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楞嚴經略說第五十六講

發布日期 : 2015-07-24 05:30:11

楞嚴經略說第五十六講

 

一、前言:

 

上一講次,我們談到:「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也就是針對富樓那尊者說的,不加明於覺,只可叫覺,要加明於覺,才叫明覺,這樣的看法是錯的。因真覺,本具妙明,故不必加「明」於覺。加明於覺,就如同體外另加了明,而非本具的真明。如果是這樣,那這「明覺」則會是時有、時無,不能常住了。

 

『有所非覺,無所非明』這二句是說,一有加,則覺明二義,都失去了。若起心有所加明時,則非本明的真覺。真覺本具妙用,就好像摩尼寶珠一樣,也就是即夜光珠,本具光明,不必加明,而自然會放出光明。有所加明,則非「真覺」,如電燈泡,必加開關掣,一開即明。但這明,實非真明,那是電的運作,令電燈光明。有開有明,無開就無明,這是『緣起法』,不是『如來藏』常住真明。所以『無所加明,則非有明』,一如電燈泡,開關掣不開時,就沒有明。因此『無明又非覺湛明性』,那是因加明於覺,則失覺明之義,而墮入了『根本無明』。既無真明,就不是真覺之湛然妙明了。因為妙明,本來就是常寂、常照,而不是時有、時無之有為法之明。所以說:「性覺必明。妄為明覺。」也就是自性本來就具明覺,不必再假「明」以明之。可是我們一般人的想法,必定要加明於覺,才稱明覺。這是頭上安頭,多此一舉,也即是妄念、妄為,將妙明一轉,成為根本無明。

 

二、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我們的無明,一念,就有三種最微細的疑惑,所以「一念無明生三細」,不容易覺察的。其過程,先是「無同異中」,接著是「熾然成異」,最後是「異彼所異」。所謂『無同異中』,我們要稍做解釋。上面說了『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覺』就是『覺』,是無所的,所以這個『所』字,就是無明,以致於順著同業、以及個別業,分別這個、那個,也就是「著」於「業相」,轉為「境界相」,這就是無明不覺。所以『無明』,是種子依,生三細,指的是無明業相、能見(轉)相、以及境界相,這即是屬發業無明,來之於「舊業」。 相對的是:境界為緣:這是境界依,長六粗,即是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屬潤生無明,即是新業,這些待會要講。所以說,順著這最初一念之『無明』妄動,將原本如來藏的真空,變成晦昧的空境。空,在這裡指的是同相,界,是異相。

 

接著「熾然成異」,也就是念念相續中,在還沒有空之同相、和界之異相的時候,「覺性」已被『無明』的「分別心」取代了,還立刻『熾然成異』。『熾然成異』,也就是說,因妄能,而不能察覺其同,以致於「見分」未明,誤將相分看成即是見分。所以說既有見分,而諸法未成,無有所見,就以「業相」當成「所見」。但業相,只是一晦昧之空,無一物可見。而見分,定欲見之,這就是「熾然成異」。如此,見之既久,就出現「境界相」之第三細惑。如此『異彼所異』,也就是說本是不同的相分(被認識的對象),以及見分(能認識之相的能),即成「異相」之境。簡單的說,『覺知』之『覺』,被『無明』吸引它的『相』之『意識』取代了,盲點多了,卻不自知。所以在空晦暗中,結暗為四大之色。這和眼睛對著虛空,瞪久發勞,而見空華一樣的,都是虛幻相,還將這「業相」當成真實,這就是佛陀常說的:「可憐明者」。

 

