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楞嚴經略說第三十五講

發布日期 : 2015-07-24 05:27:47

楞嚴經略說第三十五講

 

一、前言:

 

上次我們介紹了「五陰」,知道五蘊乃是色、心二法,參雜而成。從相宗所說的五陰,指的是「色」、「受想行識」,一色四心,有時稱為「合色開心」,是對迷心重者而說。又說「意」、「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處法」等「十二處」,指的是一心十一色,又稱「合心開色」,這是對迷色重者而說。有時又說「眼耳鼻舌身等六識」再加上「意」根共「十八界」,指的是七心十一色,這就稱「心色俱開」,這是對迷心色俱重者而說的。其實我們談「五陰」,是用色、心平等觀來說,本無「開合」,有了「開、合」即落入二法就不是佛法可言。因此雖說「色」,為色法;「識」,為心法,彼此是互動的,互為依托。而「受、想、行」這三陰。都是色心互動,互為交集、相合,卻是為了方便說明,而假立之「名相」。一如受陰,能受名心,所受名色。必具「能、所」,方成「受」。而「想、行」二陰,也是如此。我們要知道,非心不能成色,同樣的,非色也不能顯心,二者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其實是一件事情。因此,心、色二法,是不可能分開的。

 

接著這個重點又要談「六入」了。

 

二、復次。阿難。云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復次!阿難。」這是佛陀又將從另外的「角度」,來說明六入的性。「云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入」有「能入」以及「所入」,「能入」的屬心法;「所入」的指的是色法。本「如來藏」的本,即是根本;如樹之根、莖,一切枝、葉之末,是「依之」而起。現今,我們要追究「六入」,那是相對於「如來藏」的枝末,其根本,元是如來藏。「如來」的如,即是本有不變,真如之本體;來,即是真如之隨緣,遍周之妙用。藏者,「含藏」是含世、出世間,一切善功德,無不具足,猶如寶一般。至於「妙真如性」,即是如來藏之性。此性,即理即事,事實上即理即事,也是全妄全真,所以要不滯一法,也不捨一法,這就是「妙」。非是此真、而彼不真,此如、而彼不如,這大家要留意。若如是,則是落入有「對待」,則不究竟、圓滿了。我們都知道「萬法惟是一心」,一真一切真,無有那一法不真?一如一切如,無有那一法不如?所以說「六入」是「妙真如性」。

 

好了,那甚麼叫「六入」的性?那是從「如來藏」所起的,人人都具足的「六入」。入,就是「收入」的意思,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吸「入」六塵的影像。眼根,收入色塵,色分形、色-一長、短、方、圓……是「形」;色有青、黃、赤、白……;耳根,收「入」聲音,叫聲塵;鼻根,收「入」香臭等味道;舌根,收「入」各種飲食滋味;身根,收「入」冷、熱、澀、滑等等感覺;意根,收「入」前面這六塵的影子。其中,色、聲、香、味、觸「入」到意根,所以叫法塵,法者叫樣子,這五樣的樣子都一一收入。

 

知道六入的觀行,明白佛法,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孔老夫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就叫做觀乎六入,簡單的說,不合乎理的不收「入」,例如眼根應當看的看,不應當看的不看,我們做得了「主」嗎?若能以「佛性」來檢擇,做得了主,而不是落在飲食男女的「需要」上,也不落在感情用事的「受」上,……這就叫修行。如來藏,指的就是『照見五蘊皆空』之後,以佛性那不來不去,隨緣任運,來自利利人。而「妙真如性」是我們本具,可惜就全被『五蘊假身』所覆蓋,所以修行全憑在「六入」上,用『轉識成智』的功夫,『自在』的展現在『身、口、意業上』,所以它可以讓我脫離輪迴,也可以讓我們上昇三善道,也可以讓我們淪落不已,所以稱為「妙」,這才是如來藏。各位要注意「如來藏」的如,是不變之『體』;來,是隨緣之『用』,成佛之道都含藏在這『如來藏』。而這功夫是「無形、無相、無影像」要靠自己去體會,要用語言文字來解釋,那是說也說不清,就是妙真如性。所謂如,是各如本位,要能如本位,心就不妄動,這就是真,心不在本位上,就不如、就不真,說如、就真,名字就叫真如。真如是指性,這個性,是不分別的,當我們的心,如如不動時,是不分別的,這稱為『覺』,一如在本位上,就不起分別。所以這個「性」是廣大無邊,人要一起念頭、思想就有限、有度了。例如想多大、想多高,都是有限度的,如果能一如本位,其性本就廣大無邊,遍滿十方,所以叫『真如』妙性,不可思議啊。六入,要是各如本位,這就是「捨識用根」,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三、阿難。即彼目睛瞪發勞者。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為見性。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

