是眼睛瞪的花,所以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放下這些「勞相」,人就自在了。
三、因於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取也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
「因於生滅」的生滅,指的是前五根「入」於前五塵,落卸「塵影」,這是有生、滅二種法塵,如此「兼意與勞」,輪迴不已。但我們知道這還是同為菩提,只因瞪發勞相。可見,意入,因於「生、滅」二妄塵,染了湛然之本體。如此,集「能知」之性,染了就是居於意根之中。而意根儲存這些生、滅二種法塵,太多太多,如幽室中,一如貨物,能見到的只是放在外面一點點貨品,很多都已經是潛意識或是無意識了。「吸撮取也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的吸撮了這麼多的內塵,將外塵之印象、經驗,吸取為內在的知識,或是以佛教的名相,稱為法塵,為己所緣。「見、聞逆流」指的是前五根,『入』是屬於向外五塵的種種攀緣,因而稱為發見、發聞等等,而今「意根」是向內集知,也就是前五根所收集的資訊,「意入」為內塵。我們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知識」層次的來源,無非是動手動腦,讓經驗不斷的改造跟重組。而佛經的說明,就清楚得多了,前五根的見、聞二種逆流,以及鼻、舌、身的五識,最後還是以「意根」將這些眼、耳等認知,向內集知,成為『認知』的基礎。
「見聞逆流,流不及地」這句,指的是前五根,緣五塵之境中,見、聞二塵進入「意根」以後,成為第六意識。在第六意識裏,有知覺心,叫覺知性。但它仍然進不了「八識」田中,因為中間還有第七之「執我識」,所以要逆流反緣到第八識,那是流不及地。因為五塵所落卸之影子,落在意地之中,為意根之所獨緣,故曰見聞逆流,流不及地,這大家要分辨清楚。此能緣之性,我們「名覺知性」,也就是意入覺知之性,亦不過「托塵」妄現而已。
「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然而,此覺知之性,既是因塵而有,離塵自應無體可得,這是容易瞭解的。一如前面說的,一離開寤、寐,生、滅這兩種虛妄之相,並無本體的存在。
四、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於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即隨滅,將何為寐?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若從滅有,生即滅無,誰知生者?
阿難!這是佛再度提醒我們。是如此的,這個具有覺知之「意根」,不是從寤寐、生滅而來,可見不是「依他」而生。「覺知」也不是從「意根」而出,就知道它不是自性。也不是從「空生」,就不是無因生,跟其他的前五入是一樣。「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即隨滅,將何為寐?」是何緣故呢?若這「覺知」之性,是從醒時來的,那麼當睡的時候,知性應該是隨醒時走了,又怎會知道睡時所流連的夢境呢?就如現在,在睡眠中,能作夢的又是誰呢?
好吧!「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若從滅有,生即滅無,誰知生者?」假若說這「覺知」之性,是「生、住」時,知性就來;那麼,當「異、滅」的時候,知性應該已經跟「生、住」在一起,又誰能知道「異、滅」時的境界?若說異滅時才有知性,那麼當生、住時,知性也已隨異滅而去,那這個能『覺知』生、住,和能『分別』苦、樂的,又是誰呢?
五、若從根出,寤、寐二相,隨身開合,離斯二體,此覺知者。同於空華,畢竟無性。若從空出,自是空知,何關汝入?是故當知: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若從根出,寤、寐二相,隨身開合」這句:若說,知性是從意根而出,但寤、寐二相,乃是隨身體之「內心」之開合而成。古大德的註解說,心是肉質,狀如倒掛蓮花。寤時則開,寐時則合。如果離開這寤、寐,開、合二體,那這覺知之性,就等於是空中花,畢竟沒有能知之自性了。可見,此意入之覺知,同於空華,畢竟無有能入之性,是則根尚不可得,如何可說,是從根出也?
「若從空出,自是空知,何關汝入?」這句,跟前面說的道理一樣,當然是破從「空」而出。倘若此覺知之性,是從空出,那空性頑鈍,根性靈知,虛空本屬無知,縱然能有知覺,自是空之有知,何關「意入」。從以上分析的道理,我們就得到這個結論,「意入」本身也是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七、結語:
交光大師,要我們學習、發明「入、處、界」這三科,就能真正清楚我們的認知、以及情意的學習,是從哪個地方開展的。同樣的,建構我們身心世界的「宇宙觀、價值觀」以及處理人世間的萬事萬物,更要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緣起法,如何破呢?有三種差別各位可以參考,一者是約『緣』破,也就是廣破外緣。例如滅火不必一定要以水撲火,而是用抽去其薪,火自滅,因為「火」無「自體」。第二種方式是更相互破,這是指二法「相依」而立,即須互破。一如蛟龍與水相依,但兩皆為患,除蛟必須絕水之本,所謂泄水,自然破了蛟龍的居處,這很重要。三是要從「主要的點」破,例如筋、膠、角,三合為弓,而膠為其要,但除去其膠,則筋、角皆不成弓,這三點要領我們一定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