前面已經說過,「性覺」本覺,性覺原本妙明,本覺必然明妙,不落能所。但是我們凡夫,妄欲加「明」於本覺,遂將妙明,轉為能明之無明,將真覺,變為所明之妄覺,故曰:「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此即無明不覺,而一念妄動,即將成為下文所謂的:「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此本具妙明之性覺,元非所明之境,但因加明於覺,妄以『本覺』為所緣境。事實上,本覺就是『覺』,是一種覺性,終不可明。而在念念相續中,遂以晦昧之無明「業相」以為所明,此所明境,卻是因能明之無明而立,故說:「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明之「無明」「業相」,既已妄立,復由無明力,轉本有之智光,成為能見之見分,所以有:「所既妄立,生汝妄能。」這是屬三細中的能見分。『覺性』本無能、所,更無同、異,但因一念無明之妄動,使本覺真空,成為晦昧之頑空,空同、界異,因異顯同。其結果是世界之異相未成,虛空之同相不顯,以致於既無異相,亦無同相。現今,因能明之「無明」,欲有所明,而立此晦昧之無明業相,為所緣之境,而引生妄覺之能見分;能見,本無所見,但因緣於晦昧空境,定欲有所見,而於無同異中,忽然見有種之差別異相之境像。這就是:「於無同異中,熾然成異。」這是屬三細中之相分。既立能、所,心境相對,遂因異於彼熾然成異之異相的境界,而立一種同相之虛空。由於虛空之同,以及境界相之異,一同一異;互相發明,復成立一種,無同、無異之眾生相。這就是「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之眾生相。

 

如此的眾生相貌各異,謂之無同;但,眾生之覺知本同,所以說無異。如是熾然成異之境界相,為成立世界之始因;因異立同之同相,為幻生虛空之根本;同、異發明之眾生相,為眾生相續之原因。空、界、眾生,無不皆從自心幻生,還復擾亂自心,所以我們說如是擾亂,這就是「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這也就是前文說的:「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成色,色雜妄想,想相成身。」以及下文:「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此等,皆是說明迷真起妄,這也是起信論上說的:「無明不覺生三細。」所謂「無明不覺生三細」相對待的是以下:「境界為緣長六粗。」因為能見之眾生,所見「同相」與「異相」之空界,互相對待,而發生勞相,勞相,即六粗中智相。由於境界為緣,致使藏識海中,擾亂動搖,起智分別,轉生勞慮,即引生第七識俱生法執。勞久,指第七識恒審思量,相續不已,而成六粗中相續相,屬於分別法執。發塵,謂第六識周遍計度,我及我所,是六粗中執取相,屬俱生我執。由我取境,因境牽心,心境和合,遂成十二類生。即前六入文中。所謂:「由於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為見性。」是六根初起之眾生相,非今所受之果報體。自相渾濁,謂第六識心,不了萬法唯心,分別人我,是分別我執,六粗中計名字相。由是引起塵勞煩惱,即六粗中,起業相。因六識分別,而生憎愛取捨,取是貪,捨是瞋,執著名癡,勝我者妒,不如我者慢,如是貪瞋等煩惱,皆由計名字相起,故說:「由是引起塵勞煩惱。」這就是「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前面說明了一念不覺生三細,即業相、能見(轉)相、及境界相。以下,為各位補充解釋「境界為緣長六粗」。什麼叫六粗相?(一)是智相:屬俱生法執,即與生俱來,有分別能力,這不是究竟智,只是智之形相。(二)是相續相:屬分別法執,時時思量,相續不斷。(三)是執取相:屬俱生我執,周遍計度,計我、我所。(四)是計名字相:屬分別我執,要立假名妄相,循著假名,而執妄相。(五)是起業相:由計名字相,而生起業相,如是造種種業。(六)是業繫苦相:由造業受報,而為業纏縛受苦。

 

總之,【如是擾亂】,如是的境界相,從無,而有;從真空,而生晦空,而成世界,而有眾生。於是在識藏海中,境風擾亂。而【相待生勞】,從相待,即從互相對待,由妄境,而引起妄心、妄緣。因境界之相,而生勞相,即勞慮、分別心,成為第一粗,智相。分別是好、是不好,是愛、和不愛,將妄境,執為心外實有,而不知是自心妄現,還以為有智慧,能分別是好、是壞。如此【勞久發塵】,不停的思慮,勞慮過久,就生出第二粗,相續相。更加不停地相續計度、思量,就發生貪取塵念。總想執取為己有,就成第三粗,執取相。這樣【自相渾濁】,也因種種顛倒、妄執相,以致心水,渾濁不清,而生第四粗,計有名字相。【由是引起塵勞煩惱】,也就是說由無明、三細、四粗,從迷、入迷,妄上加妄,而引起諸業相,即第五粗,起業相。以致於染汙不淨,而有八萬四千塵勞,亦即八萬四千煩惱,這就跟著而有業繫苦相。