 

接著,佛陀又叫「阿難!」,也是在提醒我們。「即彼目睛瞪發勞者」這句,是針對「眼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做詳細的說明。前次說的「目睛瞪發勞者」,所謂「目睛」就是指著眼睛說。瞪著兩眼久了,發生勞相,就成了眼睛的病了,失了眼睛本有的「見性」,這「見性」,因有瞪久了的「因緣」,而現發出「勞相」,這就是緣起法。「兼目與勞」,這種情形久了,就如同「菩提」自性瞪久了,也會現出發「勞相」一般。菩提,就是正知、正見、與正覺,這個本覺是『本位』的,也就是剛剛說的妙真如性來的;今日之所以不是正知、正見、正覺的肉眼凡夫,也是因為從這本是「正知、正見、與正覺」的從這「菩提」自性中,發出來的勞相。「因於明暗二種妄塵」,因為加上了「明、暗」二種妄塵,也就是說「菩提」瞪久了,發勞相的「因由」,是由於「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從這二種見塵裡頭,見明、見暗,這二種妄塵。為什麼呢?這二種妄塵一旦久了,形成了「知見」,見著明、暗,發出這個見明、見暗的這個『見』來。例如我們習慣白天看東西,而貓頭鷹卻是夜晚才看得見,這就長久、習慣了,這就是「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為見性。」事實上,「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明、暗,只是個因緣,它非「不生不滅」,不是真如。所以說,「明、暗」是個妄塵,如果我們起了明暗的知見,那只能說是「能見之性」,不是「本見的性」,此見,是因著明暗有的的緣,因此一開頭我就說,入有二義,能入與所入,兩樣具足,那才是「入」,各位一定要細心體會。

 

四、如是阿難。當知是見。非明暗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明來。暗即隨滅。應非見暗。若從暗來。明即隨滅。應無見明。若從根生。必無明暗。如是見精。本無自性。若於空出。前矚塵象。歸當見根。又空自觀。何關汝入。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如是,阿難!」如是,阿難阿!我們依此推理,也就是依著見明、見暗的「相」,說這就是「見性」,這道理是說不通的。「當知是見,非明暗來,非於根出」,我們應當知道這個『見』,「非明暗來」,「明、暗」只是緣起的條件;而「六根」,同樣的也是緣起的條件之一而已,所以說「非於根出」。上次我們也強調,非自然性,卻也非不自然,所以「不於空生」。因此佛陀在這裡說,這個「見」不是打「明、暗」來的,也不是打「眼根」上出的,更不是從「空中」生的。

 

