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第二十六講
一、前言:
我們上個星期,談到「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透過修學普賢行願的威神加持,可以「速詣」,指的是不必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就可以很快成就『佛道』,這真的是普賢菩薩大慈大悲的法門。而我們修行一遇到這殊勝的十大願王,只要早、晚都能課誦十大願王,深心切願,要完全相信,信了以後,還要依教奉行,如此的言行『入』於『一』。如此的「一經於耳能生信」,有信,還有願,真正落實,這樣的修行很快就可以成就菩提,成就覺悟的佛道。我們經常自我撿點這殊勝的十大願王,能「信、願、行」了嗎?我自己是不是一心一意地渴求這最殊勝的大覺悟?這要常常自己反省檢驗。好了,底下我們就繼續逐段的介紹:
二、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的讀誦、受持,指的是我們自己的修行,能按照『十大願王』實實在在奉行。演說,是將佛陀說的法,一五一十的宣說,教化給大眾聽,而且受益,這是利他。把十大願做到了,就是真正的成為眾生的『榜樣』,這才是表演。譬如:禮敬諸佛,我見到任何人,都很誠心誠意的發自內心的恭敬、有禮貌,這就是演。不是每天早上在佛菩薩面前念『十大願王』而已,如果只是念念,當做功課;見到了人,一點禮貌、恭敬心也沒有,這就不是為人演說。自己做到,再跟別人解說,人家也肯做,這也就是現代教育理論上的「以身作則」。所以,我們要幫助眾生學佛,破迷開悟,自己要先接受佛的教訓,在日常生活中切實做到,這「演說」才會引起大眾共鳴、感動人心。所以,這首偈的意思:若是有人把普賢的十大願,不只是自己能讀誦、修持,還能將這十大願王,向眾生演講、勸化,所得到的功德,「果報唯佛能証知」,這果報就很大、很殊勝,大到只有佛才知道、明白,我們尚未證得「佛眼」的肉眼凡夫,是無法知道的,因為這種功德大得沒法說。這種功德是「決定獲勝菩提道」的勝菩提,上一個講次已經說過,就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縱括這一首偈的這四句,一方面是勸囑受持,另外一方面勸勉囑咐我們,要受持「內化」這一部無上的經典。假如有人對這一部經,所說的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行,能讀誦、能受持、能演說,「果報唯佛能証知」。各位稍微留意一下,十種法行有:書寫,供養,轉施,聽聞,讀經,受持,開示,諷誦,就是背誦,思惟以及第十修習。這十種行門,這裡只說了讀誦、受持及演說,其實就是包括了我們所說的十種行門。讀誦,讀誦的確非常重要,唯有讀誦,才能夠念念不忘。受持,受是接受,按照心理學的說法就是至誠的接受,慢慢的,這種理念、價值觀自然漸漸的「內化」,成為「人格特質」,在言行舉止上也成了日常生活的習慣。也就是說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來修行,念茲在茲的,念念都與普賢行願相應,這樣的完全接受,毫不懷疑。演說則是利他的行為,演是表演,說是解說,這十大願完全的做到了,內化成自己的「人格」了,一言一行,行之在外,就是透過教育的表演教化。譬如禮敬諸佛願,我見到任何人,都很誠心誠意地恭敬、有禮貌,這就是演。各位要注意,如果每天早晚課在佛菩薩前課誦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嘴巴是這樣「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但是見到人、事、物,一點禮貌都沒有,還是貢高我慢,那不但不能得到利益,簡直是在佛菩薩面前打『妄語』,還不知慚愧呢。
