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第二十七講
一、前言:
我們在上次的講義中,談到普賢菩薩告訴我們,修學普賢願行所獲得的種種功德,真是數不勝數,不可思議,而這關鍵,就在「一念一切悉皆圓」。這『一念』,是一切佛法的精髓,也是入了圓融無礙的華嚴大海,更是成就無上佛道的關鍵。這行願與佛的本願,完全相符,所以釋迦牟尼佛乃讚歎普賢菩薩說:「善哉!善哉!」而「正宗分」也就這樣告一段落了。
這一講次,我們要談「流通分」,原文如下:「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餘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訶薩眾。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並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我們就這樣順下來:
二、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
「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這一句的「爾時」,我們說過多次,而現在「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有二曾含意:一方面表示凡所有的法會,佛都是教化的主人,因此我們講堂講師的座位上,一定是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講師,只是將身體『供養』給本師釋迦牟尼佛,將化主——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經典,以現代的語言再次宣說而已,本人不能參雜自己的意見或是看法;同樣的,我們在電視上看到有些講經的法師,一宣講地藏經,馬上改供地藏菩薩,這種作法,嚴格的說是有待斟酌的。另外的一層含意是:佛經雖有「五類說法」,但經佛印可,即為佛說。所以這句「偈」,簡單的說是在這個時候,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和所有的聖者、菩薩、大菩薩,演說前邊所講的經文,大家聽了非常的法喜充滿的這時刻。
第二層意思,佛為能說,諸聖者菩薩為能聽。所以演說這「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所說的、所聽的,是這麼不可思議的這種解脫境界,也就是這部華嚴經,單單是一卷『普賢願行』,這是多麼殊勝的法門。
「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這句,文殊,是梵名,譯作文殊師利,或是曼殊室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所以我們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或文殊菩薩,為我國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在首楞嚴三昧經(姚秦鳩摩羅什譯)的記載中,過去久遠劫有龍種上如來,於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這龍種上如來,即是文殊師利法王子。據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西晉竺法護翻譯),這是與《大寶積經》第十五的「文殊師利授記會」異譯,記載自往昔那由他阿僧祇劫以來,文殊師利發十八種大願,嚴淨佛國,當來成佛,稱為普現如來,其佛土在南方,號離塵垢心世界、無垢世界、清淨無垢寶寘世界。另外,在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西晉居士聶道真譯),中說:文殊師利菩薩生於舍衛國,多羅聚落的梵德婆羅門家,出生時,屋宅化如蓮花,由其母之右脅出生,後至釋迦牟尼佛所,出家學道。此外,我們也常說,文殊菩薩為諸佛、菩薩之母。他老人家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佛之脅侍,分別代表佛行、願行與佛智、佛慧,所乘之獅子,象徵其威猛,為森林中野獸之王。
「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餘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訶薩眾。」此一段經文,是將參與法會的聖眾,歸納為四類:第一類是以文殊菩薩為上首的六千比丘;第二類是以彌勒菩薩為上首的賢劫諸大菩薩;第三類是以無垢普賢菩薩為上首的一生補處,暨灌頂菩薩諸大菩薩;最後一類是以十方種種世界微塵數菩薩。
