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略說第五十五講
一、前言:
上次談到我們學佛,要先釐清「事、理」,「性、相」,而且了知「事、理」以及「性、相」是本融的。從「事」的分別來說,有十法界,「依正」諸法,也就是前面說的「陰、入、處、界」,等等生、滅,去、來,都是「緣起」事相。但從「理」上來說,那是一心清淨本然,不生不滅之理性;而從事「相」上來看,乃是依理而幻現,妄無自性,當體即空,所以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因緣果報」這準則的所有相,皆是事不礙理。可見,理性空寂,不礙萬有,所以我們面對的一切人、事、物,有十法界事相差別,但是理不礙事。以事不礙理,理不礙事,故得圓融。
而且,大家還要留意,性就是藏性,相謂七大;藏性,本具七大之相,而七大之性,皆是如來藏性,用這角度,人生就自在了,我們繼續看下去。
二、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蘭若正修行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爾時,當下那一刻。「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也就是說世尊告訴富樓那、以及參與諸法會中的『漏盡』之『無學』諸阿羅漢等。說:「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講勝義中真勝義性。好讓會中的定性聲聞,以及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羅漢等」,宣講勝義中真勝義性,讓大眾「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蘭若正修行處。」也就是今天佛陀他老人家將普遍地,為參與這個大會的所有群眾,宣說最勝義中的真勝義,使得法會中「定性聲聞」,也就是證得初果阿羅漢。我們眾生一如地藏經上說的:『性識未定』,而這「初果阿羅漢」不像我們,一心一意按照佛陀的說法,斷了我空。佛很慈悲,今天的開示也為了所有未得『人、法』二空,而肯回小乘,趨向大乘之道的阿羅漢等。這句話也在訓示我們,我們學佛千萬不能以得少為足,沉空滯寂,不求上進,不肯回小向大,而更精進修行。所謂宣說妙中之妙,真勝義理的道理,是要令一切阿羅漢,皆得無漏無學果位。什麼是無漏,即是將累世累劫所有的習氣,追求名聞利養的心完全除盡,就無煩惱。煩惱,是從根本無明而來,故需先破根本無明,才能斷除『我癡』,『我癡』斷除了,『我愛』、『我見』,以及『我慢』自然沒有,這些根本煩惱才會斷除。究竟無明煩惱有多少?它無形無相,故不知有多少;如有形相,則盡虛空遍法界,必都充滿煩惱。
不只如此,佛還要我們:「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蘭若正修行處」。什麼是一乘?一乘即指的是『中道』了義,實相本體,最上一佛乘。「真阿蘭若正修行處」,也就是將心安住在如如不動的「清淨」之寂滅處。談到最上「一佛乘」這句話。法華經上,佛為我們做了比喻說:『有一大屋,住很多小孩。大人們皆往外工作,小孩在屋裏遊戲。忽然屋裏起火,小孩不覺,及大人回來,見小孩依舊嬉紅,不知危險,即對小孩說:快到門外來,門外有:羊車、鹿車、大白牛車。小孩一聽有車可玩,即刻到門外,因此才脫離火災,不致被火燒死。』這裡的羊車、鹿車,形容的是二乘人的果,雖然也是車,但不能連載多人。大白牛車,即指的是「大乘」菩薩道,能運載一切所有的眾生,從生死的苦海中,經塵沙、所知的煩惱中解脫,而達到涅槃彼岸。這法華經,佛的道理就是在闡明這句話的意思。所以佛要我們:「汝今諦聽。當為汝說」。而這時的富樓那等大菩薩,都欽敬佛的法音,大家默然承聽。
三、寂滅場地,即清淨道場,不知不滅之因地心,亦即如來密因。十方諸佛皆由這因地心而成正覺,入大寂滅海,即涅槃果海。
