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第二十三講
一、前言:
上個星期,我們談到:「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具足這些力量,我們自利利他的功德,也就圓滿了。也就是說,通過修行「普賢行」,就能「圓滿」普賢十大願王的願力了。
這星期我們要繼續談:「普能嚴淨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以及「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願身口意恆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還有「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恆無倦。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三世諸佛所稱讚,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此三首偈,是總結,並且將『普賢十大願』導歸『極樂』,還要我們普皆回向。我們將逐段的慢慢解說,其中用了很多的「海」,意思都一樣,表示一如大海深廣無盡,無有邊際,就像大海那麼不可思議。普賢行是用清淨心修的、也就是入於『一心』,這種真誠心修的。真誠清淨裡面沒有障礙、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心量一如虛空,深廣無邊。用這種『一心』來修行,任何一個身口意行都與自性相應,所以行行深廣無際,這個『海』,也等於佛門中說的「大」,不是比較對待的大,是形容虛空法界,這是要先說明。現在我們就分別解說:
二、普能嚴淨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嚴淨諸剎海」:嚴,是莊嚴,具德義,上次已經說過;淨是清淨,諸剎指的是佛國土。諸佛國土無量無邊,所以用「諸剎海」的海,來比喻。這句話我用現代的名詞來形容,大家容易瞭解,例如我們的身口意業,站在講台上的角色是老師,下了課跟大家是同學,回道家是子女的爸爸、媽媽,坐上公車,是乘客,……角色的扮演很多,所以身口意業的造作就不一樣,如何拿捏,不能有情緒,而是以智慧與人交往。不同的場合,就如同上次我們提過的一根毛孔中,有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每一根毛孔,都是一樣的,因為都是您,角色不一樣,這是大小相容、大小無礙。所以大世界莊嚴,自然小世界就會莊嚴,為人處事,有好的人格,也就是有了法身,表現在外,大家都認同,與人交往,大家也都喜歡跟您相處。再說,各位看一幅圖畫,好的一幅字畫,必定是每一個字都好看,整幅自然協調好看,所以說「大小」是一樁事情。也可以說能莊嚴小世界,就能莊嚴大世界;能莊嚴大世界,必定也莊嚴了小世界。因此我們上星期說「剎」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一如剛剛說的『角色扮演』;大,是整體的生活環境;小,還是生活環境。我們生活環境,從我們生活環境的穿衣,吃飯「莊嚴」起;衣服要清潔整齊,衣物要洗乾淨,疊整齊,這是莊嚴。吃飯,飯桌擦乾淨,餐具洗乾淨,放整齊,這是莊嚴。對人、對事、對物,自然盡心盡力,這就是普遍嚴淨諸剎海。
「解脫一切眾生海」: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每一個人,每一眾生,都是佛。佛有多大的智慧,我們每個人統統都具足。佛的德相,是金剛不壞的,最健康、最圓滿的身相,我們統統都有。遇到自己身體虛弱、精神不振,甚至於常年生病,要自我檢討,病根就是自我有太多的妄想執著。只要妄想、執著真正的「嚴淨」,自性中無量的功德、無量的德能,就自然恢復。佛法,就是教我們斷妄想、執著而已。「解脫一切眾生海」是菩薩的事業,今天我們學普賢行,要幫助一切眾生得大自在,就要拔除眾生的病根,教化眾生明瞭妄想、執著,是自己「自找」的,也只有靠自己用智慧去斷。我們自己不知道病根,不知道累世累劫的妄想執著「習氣」,障礙了我們自己的真心,今天讀了佛經,接受了佛陀的教育,這就是佛菩薩給我們的加持。我們從今以後,清楚明白「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不可得。」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皆是妄想。過去的事、現在的事、未來的事都不執著,『入』了『一心』保持住自性的覺悟,就得自在。同時還需將這個道理,隨緣隨份,教導我們周遭的有緣的親友,鼓勵大家聽經、讀經,斷疑生信,把心安住,如此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就是「解脫一切眾生海」。
