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第二十四講
一、前言:
上個星期,我們已經將普賢十願的總結「導歸極樂,普皆回向」約略的說過了。導歸極樂,也就是佛說的千經,祖師註解的萬論,都在「導」正我們的「妄心」,讓起心動念都入於「一」。「一」簡單的說,就是我們常說的「理一心不亂」。真正契入理一心不亂,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整個法界,都是一個自己的生命共同體,這叫法身。法身不生不滅,我們都有法身,可惜這「如來藏」,迷了;法身迷了,所以起心動念都是依著『識心』,就是凡夫。悟的人,就是契入理一心不亂,悟了法身;迷的人,有了「識」染,也就是迷了法身,所以說『迷、悟不二』。迷的是這個『真心』,悟的也是這個,並不是悟了,會多一個法身;迷了,會損失一點法身。入了這境界,就如同孔老夫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喜悅是內發的,也就是自然的「法喜充滿」,這就是『導歸極樂』。
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在說明這一樁事,要我們入這個境界,得大自在。從眼耳鼻舌身到意識,以及末那識、阿賴耶識這重重的「束縛」中,「淨化」了,解脫了,就得自在了。如何契入一心?法門無量,雖然是法門無量,但是門門都是在教導我們『入』這個『真心』境界。所以我們上次也說過「普門遍入大乘力」,這法門,以前的人說法門指的是方法,都是無量無邊,所以稱為普門,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回向這個極樂淨土。而無量法門都是從一心流出來的,所以無論從那一個門入,入進去,都証得一心,所以才說一門通,一切門都通。可見,單單以念佛這個淨土法門,其威力是「受用淨」,真是不可思議的能力。
這星期我們將談到:「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這一部份的重點,是將大方廣佛華嚴經,導歸淨土,回入娑婆。我們就逐步的分析:
二、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這一段的四首偈,是普賢菩薩所發的大願,也是告訴我們,誦持本經所獲得的利益,我們要效法普賢菩薩,念佛求生淨土。這十六句分別說明普賢菩薩發願往生、受記成佛、倒駕慈航、普度眾生。這十六句是這一卷經的菁華,是華嚴經精華當中的精華,是最精彩的一段,我們要熟記。
同時,我們學習普賢行願的功德,最後要把修行的一切功德,都回歸到西方淨土中去。但是這種回向,不同於一般的往生淨土。我們到西方淨土,不是為了到極樂世界中去享福,而是把它作為我們進修「充電」的地方,接受諸佛、菩薩的教化、開示、淨化;也是接受佛法的洗禮、熏陶以後,不斷的回到娑婆,倒駕慈航、普度眾生,因時因地,隨著時代的進步,提高我們的修學,完成我們所修的善業,並蒙佛授記,發願繼續弘揚佛法、普度眾生。事實上,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我們不斷修學的地方,我們不斷的充電自己的「無量壽」、「無量光」,時時刻刻讓自己奉獻別人;調整自己的腳步,使得服務一切眾生的『善巧方便』,與時俱進,所以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充電」,以現代的名詞來說,淨化下列工作:
(一)身心淨化:西方極樂世界從凡聖同居土開始,儘管品位高低不同,有的人是帶業往生,但是在那裡煩惱、習氣,已經不起作用了。就像各式各類的種子,例如稻種、麥種、豆種、瓜種等等,到了「淨土」以後,種子的習氣已經斷了成長的「緣」,因此它不會發芽,不會再開花結果,一切煩惱、習氣、痛苦都不存在。加上佛菩薩的加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的眾生,個個長得色相莊嚴,清一色的樣子,全像阿彌陀佛,相貌跟阿彌陀佛無二無別。身相平等,相貌平等,這也就是身相等同,「心」自然相同;「心」跟阿彌陀佛相同,身相自然相同。
我們讚歎阿彌陀佛:「相好光明無等倫」。到了西方淨土的人,身心自然「淨化」,所以相貌莊嚴,而且還具備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淨化」的身心,所以每一個人都是身金色,都跟阿彌陀佛通通一樣。我們要度人,還要人家「看」得起,不然誰聽您的?因此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要度人之前,還要修「百劫」,以修「相好」。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到那裏,必須好好精進,發心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乘願再來。
