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略說第五十七講
一、前言:
上次我們說到「一念無明生三細」,可見一念就有三種最微細的疑惑,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念」不覺即有業相、能見相(轉相)、以及境界相,這是不容易自我覺察的。其過程,先是「無同異中」,接著是「熾然成異」,最後是「異彼所異」。而『無同異中』,即是面對眼前的一切人事物,馬上看到「虛空」的『空』,以及十八界的種種分別之『界』,於是『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在這「無同異」中,看到的是『所』,是來自於『勞相』,一如空中之花,只是「虛妄」相,因而『覺』就是『覺』,妙真如性,是無所的。所以這個『所』字,就是無明,以致於順著同業、以及個別業,分別這個、那個,也就是「著」於「業相」,這就是無明不覺。所以『無明』,是種子依,有此「種子依」而生三細,指的是無明業相、能見相、及境界相。能見相又稱「轉相」,因為以前我們說過「循業發現」、「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以隨著「緣起」,故稱轉相,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無明「發業」,也是來之於「舊業」。 有此『無明』,來自於『勞相』,一如空中之花的「虛妄」相,立刻有了『境界』,接著境界為緣:這是境界依,長六粗,即是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這是屬於「潤生」無明,即是新業。所以說,順著這最初一念之無明妄動,將原本如來藏的真空,變成晦昧的空境。空,在這裡指的是同相,界,是異相,我們接著看下去。
二、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真覺之光明,和著虛空之晦昧,相生相剋,互相對待,也互相傾奪,如是交互作用,而「相輔相成」,這就形成搖動之風相,所以有風輪執持世界,這也是華藏世界的底層。我們已經知道,世界是由地、水、火、風「四大」而成,這就是「風」生成的緣由。這種「萬有引力」的相吸、相斥,不停地動盪,故積而成為風輪,也就是「相吸相剋」之引力的作用,頻果一定掉到地上,不會飄到空中;所以我們人「住在」地球上,其實這是四大中「風」力的作用,所以有執持的功能;當然這「萬有引力」,自然也能執持世界,使能安住。但是探究其本質,那是依真覺起的『無明』,而成虛妄世界。世界雖由眾生業盛,但推究根源,實由「無明」的妄心而起。
佛陀接著為我們說明,「因空生搖。堅明立礙」。也就是宇宙的形成,是來之『無明』,將我們的佛性『誤用』久了而成『勞相』,一如佛很喜歡形容的「空中之花」等等宇宙人生的「虛妄」相。台語說:「看到一影仔,就生了一個孩子」一樣的方繆,所以立刻有了『境界』相,為了形容或是詮釋這「境界相」,即有「分別心」,這是智相。如此念念遷流,就有相續相;更分別這是我的,那是您的的執取相。為了解釋其歸屬,所以計名字相。因愛、取而有,這就有起業相,了了就落入「業繫苦相」。可見,因「空晦」覺明,再加上「明晦」相奪,而相吸相斥,恆生搖動。我們的意識心,這這樣的堅持妄明,為了明白晦昧昏暗的空體,遂而結暗為色,也就是在『無明』上不斷的薰習強化這『無明』,因而成『地大』堅礙之相。
加以「彼金寶者。明覺立堅」。也就是我們看一切金、銀之寶,本來都是「地大」之精英。因為執著妄想,想要挖個究竟,一直追問「為什麼」?以前可以現在為什麼不可以?心地的堅硬一如地性、如黃金般的堅硬。如此的無明妄覺,而立此堅硬之相。我們旅遊名山勝水,常會有導遊介紹這石頭叫「望夫石」,這都是有癡情所化之化石,所以要留意,情想輪迴本。「故有金輪。保持國土」。也就是說妄心堅執,而成堅相,再堅執不休,就積成金輪。故有金輪,保持國土,而世上一切國土,皆是依金輪,而得安住。這相吸相斥的萬有引力,加上我們的妄想執著,「明覺立堅」,所以「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三、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如此的【堅覺寶成,搖明風出】的緣起,也就是因堅執妄覺,而成金寶,搖動妄明,而生風力,而金和風,是生起「火」之「因」。而【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首先,我們了解風性屬動,金性屬堅,所以一動一堅,自然互相摩擦,而生起火光。火是『暖性』,『暖性』,可以零下四十度,三十六度半,也可以是一百度、一千度,隨著因緣而變化。可見,「火」有變化的功能,能變起世間一切萬有。所以說知世間諸火,亦不離妄心,摩蕩所成。接著,「寶明生潤。火光上蒸。」金寶之體,是明淨的,明,通透的,就能流動,一動生潤,所謂「潤」,即濕氣。例如我們看鐵匠、金匠,將五金之屬,以火鍛燒,剛開始變紅,但一旦達到一定的溫度,自然化為水,所以火大之光,蒸發金輪。「故有水輪。含十方界」這句,指的是蒸潤成水之後,遇冷成水,因為空氣中含有大量的水氣。而世間諸水,都是蒸氣所成,蒸潤不息,積久,而成水輪。故有水輪,含遍十方一切國土。
