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金剛經第四講

發布日期 : 2015-01-08 21:16:49

金剛經第四講    

 

一、   前言:  

 

在第三講中談到,佛陀說修行:就如『他』平日一樣的「如是住」及「如是降伏其心」而已。而這些,身為出家人,都是在乞食、著衣、持缽、入城、洗足等,那樣自自然然的安住,那麼自然的「如是」降伏其心;而我們在家的居士,不管是工作、居家生活以及與人交往,也一樣是「如是住」及「如是降伏其心」而已。本經從這一品開始,我們可以看到佛陀很慈悲地教導我們,『修行』是在「過」日子當中,如何的在衣食住行,為人處事中,樣樣「離相無住」,『處處自在』的道理、原理、與方法。只要做到「般若無住」,同時又能「應無住,而生其心」,不取諸相、非相,則生實相,功夫自然得力,這是「大乘正宗」的功夫,所以昭明太子標為「大乘正宗分第三」。 

 

這一品的經文是:「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一)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須菩提問說,如果那些具備善根、福德、因緣的善男子、善女人,發心要追求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誓願,那麼要如何才能進入覺悟的境界?又如何能降伏自己的凡心,從而在日常生活中,以「覺悟」待人,以「覺悟」處事?佛陀的回答,也是針對這兩個問題而開示的。  

 

首先,先談一談菩薩摩訶薩。摩訶薩譯為大,所以菩薩摩訶薩,即是大菩薩。在「大般若經」四十七說,菩薩摩訶薩,於大有情眾中,定當為上首,故名摩訶薩。菩提薩埵,譯義為「覺有情」,「覺」即是證得「如來正覺」的有情。摩訶薩埵,譯義為「大有情」。修行一定要「放開心量」,要「打開心胸」學佛,發大願,修大行,斷大見,趣求大果,才有功夫。發大願,並不是但求一家溫飽,或是這個社會安和樂利而已,它是對六道眾生,一切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的菩提心。因此,必須真正打開心量,如地藏菩薩的誓願一般,「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世俗人都知道,量大福大,所以學佛成佛,必須『量大』,心包太虛、量週沙界,那福報,自然大。而佛度化的所有眾生,是盡虛空、遍法界,必須心量大,才能有成就,所以這「大道心」的有情,稱為摩訶薩埵。同時,心量廣大,就沒有分別、親疏等對待。例如觀音菩薩是「千處祈求千處現」,對眾生的救度,沒有親、疏;也沒有只限在人道,一切六道眾生,盡虛空遍法界,只要有感,他老人家就有應,這才是「大」。  

 

有時學佛者,稱為「菩薩」,這是指已經覺知,要學佛濟眾的人,但說菩薩摩訶薩,是指『地上』「果位」的菩薩而言,這就不能隨便稱呼了。這裡還要附帶說明,菩薩之所以名為菩薩,就在於攝受正法,修習般若波羅蜜,並發願廣度眾生,才能名為菩薩。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都不離正法,以正法性為本性,也稱為「佛性」。所以在修行發願上,菩薩除了是攝受正法的修行者之外,還要普為苦難的眾生,教化他們,使能「攝受正法」,離苦得樂,才稱「菩薩」,並不是說有了學生,也教他們一些『自以為是』的道理,就可以稱『菩薩』的。所以,「覺有情」有兩層含意:一方面指「攝受正法,修習般若波羅蜜」之『覺了』的大道心眾生;此外,還必須是「攝受正法,並以正法,教化苦難的眾生」才稱菩薩。一些以慈悲濟世的慈善家,只能稱為慈善家,不能稱為「菩薩」的道理在此。凡有生命活動的,有情識作用者,在生死輪迴中的,不論是天、人、鬼、畜、地獄,通通是有情。菩薩有高度的智慧,也是有「覺」分的有情,還「攝受正法」,教化苦難的眾生,所以稱「覺有情」。  

 

可見有些修行人,不能「攝受正法」,不修習般若波羅蜜,而只想發願,廣度眾生,那不管是佛門之內,還是之外,都是外道,這要分清楚。所以名為菩薩,必須在修學過程中,一方面要『上求佛道』,另一方面『下化眾生』,還要與時俱進,才有能力以當下的語言、文字、科技善巧度化眾生,才稱「無上」,這才是正等正覺。面對眾生的無邊苦痛,也唯有菩薩肯發大心,伸出垂救之手,給予援助、救度、教育,使每一位眾生,因時因地的獲得清涼法味。  

 

這段經文中只說「諸菩薩摩訶薩」,云何降伏其心,而未答覆應云何住呢?這大家要細細體會,剛剛說了,菩薩摩訶薩必須是『初地』「果位」以上的大菩薩,才可以稱「菩薩摩訶薩」;至於「因地」上的,只是名字菩薩,不再這段文章之內。所以入地的菩薩,以「無住」為住,所以,不說應如何住。「諸菩薩摩訶薩」是隨時隨地,都在上求與下化,千處祈求千處應,處處展現智慧與慈悲,因此除了上求與下化,沒有「云何住」的問題,這才是真正的「菩薩摩訶薩」,這是大家要先瞭解的。  

 

(二)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佛教認為所有的生命,有四生六道,四生指的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等四種生命結構與成長的方式;六道指的是天人、阿修羅、以及人道;加上畜生、地獄、餓鬼等六種生命存在的境界。這四生與六道的眾生,皆是有情生命,菩薩必須幫助他們得到解脫,才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所有四生與六道的眾生,可以分為三個類別:  

 