「善能分別諸法海」:法,是一切法。例如,我們在早晚課誦的四弘誓願中說:「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無量,所以這裡也是用「諸法海」。面對這麼多的「諸法海」,一定要懂得「分別」,知道一切法,有真實法、差別法。真實是「體」,我們常說的「萬法皆空」,這空,指的是體,這是真實的;同樣的,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又說明一切萬法,都不是實在的。諸法從「體性」上說,是相同的;從一切法「相」上來說,或者從作用上講,那是千差萬別,無量無邊;面對程度、興趣、需要不同的眾生,如何拿捏,就是靠『中道』的『善巧方便』;所以法有染淨、真妄、邪正、是非、善惡等等,靠的是『後得智』,這些我們要有能力分別、善用,這就是「善能分別諸法海」。對於這宇宙上的萬事萬物,要「善能分別」,唯有靠教育的『薰習』。佛陀當年就是靠四十九年的教學,使我們這群廣大的眾生,辨別差別法的是非、善惡。能辨別善惡,就一定能斷惡修善;能辨別是非利害,自然就會趨吉避凶。否則一生之中,迷迷糊糊,往往把凶當作吉,把惡當作善,「輪迴」的果報,巡迴不已。我們之所以會不斷的造業,就是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沒搞清楚。所以,我們要非常重視佛陀的教育。
「能甚深入智慧海」:受持佛法目的,就是開智慧。而智慧也是「智慧海」,所以當年孔子也說:「吾生也有涯,學也無涯」,因為智慧的開發,它雖是本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卻是學也學不完。所以孔子說過:「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如何學呢?孔子如是教導我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今天我們背誦經典、背誦古文,修『根本智』,是『入甚深智慧海』的起步。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下手,更要深入佛門的經藏,例如華嚴、楞嚴以及無量壽經等等。唯有恢復孔孟、與大乘的教學,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佛經上的殊勝功德,我們可以學得到;縱然不能圓滿得到,但是一定可以指出自我生命的意義、目標,以穫得到此分段生死的家庭之美滿、事業的成功,以至於成佛。如此的下手,就如同孔老夫子說的:「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這就是「能甚深入智慧海」。
四、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我們先看「普能清淨諸行海」: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身、口、意三業,錯綜複雜,單單一個念頭,如果有形有相,累積起來,那是比須瀰山還高的,這我們在經典上已經說過,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中,各各不同的角色扮演,身、口、意三業的造作,總合起來就是「諸行海」。每一個起心動念,能夠辨別邪正是非,來者不拒、去者不隨,就能夠「覺而不迷」,成就真實的智慧。因此,要清淨身口意三業,必須心清淨:思想、見解上「修一切善,離一切相」,則清淨,不受污染了,「不計較得失」,不受外面的境界所動搖。同時語要清淨:言語上字字、句句,都是利益眾生,誘導眾生向善的。行為也要清淨:行住坐臥、語默之間,「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一切的一切,都要做世間人的榜樣,這就是普能清淨諸行海。
「圓滿一切諸願海」這句:一切行願,應以我們日常早晚課誦的「四弘誓願」為主軸——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普賢十大願,藥師佛十二大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等等,我們都要真正修行落實,真正的把它修到圓滿。在日常的起居作息中,各位可以想想看,我們的願是不是都停留在世間法上,所求所願,希望圓滿;而現今,我們不斷的修行,已經從世間法上自我『超越』,解脫出來,進入出世間法,世間法、出世間法上的願,都要圓滿,絕不落空,這就是「圓滿一切諸願海」。佛門中有求必應,這大家都相信,心清淨,一定能滿願,有願必成,樣樣稱心如意。
「親近供養諸佛海」:真正的供養,我們親近佛陀的教誨已經多次,必須是依教奉行,把佛菩薩、老師的教導,認真做到,這才是供養。在生活當中,要真正的修行,也就是說,要認真將生活當中不好的習氣、不良的行為,把它改正過來,這叫修行。改正,要從親近善友、善知識做起。老祖宗也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裡普賢菩薩教我們「供養諸佛海」,也就是說跟諸佛、以及所有的善知識學習,才不會學壞,道業決定成就。儒家也說,「如切如磋」,透過親近善友切磋,是我們一生修行成功的關鍵。
「修行無倦經劫海」:這是指精進。發長遠心、恆心、毅力,永不退轉。勇猛精進,不要怕人說呆子,神經病等等毀謗。我們修學,是為了道業的圓滿成就,是為了對一切眾生,做出真實的貢獻,這個貢獻,不須要人知,也不須要人讚歎。別人在我們的修行的過程中,由於正知正見的八正道,與世俗那種貪、嗔、癡所建構的「名利觀」是不一樣的,因此當毀謗、侮辱時,處之於忍,也要高興;因為,業障已經消掉。我們要以普賢菩薩做『榜樣』,沒有成佛之前,修行經歷無量劫;成佛之後,還要退到菩薩位,繼續努力的修行,還要重頭再學起,這真是了不起。無論成佛之前、成佛之後,修行,永遠沒有中斷,這就是「修行無倦經劫海」。
