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楞嚴經略說第十八講

發布日期 : 2015-04-11 20:49:49

楞嚴經略說第十八講

 

一、前言:

 

我們上一回說假若以分別心,一聽說法的音聲,立刻去分別這有道理,判斷那圓滿不圓滿?以為「這」就是心;其實那是「心意識」,是妄心。佛陀也告訴我們如果是真心,則「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也就是說此心,自應「離」所分別之法音,而又具有能分別之自性,這種「覺性」才是真心。因此,我常說要聽經,用心是妄想;不用心,是行屍走肉。這句話剛開始,很多學佛的朋友不容易懂,也就是「法音」是佛說的,那如果還有能聽的「心」,這種能聽、佛所說法,是二不是一,是分別、對待,這就是「意識」。因此真心,應該是「離緣塵有體,卻迥然獨立的覺性」,才是真心,因此我也常舉例子說:「早晨的陽光照進來,陽光是光亮遍十方;而陽光中仔細看上去,會發現有無量無邊的微塵,在那光中閃爍漂浮;那『光』遍一切處,是不會被污染的,而『微塵』則是生生滅滅,輪迴不已」。為了讓我們瞭解這一段,佛還舉了這個譬喻:「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投宿」的旅客,寄宿在旅亭,可能只是短暫的住上一晚、兩晚,或一段時日而已,暫止便去,終究是不會常住;而掌亭的主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都無所去的,才叫「亭主」。我們的真心與意識,其情形正是如此。

 

二、斯則豈唯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捨離等,昧為冥諦。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云何為主?

 

「斯則豈唯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的斯則,是指上述所說的攀緣之心。「斯則豈唯聲分別心,分別我容」,不但此攀緣心,因聲而有「好聽」、「不好聽」,這些感受,離開了聲音的「緣起」,並無自體,它只是一種「音聲」之假合,所以說還於音聲。甚至於分別「佛陀」的相貌、妙容的分別心,也是因「相」而有,也就是我們習慣說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而這「三十二相」,則是「離諸色相,無分別性」,假若離開佛相,這「佛相」同樣的,也無分別的自體,例如金剛經說的「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所以說「三十二相」非佛,離諸色相,無分別性。「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這句,如是乃至,簡單的說,就是我們現代人習慣說的:「推而及之」,屬於推廣演繹的意思。此緣心分別的眼見色,耳聞聲以及所見所聞的各種現象,都是離塵無體。所謂「非色非空」,宇宙人生,我們所看的、聽到的,這「分別我容等」,既非眼、耳、鼻、舌、身等六根所緣之色塵,也非三乘聖人所證的真空,這樣說各位還是不知道。所以佛陀再以「拘捨離等,昧為冥諦」這句來說明,這典故是要從印度的佛教談起。所謂「拘捨離」,翻成中國話是不見道的意思。「拘捨離」,是佛陀時期的六師外道之一,「拘捨離等」的等字,指的是其餘的外道。最初發明冥諦的即是娑毗迦羅,因其證得「非想非非想定」,非想,即非是有想,也就是非如一般眾生以五根緣塵這種淺層粗想,因此說非色蘊所生的『想』;非非想,意謂非是無想,因其仍有緣於寂靜境界之能緣心,這是很深層的思維能量,所以說非空。外道修行至此,以為這就是「涅槃」了,修行就不再前進,便執為冥諦。所謂「冥諦」是指宇宙最初而有之法性,為生萬法之主因。從冥諦生大,大生我心,……能受用此法者,名神我。這句話是說此緣心,既非色,亦非空,而外道迷昧,即執此為冥諦。此乃外道顛倒,執迷於非色、非空,而生之邪見妄執。今天,阿難因執佛聲,而起分別之心,是粗中粗;外道執非色、非空,而有「非想非非想」之分別心,是細中之細。但不管是粗、是細,皆屬『五蘊』之攀緣的心,可以說是五十步笑百步,都是輪迴生死的根本。所以佛陀在這一段,引外道修行至「細中之細」的攀緣心,以彰顯阿難所執粗中之粗的攀緣心,二者都是離塵無體,故曰:「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同時問阿難:「則汝心性,各有所還,云何為主?」意思是說汝阿難,因色塵而有分別之攀緣心,色滅時,還歸於色相而已。我們剛剛舉了『光』中有無數的『微塵』,那離開了遍一切處的『光』,『微塵』還有其『微塵』的自體嗎?進一步的說,因法塵而有分別之攀緣心,法塵滅時,心還是回歸於法,並無自性,簡單說心仍是那如如不動的、有其存在的『自性』?可見『如是』緣起,各有所還的因緣,都屬於短暫的「客」人,並非如如不動的『自性』。知道了這道理,為何仍執此客塵妄心,認為是自己的主人、真心?