(二)生活淨化:到西方極樂世界中,生活在那裏的人,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吃穿不愁。《無量壽經》第三十七願,即「衣食自至願」中,阿彌陀佛說:「生我國者所需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圓滿。」這個願告訴我們,到了西方淨土,我們所需要的所有的一切物質生活,統統具足。「隨意即至」,也就是隨心所欲,心想事成。這是助道之緣殊勝,沒有欠缺,「無不圓滿」。想穿衣,精致、柔軟、漂亮的天衣,從天空中緩緩飄來,不用自己動手,眨眼功夫,衣服自然就穿在身上了。想吃什麼就有什麼,心裏動一個念頭,飯菜就擺在面前了。不像我們投胎到這個世界上的人,有了「隔陰之迷」,要提著籃子上街買菜、洗菜、做飯;飯菜好了,還需一口一口吃下去,單單為了生活,苦不堪言。這種生活環境,讓我們「無缺」,沒有比較,自然就沒有煩惱。否則像我們現代的社會,為了衣食住行,貪嗔癡慢,忙碌不堪,還要與別人比較,自然就處處計較,無法將全部的精力拿來服務社會,貢獻社會。
(三)人際關係淨化:在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聚會之處,素質差的行者,自然進不了門。想一想,我們的日常生活,起心動念,像不像「阿彌陀佛」?平常修行念佛的時候,一邊念佛,另一方面,我們的行為、道德,像不像「阿彌陀佛」?我們學佛是對一切人、事、物,常懷慈愛悲心,做到了沒?還是一天到晚,表面是學佛,內心卻是勾心鬥角,相互猜疑,互相暗算,相互利用;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當面一大套,背後又是一套?經常是口是心非,相互嫉妒,相互攻擊,相互傷害?如此的話,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道德行為不提升,心不淨化,無法發大願,那跟西方淨土當然無法相應的。
西方淨土是個六和合的團體,人際關係非常的清淨,沒有絲毫惡習,人與人之間沒有恩怨、沒有矛盾、糾紛,大家的行為、語言、思想完全一致。我們來到這個世間,在這五濁惡世中,「薰習」了太多不好的「習性」,現在,由於念佛往生的因緣,得生淨土,所以必須藉著佛菩薩的加持,不斷的「再」「淨化」自己的「人際關係」,珍惜佛法,止惡行善,按普賢的十大行願,反觀自己的行為和思想,修正自己的行為和思想,度化一切眾生。
(四)環境淨化: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我們讀到阿彌陀經,知道是無比美妙。滿地奇花異草,一切萬物,都能隨眾生的願,滿足我們的心意。例如想這株花是紅色的,它就現出紅花來;想看綠色的,這株花馬上現綠色的。覺得要怎麼樣欣賞才美,它就現什麼樣的美來;喜歡看這棵樹是直的、彎的,或是喜歡看這棵樹是矮的,高的,立刻隨眾生的心,應所知量,隨意而起變化。這都是阿彌陀佛為了教化眾生,方便善巧,變化所作。
由此可知,彌陀身是報身,花是報身,樹也是報樹。這整個極樂世界,無不是「阿彌陀佛」變化之土!所以華嚴經上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西方淨土本來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這就是「身土不二」。
我們為了貪赧,肆無忌憚的破壞環境,以致於青山不再翠綠,綠水不再常流,這就是我們的心破壞了,我們的心不再「清淨」。本來嘛心土不二,心佛不二,我們每天念佛,不只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自己的心中,整個三千世界,三世十方諸佛、菩薩以及整個宇宙,都在我們自己的心中。惟有心淨,則佛土淨。現在的環境不清淨,趕緊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充電。讓我們自己的身心、生活以及人際關係等等「無量壽」、「無量光」好好充電,也跟阿彌陀佛一樣,好發願度眾。
好了,我們還是逐句的說明:
「願我臨欲命終時」:「我」,是普賢菩薩的自稱,也是在這裡勉勵我們,普賢菩薩以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也應該如是。他老人家發願,願自己臨命終時,這句話我們知道是示現,因為他本來就是古佛再來,那有「臨欲命終時」?我們就不一樣了,一生當中都順著「業力」走,還在分段的生死輪迴中,所以「臨欲命終時」的欲,指的是快要,還沒有命終,快要命終時,這時我們世間人說「彌留」現象,是最緊要的時刻。此時,不生西方,就要繼續輪迴,相當可怕。這是生死關頭,也可以說是死生關頭,因此如何以「願力」取代「業力」,自在的在這裡死了,立刻乘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進修,這個關頭很要緊。