文殊菩薩,及六千比丘的關係,尤其在這裡稱「所成熟六千比丘」,這句要略微說明。剛剛已經說過,文殊師利發十八種大願,嚴淨佛國,稱為普現如來,住於南方;而經典的記載,舍利弗他領他自己的自徒眾有六千人,他的大弟子海覺比丘。舍利弗勸令他的大弟子海覺比丘以及他的徒眾,歸依普現如來,當時的普現如來,也就是文殊菩薩觀諸比丘,為說十種無疲厭心。這十種無疲厭心分別是(一)、積集一切善根心。(二)、見一切佛,承事供養心。(三)、求一切佛法心。(四)、行一切波羅密心。(五)、成就一切菩薩三昧心。(六)、次第入一切三世心。(七)、普嚴淨十方佛剎心。(八)、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心。(九)、修一切劫中成就菩薩心。(十)、為成就一切眾生故,修行一切佛剎微塵數波羅密,成就如來十力心。這諸比丘聽後非常歡喜,信受奉行,這就是這句「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
三、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
「彌勒菩薩而為上首」的彌勒,又稱末怛唎耶菩薩、彌帝禮菩薩,意譯慈氏。依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所記載,彌勒出生於婆羅門家庭,後為佛弟子,先佛入滅,現在住於兜率天,正以菩薩身,為天人說法。他老人家為成熟一切眾生,從初發心,即不食肉,這在當時的印度是非常難能可貴,所以以此因緣,名為慈氏。大日經疏卷一說,慈氏菩薩係以佛四無量中之慈為首,此慈從如來種姓中生,能令一切世間,不斷佛種,故稱為慈氏。
釋尊為彌勒菩薩授記,當其壽四千歲,也就是我們人間五十七億六千萬年之後,將下生此世,於龍華樹下成佛,所以稱補處菩薩,亦稱彌勒佛、彌勒如來。我們現在在一般寺廟所供奉的彌勒像,為五代時之契此和尚,據傳說契此和尚為彌勒菩薩的化身,所以後人即以契此和尚的形象來雕塑、供奉。
「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的賢劫是梵語,指過去莊嚴劫,未來星宿劫以及現在的住劫。賢,是梵語,又譯作善;劫,梵語,又譯作時分。意思是千佛賢聖,出世之時分,全稱是現在賢劫。根據經典的記載,在現在賢劫中,有千佛賢聖,會陸續出世,來教化一切眾生,故稱為賢劫,又稱善劫、現劫。與「過去莊嚴劫」、「未來星宿劫」合稱三劫。這「千佛賢聖」,分別是拘留孫、拘那含牟尼、迦葉、釋迦,接著是彌勒,直至樓至等千佛,將次第於賢劫中出現在世間。這一句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所以在「賢劫」中,接著是彌勒菩薩,因此是「彌勒菩薩而為上首」。
四、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
剛剛談的「賢劫一切諸大菩薩」,是以「彌勒菩薩而為上首」。另外,「未來星宿劫」也有一生補處以及「住灌頂位」的諸大菩薩,他們是以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
一生補處我們常常說是「法王子」,也就是住法王子位。在我們娑婆世界中,釋迦牟尼佛是『法王』,等到佛法滅盡後,再來補釋迦牟尼佛位的,就是彌勒菩薩。所以彌勒菩薩現在就是一生補處,他老人家是住在兜率天的內院。每一位菩薩要補佛位時,都住在兜率內院。釋迦牟尼佛未成佛前,也是住在兜率內院。將成佛時,從兜率降、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度眾生、示現涅槃,也就是八相成道。佛將成佛時,叫一生補處;也叫住灌頂位。
「住灌頂位」這句,意思是『佛智』法水,灌於頂而表祝意,原為古印度國王冊立太子之儀式。大乘佛教中,以『灌頂』表示佛位受職,這是菩薩於十地中之第九地入第十法雲地時,得諸佛智水灌頂,稱灌頂法王。或稱菩薩修至十地,即受諸佛摩頂,稱灌頂,表示人佛之界。可見,佛要成佛時,要受灌頂,受灌頂禮之後,才成為正式的法天子。灌頂,是成佛時,十方諸佛,都用甘露法水為佛灌頂。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佛出世時,有九龍灌頂,這就是受灌頂禮。「住灌頂位」,指的是住在第九地圓滿,『入』第十法雲地時,也就是後補佛住的地方,例如彌勒菩薩住的是「兜率內院」。這些正等候「一生補處」,住灌頂位的諸大菩薩,有很多、很多,這是另一類,和其餘十方種種世界,齊來集會聆聽釋迦牟尼佛講華嚴經。所以普賢菩薩說普賢行願品時,所有一切佛國,像大海一般的多,極微塵數,有太多太的的菩薩、大菩薩,都來聽這部「華嚴經」。
