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普賢行願品第二十五講

發布日期 : 2015-03-28 21:17:18

普賢行願品第二十五講

一、前言:

上個星期,我們已經將普賢十願的殊勝介紹過了,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目的,是去充電,以乘願再來,回入娑婆,度化有情,以承擔如來佳業。上個星期由於身體不調,沒法細說,因此有兩點我想再補充。在我們現代這個社會,所謂末法的時代,誠如地藏經上說,人們「鬥爭堅固」,這可以從現在的政治以及治安上看出端倪,也就是說在這娑婆世界,我們已經迷失了真心,迷失了佛性,而且迷得太深了,我們對於「五蘊之我」的執著,很不家易捨掉,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薰習」太久,如何度人?因此我們現在也可以看出,如今老師的教學效果不好,不是沒有原因。所以現在在這華嚴會上,普賢菩薩以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善巧方便,來引導我們發願求生淨土,到西方充電,這是何等重要,也因為這個道理,我們一直在鼓勵老師學習專業的智能之外,也盼望能從佛經中,啟發一些教學的內涵,讓今日的學生能真正『離苦得樂』,『轉迷成悟』。

大家要曉得,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是同一個人,在華嚴經裡,大家知道華藏世界毘盧遮那如來是清淨的法身佛,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都是毘盧遮那佛的化身,都是應化身佛,所以我們的本師在我們娑婆世界化一個身來教化我們,名字叫釋迦牟尼,在西方極樂世界又化一個身,教化我們,那就是阿彌陀佛,是一不是二,就是本師,所以說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還是根本師一一釋迦牟尼佛學習。

底下我們就繼續逐段的介紹:

二、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我們的願心,是無有止盡的。現在求學、學佛,當然希望成佛,這個願是無有窮盡。成了佛之後,這個願,就是幫助十法界的一切眾生,這個願,同樣的是沒有止盡。好比在學校讀書,畢業之後到社會上服務,目的都一樣是要把所學的,貢獻給社會,利益大眾。菩薩更是如是,把所學成的一切大圓滿了,目的是用在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願心,永遠是「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沒有止盡。同時,大家要知道這個頌,用的是一種反襯的方式,來比喻、形容我們修學普賢行願的願心、和度眾生的願望,這是學佛成佛的目的。我們現在行菩薩道,就要發「如是」的願,一直到虛空、世界所有的眾生之惑、業、煩惱也完全沒有了,我們的願心,還是永不停止。

「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這句,是指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世界,假定我們用眾寶來莊嚴、供養如來,以最勝安樂,布施天人,而且不是修一天兩天,是經一切剎微塵劫的時間,如此的長遠「劫」,久長至無法計算這樣的時間。這個布施、供養的功德,實在太大了。這句話,讀來很熟,是屬於較計功德,以前我們在說金剛經的時候曾提過,大家應該還有印象。拿許許多多的寶物去莊嚴佛土,供養如來,再拿最好最妙的物品,給予安樂,如此的布施給人天道的眾生。這種供養,恆常如此的時間,經過像微塵那麼多的時劫,這樣對佛的供養是永遠、永遠的,這功德相對於底下的這一句的功德,是不能相比擬的。

「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好了,重點指出來了,假設有人,很有善根,一遇到這殊勝的十大願王,聽了以後,完全相信,信了以後,依教奉行。「一經於耳能生信」的信,我們說過多次,表的是「信、願、行」。接著說「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這句,就把功德襯托出來了。菩提,是覺悟。能「信、願、行」這殊勝的十大願王,一心一意地渴求這最殊勝的大覺悟。那種心態,就像一個人口渴了,企盼喝水一樣,以這樣的心情,必得殊勝圓滿的覺性。事實上十大願王,是十方一切如來根本法的總綱領,所以是最殊勝的願王,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的,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發心了,就發願了。「求勝菩提心渴仰」的勝菩提,就是無上菩提,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像善財童子一樣發這個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也要像善財財童子一樣,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這就是「求勝菩提心」。過去,沒有接觸過佛法,我們所追求的都是世間的名聞利養;學了點佛法了,我們追求佛法的殊勝,追求弘法利生了。今天,我們讀了這段經文,恍然大悟,我們應當追求的是無上菩提,這個才是正確的。普賢菩薩很慈悲,在此地教我們學習無上菩提,這個心就好像害渴的人一樣,渴的時候我們一心想水解渴,這是「渴仰」無上菩提的心,一心一意只想成就無上菩提。這樣的發心,當然超過前面所說的功德了,所以「一經於耳能生信」,能信,有切願,又能行,這樣具足聞、思、修三慧,一生當中,必定成佛。