 

三、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上面的文字,是在說明五粗相之後,而起的第六粗,業繫苦相。前四句,是答說如何忽生山河大地?後二句,是回答說:如何忽生諸有為相?也就是說眾生如何起業相以及業繫苦相。首先,這句【起為世界,靜成虛空】:因『性覺』妄起的『無明』而生三細,復因攀緣於境界,而生起塵勞煩惱。如此妄因既成,所以『依正』之苦果即現,故說起為世界。起,即啟動之意。本是靜極,而生動,故生起山河大地。寂靜無相則為虛空,這即依報世間。所以,要瞭解【虛空為同,世界為異】:虛空,沒有什麼不一樣,都是一樣是虛空故曰同。世界有色法、相法,故曰異,在虛空裏,本無所同異,因執有、異,而生出世界。如此的【彼無同異,真有為法】:那些形貌不相同,而體性實無差異的眾生,業果相續,隨於五陰三界之中,無法出離,而成第六粗,業繫苦相。所以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使得無為法中,便真的變成有為法了。

 

四、結語:

 

這三細、六粗相,一定要瞭解,否則學佛一樣是迷迷糊糊的。所謂的三細六粗相的「六粗相」,上面已經說過,不再重複。但這三細,一定要弄明白。我們之所以起惑造業,皆因一念不覺而有,所謂:【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仗境為緣長六粗】。宇宙萬事、萬物,皆是一念妄動,迷失了本性,所生的妄覺,而非真實。禪宗有句話說:【動念即乖,舉心即錯】。我們凡夫,起心動念,念念都是妄想、分別、執著。豈知,萬法寂滅相,本來不生不滅,無有一法可得。只因無明妄動,為境所牽,起惑造業,所以受報於三界六道之中,有無盡的生死惑業、煩惱之苦。若能了知,涅槃本來清淨寂然,本無有相、一塵不染、一法也不立,又何來外塵境緣一切順逆、善惡的境界相呢?

 

【三細六粗相】,即是宇宙的森羅萬相。宇宙萬事萬物的一切相,只因一念無明不覺而生。說有次第,實無前後,起則同時。如佛所說【十二因緣】,都以【無明】為緣起,或以【阿賴耶識】為緣起。無第一因可尋,是環環相扣、輾轉相依、無端亦無終。只因一念無明而生【業相、轉相、現相】。此三種相,如樹之根、葉,與花果,彼此互為依存,故曰【與彼不覺,相應不離】。今略說此三細相:一是無明業相:「業」是動態的意識活動,屬於【思心所】。離念則不動,動則感果。故曰【果不離因】。由於一念不覺,迷失了自性本有的靈知,所以起心動念而有了思維的「九界」生死的苦果,所以有動即苦。二是轉相,即能見相,亦名轉識:真如智照本無能、所,乃清淨寂滅之相。今一念心動,失彼精明,轉成妄見,故曰【依動,故能見】,此見乃妄見,是無明遮蔽了自性元明之體,所生的妄知、妄見。此屬阿賴耶的見分。三是現相,即境界相:境界相,指的是精神與物質的相。精神是屬意識的活動,乃無形之相;而物質,是有形的色相。宇宙的森羅萬象,包括一切的自然現象、物理現象,或者說,所有人、事、物的現相在內,統攝一切的五蘊根塵、依正器界的現相。舉凡,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的種種,一念不覺,而有【動、見、境】三相。如此的,若一念不生,則三細相立刻頓空。能離念、離相,則無見;無見則心不動。心若如如不動,則無所不覺。所以說一切境界相,看似相生、相滅,有次第之分,實乃刹那一念,惟是一心的作用而已,離念、離見,則無相,這才是清淨本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