「盡除一切諸障礙」:這關鍵時刻,「業力」的障礙不排除,不能往生。很多的修行者,一生念佛,每天縱使念佛十萬聲,如果臨終時業力的障礙現前,那還是不能往生。所以「盡除一切諸障礙」,排除一切障礙,是我們臨終往生最重要的一個工作。一切諸障礙,簡單的說就是妄念,在這個時候「起」一個妄念就糟了,就障住了,西方去不了。所以我們念佛人要:「身無病痛,心不貪戀,意不顛倒」,這關鍵時刻,一定要靠這身無病痛,心不貪戀,意不顛倒的功夫,這才能「盡除一切諸障礙」。
我們常說「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念佛,就是鍛鍊自己把整個精神,貫注在這句佛號,把妄想、分別、執著淨化掉,這是練兵。而念佛的目的,就在於處理日常生活、工作中,不起妄想、執著、分別,「煉」這心,讓它是清淨的。這樣平常的生活能作得了主,順境「自在」,病中,就能慢慢的作得了主;病中作得了主,生死關頭,就能作得了主。否則見到順心的事,會歡喜、心動;見到不順心的事,會生氣、起嗔心,這樣的話,口念佛,事實上,心是被喜怒哀樂愛惡欲的情緒,「牽」著走。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要鍛鍊以清淨的心,高度的智慧來處理人事物,不被五欲六塵所動,這樣的心就得自在,這樣念佛才算得力,也就是功夫成片。心清淨,不為境界所轉,一天雖然只念十念,還是成佛;如果嘴裡念佛,心不清淨,經常被境界所轉,一天縱然念十萬聲佛號,還是不能成佛。所以說念佛是真正的學問,真實的功夫,絕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以為的老太婆的事。所以我們學經,念佛,都要在日常生活上下功夫,先「盡除一切諸障礙」。菩薩在日常生活上看破、放下,所以臨終這一剎那,猶如蓮華不著水,盡除一切諸障礙,自然成佛。
盡除一切諸障礙,身心清淨,才能「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這句的安樂剎,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剎,指的是空間;另外我們也常讀到劫,劫,指的是時間,這我們要清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佛來接引,所以先見佛。因此這裡說先見佛,後往生。寺廟中經常看到「佛光住照」,也就是說見佛的時候,先見佛光,佛的光明先照住,在光中見到佛,跟佛往生極樂世界,穩穩當當,一點沒有差錯。所以我們聽上淨下空老和尚講經時都這麼說「凡是往生的人,沒有一個不是這個境界。」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普賢菩薩在此地教導我們,修行十大願,目的就在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就是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到彌陀弘願的威神加持,這十大願真的落實,自度度人,自利利他才算圓滿。我們現在雖是凡夫,一品煩惱也還沒斷,但是透過剛剛說的念佛法門,往生西方極樂時,就立刻跟普賢菩薩、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因為修行的都是信願持名,因相同,緣一致,果報當然一樣。這就是「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這一句,一切圓滿,沒有一樣不圓滿,這真的是不可思議。無餘,是沒有一絲毫的欠缺,沒有一絲毫的遺漏;因為具足一切圓滿,所以能「利樂一切眾生界」。例如我們上次說的「智慧海」,那智慧圓滿、德能圓滿,跟諸佛如來一樣,可以普度一切眾生,給十法界的一切眾生,最大的利益,這就是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咸清淨」:這一首偈,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到了極樂世界,都已經是佛了,因此彼佛眾會,大家聚在一起,沒有人事紛爭,沒有任何恩怨,看到的都是清淨的世界。眾會,是指社會上人事相處的狀況。普賢菩薩告訴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看到的是大家心地都清淨,身清淨,在一塊都是六和敬的團體。我們人生活在五濁惡世中,人與人爭,人與事爭,人與大自然爭,連自己也日夜不停的「自我天人交戰」,多麼可憐。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些紛爭只不過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而已。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的『緣起』「現象」。人有生老病死,細胞是剎那在新陳代謝;我們的念頭,胡思亂想,一個妄想來,一個妄想過去,又一個妄想來,又一個妄想過去。心是有為法,身也是有為法。花草樹木,也是有為法,如此的春生夏長秋落冬枯,這根本原因就是不清淨。