何以故?這是什麼緣故呢?「若從明來,暗即隨滅,應非見暗」,這句話我們以前說過,不再贅述。「若從暗來,明即隨滅,應無見明」,要說是從黑暗來的,也就是說黑暗是見性,那「明即隨滅」,見到光明的時候,暗就得不起作用,所以「應無見明」,應當不能見著清明,怎麼還見著明呢?這是不對的。倘「若從根生,必無明暗」,假若說是從「眼根」生出來的,那一定「必無明、暗」,必定沒有明相,也沒有暗相,怎麼還有明暗呢?「如是見精,本無自性」,要是如此的話,這個「見精」,要說是從哪裡來的,都不對了,「本無自性」,因為「自性本是具足」,沒有個自性,那根本是不符合佛法。「若於空出,前矚塵象,歸當見根」,若是「若於空出」的話,說「見」是從虛空來的,那「前矚塵象」,也就是往前一看這個「前塵」之相,有形相的塵相都看見了,則「歸當見根」,「見」收回來,應當得見「眼根」,怎麼見不著呢?可見這也說不通。「又空自觀,何關汝入」,若說,「見」是從空生出的,則空自能自己觀,「何關汝入?」與我們的「眼入」有什麼相關?「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所以說我們應當知道,這「眼入」是虛妄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也不是因緣和合生,也不是自然具有的,細細體會,在無形中,這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如來藏,如者不變之體,來者隨緣之用,由這個「眼入」之體用,就能知「如來藏」不可思議的真如性,只能「覺知」,要拿世間法說,怎麼說,也說不通的。

 

五、阿難。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勞故。頭中作聲。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動靜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聽聞性。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聞。非動靜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靜來。動即隨滅。應非聞動。若從動來。靜即隨滅。應無覺靜。若從根生。必無動靜。如是聞體。本無自性。若於空出。有聞成性。即非虛空。又空自聞。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佛陀叫了聲阿難,也是在提醒這又是一個開頭。「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勞故,頭中作聲,兼耳與勞」,譬如有人用兩個手指頭,塞住兩個耳朵,塞久了,耳根發生疲勞,頭裡有了響聲,這一來,「兼耳」與勞,也就是耳朵與剛剛說的「菩提自性」,都勞累病了。這裡大家要知道,兼耳與勞三句,耳字,意取耳入聞性,以性不自顯,所以寄根來說;勞字,乃指頭中作聲,可見勞雖妄發,因境而顯,故曰兼。此謂不特聲音是耳入之勞相,兼有「能聞」之「耳入」,與「所聞」之「勞相」,同是真性菩提心中,瞪發之勞相,可知「根塵」同源,同一妄也。「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動靜二種妄塵」,也就是說耳朵與疲勞之相,二者都是菩提不守本位,從這生勞相,這緣起是因於「動、靜」二種妄塵」。我們都知道「動、靜」,屬於緣起,所以諸行不常,稱之為妄。聞,則托塵似有,豈屬真實?可見此「聞」雖居耳根之中,吸入塵象,但名聽聞性,「動、靜」只是緣起之條件,可見其唯是幻妄名相而已。

 

 「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聽聞性」,我們說過了,他只是吸入之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發生聞聽作用,都是「吸此塵象,名聽聞性」,也就是說吸收動靜之塵相而已,「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這個聽聞作用,離開「動、靜」二塵,畢竟沒有自體,是個虛妄的,所以說「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

 

 「如是阿難,當知是聞,非動靜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這小節與剛剛說的「明暗」相一樣,不再贅述。「何以故?」什麼道理呢。「若從靜來,動即隨滅,應非聞動;若從動來,靜即隨滅,應無覺靜」,設若說,是從靜來的,一動就沒有了,聞性隨著靜銷滅;當然,「應非聞動」,怎麼還聞見動呢?「若從動來」,如果說從動而來,「靜即隨滅」,當靜的時候,聲音就滅了,應該沒有感覺靜,何以又覺著靜呢?「若從根生,必無動靜,如是聞體,本無自性」,設若說是從耳根出來的,「必無動靜」,耳朵他自己會生,也用不著動靜這因緣了。所以說,「如是聞體」,這個聽聞聲音的體,「本無自性」,本來就沒有自性了。「若於空出,有聞成性,即非虛空;又空自聞,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若說是虛空所生,虛空既有聞聽的性,就不叫虛空了,再者虛空若是自己能聞,「何關汝入?」與耳朵的聽聞,有什麼相關?「是故當知,耳入虛妄」,耳朵聞聽外邊的動靜,都是虛妄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也不是因緣性,也不是自然有的,這個不可說之處,都是來自如來藏妙真如性阿。

 

六、結語:

 

這六入的部分,這一講我們就先介紹到這裡,至於其餘的四入,就留待下回解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