 

三、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心,云何無還?惟垂哀愍,為我宣說。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前面我們看到佛陀責備阿難,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所以不得法性。佛陀更進一步的說,假若堅執此緣心不捨,則以「心識」誤以為是您的心性,會落入一切法都是「緣起的假合」,都是「此有故比有」,所以各有所歸,還於其原來的「因緣」。那一如我說的,電燈、電視、冷氣等這些日常生活的器具,是要插『電』才會有作用,可是各位想一想電燈的燈光,電視的畫面,冷氣的空調,並不會容有一絲絲的「電」來電到我們的眼睛。可見,對這些人為發明的器具,『電』提供的只是『必要條件』,卻不跟著『和合』。所以我們要如何回歸源頭,找到如如不動的主人翁?阿難裝著跟我們一樣,對於「妙明心性」,猶未明悟,想到一切都要「回歸源頭」,所以替我們問說:「若我心性,各有所還」,也就是說能緣之心性,因緣塵而有,而塵滅,則還於塵的話,那「則如來說,妙明元心,云何無還?」也就是如來所說的「妙明元心」,為何乃是無還?所以他說:「惟垂哀愍,為我宣說」。「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佛回答阿難說,就暫且以您見到我這件事來說吧。「汝見我,見精明元」意思是阿難見我「佛相」之「見精」,也就是第一『見』來說吧,這見精對境不動,也就是『看就是看』,對當下的一切境了了分明,這『見』性不動,因而稱精;它無形、無相,卻能照物曰明。我們要知道此見精,是眾生本具,我第一『見』與您的第一『見』都一樣,非從外得,是『見』性所本具,故曰元,這才是「見精明元」。而您現前見我之時,這見精,即是八識見分,本具的佛性,映在六根門頭:在眼曰見精,在耳曰聞精;在鼻曰嗅精,在舌曰嘗精;在身曰覺精,在意曰知精。這本具『能見』的精明之體,透過根塵之作用,而有了境之用,而有五識以及第六意識「相分」。但我們這『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體性受到「五蘊假身」的根塵妄熏,而有二種顛倒,見妄未除,精明尚欠於妙,所以佛在這裡說:「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這句是比喻,例如我們用手捏著眼皮,這時看到天空的第二月,這月影雖非真月,卻與「真月」原無別體,只是「真月」經由神經經過一捏的『空勞』,自然的反應;手一放,身心恢復所看到的,仍就是真月,已非如同水中月影。佛在這裡以第一月,喻為純真無妄之妙精明心,第二月,喻見精明元。而一般說的水中月影,則喻為緣塵分別之識心。佛欲令人捨彼妄識,取此見精,為本修因也。可是這「分別、我容等」的見,雖非妙精明心,卻是「如第二月,非是月影。」可見,以緣心求法,難證菩提,若依此「見精明元」而修,雖離不開五蘊身心,卻是進入佛門,體會真心進而證此妙精明心而明心見性的途徑。

 

四、汝應諦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曜;中夜黑月,雲霧晦暝,則復昏暗。戶牖之隙,則復見通;牆宇之間,則復觀壅。分別之處,則復見緣;頑虛之中,遍是空性。鬱孛之象,則紆昏塵;澄霽斂氛,又觀清淨。

 

