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略說第五十八講
一、前言:
我們在上一講次,談到『無明』這種子依,所以有此「種子依」生三細,這是指:無明之業相、能見相、及境界相。能見相又稱「轉相」,因為以前我們說過「循業發現」、「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以隨著「緣起」可以現形,故稱轉相,這即是屬於無明「發業」,也是來之於「所藏」之「舊業」。接著「境界為緣長六粗」,而有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這是屬於「潤生」無明,即是新業,可見這『無明』結成世界相續。由於妄心妄境,輾轉相生,初,由一念無明妄心,而成空昧;明昧相傾,搖動生風;再堅執妄明,而生地大;再以風金相摩,而生火大;再以金火相蒸,而生水大。如此的『交妄』發生,遞相為種,這就是我們地球、乃至整個虛空法界的真相。其中:水火為洲海之種,水勢劣火為高山之種,土勢劣水為草木之種。也因為『如是』遞相為種之因緣,所以有依報世界之成、住、壞、空,終而復始,相續不斷。若不破迷成悟,反妄歸真,則如此輾轉相續,輪迴不已,業繫苦相,永無清淨、安寧的時候。我們接著繼續看下去:
二、復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同業相纏。合離成化。
佛陀很慈悲的「再次」告訴富樓那尊者說:「明妄非他。覺明為咎。」也就是「無明」和「妄想」,都不是其從其他的地方來的,只是我們這「五蘊假身」的意識作用而起,總想要在「覺」字上,加個「明」;好像我們一般人,常說要有「知識」,沒有知識,也要看電視,誤以為透過「認知」,才能學到聰明智慧。結果書讀多了,變成了「書呆子」,一切事情,都務必按照老師教的,或是書本上這樣說,才算數,不能「變巧」,這就不『覺』。就如馬英九總統,當總統的就是為了服務人民,讓每個國民的生活,富足快樂;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可以犧牲生命,造福整個社會,這就是「歷史定位」。可是,他不知他本有「佛性」,順此佛性那「良知良能」,扮演好總統的角色,就自然感得最好的「歷史定位」。捨此「自性」不為,以為永遠當個好學生,勤做筆記,老想如同念「哈佛」時的聽話,順著「專業知識」,組成「博士內閣」,這樣就能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專屬於他「依法行政」的歷史定位,這就是剛剛說的「頭上安頭」;以致於各部會自行其事,總統到各單位聽簡報,一如乖寶寶般的「勤做筆記」;只留意簡報的資料,而了無『洞觀』國家發展的高度。國家的國防、外交,內政、經濟,文化、教育……等方向又是如何?面對人民的貧富差距越來越惡化,年輕人的就業、以及未來該是何去何從等施政,全無規劃……政黨政治如何落實,如何帶領國民黨率先與各政黨產生良性政爭?各民意機關的選舉,如何擺脫地方派系以及黑金的介入,各部會任用的人事,以及公務員如何廉潔自持……等全面性以及未來性的「因應」,全部闕如。以致於當國際油價下跌時,他偏偏聽從經濟部的簡報,一漲漲了三元六角;此外,任令台電的弊案,充耳不聞,又要在夏季電價高不可攀時,再漲、再漲,一直帶動台灣的物價,一漲、再漲,民怨四起,以致於他的民意支持度,掉到了已經不足於領導全民的十五趴。為了貫徹他的「歷史定位」,他更「橫材入灶」,以總統之尊『帶著鋼盔』,把他的子民當成敵人般的來個「全民戰爭」,召開立法院臨時會,以推動「名存實亡」的「證所稅」……,想起第一次石油危機時,當時的總統經國先生,立刻推動『十大建設』,將國家的危機轉成台灣的「經濟奇蹟」;而馬英九擔任第一任總統時,當時面對的金融危機,馬總統是以國庫花給每位國民三千六百元的消費卷,而台灣的經濟則是每況愈下。經國先生用心的是:「經營台灣」,而馬總統則是念念不忘他的「歷史定位」。以「自性」治國,危機自能成為轉機;但以爭逐「歷史定位」這樣「意識」治國的總統,只能說「無明」、書呆子之外,又能說甚麼;可見追求頭上安頭,以書本治國,帶給人民的是苦不堪言,想來他個人的生活,當然不會自在。