因此,我們已經發願學習普賢十願,要禮敬諸佛,那對人要誠敬,對事、對物,從早到晚都要真誠的禮貌,從內心深處,生起真正的誠敬,這樣的身口意之造作,切實一致,完全相應,才是真正「禮敬諸佛」。所以這演說,不是只在講堂或是「道場」,那種呆呆板板的「說教」而已。我們講經說法的目的,是幫助眾生,理解佛陀開示的經教,理解得深刻,印象就會深入。談到這裡,我想要再深入一點分析,在日常生活中,要為人演說,自己一定要深入經藏,讓經文「烙入」八識之中,也就是「內化」,這樣時時刻刻「觀」想起來,這就叫觀照。我個人的經驗,經文一定要熟,熟,就是經過了『聞、思、修』的過程,對於經文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好像一提起「唐詩」,大家馬上琅琅上口的一定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首,可見只有記得深、記得熟,又有體會,才能提起觀照的工夫,沒有觀照的工夫,就不能得真實的受用,也因此老祖宗教導我們,小孩子的教育要先「背熟」,這是有道理的;「背熟」,看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自然會有體會。我們修行要常常提起覺性,古德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迷不怕,妄想也不怕,怕的是覺悟遲了。覺悟要提起,必定是經文要「烙入」八識田中;理論、經驗都透徹,自然「內化」,記憶深刻,一遇到境界,立刻就能提起警覺心,這樣修行才是功夫。這套理論儘管在現代化的教育,好多的人都反對,但是學習要有成就,我教書歷經了五十五年的教學經驗,卻還是要先「讀誦、記憶」,這基礎是輕忽不得的。
三、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
「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這一首,是針對「少分之善根」的註解,大部分都是語焉不詳,因為這句實在不容易解釋。對比之下,上淨下空老和尚的解釋就清楚多了。我參考他老人家的說明,也有感於這四句偈不容易理解,因此特別不揣簡陋,要針對這一品,要多加說明。
上一首偈「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是說明讀誦普賢十大行願,為人演說指的,不管是四十華嚴,六十華嚴,或是八十華嚴都好,也就是說讀誦、受持華嚴經;而這一首,強調的是『誦』,誦此普賢十大行願,因為『華嚴經』的卷太長了,所以當年傳到中國都是把這部經,一卷、一卷的以單行本傳入中國。例如:『華嚴經』的「十地品」,當時傳入中國的就有(1)、《漸備一切智德經》,西晉竺法護,西元二九七年,大正藏第十冊。 (2)、《十住經》,姚秦鳩摩羅什,西元四○二~四年,大正藏第十冊。 (3)、《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東晉佛陀跋陀羅,西元四一八年,大正藏第九冊。(4)、《佛說十地經》,唐尸羅達磨,西元七五三~ 七九○年,大正藏第10冊。此外,還有單獨為這一卷經,著有『論』的,例如《十地經論》,世親著,北魏菩提流支等,西元五○八~五一一年,大正藏第26冊。可見,要誦這『華嚴經』一定要一品一品的讀誦,否則要『誦』的話,就是單指這一卷行願品,例如我們早晚課誦,所『誦』的,也是單單誦此十大願而已。因此說「少分」,指的是針對這一卷、與整部華嚴經而說的。
這雖然是「少分」,但是少分之善根,卻是「一念一切悉皆圓」,這一句就很有重要。我們讀經,經常會貪心,想要讀多一點,因為我們總覺得讀得少,會不夠。例如世俗上的學問,只讀到小學,總覺得不如中學;讀到中學,還是以為比不上大學。同樣的,賺錢也是要賺多一點才會安心,以致於一輩子,總覺得賺得不夠、還是少賺了一點,因此從沒有心安過。其實智慧的開展,讀書雖然是「觸媒」,但是重點是一門深入,經讀通才重要,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所以這裡談的殊勝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千萬不要懷疑。