五、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三世一切諸如來」這一首偈,最重要的意思一如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也就是本經善財童子所顯示的:一切眾生,都是我的善知識,一切眾生、一切時一切處,都是我們的學處,學習的處所。所謂三世諸佛:過去諸佛與現在諸佛,皆已成佛;未來諸佛是一切眾生,尚未成佛。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還沒有成佛的這一切眾生,有善、有惡,他們的善心、善願、善行,我們看到了、聽到了,我們要起歡喜心、起恭敬心,更要效法學習。如果我們還沒有這些善行,則要慚愧,更要認真的學,這些善人是我們的善知識;遇到惡人起惡心、惡念,造作一切罪業,我們看到聽到,反省一下,我有沒有?若有,趕緊改過自新,可見這些惡人,也是我的善知識。能如此,好人、壞人都是時時刻刻在指引我們、幫助我們「成長」。學生只有我一個,除我之外,統統是我的老師。例如當代高僧淨空老和尚常說的:「眾生都是佛菩薩,只有一個人還是凡夫,那個人是我自己」,這就是「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好的詮釋。
「最勝菩提諸行願」這句,簡單的說,最殊勝的就是「普賢行願」。遇到善人,跟著學,容易;遇到惡人,可貴的是能反省我自己,有沒有那樣的惡行。所以透過別人的言行,可以真正的幫助我們,檢查我們自己的心行。人很不容易看到自己的過失,當看到別人的過失,回過頭來「觀」照自己,把別人當鏡子來檢驗自己,找到過失,把它改過來,這就是修我們的『慧眼』。那看似「惡人」,卻是教導我們的恩人,這是最殊勝的「菩提諸行願」,如此的覺悟,這樣的修法,真是殊勝得不得了。
「我皆供養圓滿修」:對於一切眾生,平等的供養,平等的禮敬,培養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善人、惡人,剛剛說過,都是我們的學處;順境、逆境,也以平常心面對,不感情用事,知道怎麼面對、處理、並且『放下』。順境、逆境都是好境界,善人惡人都是好人。這樣這一生,必定圓滿成佛,因為所有障礙統統沒有了。障礙,在自己的心裡,是自作障礙的,外面境界確實沒有障礙。我們不知自己障礙自己,總怪外頭障礙我,這個人障礙我,這個事障礙我,這個環境障礙我,處處都是心外求法,不知道真正的障礙,是發自自己的內心。內心清淨真誠,就突破外面所有一切障礙,一切障礙,都變成助緣,都來幫助、成就我們的道業。
「以普賢行悟菩提」這句,是這一段經文這三個頌的趣入點,也是對前面十大行願的內容,做一次總結。諸佛、菩薩之所以得大成就,原因是他們以「普賢行」,以這十大願王這樣悲心廣大,願力宏深,才能『趣入』的。也就是說是透過這樣的修行,才『悟菩提』的,我們希望我們自己,也能像諸佛菩薩一樣,發大願,起大行,效法普賢菩薩,也能如同諸佛、菩薩一樣,成就種種功德。
六、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願身口意恆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這句,說明當年的印度以及中國,都是屬於封建制度的社會中。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的社會裏,最大的兒子,在家庭裏的地位是最重要。同樣的,「皇帝愛長子」,因為他要傳王位給大兒子。在一個家庭裏,父親家業的繼承人,也大半是要交給大兒子。普賢菩薩是清淨法身毗盧遮那如來的長子,也就是我們說的補位菩薩。因為普賢菩薩,將是繼承如來家業的大任。所以「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我現在所修的善業,希望這些功德,使得我的未來成就,也就是說未來我的智慧、願行,完全跟普賢菩薩相同。這裡佛菩薩勸我們以普賢菩薩為『榜樣』,學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那普賢菩薩究竟在哪裡呢?事實上,普賢菩薩就是一部完整的華嚴經。這一卷「普賢菩薩行願品」,是華嚴經的總結,也就是說,華嚴經所說的理論、修行方法、境界,在這裡統統作一總結,把十大願王導歸到上次我們說的「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所以我們祖師大德教導我們,『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學習「華嚴經」,進到華嚴道場,一定會看到華嚴三聖,當中的一尊是毗盧遮那如來,右手邊那尊是普賢菩薩,代表普賢行願,左手邊那尊是文殊師利菩薩,代表的是『智慧』,也就是說所有的行願,必須以智慧來引導,才能善巧方便,達於圓滿。但是只有智慧,不能落實,那是空談。因此華嚴會上,普賢是長子,文殊是次男,意思是華嚴的教學,以行願的實踐為主,但是行願,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這智慧與實踐是『一』,不是二。普賢菩薩的行願,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也就是說念念都是佛的功德,當妄想分別還沒升起的『轉相』時,立刻是『佛號』,沒有名、法、分別……這些閒雜,如此老老實實念佛,求生西方淨土,這就是普賢圓滿的行願。如何是普賢圓滿的行願?所以有「願身口意恒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這句。