聽了十大願王,生起信心,一心一意求無上菩提,能這樣發心、修行,這個功德,那是超過前面所說,以珍寶供養十方無量佛剎如來的功德。不知道各位讀到這「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句話,對這樣深切的大願,一聽到耳朵裏,有沒有馬上升起渴望「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如果還半信半疑,那要趕快相信,否則又是障礙了自己,馬上發菩提心,這樣才會得到殊勝的功德。

三、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

剛剛說過,我們一心一意只想成就無上菩提,那最好的途徑,就是先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生成佛。我們現在這個世間,是末法時代,法弱魔強,所以弘揚正法的人少,弘揚魔法的人多,例如當今的社會,處處充斥著這『似是而非』、『依佛外道』的諸多現象。魔在我們修行的過程中,經常會來破壞我們的『正念』,這一點大家要留意。例如我們周遭的修行朋友,看到我們只學經教,他們就會好心的勸我們學他們的法門,說參一點密,或者參一點神咒,比較靈驗等等,結果是把我們的道行給破壞了,所以,諸位要想一生成就,要牢牢地記住這一點,我還是修我這個法門,一門深入,絕對不動心,我們修行才會有真正的成就。好像我個人學佛,一生只做一件事,以現代教育的理論,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以及教育哲學的觀點,透過宗教社會學,宗教心理學,宗教倫理學,以及比較宗教的方式,發心將當年佛陀他老人家所講的經典,用現代的語言、科技以及工具,重新試著講一次,所以各位看過我的講義之後,希望能對照原典,詳讀祖師大德的疏鈔等著述,才不會被我的觀點給誤導。當然一如金剛經說的:「法上應捨,何況非法」,那在這末法時期,自然能「遠離惡知識」。

所以「遠離惡知識」在消極上來說是「遠離」惡的人、惡的事、惡的環境,我們要遠離,不能接近,以免自己的心地受到染污;但是真正的「遠離」,是我們心境上的調整,一門深入,絕對不動心;同時面對不善的人、事、物,能夠轉「境」。好像釋迦牟尼佛對提婆達多,我們看提婆達多是多麼可惡,但是佛看他卻是大善知識,佛陀在法華經的提婆達多品,自己說的,如果沒有提婆達多,他就不能成佛,他之所以能成佛,得力於提婆達多的「加害」太多了,能這樣將「壞人」轉成自己修行上的增上緣,這才叫真正的遠離惡知識。

可見「永離一切諸惡道」這句,重點在起心動念,都要保持自我的「覺性」,慎重地檢點自己的起心動念,這一念,是善?還是惡?所有一切惡念都息滅,沒有惡因,自然就是「永離一切諸惡道」,不墮惡道了。我們修行人,要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所謂遠離,是敬而遠之,因為我們的禮敬諸佛願,對於沒修養的,仍然尊敬,但不學他那套,也提醒自己不能跟他一樣。相對的善知識,要學,是我的榜樣,更要稱讚如來。如此的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一心求菩提道,永遠離開惡知識。

「速見如來無量光」:光,指的是『智慧』,也就是修普賢行願,很快的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長寂光——阿彌陀佛。「具此普賢最勝願」這句,最勝願,就是前面所說的普賢行願,這十大行願,大家都常念: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等等,大家都很清楚。所以能「速見如來無量光」,就是說很快就能見到無量光如來,很快見到自己,見到自心的佛。這樣就能「具此普賢最勝願」,也就是說很快地,普賢行願所修圓滿的功德,很快的成就。