四十卷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稱「普賢行願品」,我們只誦念這四十卷華嚴中的這一「普賢行願品」卷,感覺上功德只不過是『四十卷華嚴經』的四十分之一,而況六十華嚴、八十華嚴等大經,真是少之又少。但普賢菩薩告訴我們,雖然是少分之善根,卻是「一念一切悉皆圓」。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特別是這一部華嚴經,處處闡示的給我們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受持的,「一即多」,只要入於一,功德之大,絕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前一首偈說,若人「於此」普賢願,講的是四十卷全卷,闡述的是整個「普賢願」;這一首開端說若人「誦此」普賢願,這就單指這一卷,就是指誦此十大願王,可見佛經的用字遣詞都有講究。為什麼有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呢?我們要看經文,我說,這是普賢菩薩說的;少分之善根,這因為它不是具足的,這只是一卷,所以稱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我們看這一句,「一念」,它的功德是圓滿的,這就不是片面的,「一即多,多即一」,不是有差別的,它是圓滿的。
談到這裡,我想幫各位回顧一下,華嚴經說的「一即一切」,這「一」太重要了。剛剛說過,假定嘴巴說「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但是平常的日子是見到任何人,一點禮貌都沒有,那嘴巴說「禮敬諸佛」是在佛菩薩面前打妄語,沒有入於『一』,那經文還是經文,跟我們沒有相關。我們現代的教育現象,是教了學生很多很多的知識,學生讀了很多理化、數學、物理等等一切學問,但是就是沒有好的「人格」,以致於連處理日常生活的「感情」都很脆弱,學的不能用上;相對的,早期書讀得不多的農夫,他們的日子與自然為伍,學的是「做中學」,所學、與所行是『一』,因此談起學問,雖然不見得頭頭是道,但生活中卻是快樂無比,這就是「一念一切悉皆圓」。
談到「稱讚如來」也一樣,嘴巴說「稱讚如來」,言行也一定要入於『一』。對於周遭的人,一有好的表現,要真正的出於真心讚嘆,不能有其他的目的。例如佛陀曾說過一則「效顰被逐」的故事,意思是有一醉心名利的人,為了討好世上最尊貴無比,財富無比的國王,想要獲得國王的歡心。他的朋友勸他說:「若要得國王的歡心,應當曉得國王的性情。性情雖不容易直接見到,卻往往可以形貌上去揣摩。」那痴人便千謀百計的進了王宮,朝夕與國王接近。
他看見國王帶有幾分眼角瘋毛病,眼皮常常震動,眼球常常露白。他就在下班時對著鏡子模仿。由於他非常專心,所以一揣摩間,便十二分相像。有一天,他站在國王前,故意顯示他亦步亦趨的「眼角瘋」工夫,被國王看見了。國王問道:「你過去有宿疾麼?還是新近中風的麼?為什麼眼皮上,不住的震動?」
那痴人回答說﹕「我原來沒有宿疾,也不曾中風,看到王上如此的眼跳,就一意描摩,所以就成這般的形態了。」
國王聽了這人的說話,心裏很不高興,以為這人存心不良,即刻吩咐侍衛們把他捆縛,如治囚犯一般,逐出國境。可見「稱讚如來」就要真心讚嘆,千萬不能有「二心」,否則無異是效顰的痴人,想要邀功,反而得罪。
「廣修供養」還是一樣,經文告訴我們有:「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而這些,都比不上法供養。我們平常的言行,有否利益眾生?攝受眾生?代眾生苦?……各位一想到一下子要做到這些,有時會猶疑,甚至於會想是不是等到有了功夫才來做?佛陀曾說過一則「農夫獻乳」的故事,頗有深意。有一個農夫養了兩頭牛,一頭小牛、一頭母牛。有一天,他想用牛乳來招待嘉賓。屈指一算,城內相識的朋友,一一請來,每人喝一坏,需用的牛乳,可非同小可了。他想,我後今日起,每天把榨取的牛乳一天一天的積起來,可沒有許多的容器來儲藏,況且天氣漸熱,新鮮牛乳,多放幾天便要酸化變質的。於是他想:「把我所要榨取的牛乳,就放在母牛的肚子里,等到累積到『某』一天,如數榨取,就足敷開勝來招待大家喝新鮮牛乳了。」於是他把小牛和母牛分開,各繫一處。過了一個月的工夫,慎重的訂定日期,大請城市內的賓客。