當然佛教是重視教育的,重視的是『覺』的教育。世俗上的教育,始終落在「知識」的認知上,而佛陀的教育,是在開發「本有」的潛能,而不是停留在知識的追求,這才是『覺』的教育。古人告訴我們:「為學日增,為道日損」,而現代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認知」的學習,學得「知識」,那只是日常生活中應用的基本素材而已。必須以自己的身心為起點,將知識「轉化」為「自我」的看法、想法,這才叫做「理解」;有了這層次的理解,會將這些知識、與自己的生活,結合在一起,表現在言行舉止之間,如此一方面將這些知識給予檢驗修正,同時也將這些知識落實在生活中,透過實地體會,累積經驗,懂得將這些「知識」運用出來,讓自我在生活中得到實質的幫助,這就是「應用」的層次了;如此善用這些「知識」,不被執著住,將這「知識」給予分析、再分析,成為許多的概念,並在「不同的時空」中,也就是在各自不同的「情境」中,及時的運用知識,來判斷、應用,並將這些經驗「內化」成自己的人格特質,進入、並淨化我們的根本智,這才是「覺」。所以早年台北市教育局在毛連塭局長的任內,推動「創意教學」,就是想要革除教育那種「灌輸知識」的毛病;其實,這種重視批判性思考的教育想法,要是能假以時日,不因人存政舉,人亡政息,那對台灣的教育,是相當有幫助的。
但是,我們誤以為透過知識的學習,學了一大堆零零碎碎的知識,以為增加了知識。以致「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也因為有此「無明」,遂建立了「分別」心之意識,這就是善、惡業相之妄所,其實『明理不逾』的明,指的是「轉相能見分」,理,就是「體」,即指業相的本體。也就是「見分」老想要「明了」業相之本體(頭上安頭),而事實上,剛剛也說業相本體,本無可見,但見分定欲見之,因而「惑」以「所見」誤為「體」,成為結暗(本體)為色(以意識所見之現象)。就如同我們見不到自己的面孔,卻以照鏡子的反射「影像」、或是透過別人的形容,而以為那就是自己。其實我們要知道「見分」,只是自己認識自己的部份功能,卻不是自己永遠就是那個樣子,因為我們的生理成長,是時刻在「新陳代謝」;而心裡的念頭,也遷流不息,這就是「空」。所以說『明理不逾』,就是我們的見分,就不能逾越業相的範圍了。這一段有點難,各位要多多的揣摩。
所以佛陀說:「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剛剛說了,以分別心之意識的「業相」為因,「轉相」為緣,所以如是將感情意識等妄心,誤為自心。以如此本有非幻的清淨心,反成了「生滅」的幻法,以致於只聽到我們意識中所留意的音聲為聲,所聽到的已非全部的聲塵,所見的,同樣的不出色塵,還隨六塵而轉,「生滅」不已,這就是大家常說的「五蘊假身」,障礙了自性。如此的輪迴不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由於這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妄塵,攪動我們本有「清淨心」,造成種種塵勞煩惱,「轉相」之緣起又步步相隨,於是,由於法生,種種心生,遂將原來一個精明之體,分開成為見、聞、嗅、嘗、覺、知,不能互用了的『界』。這就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本來是屬如來藏性的『空』,一根互相為用;現在,有了意識、分別心,就分開成了六種各自不同的作用了。
如此的「同業相纏,合離成化」。也就是說,由於這六根、塵既具,所以才有了「四生」這些生命形成的動力。同業,指的即是胎、卵兩類,因父緣、母緣和自己的業緣相同,就互相纏縛,而投胎托世。有的是不因父緣、母緣,卻是因自己的業緣,合濕性而成形,叫濕生;或者是離開了舊業,而隨著「業力」赴新,這即是屬於化生。生命的形成,這就是胎、卵,濕、化的因由。
三、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曇等。
在前面說的四生中,我記得講「心經」以及「金剛經」中,都曾跟各位介紹過,這裡佛我們單單舉人道中的胎生為例,來告訴我們生命的真相。『人』,我們讀書人最喜歡問「人是從哪里來的」?老實說,都是從十二因緣中的「愛欲」而來。這個愛,談情說愛,是男女都喜歡的;長輩對晚輩的親情,朋友中的友情……都是。其實愛欲,就是生死輪迴之根本。不過各位要留意愛欲,也能了生死,這是將「愛欲」轉化成慈悲,也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昇華」成「博愛」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自然了了生死。人,皆從欲愛而生,由欲愛而死。欲愛,是從「無明」而來,「無明」的欲愛,令人昏迷,屬於「自我」,也為了滿足自我,妄想、分別、執著,輪迴不已。能『覺知』這是小我,屬於生物性的需要;而了然大自然與我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要整個「生命共同體」完好,才有有意義的自我,這時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能「明白」便「看破」,所以若海無邊,回頭是岸。如此看破「欲愛」,才能「昇華」而了生死。底下,佛陀他老人家很慈悲的跟我們細細的解說:
臨命終時,第八意識離開這色身,迷迷糊糊中,首先是「見明色發。明見想成。」也就是「中陰身」投胎的時候,只見大地一片黑暗,什麼都看不見。但「見」父母有緣處,就見有一點點『光』,這是妄見、和無明所發之色相。「中陰身」,佛門不稱靈魂,因為它無知,無明;所以一見到『光』,當下即刻「乘光趨外」去投胎,這時妄明一見妄境,就生出「欲想」了。接著「異見成憎。同想成愛。」也就是男見父,女見母,皆為異見,就生憎心。男見母,女見父皆是同想,就生愛心。如此「流愛為種。納想為胎。」這個『想』及『愛』,流入於父精、母血之中,就成為「受生」的「種子」。同樣的,在父母方面,接受這個「想、及愛」,就於赤(染)、白(淨)二諦內,結成為胎。如此「交遘發生。吸引同業。」以父母交媾為助緣,因緣和合,就將「過去造作的同業」之感,吸引而入胎。如磁吸鐵,雖相隔千萬里遠,也能吸入。「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曇等。」以想愛為親因,以父母交媾為助緣,有這因緣,遂能結合成胎,就生起羯羅藍和遏蒲雲等。所謂「羯羅藍、遏蒲曇」,這是父母不淨和合,如蜜和酪,泯然成一;所以於受生七日中,凝滑如酪上凝膏,漸結有肥滑;入胎的成長,初七日名羯羅藍,翻成中文叫作凝滑。二七日,名遏蒲雲,譯作泡,成為泡狀。三七日,名閉戶,意是軟肉。四七日,名羯南,意是硬肉。五七日,名體羅奢怯,意是形位,也就是身體四肢之枝節,都已經具備。而根據瑜伽師地論的說法,以此位為色與心、心所,之共同安危之所依處,故稱為「依託」;此位乃是我們人類之「識」的最初依託處。
至於「納想為胎」的這個想字,即第八識,也就是我們說的中陰身。中陰身前身是人,就現人形;中陰身前身是畜生,就現畜生形,人生時第八識最先到,無明一動,則無論相隔千萬里,都可以即刻到有緣的父母身上投胎。死時第八識最後去,要完全離開,身體才凍硬,所以說:『去後來先作主翁。』我們講心經時,談到「十二因緣」,無明是無光明,迷惑了仍不知道。在迷惑不覺中,生了欲念,便是無明。無明緣行;行緣識,即中陰身投胎之第八識。識緣名色,即形色四肢具備。名色緣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入緣觸,即觸覺。觸緣受,即領愛。受緣愛,有領受,就發生情愛。愛緣取,有愛便有取。取緣有,取為己有。有緣生,有有,所以要生。生緣老死,有生,便有老死。如是相續,生而死,死而生,輪轉不停,都在十二因緣裏,永不止息。如明白十二因緣,便不被生死轉。故要了生死,最緊要的是斬斷欲愛。欲愛斷,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十二因緣有順生門,以及還滅門,這是還滅門。緣覺觀十二因緣,深知人之來源,種子不淨,因緣不淨,所以怕生。但斷無明,無明斷,生死亦斷,這是談到「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曇等。」同時幫各位溫習一下。
四、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
這胎、卵、濕、化四生,是隨他們所應感的『業因』,而應之的『業果』。所以佛在上一段告訴我們:同業,指的即是胎、卵兩類,因父緣、母緣和自己的業緣相同,就互相纏縛,而投胎托世。有的是不因父緣、母緣,卻是因自己的業緣,合濕性而成形,叫濕生,如颱風天之前,只要燈打開,水氣夠,就有了飛蛾;或者是離開了舊業,而隨著「業力」赴新,這即是屬於化生。可見「分段生死」的生命之形成,如此而已。但這裡各位要留意,胎生的因一一欲愛迷戀之情,所以成胎。卵生的因一一因『不定』的亂思之想,把自我保護過度,感而有生。如母雞孵蛋,終日坐在卵上,一刻不離。濕生的因一一則係濕氣、和暖氣而生。化生的因一一厭舊喜新,離此托彼,自有變無,自無化有而生。如此的四生因緣,同樣是各有多少不同。如胎生有三緣:父、母和己業。卵生四緣:父、母、己業,再加暖緣。濕生,只業、暖兩緣,即是指己業和日光溫暖之緣。化生,則只有自己業緣而己。
五、結語:
的確的,「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我們從無始劫以來,就因「無明」和「妄想」的造作,輪迴不已。而這「無明」和「妄想」都不是上帝給我們的,也不是從其他的地方來的,只是我們這「五蘊假身」的意識作用而起,總想要在「覺」字上,加個「明」;如此淪落胎、卵、濕、化等四生,這也是隨我們所應感的「業因」,而「相應」之的「業果」而已。所以佛告訴我們:同業,指的即是胎、卵兩類,因父緣、母緣和自己的業緣相同,就互相纏縛,而投胎托世。落入六道純是眾生的根性不相同,無始劫以來的「習氣」不一樣,加上各種「薰染」,因而每位眾生,都有種種不同的根性。放下意識上的自我,相信自性,這才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