四、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這一首偈誦,表的是等流果報。等是平等,流是流類,就是等同一類。因同,緣一樣,果當然就相同。所以這一品經,自古以來就是我們早晚課誦的定課,弘一大師也把普賢行願品作為他的課誦本,我們這麼做,也是希望我們學習普賢菩薩的行願。因同,緣一樣,果當然相同的成就。

「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的「此人善得勝壽命」,指的是依照這部經的理論、方法來修行的人,必然善得勝壽命。勝壽命,就是清淨法身,清淨法身是真正的無量壽,無始無終。以現在這一生來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的壽命最殊勝,能依此經修學,一生成就所以是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這句,則是依此經修行,那這一世得人身,在人中受生,是善來,沒有白來。如果不讀華嚴經,不懂得華嚴教義,不知道求生淨土,那這一生真的是迷迷糊糊的白來了,這一生的壽命,雖然榮華富貴,可是過得沒有意義、沒有價值,談不上殊勝。我們看很多的政客、黑心廠商,雖然短時間過得很風光,但是一旦政治生命一結束,馬上鋃鐺入獄;黑心油品事件,一旦爆開來,馬上『滅頂』。所以此地善來的善來,就是沒有白來,佛道有成就了,成佛了,這才是『此生』沒有白來。可見通達華嚴,求願往生,這就是勝壽命,也就是善來人中生。此人不久當成就,這一生當中過後不久,就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換句話說,這個身在這娑婆世界,叫最後生,最後一次受生,來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入『聖流』了,也就是「如彼普賢菩薩行」了。所謂普賢菩薩行,就是親近善知識,通達華嚴,求願往生,一生念佛,求生淨土,功德圓滿。這正是末後這一章裡頭,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的意思。「此人不久當成就」:成就,就是決定往生成『佛』。

五、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

從前因為沒有智慧的力量,所以造下了極惡劣的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以及出佛身血這五種罪業。這五種罪業,要受到沒有停歇的苦報,也就是要墮入「無間地獄」。但只要能讀誦這個普賢的十大願王,就在一個念頭轉動間,這麼短暫的時間內,就會極快地把這種墮落五無間地獄的極重的惡業,極苦的惡報,完全消滅乾淨了。例如剛剛說的「提婆達多」造了出佛身血,還是往生西方了,這都是仗著普賢大願王的威神加持。在這裡我們要稍微說明一下: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這一首偈誦,重點是說明「離」繫果,所謂繫,是指繫縛,譬如有人拿繩索、枷鎖把我們捆住了、繫縛住了,讓我們不自由,不自在的意思。此地說明透過普賢十願的修行,將層層繫縛我們的煩惱中,出離了出來,這果報相當殊勝。我們現前的生活,時時刻刻在造惡業,就是受「惑業苦」的繫縛,因此沒有法子超越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讓我們淪落在無間地獄的時間,一定是長久的,所以這裡「所造極惡五無間」的無間地獄,實在就是我們自己輪迴的老家,這生有緣投生人道,是偶爾「盲龜」剛剛好從漂流木的洞洞中,伸出『頭』來晃一晃而已,人天逛一逛,再享個福,造個罪,下一輩子又去了,這是多麼可悲。原因就是繫縛不能出「離」。

如果福報大一點,有機會生天了,出來的時間比較長一點,天人的壽命終了,福報享盡了,過去生中造的惡業又現前,所以上淨下空老和尚常說:「三惡道真正是我們的故鄉,三善道是偶爾出來去郊遊觀光一下而已」,時間是很短暫的。這就是惑業苦,這是繫縛一切罪苦的人生真相。今天我們有幸,在此地看到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所以這普賢十願古大德都列為必修的早晚定課,是有道理的。這裡要稍加補充說明一下,我們讀「誦」心經,金剛經,楞嚴經,普門品,以及普賢十願等等,各位要知道『讀誦』是「十法行」中的一種,十種修行法,是以一種就代表十種,我們一定要全部具足,才是圓滿的「讀誦」。