五、及餘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訶薩眾。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而為上首:
好了,剛剛說其餘十方種種世界,齊來集會聆聽釋迦牟尼佛講華嚴經,這太多太的的菩薩、大菩薩,像大海一般的多,他們就以大智慧的舍利弗,大神通的目犍連兩尊大菩薩為「上首」,他們是作為聲聞眾的領袖,這是第四類的聽眾。
舍利弗,我們在講心經的時候,就說過了。他在佛陀的弟子中,智慧第一,在他母親的懷中時,就能令他的母親,智慧開展出來,辯論也勝過他的舅父。所以他的舅父對他的母親說:「妳肚裡的小孩子一定不得了,一定是有大智慧,是他幫妳辯論,妳才能得勝利;以前妳沒有這麼大的智慧,一定是有智慧的兒子來幫助妳的。」舍利弗,又叫舍利子。舍利,是一種鳥的名字,在印度叫舍利,在中國叫鶖鷺鳥,鶖鷺鳥的眼睛很美,眼睛又好看、又有神,舍利子的母親的眼睛猶如鶖鷺鳥那麼美,所以她的名字叫舍利。舍利所生的兒子,就叫舍利子,又叫舍利弗。「弗」也就是「子」。
摩訶目犍連,摩訶是大的意思,大目犍連,目犍連為梵語,翻譯為「萊菔根」,又叫「采菽氏」這「萊菔」和「采菽」都是可以吃的東西,是他祖先修道時,吃這種東西來修道,所以紀念他的祖先而稱此名。目犍連是神通第一,佛弟子之中,他最有神通。他和大智舍利弗,都是這群聽佛陀說法而開悟的聲聞眾,這聲聞是聞佛的聲音而悟道,也就是聽聞四諦法—苦、集、滅、道而開悟,所以開悟、出了三界,這是聲聞聖賢。而其中,舍利弗在佛陀的弟子中,是智慧第一;而目犍連則是神通第一,所以說,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而為上首。
六、並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
並諸人天的「並」,我們常說「並肩作戰」,指的是同時在一起的同伴,還有「那些」人。「一切世主」這句,就是我們娑婆世間的帝王,還有器世間主、有情世間主、智正覺世間主。天,指的是天人,修行五戒、十善,加上禪定功夫。龍,龍有天上的龍,海裡的龍,又有守寶物的龍,以及行雲佈雨的龍。在修行中「乘急戒緩」,所以變成龍。所謂乘急,就是學得很快,如持種種的咒,很快就會,念經、參禪、打坐任何法門,很快就學會。戒緩,指的就是不持戒律,不持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戒。因為不守五戒,所以雖然學佛仍然墮龍身,並且瞋恨心重。我們如果在寺院「安單」,要特別注意,寺院一般都是早上三點半、四點就打板了,梳洗過後,就打板了,這打板一響,如果還躺在床上睡覺,將來就會變成龍,因為不遵守寺院規矩,「好時」變龍,「不好時」變長蟲。龍,就是因為不守規矩,樣子自然彎彎曲曲的,所以我們平日修行要「持戒」,養成「直心」,不管做什麼事倩,都要光明正大,不能彎彎曲曲,這是「天」,「龍」差別所在。
「夜叉」,是梵語,通常與「羅剎」並稱,為八部眾之一。又作藥叉、野叉。意譯是輕捷、勇健、能噉、貴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稱為夜叉女,有時我們罵女孩子很兇,就稱「女夜叉」。他們分別住於地上或空中,以威勢惱害人,或守護正法之鬼類。據長阿含經、大毘婆沙論等載,夜叉受毘沙門天王所統領,守護忉利天等諸天,得受種種歡樂,並具有威勢。
有關夜叉之種類,根據大智度論說有三種夜叉:(一)地行夜叉,常得種種歡樂、音樂、飲食等。(二)虛空夜叉,具有大力,行走如風。(三)宮殿飛行夜叉,有種種娛樂及便身之物。
「乾闥婆」,梵語又作健達縛、犍闥婆。意譯為食香、尋香行、香神、尋香主。是八部眾之一。傳說不食酒肉,唯以香氣為食。西域之習俗,稱呼藝人為乾闥婆。我們佛門一般稱「乾闥婆」,是玉帝的樂神,據大智度論所載,犍闥婆王至佛所彈琴讚佛,三千世界皆為震動,乃至摩訶迦葉不安其坐。諸經中,多認為犍闥婆是東方持國天王之眷屬,為守護東方之神。又為觀音三十三應化身之一。
「阿修羅」,略稱修羅。為六道之一,是八部眾之一,也是十法界之一。意譯為非天、不端正。阿修羅為印度最古諸神之一,係屬於戰鬥一類之鬼神,經常被視為惡神,而與帝釋天爭鬥不休,以致出現了修羅場、修羅戰等名詞。
有關阿修羅之業因,諸經多舉出瞋、慢、疑等三種生因,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中,列舉了十種阿修羅之生因:(一)身行微惡,(二)口行微惡,(三)意行微惡,(四)起憍慢,(五)起我慢,(六)起增上慢,(七)起大慢,(八)起邪慢,(九)起慢慢,(十)迴諸善根。此外,阿修羅所持有之琴,特稱為阿修羅琴。阿修羅欲聽聞何種曲調,則曲音自然彈出。此亦阿修羅所具有之褔德。總之阿修羅雖有天人之福,卻沒有天德。所以我們在身口意業上,要特別留意,不能還有「微惡」,無論在言語、身體、心裡上都要「純善」,不能有憍慢心,更不能有鬥爭的念頭。
