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楞嚴經略說第二十講

發布日期 : 2015-05-06 20:45:13

楞嚴經略說第二十講

 

一、前言:

 

上星期我們已經談到,「見性」就是佛性;而從功能來說:在眼曰見、在耳曰聞……。見性,才是我的真心。因有「見性」,加上六根、面對六塵,而有順逆等經驗(受),或是思維(想),這是「意」、「識」,它們依於心、而不能離開心,卻不是「真心」。可是一般人,總以為那能經驗、思維(想)、起順逆的感覺(識),才是心,以致於迷惑、顛倒仍不自知。佛在這一段,教導阿難、也是在指導我們,從「無非前塵,分別留礙」的種種塵象中,如何推敲、分別,誰是我之見性,哪些則是因我之見性的「它」,也就是因見所落下的「種種形像」。談到這裡,上星期我們也引用達摩祖師在「悟性論」中,所舉的一個例子,「魚生於水,水不生於魚。欲觀於魚,未見魚,而先見於水。欲觀佛者,未見佛,而先見心。即知已見魚者,忘於水;已見佛者,忘於心。」這佛性,這真心,各位要真的深深體會。

 

「誰是我體?誰為物象?」在「見」的上面,雖然統稱「見」,但其中有主體,有客體;也就是「見」中,我們要分析清楚誰是我體?誰為「見」的物象?這時就知道,周遍而能遍觀一切物象的見性,既非是物,也不是佛的見性,而是我們自己本有的真性,這樣各位對見性、佛性,比較有些概念。

 

二、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餘;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居日月宮,此見周圓遍娑婆國,退歸精舍,祇見伽藍,清心戶堂,但瞻檐廡。世尊!此見如是,其體本來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為復此見,縮大為小?為當牆宇夾令斷絕?我今不知,斯義所在,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現在,阿難又有了疑問,所以「阿難白佛言」,是向佛陀請教。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餘」,假如一如世尊所說的,「見性周遍,非汝而誰?」這如果按照您的開導,「見性」是周遍的話,從精舍看到四天王的勝藏寶殿,到日月宮,一切水、陸、空的眾生都看得到,這些都是我的見性,必然是屬於我的能力,並沒有其他的。則「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居日月宮,此見周圓遍娑婆國,退歸精舍,祇見伽藍,清心戶堂,但瞻檐廡。」也就是說剛剛可以看得那麼多,整個「娑婆世界」都看得一清二楚;但是現在一退到「精舍」,卻是「祇見伽藍」,所謂「伽藍」,又稱僧伽羅磨,簡稱僧伽藍。是僧眾所住之園林。這裡說只看到這僧眾所住的「伽藍」,清心戶堂,但瞻檐廡(音ㄨˇ,本廳堂兩側的廂房。現泛指房屋。)也就是說,但見清淨的精舍那門窗、以及房屋的屋簷而已。因此阿難問世尊,「此見如是,其體本來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其實,阿難代表的是位居凡夫的我們,當時承佛菩薩的威神力之加持,方能見到初禪的境界,現今阿難得佛的威神加持,隨佛至日月宮,所以能遍觀四天王寶殿,以及此閻浮提的眾生。等到退歸精舍,以我們凡夫的肉眼,當然只能見到伽籃這清心戶堂而已。而阿難以為眾生本具的見性,既然周遍此娑婆世界,為何今天只能見此講堂中,唯滿這區區一室?所以他問:「為復此見,縮大為小?為當牆宇夾令斷絕?我今不知,斯義所在,願垂弘慈,為我敷演。」這原因,是『見性』縮大為小了?還是『見性』被這些牆宇給了區夾,以致於「見性」斷絕?其實我們一般人都一樣,見大、見小,乃是因為前塵的「緣」不同,而有不同的「相」,並不是見性有大、有小的問題。就如同阿難聞佛所說,見性周遍,非汝而誰?因此有了這境界之後,立刻又執著這件事,以為見閻浮提時,見性甚大,是周遍的;而今進入精舍,唯見一室,所見立刻有限,所以如何能說,見性周遍?因此他老人家在這裡懇求世尊:我今不知斯義所在,願佛垂弘慈,為我敷演。

 

三、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吾復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云何為在?

 

 這時「佛告阿難」,也就是為阿難解開上述的疑問。所以對阿難說:「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所謂世間,以前我們說過有正覺世間,有情世間,及器世間。三種世間,各有形貌、內外、大小之不同。在正覺世間中,佛身大,聲聞身小。有情世間,則是天人身大,人身小;畜生中,龍身大,蚊蟲小。器世間中,山河大,土丘小;樹木大,草芥小。而室中名內,室外名外。「諸所事業」,在這裡指的是諸所見到的事物都一樣。也就是一切世間中,大小、內外,所有一切事物,皆為眼前所見之色塵。我們所見之事物,「不應說言,見有舒縮」,也就是所見之事事物物,雖有內外、大小的區別;但是,我們能見的見性,無形無相,它不是「物」,因此不應說見性,有舒長、能縮短,或斷、或續,或大、或小的。佛陀特別舉了一個例子說:「譬如方器,中見方空。」譬如我們看到的虛空,原無內、外;大、小,是無形無相的。假若我們在虛空中,置一「方器」,那我們在這方器之中,好像我們在一個四四方方的房子中,看見的,是有一個四四方方的「空」。此時佛陀「吾復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所見的「方形」之空,一定是四四方方的四方嗎?抑且不一定是四四方方?佛陀進一步說:「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假若方器中,其空一定是方的,則別安圓形的器具時,空間的感覺,不應該隨著安了「圓形」而變成圓的;所以說「空」不一定是方的,可見我們人雖然處於方器中時,但是見性並無四四方方之空。因此,我們應該知道「空」無「定」相,但會隨著器物的「緣起」而變現出「不同」的感覺、「意識」出來。空,如見性,方器、圓器,如見大、見小,那是隨緣而有。所以空體,原非方、圓,是因器物而有不同的方、圓。可見,見性之體,本無內外、大小,是隨緣而用,故能見大見小。因此我們清楚的瞭解,所見之「物象」有大、小,那是境,非見:一如剛剛說的方空、圓空,是在器物,而不是在空。佛陀在這裡清楚的標出來:「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云何為在?」您說的不知是義之所在,那是您沒弄清楚,也是您的迷惑,其實就是我們的迷惑。「義性如是,云何有在」,簡單的說,我們的「見性」不變,那是自然的「實相」;而能隨緣見大、見小。隨緣是用,而「見性」之「體」不變,所以佛陀說:「云何有在」,為何懷疑其體性,在與不在?