要願我與彼皆同等,就要「願身口意恆清淨」。身、語、意當然要清淨,而這清淨,是「恆」,今天如此,明天還是如此,也就是心經講的『行深』;順境如此,逆境也要如此,也就是說達到「如如不動」的地步。身心清淨,境界自然就清淨。時時處處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身心清淨,當然「諸行剎土亦復然」,也就是說走到哪裡,是甚麼身份,就扮演好當下的角色,這樣的境界也清淨了。透過這十大願王的修行,願意這樣做,也恆是這樣做,這樣的智慧能力「如是智慧號普賢」。境,清淨;緣,清淨;身心境界,無一不清淨,就叫普賢。最後還「願我與彼皆同等」這句,普賢菩薩是念佛求生淨土,那文殊菩薩也是如此,我們也會念佛,也與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的妙法相同,沒有兩樣,也能成佛。
七、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恆無倦。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三世諸佛所稱讚,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我們學佛,必須信、願、行具足。願,建立在信解上。行,則以信願為基礎。所以必先有大願,才能修大行,這一段是順這個思維而說的。「我為遍淨普賢行」這句:指的是我們日常的生活,從早到晚待人接物,剛剛說過要周遍清淨,這才是莊嚴的普賢行法。而這個行法,就是建構在「文殊師利諸大願」上。文殊師利的大願,剛剛也說了是求生西方淨土。這是自利,但是學佛是要利他的,因此為人處世上,要圓滿「普賢十大願王」,也就是「滿彼事業盡無餘」。佛菩薩的事業,就是教化眾生,幫助別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如來家業」,那是要「未來際劫恆無倦」,十大願王的每一願,順境如此,逆境也如此,都無有疲厭。這樣「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在一切行持當中,成就自己無量功德。功德就是定慧,成就自己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禪定。如此的有了功夫,所以能「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圓滿的教化眾生。了達:是覺而不迷。神通:我們已經說過,這利益他人的力量,善巧方便,通達無礙。這就是「文殊師利勇猛智」了,自利利他,如同文殊之智、普賢之行,將自己所修學的一切善根,回向眾生、回向菩提、回向法界,常隨佛學、常隨文殊、普賢諸大菩薩來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讚,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這句偈誦,是屬於結語,也是結歸回向。首先說出菩薩行願不可思議,是「三世諸佛所稱讚」的,也就是三世諸佛如來都如是讚嘆。「如是最勝諸大願」,指的就是修十大願,那是功德無量,最為殊勝的。「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我們現在把功德回向,所有的功德不據為己有,全部回向給一切眾生,願十法界的眾生都往生極樂,這是「普賢殊勝行」。
八、結語:
十大願王的偈頌,講到此地先告一段落,前面長行文的意思,已經說圓滿。以下是顯經勝德,特別讚歎這一部經那種殊勝的功德,那就留待下一回再說。
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換句話說,每一個人都是佛,但我們的生活過得不快樂,有些朋友修行很久了,甚至於身體還是虛弱、精神不能振作,病根就是妄想、執著。妄想執著去掉,就恢復智慧,恢復健康,自性中本具有無量的功德、無量的德能,只要去除『五蘊假身』的順逆情緒,那所有的德能統統都恢復了。所以如何安住在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這實在是當今最重要的課題。能「安住無量諸行中」,是要照顧好自己的『身口意』業,方能成就了自己的功德;同時,「了達一切神通力」,自能在為人處事、以及教化眾生的工作中,順順利利。所以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這就是我們的願望,我們要同文殊之智、同普賢之行,將自己所修學的一切善根,迴向眾生、迴向菩提,為得普賢殊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