可見我們這生活的世界,地大依水輪,水輪依金輪,金輪下有火輪,火輪下有風輪,風輪依於萬有引力的相吸相斥。而這「萬有引力」來之於『有』,也就是「覺明空昧。相待成搖」,從『覺明』到「一念無明生三細」,然後因『空昧』以致於又產生到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最後業繫苦相。這原本湛然的虛空,因「空、界」的勞相,而有『空輪』,而空輪依無明妄心,晦昧所成。大家要留意,無明依本覺,而經過上面的分析,無明是本覺之相,所以究竟不離本覺之性。所以我們常說這世界,是起於『真、妄和合』之心,同樣的識藏,也不離如來藏。若離如來藏,就無自體,所以佛陀在上文說的:一一無非如來藏性,此四大即成世界萬法之本,而無明,就是能成四大之「根本」。因此我們推本溯源,一切萬法,都從本覺真心所生。除心之外,一切皆是虛幻相,所以說,萬法唯心造。
四、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乾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我們已經知道「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這些都是依著我們的『無明』根本,而成四大,而依四大,而成四居。所謂地、水、火、風四大之性,雖然各各不同,卻是『一如』,所以雖有相生相剋,卻是相輔相成。一如火性本屬上騰、上升;水性本往低處流、屬下降,一升一降,不斷的交互發生,彼此洗鍊,這就造成種種堅硬之物體,而成器世界。卑濕之地方,積水而成大海。乾燥之地方,環水而成洲潬(音 ㄉㄢˋ,沙灘。)也即是我們佛經所說的陸地,如四大部洲等。「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例如海底火山的噴發,一如大陸的月牙泉,這些都是因水、火交互發生,故在大海中,本來是深水之處,不應有火。但在大海中仍有火山爆發,所以常有火光發起。而陸地處,本來是堅硬之地,不應有水,各位看堅硬的深山中,照樣有長江、黃河等滿江河的流水。這是水、陸兩居之處。
五、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這是指的山居之處。山,是水火交發之堅相,水勢如劣,即不及火勢,則水隨火之力,而結為高山。如熬水成鹽,水可以結成固體,可見,高山是水、火所積成的。而「擊則成焰。融則成水。」山石擊之,則有火焰,可見「山石」含有「火」;同樣的「山石」融之,則成為水,這是不失水的成份。「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這些話我們看火山爆發,立刻有岩漿流出,這是土勢劣水的結果。火山爆發之後,又是長出樹木,這是指出林木居處。林藪(音ㄙㄡˇ,密生雜草的湖澤、沼澤。)也是水土交發所成。土勢劣於水,土隨水而成潤,有滋潤就能生出草木。但,林藪遇到森林火災,一燒時,便成灰土。這些「林木」遇絞時,便有水汁,這就是含有水、土的明證。因此「交妄發生。」交,是交互,妄即妄心妄境。最初,是因妄明,而成空晦,明晦,相奪搖動而生風大,堅執妄明,而生地大,風金相摩,而生火大。金火相蒸,而生水大。四大,就是這樣交妄,發生相生相剋,相輔相成的『一』。如此的「遞相為種」,也就是剛剛說的四居。因水火既滿,就成為洲海之種。降水勢以從火,就結成高山,水火就成山石之種,降土勢以從水,而滋潤草木,水土就成草木之種,如此遞相為種的過程。「以是因緣。世界相續」,這樣以四大,交互發生,遞相為種的因緣,使得世界,成住壞空,終而復始,相續不斷。
六、結語:
原來,『無明』這種子依,有此「種子依」生三細,指的是無明之業相、能見相、及境界相。能見相又稱「轉相」,因「境界為緣長六粗」,所以我們總以「循業發現」、「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而隨著「緣起」,又產生到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最後業繫苦相。這即是屬於無明「發業」,也是來之於「舊業」。這『無明』因「境界為緣」,結成智相、世界相續等等。如是妄心妄境,輾轉相生,初由一念無明妄心,而成空昧;明昧相傾,搖動生風;再堅執妄明,而生地大;再以風金相摩,而生火大;再以金火相蒸,而生水大。如是交妄發生,遞相為種;水火為洲海之種,水勢劣火為高山之種,土勢劣水為草木之種。以是遞相為種之因緣,則有依報世界之成住壞空,終而復始,相續不斷。若不破迷成悟,反妄歸真,則輾轉相續,永無清淨安寧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