「汝應諦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要注意的聽,現在佛陀要為我們說明「無所還地」的奧妙。所謂無所還地,指的是本元妙明心地。前面阿難期待:「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我所『悟妙明心』,既圓滿,則無來、無去,常住不動阿!而我現在的此心無來無去,常住不動,應如亭中主人,安有所還。但是,佛法的深妙處就在於此,這不可還之心體,無形無相,非先『借』「可還之境」,那是無法顯「無還」之『見』,所以六祖能大師告訴我們,要我們講經時,人家問大,我們要說小;問東,要說西……因為很多的境界,必須透過於『相對』的概念,才能體會那實際存在的『絕對』,這是佛很慈悲方便的為我們指出來。故,底下先以此大講堂所列可還之境,作為說明。「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昇天,則有明曜。」阿難!這大講堂,戶牖朝著東方,洞然大開,內外通達,等到東方日輪昇天,則全部的講堂內邊,都現出明曜之相。「中夜黑月,雲霧晦瞑,則復昏暗」中夜,即子夜;黑月,謂一月之中,有分白月、黑月,白月則光,黑月便暗,因雲、霧,晦冥掩蔽於空,則復現昏暗之相。而這裡隱藏有明、暗一對。「戶牖之隙,則復見通」,戶牖空隙之處,則見通相;「牆宇之間,則復觀壅」,牆宇之間的四圍曰牆,四簷曰宇,內外之間,彼此不通,這是復觀壅塞之相。這裡隱藏有通、塞一對。「分別之處,則復見緣」,分別之處是指眼前所分別之境,處,即是境也,例如山、地、林、泉等處。則復見緣的緣,即指塵緣差別,如山是高,地是平,林是密,泉是流,彼此之相不一,則復見差別之相。「頑虛之中,遍是空性」,頑虛之中,遍是空性,應是空性之中,遍是頑虛,空性廣大,同是冥頑無知,故曰遍,是頑虛之相。這裡隱藏有同、異一對。「鬱垺之象,則紆昏塵」,鬱垺的垺(音ㄈㄨˊ)原是指遼闊的外城。紆(音ㄩ)曲折纏繞的意思古大德的註解說,地氣屯聚曰鬱;灰沙飛揚曰垺。紆,環繞也。這鬱垺之象,也就是地氣屯聚,灰沙飛揚,所圍繞的應是昏塵之象。「澄霽斂氛,又觀清淨」,澄霽斂收之氣氛,指的是雨後天晴,稱為澄霽;這時所有的塵氛,悉皆收斂,萬裡蒼蒼,一色清淨,故又觀清淨之相。這裡隱藏有清、濁一對。這「明、暗」;「通、塞」;「同、異」;「清、濁」,共有八相四對,皆為見精所對之境,然後從相對中看到絕對。其實,我們留意一下,佛以此大講堂比喻為『妙明元心』,是不動、不變之體,為大總相法門。而這「明、暗」;「通、塞」;「同、異」;「清、濁」的八相則是比喻我們的心體,可以隨著「明、暗」;「通、塞」;「同、異」;「清、濁」,之諸『因緣』,現出一切別相。要再總括之,隨五蘊身心的迷、悟二緣,而現『染、淨』諸相,但我們所依的『佛性』本體,如如不動。各位再進一步思維:明,喻智慧,善能照了;暗喻無明,昏於長夜。「明、暗」相對,但都是源之於『佛性』本體。通,喻六根通達,觸處洞然;壅,喻二執障蔽,頭頭是礙,也都是源之於『佛性』本體。總之;差別之緣,喻善惡;頑虛之狀,喻無記;鬱垺喻昏迷之性;清淨喻湛然之心;正顯種種幻化,皆生於妙明元心。此如如不動之真心,可以緣諸相之千差萬別,各自發揮,又為諸相之所依,這就是『真心』,有時稱『真如』。

 

五、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云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鬱孛還塵,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復見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

 