十種法行分別是:第一書寫,第二供養,第三轉施,第四聽聞,第五讀經,第六受持,第七開示,第八諷誦,就是背誦,第九思惟,第十修習,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隨便舉一條,統統概括後頭的九條,這樣才行。我們修行普賢菩薩的十大願,必須落實十大行,這樣就能消滅極惡的無間罪業,那其餘的罪業,當然可以消除,這就是「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

這一念速疾皆消滅有兩個字,我們不能夠馬馬虎虎就把它看過去,這兩個字是「一念」,這是關鍵。一念,就是阿彌陀經說的一心不亂,有第二念一起,罪就消不了。一念是真心,二念就是妄心,妄心,就是無明,沒有般若智慧,就會造業;一念是真心,真心就是智慧,真心「速疾」的把往昔所造的業皆消滅了。二六時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無間地獄的罪業就消滅了。

六、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圓滿,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

「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圓滿」這句是說明「異熟果」,異,指的是變異,熟就是成熟,換句話說它變易才成熟。因與果的時間不同時,這就是異熟。譬如說我們過去生中讀誦普賢行願品,這一生得果報了,過去生中種因,這一生得果,這成熟是異時,不是同時的。我們這一生種善因,來生得善果,這也是異熟。還有異處,譬如說我們在娑婆世界一心執持彌陀名號,果報則在西方極樂世界,地方不同,這一類的情形,都叫做異熟果。

「族姓種類及容色」的族姓,古印度的階級觀念非常重,大家都知道有四姓階級是不平等的,最高的是婆羅門,其次是剎帝利,吠舍、首陀羅這四個階級。前面的婆羅門跟剎帝利是貴族,其餘的吠舍、首陀羅是平民,平民與貴族不通婚。佛出生在剎帝利中,屬於貴族;佛出家之後,提倡四姓平等,所以只要一出家了,身分、地位完全平等,這才是真正的平等,也因此我們漢傳佛教的僧人,都稱『釋』姓,就是強調眾生平等。

容色,容是容貌,色是色相,容貌端莊,身體強壯,這是容色。容色好或不好的果報,都是個人前世所修的。「相好智慧咸圓滿」,這圓滿是指佛,前面的「族姓種類及容色」,是指我們世間一般有福德之人,而佛在世間所示現的「相好智慧咸圓滿」,一般說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都是隨順我們的分別、執著而說的。等覺菩薩成了佛以後,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專門修「相好」的福。成佛,是智慧圓滿,福德也許還沒有圓滿,因此,特別修一百劫的時間,專門修相好,這是為了接引眾生。真正佛弟子,依教奉行,必然是「相好智慧咸圓滿」。同時大家都知道,相隨心轉。心清淨,相貌就清淨;心慈悲,相貌就慈悲;心快樂,相貌就快樂。佛在世間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相好圓滿。而諸佛智慧、相好,都圓滿,也都是得利於多生多劫修學普賢行,才有這樣殊勝的成就。這就是「族姓種類及容色」之後,還要「相好智慧咸圓滿」的道理。

