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清淨經第二章

發布日期 : 2013-12-26 23:22:10

清淨經第二章

夫道者:

有清有濁。有動有靜。

天清地濁,天動地靜。

男清女濁,男動女靜。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 宇宙人生的真相,從佛教的「心經」來說,有「如如不動」的「佛性」,以及「緣生緣滅」的「現象」,交織而成。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為宇宙大地間存在著太多太多的「因緣」,產生各各千差萬別的「果」;而這一刻的「果」又是新一刻的「因」,招感更多的「色、受、想、行、識」的「緣」……如此的緣生緣滅,這就是諸法空相,而其源頭的「動能」,來自於大自然,宇宙萬物共同「一法身」,這就是「佛性」。認識這「不變」(如如不動的佛性),而能隨順眾生的需要,服務社會,利益有情,這就稱為「不變隨緣」;而所有的造作,拿捏得恰到好處,卻又能及時的給予他人解決困難,讓人離苦得到究竟的快樂,這就是「隨緣不變」,也才叫「修行」。

 舉如「電」,亙古以來就存在,去又是「無形」、「無相」。我們小時常聽大人說,做壞事會被雷公、雷母「劈死」,對這看不到形象的「電」,心存恐懼。這「電」的能源隨然常在,未曾消失,未來還是一定存在的,所以是「如如不動」。但是愛迪生發明電燈,則是在公元一八八零年的一百多年前而已。而如今,我們可以利用電力來照明、空調……甚至於取得電力這能源,也從水力、火力、石油到核子動力。「電」就是電,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懂得利用它,他可以是照明的電燈、藝術的檯燈、也可以是提供冷暖氣……到手機,方便無極。同時,一如修行,要能覺知自己的佛性,可以是念佛、可以參禪、修密……總之要能找到自己的佛性,隨著因緣的經營不同,功用就讓您自由自在去運用了。

 而這一切,要認識這無形,卻能生育天地的「大道」;體會這看似無情,卻能永恆的運行日月的「大道」,談何容易?但這能「長養萬物」的宇宙真相,又是跟我們同一鼻孔出氣,怎能不認識它了結它呢?所以它雖是大道「無名」,但我們可以先從與我們生活有密切關係的「現象界」來認識。

 「現象界」是相對的,所以「有清有濁」。「有清有濁」的清、與濁,是相對的名詞,屬於緣起。分別,不要落入「對待」,目的是讓我們清楚的從不同面向,相輔相成的「了知」事務的真相。清、濁是一,清是從空虛、純潔的這面向來看;濁,是從相對污濁、不淨的另一面來說。底下幾句,同樣的意思,動,是從移動、作為來說;靜,是寂然、安止的層面來說。「降本流末,而生萬物」的降本,指的是道的作用;流末,指的是各事物的表象了。

「夫道者」,是老子為我們解釋,「大道」是包羅萬象的,無微不至,無所不包。包容的有純潔的,也有渾濁的;舉手投足,一如宇宙的現象,有動的,也有靜的。「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在我們世俗人的眼光,這「能量」是「看不到、聽不到、摩不著」的。但是,這能量讓「日月運行,生育「天地」,我們所看到的是「天清地濁,天動地靜」。天能週行不息,展開春夏秋冬;地能載物不辭,長養萬物。個人是宇宙的縮影,有男有女,這是「男清女濁,男動女靜」之因緣所致。男秉乾道,為清、為動;女秉坤道,為靜、為濁。一切動靜、清濁的根源,都是「大道」分賦而來。而在現象界中,陰陽自然相感,這是緣起,也是「混成」的真理,「無情」、「無形」自然而然的,生出天地間的萬物。

「大道」一動,有了天覆地載、陰陽動靜之作用。我們有情眾生,也得以「天生地養」,滋養生息。以基督、天主教來說,「降本」說的是上帝,依照自己的形象造人,也造萬物。「流末」以佛門來說,說的正是「因緣生、因緣滅」,所建構出來的人文環境、社會環境之萬事萬物。芸芸眾生執我,對這些「流末」之果,「貪嗔癡」不已,相對的起慢、起疑,經常為「情」所苦;被「知見」所層層纏縛,無法出離,也就輪迴六道。金剛經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何必看不開呢?