「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前面說過,如如不動之真心,不拒諸相之千差萬別,又為諸相之所依,可見『能見是一』,所見則是隨緣再不斷的幻化,化出千差萬別不一之相,但都同在「一見」之中,這就是「見精」。佛要阿難,也就是代表我們,細心的看此諸變化相。相,稱為變化,那是自無而有,謂之變;雖有若無,謂之化,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諸法空相』,以顯『緣生緣滅』,其緣起、幻化則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幻化不實。佛說「吾今各還本所因處」,也就是佛現在以上述所說的八相,各有所因,以其本因探係何處而來,「還」之何處。「云何本因?阿難!」這不必解釋。「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明,相當還日輪,以日是明相,無日不明,明因屬日,這是本因,以是之故,「明相」還之於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鬱垺還塵,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緣起法的本質就是如此,不管是和合、還是非和合,都是『此有故比有』,因此同樣的道理,「暗相」還於黑月,「通相」還於戶牖,「壅相」還於牆宇,「緣相」還於分別,「頑虛相」還於空,「鬱垺相」還於昏塵,「清明相」還於霽。可見諸世間,一切所有,找出「緣起」的源頭,不出這因緣生滅的本因。可還的,是『緣起』;但是我們說過宇宙的實相是「非因緣性」,何以如此呢?佛很慈悲的為我們說明。首先,「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復見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這段的目的是佛陀藉此,來顯『見性』無還,這乃是我們的真主人;而「見精」則有本元。因此以能見八種之相這見之精,尋根就元,即是妙明真性了。所以說「見精明性」,無來無去,不生不滅,「當欲誰還?」誰字指的是剛剛說的八相中,隨便舉那一相?見精的「見性」,「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復見暗。」意思是說,假若見精這「第一念」,能還於明相,那「見性」已隨明相而去;接著不明時,「見性」已經不再,應該就沒有能量能夠見暗了阿?汝今不然,「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雖然有明去、暗來,通去、塞來,異滅同生,濁滅清生,……所見之相,縱令有種種的千差萬別,可是「見性」仍是湛然盈滿,不無來去阿!所以我們常說,一如明鏡當臺,有物斯鑑,明來,見明;清來,見清,昭然不昧,凝然不動。

 

六、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明暗等八種,前面已經說過都是因境而有,所以各有可還;唯有「見性」則是如如不動,本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所以是無可還。「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佛陀在這裡總結的說,所有諸可還的情境,都是因緣生因緣滅,自然不是阿難之真心,也不是我們的真心,那是緣生緣滅的『緣起』。但要留意的是「不汝還者,非汝而誰。」這如如不動,永遠不會生滅,『須夷離也』的『佛性』;這不可還歸因緣的「見性」,如果那不是汝阿難之真心,又是誰的?「則知汝心,本妙明淨。」由此可知,汝之真心,本妙明淨。本妙,是不為諸相所遷;本明,是不為諸物所蔽;本淨,是不為諸法所染。進一步的說,本妙是法身德,本明是般若德,本淨是解脫德。可見,本妙明淨,即涅槃之根本。而我們一切有情眾生,因中,己具足佛果三德,可惜的是一直被無明障礙而不自知。所以佛陀感慨的說:「汝自迷悶,喪本受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我們跟阿難一樣,自己迷惑散亂,以致於「喪本受淪」,喪失本妙明淨之真心,而造作諸惡業沈淪流轉,枉受輪迴之苦。於生死苦海中,常為業風所飄,果報所溺。是故,諸佛如來看到我們這群造業眾生,為可憐愍者。

 

七、結語:

 

在本章節中,大家留意,八相是從緣而有,所以還之於緣的根源,緣有,則有;緣無,則無。而六識,因塵而有,還之於塵,塵生則生,塵滅則滅,皆有可還,所以非常住不遷的真性,只有那『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佛性,才是我們的真心。日常生活中,我們隨順我們的攀緣心,是我們累世的習性,遇「順緣」,戀戀不捨;遇「逆緣」,必須立刻去之而後快。其實,遇「順緣」,立刻還之「八相」;遇「逆緣」,也必須立刻還之「八相」。這樣自能在空觀、假觀中,運用『中觀』來幫助一切眾生!而內心深處常住此見精明性,明來見明,暗來見暗,任運自在,這才是真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