「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是說修行成佛道之後,那些天魔外道,不能夠給予摧害。這樣的行者,一如今天大家都學華嚴經,修普賢十大願王的學佛者,無論走到哪里,都會受到『十法界』所有眾生的尊敬,同時,也具備了接受三界的一切眾生,對他的供養。「諸魔外道」的魔,有四種,就是有四類,四類裡面有三類是屬於自己本身的,只有一類是屬於外面的。第一類是五陰魔,色、受、想、行、識,只要有五陰,我們現在的身心是五陰,彼此「交集」,煩惱不堪,所以「心經」要我們用般若智慧,照見五蘊皆空,就「自在」了。我們可以好好地運用這個身體,來修無上菩提,可見,這「身心」是我的工具,不是我,如果把這個「工具」執著成我,那就錯了。四大五蘊中要找一個我,是了不可得,這就是魔障。第二煩惱是魔,天親菩薩告訴有我們根本煩惱六個,隨煩惱二十個,這是把一切煩惱,歸納成廿六大類,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心魔。煩惱一起來,喜怒哀樂統統現前了,這時,能否以警覺心,逐一認識它;雖有煩惱,煩惱不足以成障礙,這就是轉煩惱為菩提。第三個是死魔,這就沒有伏煩惱那麼容易了,我們一生當中,好好地修行,就是要克服死魔。第四種是天魔,天魔是來自外面的,簡單地說,就是一切誘惑的力量,統統叫做天魔。譬如金錢的誘惑、地位的誘惑、利益的誘惑、五欲六塵的誘惑。如果我們日常的生活,經常要受到外面境界的誘惑,內心的的煩惱,貪、瞋、癡、慢就增長,內外勾結,這就是繫縛在三界,不能了生死了。內,我們要息煩惱,外,要不受魔王的誘惑,這就是諸魔外道不能摧,這樣才堪為三界所應供,所以這一句就說能為天人師了。可以做為天人的模範、榜樣,有資格接受天人的供養。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這個果報,就是我們常說的『八相成道』。我們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上說應以佛身得度,就現佛身來度,而這句就是示現八相成道。以佛的身份,出現在世間,來教化眾生的過程。「速詣」,是速度之快,不必經三大阿僧祇劫的功夫。能這麼快的成就佛道,那是得力於修學普賢行願的威神加持。所以普賢行願幫助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才能速詣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坐已」,是佛在菩提樹下示現成佛。菩提大樹王是成佛時的「大樹」,例如未來彌勒菩薩成佛,是在龍華樹下,這「龍華樹」,就是菩提大樹王。坐已的坐,是不動,心不動,不是身不動;身若不動,怎能幫助眾生?所以行住坐臥,恆在定中,這是「坐」。

例如釋迦牟尼佛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足跡幾乎遍及五印度。印度的幅員相當廣大,在那個時候佛的足跡,幾乎遍及整個印度,可見他老人家是一天到晚都在那裡動的。所以禪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叫做定。在華嚴經的五十三參中的鬻香長者,修的是禪定波羅密,經上告訴我們說,善財童子參訪他,是到市集裡面見到他的,也就是在市場中最熱鬧的地方,鬻香長者就是在這種地方修禪定的。樣樣都看,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一樣不知道,這是智慧;看了之後,沒有一樣動心,這就是禪定,所以禪定,是定慧等持。

「降伏諸魔」的降魔,要靠定慧,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如如不動,魔就沒法子了。「成等正覺轉法輪」是說,示現成佛,要教化眾生、轉法輪從成就別人中,才能成就自己。轉法輪,就是把佛陀的教育,推展到社會的各行各業。「含識」,是一切有情眾生。「普利」,是普遍的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最簡潔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導眾生,念佛求生淨土。我們初學佛的時候,發願度眾生,卻沒有能力。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修到究竟圓滿之後,才有能力度眾生。而要度一切眾生,一定要在十方世界示現成佛,講經說法,透過教育,才能真正的普度眾生。

七、結語:

我們修行,自己一個人在家裡念佛,禪坐,或是參就經教,有的時候提不起興趣,就會自然而然的懈怠了。我相信有許多的同參道友,都跟我有相同的經驗,自己的在家中,舒服是挺舒服的,但是以念佛來說,試試看,念上兩天以後就不念了。到寺院或是頻陀學院,來到此地,自然會依眾靠眾,看到人家精進,大家在一起讀經,不念也不行,經常這樣的勉強著自己,這是降伏我們的懈怠、懶惰、退轉最好的方法。同時,我們已經知道了,透過修學普賢行願的威神加持,可以「速詣」的成就佛道,這真的是普賢菩薩大慈大悲的法門。我們值此末法時代,應該大大的推動這個法門,使這個方法能夠盛行於世,自利利人,自行化他,這是不可思議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