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老子清靜經第一章

發布日期 : 2013-12-26 23:23:08

老子清靜經第一章

老君曰:

         大道無形, 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 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 長養萬物。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老君,就是「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聃,為道教之祖。這本經本是道家經典,但與佛們的「心經」一樣,蘊含的道理相當殊勝,所以我很想介紹本經跟大家分享我的心得。大道無形的「形 」,指的是有形可觀,有跡可循,那種具像的東西。「生育天地」的天地,指的是天地混沌初分的時候。科學家告訴,這地球是宇宙中某一星球爆炸,這「火球」形成的時候,氣之清,上浮為天;氣之重濁的物質,下凝者為地表。中間的這「火球」,仍在燃燒。 「大道無情」的情,是「念頭」,也就是心經說的「受、想、行、識」。是屬於後天的「性」所引發的「用」。例如有喜、怒、哀、樂、惡、欲等,都是「情」。「運行日月」的日月,日為恆星之一,給予地球溫暖、光明;月也是恆星之一,給予人間休息、清涼。日月相對,相輔相成,稱為陰陽,都是給予光明。「大道無名」的名,是能稱呼、給予標記的符號,謂之名。例如張三、李四;貓、狗等等能標記出來的名稱。「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的強,勉強的,給予一個符號、名稱意思。「道」,意思就能難解釋,在這裡也勉強的說,萬事萬物所必循由的那種至高無上的道理。

整句話的口語,可以這樣說,老子說:大道本來無有形象,但是這「道」,能生育天地。「道」本來無有感情,可是能夠運行日、月,遷流不息。「道」本來無有名稱,但能夠生發、長養天地間的萬物。「道」是如此的玄妙,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是甚麼,又怕後人無所適從,因此,隨俗的、勉強的起了一個名字,就叫作『道』。

老子在道德經,開宗明義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甚麼是道?就是這無為、清淨無法言說的「道」。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可以以語言文字言說的真理,說得再妙,都不是「道」;雖然不能言說,但確確實實的,可以『覺知』宇宙的事事物物中,萬事萬物都有必然循由的路徑,這種清淨的覺知,姑且就稱為「道」。

《道德經》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老子認為,萬物之起源,在於一個渾然一體的東西(宇宙灰塵、能量),它先於天地而生,獨立存在,循還運行,永不停息(天體現象),它就是天下萬物的母體。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給它起個名叫“大”,並號之曰“道”。老子又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像。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科學家所說的宇宙間的這「能量」、「DNA」看來,彼此相吸、相斥,上清下濁,交互影響,混成萬物。這「能量」、「DNA」,又是恍恍惚惚、窈窈冥冥的,連現代的科學家,所知也有限。在恍惚窈冥中,它有萬物的色相,有千差萬別的物質實體;而這些排列組合,有形成以及發展的理由,人們可以按一定的方式,去認識它、思考它、實驗它、驗證它。可見,老子所謂的『道』,包含這無法言傳,只能意會的覺知,這事物發展的本源、及其變化的固有規律,都是『道』。到了韓非子在解釋道德經的時候,就將能意會、覺知這事物發展的本源,稱為『道』;而其變化的固有規律,稱為『理』。老子認為,『道』是先天地而生,獨立運行,周而復始,永不改變。這些理論,在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這自然界存在的本源以及變化的規律,仍無法超越『道』的觀點。

知「道」,自然界中的質子、中子、電子,以及DNA的排列,物質間陰陽相吸相斥,彼此的互動,這些規律的存在,千差萬別、形形色色,無法言說,卻是實際的存在。這也是佛門很重要的一個理論,『緣起性空』。宇宙人事間,清清淨淨,有無限的可能,所以是「空中妙有」;因為空,沒有絕對性,所以有了「因」、加上個個不同的「緣」,這「因緣互動」所形成的因緣果報,不只是個體的身心世界,還是依報環境,自然就千差萬別。事實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按照這規律在發展,能夠認識它、接受它;並按客觀的因緣規律,改造它、體驗它,這就是修行。可見兩千多年前,本師釋迦牟尼佛、老子對自然界的認識,與現在科學家的研究,並無二致。所以老子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這宇宙萬物的本體,本師稱為『實相』,老子稱之為『道』。

這自然界存在的本源,以及變化的規律,喜歡,它是如此;厭惡,它還是如此,並無法改變。例如太陽,不會因為您怕熱,它就不按時升起,也不會因為您想要有個暖呵呵的陽光,太陽停止不動。可是『人』嘛,就是有「受」的覺知,這覺知一動,念頭串起,「感情」的「順、逆」就來了。順受的人、事、物,就貪,想要加多一點點;逆受的人、事、物,就嗔,必須去之而後快,這是違反自然運作的規律,也是人們煩惱的根源。人們沒有智慧,不懂得如實的觀照這些宇宙人生的現象,就是「無明」。因為「無明」,所以任令感情氾濫,「貪、嗔」不斷的交集,這是生命的普遍現象,佛陀稱這種現象為「集諦」;也因此生命苦不堪言,所以說,人生是「苦」,這稱為「苦諦」。其實這種苦,是自討苦吃的,煩惱可以因為認清了宇宙人生的現象之後,不感情用事,讓煩惱自然消除,這稱之為「滅」,又叫「滅諦」。接受宇宙的「無常」,不再執著「個人」的知見與感情,歡喜接受,任運而行,佛陀教導了一些分法,這稱之為「道」,又稱「道諦」。不再執著「個人」的知見與感情,歡喜接受,任運而行,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大道無情,運行日月」,自自然然的,該吃飯就吃飯,該睡覺就睡覺,這就是「常樂我淨」,也就是人生最高的心境。