這「寂滅場地,即清淨道場」,也就是住於剛剛說的真阿蘭若,指的是無喧雜的寂靜地方,這才是真心修行處。阿蘭若,是梵文,原意是指森林,引申的意義為「寂靜處」、「空閑處」、「遠離處、「無事處」。古代修行頭陀行的僧人,通常在村外空隙的地方,造小房居住,或不造房屋,只止息在大樹之下,作為清靜修道之所,如此可以躲避人間熱鬧、喧嘩。墳場等平常人厭惡遠離的地方,也經常被當成是阿蘭若。因此他們又被稱為阿蘭若比丘,或是森林比丘。我們漢傳佛教將阿蘭若,引申為各類佛寺的同義詞。但各位要留意,若是『著』在靜境,也不是真寂滅場地,所以金剛經上要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人不能離群獨居,必與眾人共處,平等心的處理一切人事物,都能「自利利他」,了無牽掛,這才是寂靜無事。如此,以本來不生不滅之真心,來專注自己的修行,與塵境不相干,才是真阿蘭若,真修行道場。這不生分別、如如不滅之因地心,才是如來密因。十方諸佛,也皆是由這因地心,而成正覺,入大寂滅海,即涅槃果海。今天大家都靜心地聽,富樓那等諸大眾都很恭敬、靜默不作聲,共同聆聽佛的開示。
四、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這句很淺顯,也就是佛說:「富樓那阿!如同您所說的,在如來藏中,本來是清淨本然,如何在忽然間,而會生出山河大地呢?」我們要從這裡看起:
「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這段話是經中很微細、很重要的部分。佛教導我們「藏性」是隨緣的力量,透過色心的運作,從真起妄,也就是說「佛性」因受「色、受、想、行、識」等『順、逆受』之作用,所產生的身、口、意造作。而造作中有「個別業」以及「共業」的關係,藏性隨染緣,而生起山河大地,也就是隨著造作的『情緒』與『智慧』而有六凡諸相。如今,我們要能知妄回真,聞迷成悟,就要『超越』世間的人情世故,該如何做,本著『中道觀』,自利利他,做了就做了,不做任何期待。所以佛問說佛弟子,不是時常聽如來宣說嗎:性覺妙明,本覺明妙的道理嗎?性覺本是「佛性」之真覺,原是一真之本覺,簡單的說即是本具之佛性、即是自性之真覺。本覺,即天然原具,每個眾生本來就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本覺;有時,也稱為始覺。妙明,是寂然常照;明妙,是照而常寂。妙之體,是不變,故叫做寂。明之用,是隨緣,所以叫做照。底下這句「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也就是富樓那即說:『是的,世尊!我常聽佛宣說這個義理,但只是聞說,尚未能瞭解。』所以我們在世俗上,要真正的『認知』,都必須有知識、理解、應用,以及分析、綜合,才能『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也就是入心,變成『人格』的一部份。所以聞說,那是知識,尚未能瞭解其真實義。
五、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這句話簡單的是,佛說所謂『覺明』時,要先瞭解『性明』!我們是以為性本自明,稱名為覺,也就是本具靈明,不必加明;還是,覺本不明,必須加明於覺上,才能有明之覺呢?其實,六根對著六塵境界,分別心就出來。分別心本來是佛性,稱為『覺』,「一住」在分別心上起的第二念頭,這就是唯識上說的「境界為緣長六粗」,就叫分別,也叫妄想。可見,我們心性本具靈明,為真明、真覺的;若是必須加明,就變成妄明妄覺,那是緣起。就如同先前佛問阿難:心在何處?以何為心?這些,都是為了逼出我們生平所誤認的「理所當然」,因而佛不得不問一些問題,然後破除我們習以為常的「習性」。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沒想到富樓那尊者,與阿難一樣的迷惑,其實這是替我們裝的,幫我們回答道:『若這覺體,不必加明而名為覺,則無所明。』意思即是說必要在覺體上加明,才是有明之覺。這裡大家要留意,上回阿難答說:『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草木』,可見阿難所執,是六識妄心;而,富樓那尊者在這裡說的「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所執的,是根本無明,這還是有差別的。