等到賓客到齊後,農夫立即取乳。可是當牽出母牛,榨取鮮乳的時候,那知乳囊收縮,點滴全無了。如來借著這件故事,告訴我們不管是布施,還是修行,應當想到了就馬上辦,不要以為現在還不到時候,必須等到如何如何?要知道人命無常,「現在」不立即做,到時懊悔已來不及了。
談「懺悔業障」時,我們說過:「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這「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這就是入於『一』。我個人就常常是一邊「懺悔」;但是,毛病還是故態復萌,這就是沒有入於『一』。如果不能「恒住淨戒」,一天到晚嘴巴在佛菩薩前「懺悔」,但是依然故我的「貪嗔癡」,那只是在八識田中薰習業力,不是真懺悔,這一定要特別小心。
「隨喜功德」願很重要,我們修行「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所以任何的「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同樣的,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這些大修行人,所有功德,我們當然隨喜。對於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更是隨喜。但是,如果對「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要有一些輕慢的心,那就要好好檢討了。學佛的同修,看到撿破爛的老阿嬤,隨喜否?看到廚房上的螞蟻用功的尋找食物,隨喜否?還是趕緊用水沖洗它們?真的入於『一』否?
「請轉法輪」願我們說過要:「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每個團體,每個行業,都有開悟證果的「前輩」,都是我們要細心請教的。但是我們的毛病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知見」論東論西,甚至發號施令。偶而,也想聽聽別人的意見,但總是「禮貌性」的,好一點的也只是「諮詢性質」而已,因為在他個人的內心,是以他自己的「自我」為主,因此無法「殷勤勸請」,無法入於『一』。我很喜歡星雲大師的一句話:「有佛法就有辦法」。我們這個社會這麼亂,就是各行各業都唾棄了佛法,以致於無法以佛陀的智慧,來引導這個社會的進步。政治人物只會運用佛教的「人脈」來選舉,教育界談到佛法,就以「迷信」或是「落伍」來看待,企業界談到佛教,就只認知在捐一點錢,做一點「善事」來概括……這樣的「淺化」佛教,不知道請轉法輪是要運用在企業的經營,人際關係的處理,都以高度的智慧,用最有效也是對這個社會最有利益的方式,言行舉止之間,讓眾生離苦得樂,『轉迷成悟』。以致於社會上,充斥的是目光如豆的領導人,以及急功近利的社會習尚,這是讓人引以為憂的一件事,因此要「請轉法輪」,就必須提倡真正的佛陀教育。
我們談到「請佛住世願」的時候說過:「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這是我們的本願,我們有沒有真心?聽到「一切諸善知識」講經說法,是不是真心真意抽出時間前去護持?平日所作所為,為的是「利樂一切眾生」,做到了沒?如果做不到,那一定要好好檢討。
談到「常隨佛學」那一願,我們說過佛陀為了佛法,不惜自己的身體和性命,拿自己的皮、骨、血來寫經典,這是為了弘揚正法,讓佛法久住,這就是「為重法故」。為了弘揚佛法,「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這句,說的是佛陀連自己的性命都可以不要,何況生命之外的王位?王位都放棄了,那王位所擁有的城邑、聚落,以及該享受的王宮、金殿、花園、樹林等所有一切的一切,也就更不放在心上了。想想看,我們學佛這麼久了,有沒有學習佛陀這種情懷?
「恆順眾生」願,佛陀要我們面對一切眾生要「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這樣的服務是心甘情願的,也是小心翼翼的。服務的重點是「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我們落實了嗎?