 

四、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若築牆宇,能夾見斷;穿為小竇,寧無續跡?是義不然。

 

「阿難」,這是佛陀的慈悲,主動、輾轉不耐煩的為我們解釋,「見」無大小的思維方法。「空」本無相,是因為我們「人為」的置方器、圓器,而有方空、圓空之形。因此「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也就是說,現在想要「虛空」回復到無方、無圓的本來面目,只要「拿掉」方器、圓器即可,就是這麼簡單。所以「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不要那麼費神,還要勉強的說要這個、說要那個般的複雜化,「更除」這「虛空方相」,虛空就是虛空,他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存在,卻是那麼自然,是我們在這條件下,加上了方器、圓器,才有方、圓之相。同樣的,見無大小,但除前塵,則見無方、圓之相,無大、小之別,所謂見大見小,那都是皆因『塵』有。

 

接著,佛陀反過來問阿難:「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假若,如您阿難先前所問的,入室之時,為復此見,縮大為小。好了,那當您步出講堂,仰觀日頭時,豈能挽見至於日面。所謂「挽見」就是拉近來看,能否將太陽拉近到跟您在一齊?因為,見性若能縮小,應該也能放大,現今抬頭看日,見性既然不能將太陽拉近;可見,一進入室中,見性當然也不能縮短。同樣的,「若築牆宇,能夾見斷;穿為小竇,寧無續跡?」假若如您所說的,牆宇能將我們的見性夾斷,那麼我們將牆壁穿個小洞穴時,立刻又能自內見外,毫無障礙阿。可見我們的見性,應有相續之痕跡可尋。可見您剛剛的推論,「是義不然。」

 

五、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這裡,佛陀為我們做了一個小節。「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所謂一切眾生,在這裡通指九界的聖凡。不但三界凡夫,迷真逐妄;而三乘聖人,見「有」修、「有」證,同樣的亦屬迷情。的確的,在六道之外,菩薩、聲聞、緣覺,仍然不達萬法唯心,以致於還是內執身心,外執器界,忘卻了我們本具的妙淨明心。在日常生活中,見內、見外,觀大、觀小,總在分別、既對待,而又取捨不已,所以為物、為法所轉,苦惱、無明不能休止。倘若真能悟得諸法,都只是緣生、緣滅的緣起現象,夢幻泡影,如空華水月,自然無所取捨。因而佛陀要我們:「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若能轉物,不被物相所迷,這就會通了聖人的心地,也就是轉迷成悟。這時,內不為身心所縛,外不為境界所轉,達到『禪』的境界。這時周遭的一切,反過來了,能轉物為我所用,這稱為如來。所謂諸佛如來,我們常說轉煩惱成菩提,轉邪歸正,轉生死為涅槃。如來,有六種不同;首先是但知身心世界,如幻不實,不生執著,稱名字轉同於如來。二是了諸法唯心,念念反觀,我、法二執不起,是觀行轉同於如來。三是觀行加功,斷三界粗惑,相似見佛性,名相似轉同於如來。四是再以有功用道,入無間道,一心三觀,任運現前;分破無明,分證法身,謂分證轉同於如來。五是從此無功用道,心心流入薩婆若海,觀涅槃行道;破最後一品無明,謂究竟轉同於如來。六是了幻化空身即法身,是身圓明;達無明實性即佛性,是心圓明。又悟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是身圓明;知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周遍法界,含吐十虛,是心圓明。若身若心,皆充塞法界,圓照十虛,是謂究竟轉物,這才真是同於如來。

 

 這如來,佛告訴我們:「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所謂「身心圓明」,各位參考上面的詞句,會有一些體會。至於「不動道場」的道場有二:一是理道場,謂一心之理,如如不動,寂照不二,本來如是。二是事道場,這又有三種分別:所謂行道揚,謂於此修行辦道;弘法道場,於此談經說法;重要的是證道場,在此成道證真。佛在這裡所說的「不動道場」,是約理而說的道場,不管是行是弘法,還是有修、有證的道場,盡空遍界,唯是一心,無去、無來,如如不動,所以稱為『不動道場』。這樣,「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毛端,是正報中之最小者,十方國土,是依報中之最大。了萬法唯心,毛端、國土,唯是一心,一多無礙,大小相容,廣狹自在。

 

六、結語: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可見,我們的修行,面對一切諸法,反轉萬物,皆為我們生活之所用,而不是困住我們的束縛,這就有點體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