六、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這句「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也就是針對前面佛說,富樓那尊者說的,不加明於覺,只可叫覺,要加明於覺,才叫明覺,這樣的看法是似是而非,還大錯特錯的。因真覺,是佛性;本具妙明,故不必加明於覺。加明於覺,就如同體外加明,而非本具的真明。如果是這樣,那這「明覺」則會是時有、時無,也就是落入緣起法,不能常住了。
『有所非覺,無所非明』這二句是說,一有加,則覺明二義都失去了。若起心有所加明時,則非本明的真覺。若失去無所加明時,則此覺又不是明覺了。真覺本具妙用,就好像摩尼寶珠一樣,亦即夜光珠,本具光明,不必加明,而自然會放出光明。有所加明,則非真覺,如電燈泡,必加開關掣,一開即明。但這明實非真明,而是電的運作令電燈光明。有開有明,無開就無明,不是常住真明。所以『無所加明,則非有明』,一如電燈泡,開關掣不開時,就沒有明。因此『無明又非覺湛明性』,那是因加明於覺,則失覺明之義,而墮無明。既無真明,就不是真覺之湛然妙明。因為妙明本來就是常寂、常照,而不是時有、時無之有為法之明。所以說:「性覺必明。妄為明覺。」也就是自性本來就具明覺,不必再假「明」以明之。可是我們一般人必定要加明於覺,才稱明覺。這是畫蛇添足加了「明」之一念,即是妄念、妄為,將妙明一轉,成為根本無明。
佛陀在這裡,進一步的為我們說明:「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這句話是說,真覺不必加明,才叫明覺,因「覺」本具妙明,是不必落入所明的「所」。剛剛富樓那尊者誤以為要加明,方能彰顯所覺,這樣,則是轉「覺」本具之妙明(無為法),而成為能明之無明(這是緣起法),所以是將真覺誤成所明之妄覺了。因此加了「明」之妄念,便自然而然的生出諸多妄相。大家要留意,『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也就是既然建立了所明,就將本來的妙明轉為無明。而無明是業相,由業相,就生出妄能,這就是由無明力,轉本有智光,而生能見之妄見。業相為相分,即是指所見,妄能為見分,即能見。
總之,眾生本來是佛,為何成為眾生呢?是妄上加妄。眾生為何不成佛?我們知道本來眾生、與佛,是無二無別,由佛性中化出眾生的。佛性是光明的,也即性覺妙明的。本覺,是眾生天然本具之覺性,亦即是佛光。由佛光化出眾生,即一念無明,而生眾生。覺的本性,原是明,但我們總習慣要加明,始名覺,則這一念無明,便生出種種妄能、妄相,起惑造業,而不能成佛。
七、結語:
本來嘛,「性覺必明」,但是就是不相信自己,這就是起虛妄的因,把自己的本性,「頭上安頭」,佛性成為緣起法,如此的一迷,就虛妄不真了。明白、是自己的個性,不明白、也是自己這個性,哪裡還有個有明、還有個不明?我們盡是學一些不明白(所明白),就隨著不明白(所明白)轉了。覺是覺悟,從心裡頭明白認識自己的本心叫覺,明是個用、覺是個體,有體就有用,有用,就是來自於體的;既是明,自然覺的。我們人自以為聰明,喜歡立『名』,有了『名』就是緣起了,所以諸『相』跟著產生,有了『相』,當然就有『分別』…還住在『分別』上。必得有了『正智』,放下所有的『塵緣』,才能進入『如如』。這個性覺必定是『明』的,怎麼會虛妄而不明白呢?「妄為明覺」,虛妄做為『覺』加上所明之覺,連這個覺都糊塗了,底下點清楚了說,「覺非所明」,研究這個性理有三層,照著明說,有能明、所明、本明,這裡凡能說的都在所明上,前邊說的都不對,都在所明上了,我們人在世間上不明白佛法,都不明白在這所字上,這個所,是所有—所有的對相。「所既妄立」,這個所,就是虛妄的成立,就「生汝妄能」,既然妄所成立,就生出我們的妄能來了,有所就有能,這個佛法到了究竟,能所雙亡,能所從根本上『放下』,這本有的覺性就現出來了,就因能所遮蓋本性,而有了所謂的山河大地,是是非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