「我時於勝蓮華生」這句是說:菩薩這時候,在阿彌陀佛願力化現的七寶池中,蓮華化生。我們讀阿彌陀經都知道,每一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統統是蓮華化生。清淨的身心,必然感得清淨的蓮華化生。我們人間『情欲』很重,所以感得胎生;情欲清淨,感得化生。所以,一定要看破、放下。
「親睹如來無量光」:生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的報身。阿彌陀佛是無量的大圓滿,普賢菩薩在無量大圓滿裡舉一個例子——光明,無量的光明。凡是生到西方極樂的人,個個都像彌陀一樣的圓滿。
「現前授我菩提記」:在阿彌陀佛面前,蒙佛授記。授記,也就是我們世俗教育上,讀書經過評量之後,通過了。「授我菩提記」就是預先告訴修行者:「這樣的程度,已經通過了,會在什麼時候成佛,將來在哪些地方成佛,世界的名稱,成佛的名號,所度化的眾生。」
「蒙彼如來授記已」:授記已,授記之後,自己曉得自己要服務的地方,所擔任的任務,前途一片光明,言佛所言,行佛所行。
見了阿彌陀佛,得了大自在。縱然還沒有成佛,但已能「化身無數百俱胝」,也就是說有能力化無量無邊的身相。就如同普門品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即現什麼身。這是多自在啊!所以,佛菩薩沒有一定的相。生到極樂,自己有能力像普賢、文殊、觀音、勢至一樣,眾生機緣成熟,應以什麼身得度,就有能力示現什麼身。這時「本尊」雖然沒有離開西方世界,是化身示現的,俗一點的說,那才叫「分身」。自己「報身」是跟著阿彌陀佛,在聽經聞法,不動本處;而,十方世界都有我們自己的「化身」,隨類示現,在各個地方教化眾生。
所以「智力廣大遍十方」:我們自性中的般若智慧,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無所不在;力量更是無量無邊。這個智慧,廣大無邊,遍滿十方,也因此,佛法自始至終就是要開發我們的「潛能」,把我們本具的智慧,就像大圓鏡一般,遍照十方。我們學佛要知道,沒有智慧,不能根本的解決問題。靠福報、靠神通,是可以解決「部分」問題而已;唯有真實的智慧,一切問題,才都能得到圓滿的解決。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蒙佛光明注照,我們的業障消除,本性的智慧德能現前,有能力到十方世界現種種身,「普利一切眾生界」,能令一切眾生得真實的利益、住真實的智慧。
三、結語:
剛剛說過,修學《普賢行願品》的人臨命終時,以普賢行願的威神加持,一切障礙完全消除,還能面見阿彌陀佛,親自來迎接自己,即刻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各位別忘了,還是要繼續依普賢行願修學,善業修成了,功德圓滿了,還要乘願再來。讓一切眾生,也像自己一樣,得到佛法的利益和安樂。
西方極樂世界,不僅奇花異草能隨眾生心意而起變化,而且到處是金、銀、琉璃,到處是亭臺樓閣,都以七寶裝飾。七寶池中各色蓮花,每朵大如車輪,空中經常奏響美妙的音樂,地上永遠佈滿了燦爛的黃金。每天到了一定的時間,天上還會飄落無數的曼陀羅花。無數的寶樹,每當微風吹動,樹葉便發出微妙的聲音,就像千百種樂器同時奏響了動聽的音樂。而這些,是阿彌陀佛的化現,也是我們的身心清淨之後的「化現」。今天,很多的同修怪這個環境不好,怪別人沒做好,其實是自己的「身心」未淨化,「生活」未淨化,「人際關係」未淨化,以致於「環境」不能淨化。想看看,自己的周遭,本來就是自己變現的,能怪別人嗎?
蒙佛為我們授記以後,別忘了,我們自己的「報身」是在西方極樂世界,跟著阿彌陀佛,在聽經聞法,不動本處;而,十方世界都有我們自己的「化身」,隨類示現,在各個地方教化眾生。這就是我們學佛的目的。我們一身變多身,多身幻無數,並以智慧力量,到十方世界勸化、救度一切的眾生,使十方世界的一切眾生,都能聽聞佛法,早日離苦得樂!所以說,《普賢行願品》的修持,主要圍繞八、九兩願展開。「常隨佛學」就是「上求佛道」;「恒順眾生」就是「下化眾生」。整個《普賢行願品》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內容。其中《普賢行願品》的核心的核心,就是兩個字:下化。所謂下化,就是普度眾生。我們學佛、成佛不僅是為了個人的解脫,更為了幫助一切眾生得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