「迦樓羅」,於大乘諸經典中,屬於八大部眾之一,與天、龍、阿修羅等共列位於佛說法之會座。於密教中,迦樓羅乃梵天、毘紐天、大自在天等之化身,或謂係文殊師利之化身。大家所知道的「迦樓羅」,是大鵬金翅鳥,專門吃龍,身體很大,一展翅有三百六十由旬,一搧可把海水煽乾,海水一搧乾,龍就現身,它就吃龍,它吃龍就像人吃麵一樣,一口可吞下十幾,二十多條龍,龍子龍孫都快被吃光,龍王急忙向釋迦牟尼佛求救,佛就給他一件袈裟,說:「每條龍給一條線,大鵬金翅鳥就找不到你們了。」於是,老龍王就把袈裟拆成一條條線,給每條龍一條線,大鵬金翅鳥再也找不到龍,便也去找釋迦牟尼佛。佛說:「好!你要皈依三寶,持不殺戒,受持五戒,我們佛門中,每逢吃飯時,送七粒米供養你,以後就不愁吃的了。」所以,大鵬金翅鳥就皈依三寶,以後就吃齋了。
「緊那羅」,梵名,又作緊捺洛、緊拏羅、緊擔路、甄陀羅、真陀羅。或稱歌神、歌樂神、音樂天。意譯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為印度神話中之神,後被佛教吸收為八部眾之第七。華嚴經探玄記的記載,此神形貌似人,然頂上有一角,人見而起疑,故譯為疑人、疑神。他們具有美妙的音聲,能歌舞。同時華嚴經疏卷五也說,他是天帝之執法樂神。我們讀大乘的經典中,如法華經、華嚴經等佛說法的聽眾,常將「八部眾」列入。而我們也知道觀世音菩薩為濟度眾生,順應各種機類,所示現的三十二種形相,其中第二十九即為「緊那羅應」。也就是說有的人,喜歡聽歌才能開悟,觀世音菩薩即化現成名歌星,演唱最好的歌聲,也就是現緊那羅身,為其說法,使之成就。
「摩侯羅伽」,翻譯為中國話叫大蟒蛇神,或譯成地龍,人形蛇首的樣子。在普門品中說若有眾生,要以摩侯羅伽身,才能得到度脫的話,觀世音菩薩,即現摩侯羅伽身,為其宣說忍辱修慈,柔和修慧之法,使其依法修行,而得身心解脫。「人和非人」,這是總結上面的八部。這些似人身而非人身,名為人非人,這些都是法身大士,為度脫一切眾生而來的菩薩。
七、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這是總顯與會的大菩薩,聽了佛所說的,都能夠信受奉行。信,決定沒有疑惑,疑就障礙了我們的信心,所以是斷疑生信;受,是接受,領納在心,這叫接受;奉行,接受之後,念茲在茲,依教奉行,完完全全做到,這樣才不辜負佛菩薩苦口婆心的叮嚀,為我們說法的恩德。
「信受奉行」這很重要,各位聽經聞法或是未來在講經說法的時候,談到信受奉行,有三個意思要記住,首先是說的人要清淨:不為名聞利養而說,人家才會「信受奉行」。我們學佛有一些成就,都是承蒙佛菩薩的威神加持,所以將心得作報告,那是我們「淨化」自己的機會,能講經說法那當然是無條件的,如果是有條件而來說的,那就不清淨了。縱然是只有一個人聽,也是要用心,一樣的精神百倍在說,幾千個人來聽,也是如此,那是佛菩薩的加持,與我何關?第二個意思是所說法清淨:所謂說法清淨,就是說的,完全是從自性清淨心中自然流露出來的,這個法清淨。要是在講經中,把自己的想法看法參雜進去,法就不清淨了。第三是得果清淨:經中的理論、方法、境界,都如裡如法的說清楚,明明白白的,讓聽的人破迷生信,得到利益,這就是「信受奉行」。所以一切大眾,聞佛所說,都非常高興,深信這個不可思議的法門,奉行這個法門,得到真正的清淨。
八、結語:
在佛陀所說的經典中,華嚴經最為第一,釋迦牟尼佛始成正覺時,不起菩提座,三七日中,為法身大士闡揚如來因中,所修萬行,果證萬德,這直捷成佛的一部大經,就是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花了二十七次的夜晚,研究這普賢行願,這一品,是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卷,卻不管是六十華嚴、還是八十華嚴整部經的精華,所以是相當的殊勝。大方廣三個字,一開始我們就說過,所以在這裡我們就不再贅述。其實「大方廣」是如來三身之別名,大是法身,名毗盧遮那佛,方是報身,名盧舍那佛,廣是化身,號釋迦牟尼佛。三身是佛果報,果不離因,以修萬行因華,莊嚴萬德果海,故名華嚴。而華嚴著重修因,因圓果自滿,我們在修行時,透過本經的教導,就必須時時留意因「正」,也就是『入於一心』,才是「清淨」,如同普賢菩薩般萬行圓滿,這樣才能蒙佛授記。
今日有幸,我們修了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這種殊勝法門的福報,以及累世積累下來的功德福報,要全部無條件的回向給一切眾生。我們得聞十大願王,希望大家早登華藏玄門,共入毗盧性海。當然,進入佛境,要特別注意,成佛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普度眾生,讓所有的眾生離苦得樂,了脫生死,這才是佛陀的事業。而這講次,剛好在佛陀的聖誕前夕圓滿,這也是殊勝的因緣,也願將這功德上報佛恩,更期盼大家,如佛一樣,早日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