「日月、星辰;花草、樹木」都是「名詞」。而這些名詞,是人類勉強給予的「標記、符號」而已。好像太陽,中國人說「太陽」,西方的人用「sun」。不能說「sun」不對,一定要說「太陽」才行。所以「名可名,非常名」。當宇宙大地混沌未開,無可言說的「無名」,才是「天地之始」;有了「名稱」,大家相約成俗,透過「認知」的過程,建構社會,開展了世界的事事物物。例如剛剛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並且「獨立不改,周行不殆」,那麼,是如何認知這些的呢?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可見,「名」是人類認知人、事、物的起點。

《道德經》說:「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道紀,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人們認知「道」、建構知識、形成、運用這些知識的過程。從邏輯上來思考,老子說萬物產生的本源,最初是『惟恍惟惚』。所謂『惟恍惟惚』,老子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這些,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無狀之狀,無物之像」,是謂惚恍。英文字對未學過英文的人來說,是一群亂碼;對沒有學過韓文的人來說,那些圈圈,就是「惚恍」。可見,人雖然有視、聽、摶的本領,但在沒有語言文字之前,所有的“名相”,任何的事物,在他們的意識世界中,都是“無狀之狀、無物之像”。例如對著文盲談幾何、三角,那一定是 “惟恍惟惚”的,一切都是空白的。大千世界,花花綠綠,只有模模糊糊的影像,誰也不知道「花草樹木」,它們叫什麼、是什麼。因此,認知心理學告訴,學習的基礎,是「記憶」。這記憶,即是認知「名相、概念」,有了這基石,才能開展「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等抽象的邏輯思維,可見語文的教學,相當重要。

這些“無狀之狀、無物之像”的人事物,在人類的腦海裡,經過長期的「薰習」,慢慢的具像化,人與人之間,比手劃腳,漸漸地固化為一定的輪廓。這些漸漸固化的輪廓,聖人就以「象形」的方式,予以記錄,形成文字。有了這「象形」的文字,相對的,就有「指事」的符號文字。單單有圖形還不行,所以「行聲」的文字應運而生。這些文字純熟之後,「會意」的文字自然出現,而後「轉注」、「假借」的字也就紛紛出籠了。《韓非子》說,『道』雖不可得聞見,但聖人執其見功,以處見其形,正是這個意思。老子把這個文字符號的發展,稱為“像帝之先”,其根源,是那很抽像的“一”。“道”是宇宙的體,產生出來的文字符號之用,即稱為“道生一”。有了好、壞,對、錯,美、醜,等等分別,就產生“二”,也就是陰、陽兩極。人們根據“二”,區分事物的性質,以察類別物。而一與二之間,是『一』,例如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他們只是為了區分輕重,是一件事,沒有絕對的輕,也沒有絕對的重。如此,“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這概念很重要,分別是為了「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而不是像今天「說清楚、講明白」之分別,只為了「壁壘分明」的對待,製造煩惱、紛爭而已。所以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而佛門念佛,為什麼強調得「一心」?要不住在「分別」上,懂得將心意識回到理體,禪門稱「見性」,道家說,這樣心神才能清靈。

再次,由陰、陽兩極“衝氣以為和”,化生出“三”了。有了陰、陽,加上地、水、火、風等其他的「緣」,「摻」了進來,就衍生了「一大串」的種、屬。最後,人們再根據萬物的類、種、屬,開展出具體的、千差萬別的宇宙萬物。可見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從的認知過程來說的。當然,這個認知過程,完全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而認知心理學,也是老子那高瞻遠矚的智慧,也與佛門強調的『緣起性空』之教學,完全一致。

介紹了上面這「道」、這「名」的意義之後,再來看這句「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就清楚多了。宇宙的本體,雖然是「大道無名」,可是它卻長出「五穀、雜糧……」來養育著所有的眾生。在人類的認知過程中,在還沒有建構出「道」這個知識概念之前,這「長養萬物」的「道」,依照相約成俗的認知,勉強的給予「道」這個名稱。

在老子《道德經》中,“道”一方面是自然規律,是一切事物的本源,萬物皆產生於“道”,這是老子稱之為“常道”;另一方面,就具體事物而言,“道”又是具體的、相對的,如“王道”、“霸道”等等,這些“道”皆非永恆的、非普遍的“道”,老子稱之為“非常道”。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同樣的,人們給事物所命的“名”,也都是具體的、相對的、有條件的,所以也是“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要我們破這些「緣起緣滅」以及五蘊身心面對所有「事、象」的執著,合乎中道;這是「常應」;但更要了知我們來自於天地萬物「共同一法身」這清淨的理體,也就是佛門所說的「佛性」,安住在這清淨的理體上,這就是「常應常清靜」。一如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上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常應」,這是悲天憫人,但在濟世之後,要「離四相」,這就是「隨緣」。

老子的道德、清靜等經,無一不是真機妙理,無一不是性理秘訣。孔子對他老人家,尚有『猶龍之嘆』,平庸的我們,對他的瞭解,更是「井底之蛙」。今天有幸與各位探討清靜一經,實在是有賴他的威神加持,才能多少體會一點「道」味,也希望各位,對於本經多加持誦,必能智慧大開,以照見累世壘劫以來,那自私自利,障礙自己的「業障」,讓大家獲得無上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