因此,「一念一切悉皆圓」的一念,這兩個字我們不能忽略,它是關鍵的字眼,整個佛法的修學都在於「一」。千經萬論、無量法門,都是在引導我們將散亂的精神,入於「一」。一念就有功夫了,二念就不行了。所以阿彌陀經教我們一心不亂,這樣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也就是心不散亂,這就是一念。因此,修學成功與否,檢驗自己,心有否入於「一」?平常的日子,為人處事,心有否攝受?修行工作,是否不間斷、不夾雜?經常如此的反省自己,把心攝受,安住在「覺、正、淨」上。不要一天到晚一會兒想學這個,等一下又想學那個,夾雜不清。所以此地的一念,才能「一念一切悉皆圓」,這一點我們要特別地留意。
「成就眾生清淨願」這句,所謂清淨願,就是佛菩薩自利、利他的大願。剛剛說過,誦此「普賢願」,雖是少分之善根,但是只要「一念」,一切悉皆圓,也就是說沒有一願不成就,願願都可以圓滿的成就。這裡要留意,不但一切悉皆圓滿成就,而且最難得的是清淨願。佛菩薩自利、利他的大願,金剛經要我們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就是說雖然在事上有自利、利他,但是內心中卻是離一切相,所以這是「清淨願」。我們誦這一品經、這一卷經,這十大願王就是一切諸佛成佛的正因,所以我們常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一念一切悉皆圓」,一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切皆圓滿成就,這就是「成就眾生清淨願」,令眾生身心清淨。可見十大願王都在回向,其功德不可思議。
四、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這句,是承接上面這句「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而來,以此普賢的殊勝行願的威神加持,這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功德,要回向給沉溺的諸眾生,也就是回向給這六道眾生;希望六道所有一切眾生,趕快往生西方極樂的常寂光世界。可見,普賢菩薩所修的一切大行,念念,都是為我們這些迷迷糊糊的眾生,迴向給我們,幫助我們。同樣的,今天我們修學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這殊勝的法門,以及修行所得到的福報,也一樣要回向給一切眾生。希望他們很快地離開娑婆世界,趕快往生到西方淨土中去。所以這個頌的主要意思,還是要我們學會,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和福報回向給眾生,這也就是「普皆回向」了。
我說過多次,《普賢行願品》的核心是恆順眾生,修行成佛,也就是把自己那種「自我」為中心的心態,昇華為以服務一切眾生的過程。而《普賢行願品》的「恆順眾生」核心,就是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所以各位一定要體會出,成佛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普度眾生,讓所有的眾生,離苦得樂,了脫生死,這才是入於『一』。
五、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大願王清淨偈已,善財童子踴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讚言。善哉善哉:
這首偈,是正文的總結。這「爾時」,我們說過多次,也就是「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大願王清淨偈已」,與會的大眾,聽完了普賢菩薩的偈頌結束之後,這個時刻,「一切菩薩皆大歡喜」,人人都感到法喜充滿。祖師的小註說:「此品能說者,普賢」,普賢菩薩說的;「所說者行願。」;「能導者」,就是指導我們,帶著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那是「普賢十大願王」。也就是說當爾之時,普賢菩薩,菩薩中的大菩薩,於釋迦牟尼佛前,將自己所發的十大願王,以清淨偈頌說完之後。「善財童子踴躍無量」,善財童子聽了,就歡喜的跳起來,一切菩薩也都法喜充滿。這時如來讚言:「善哉善哉」。因為這行願與佛的本願,完全相符,所以釋迦牟尼佛乃讚歎普賢菩薩說:「這個法門,真是太好了!太好了!」而正宗分到此,告一段落了。
六、結語:
長偈到這裡已經告一段落,普賢菩薩教導我們修學普賢願行,獲得的種種功德,真是數不勝數,不可思議,而關鍵,就在「一念一切悉皆圓」。這一念,是一切的佛法的精髓,也是入了圓融無礙的華嚴大海,更是成就無上佛道的關鍵。所以普賢行願的殊勝功德,乃至果報,也唯有在佛的境界,才能知道得清楚。從開始到現在,普賢行願品偈頌的內義,我們說了這麼多,期盼各位真正入普賢的願海,早日證得無量光佛土,速速往生阿彌陀佛無量壽、無量光的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