有一位禪師做了一個夢,夢見他正坐在一條小溪轉折邊的石頭上,溪中有一片閃閃發光樹葉,隨著水波,正面向他的正前方流了過來,他正在猶疑,是檢起它?還是……。這時,這片閃閃發光的樹葉,很清楚的衝向他,接著隨著轉彎的溪水,從他的身旁靜靜的流過。這位禪師告訴我,當這一幕夢境出現,他忽然有個感慨,要來的,擋也擋不住,不必「做意」;該走的,就任令它流走。

我們的心覺知,「降本流末」的這些事事物物,有「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等等現象,各有因緣,何必「做意」?何必計較那短暫、有為的「功名利祿」,應將心意識好好收攝,還歸清靜的「道體」,生命才會自在。

而這些相對待的,看來雖然複雜。他本身是一個體,開展出去那是:「一即多」;回過頭來,則是:「多即一」。因此,老子說: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清者濁之源」的源,是根本的源流。「動者靜之基」的基,是根基。「天地悉皆歸」的悉,是明悉;歸,是匯入為一體的意思。整句話的字面意思,是說這玄妙無邊的「大道」,一起作用,就有了清、濁,動、靜的對待。可是,我們剛剛說了,雖然有「分別」,那是從不同的面向、角度來看,其實是「一」,所以「分別」,是為了相輔相成。我們細心探討,輕、清的天,是重濁之地的起源。所謂:「一氣化三清」,從大宇宙到我們個人的身體,能生生不息,都是來自「一氣」的流動。「一氣」不來,馬上嗚呼哀哉。可見「地水火風」和合而成的色身,還是來之於「一氣」,因此,「清者濁之源」。同樣的,打坐參禪,調身、調心、調息,做這些「修養」,目的在入「定」,所以「動者靜之基」。

記得有一次,有個因緣拜訪了一位禪師。我提到道場的興建,一定讓師父有夠忙。禪師告訴我說,我並沒有忙著蓋道場,我只是隨興的「活動活動」而已。他老人家說,我們身體上的細胞是「活」的,不「活動活動」會不舒服。今天有緣,「隨興」做這工程,做得流汗好舒服。也因為有這些「事」好做,腦筋才會「空」,心才會「淨」,我聽了好感動。

的確的,「動者靜之基」,可是,有多少人能細心體會,這也是六祖能大師一再告訴我們,「定」不在「坐」的道理。

前一段我們說過「降本流末」,也就是「大道」一起作用,「因緣和合」,就現起人事環境的各種得失、喜樂等諸多現象。老子怕我們貪戀這些「財色名食睡」等枝微末節,失去回歸本體的「佛道」,這就是迷失。因此老子一再叮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隨緣」之後,「安住」在自己的佛性上,這就是「不變」,如此的回到清靜、無染的「涅槃」人生,這才是自在。

道的本體是「清淨」,屬於先天,這是「共同一法身」;清、濁,動、靜,皆是緣起的現象,屬後天。清者,顯而易見的,是指「氣」;濁者,就是「象」了。我們都知道,由「道」、或我們說的「理天」而生「氣天」,由氣而生「象天」。地之為物,我們知道是「微塵」中的電子,也就是「陰陽」的「相吸、相斥」所展現出來的一種「現象」而已。它的過程,老子說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衝氣以為和。」所以清,是濁的源頭。至於男清、女濁,那也是「共業」的問題,關鍵是現在的心境,您心是「清」,懂得放下,過清清淨靜的日子?還是喜歡攀緣?這裡跟人沒完沒了,那裡也要有「自己」的人,這就是包袱一堆,濁得不得了,那現在雖然是男人身,卻是標準的「女人」還不自知。所以佛門強調看破紅塵,就是要衝開「人事」的枷鎖,出離煩惱的家,出離知見的家。果能如此的常清、常靜,這時天地為家,光陰是過客,世界任我瀟瀟灑灑的悠遊自在,逍遙三界內、外。不拘於聲色,不囿於五行,整個虛空宇宙,三千大千世界都歸納到自己的本性,合而為「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