(一)、從眾生產生的方式,有四種:  

 

卵生:例如雞、鴨禽類,龜蛇類,以及古時候的恐龍等,產下無生命形體的蛋卵,之後經由孵化,由卵中孕育出生命的形體,孵化完成,最後啄殼而出。  

 

胎生:比如人類,和牛、馬、走獸等動物,主要是指生物學家所說的哺乳類動物,其生產的方式,主要是胚胎,在母體中,就已經孕育成形。在母體懷胎成長,但不離母體,一直到肢體完成,才離母體而生。  

 

溼生:如魚、蝦以及水中、空中靠濕氣而存在的生物等。先由母體生卵,離母體後,祗攝受一些水分及溫度,如藻類、蜉游生物等或者是空中的濕氣中的病毒,衍生出來的生命,比如細菌以及颱風前,有燈光就會發現的飛蛾等。只要有繁衍的環境條件,就會大量地進行繁殖。  

 

化生;天界的天神、阿修羅道的有情、以及鬼道的眾生,憑著生前的「業力」,習氣,出現各式各樣的生命現象,與人道不同,人類無法以肉眼看到其生活的空間。  

 

佛教將世界分為三界,即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色」,就是能夠被看到的並且有質礙的物質。這欲界,充滿了「六根追逐六塵」之慾望世界,這慾望有食、色之欲,安全感的慾望,愛的慾望,隸屬感的慾望以及「自我實現」的祈求。生存在欲界的眾生,包括欲界天人還有地獄、畜生、餓鬼諸有情,都是貪食而好色。雖然欲界的天人,只有「習氣」,沒有這些慾望的生活,但終究還是離不開「慾望」的貪求。  

 

色界在欲界之上,是離開了食、色等欲的眾生,雖具有物質,比如說有男女的區別,有消化的系統,但卻已無這些需求了。通過四禪,所得到的色界十八層天都是色界。其生命形式,是從欲界,到無色界的「過度」階段。  

 

無色界,又超出了色界,所生存的是一種既無欲,又無形色的生命,是由八定所得到的境界。其中包括四層天,叫做四無色天,即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主要是有精神生命的眾生,非常神妙,所以稱之為天神。但是,他們雖有福德,享受福報,也照樣是屬於沒有覺悟的眾生,所以照樣需要菩薩的救度。  

 

(二)、接著是從眾生自體的有無色法來說,也就是剛剛說的,以物質的有無來說,有二類:有色的,如欲界、與色界的眾生。無色的,是無色界眾生。關於無色界,有說是沒有麤色,細色是有的。有說:細色也沒有,僅有心識的活動。究竟為何,那必須入定之後,有了功夫,自證自悟。  

 

(三)、從眾生的有無心識來說,有三類:有想的,如人類及一般的天趣。無想的,這是外道無想定的果報,名無想天。這無想的眾生,有說:只是沒有麤顯的心識,微細的心識是有的。有的說:什麼心識也不起。非想非非想的,是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的眾生。根據佛經的說法,是有想的,但印度某些宗教師,以為到達非想非非想處,就是涅槃解脫了。所以,佛法中稱之為非想非非想,即是雖沒有麤想──非有想,但還有微細的想──非無想;還取著三界想,沒有真正的解脫。以上,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這一切,都稱為所有一切眾生。

 

 有情,是生死死生,生生不已的。一旦「本有」的生命結束,即轉為另一新生命──「後有」的創生。從一切有情新生,長育的形態來分別,已如前述四類,胎、卵、濕、化──四生。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都是蓮花化生。是基於自己的願力,加上佛菩薩的悲願,不須父母為緣,就能化生於蓮華中。看到的佛菩薩聖像,都是處在蓮華座上,這都是佛菩薩自己的願力化生。蓮花出於淤泥,而仍然清淨的,這也代表修行,要在日常生活中,出於淤泥,離了一切煩惱,而仍身心清淨,成為聖者。修念佛法門,基於自己的願力,而生淨土,所以也是化生於蓮花中的。  

 

極樂淨土中,不但身無老病死苦,連心上的貪瞋癡之煩惱也沒有。初生淨土的眾生,煩惱習氣當然未曾斷除;但由於環境的殊勝,雖有煩惱,而緣缺不生。黃金在淨土上,一如路上塵土,任您自由取給,還生什麼貪心?諸上善人,共聚一處,和樂融洽,那裏會起瞋心?正信正行,當然不會起邪見等癡心。起煩惱的因緣沒有了,當然不會有煩惱,所以身心都非常清淨。  

 

「覺有情」,即是讓一切有情的眾生覺悟。這一切有情眾生,指的是剛剛說的一切四生六道的生命。也就是說,菩薩的使命,要度化一切有情。發願做菩薩,就必須讓所有的有情生命,都得到解脫。所以地藏王菩薩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才是真菩薩。  

 

如何度?「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滅度,就是涅槃,或者叫做泥洹,即讓眾生滅掉了胎、卵、濕、化四生的習氣,而不起貪嗔癡之想,從而超越到極樂的涅槃境界。這就是菩薩的使命,因而早晚課上發四弘誓願,就是在鍛鍊那菩薩心力。所謂: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但是,菩薩讓無量無邊無數的眾生得滅度,和證得涅槃清淨之後,菩薩的心中,並沒有「我幫助一位眾生」的感覺,也沒有滅度煩惱眾生、讓眾生都證得涅槃的想法。沒有一個眾生因為我,而得到解脫和滅度,因為那是他們自己本有的本性,本來都應該做佛。如果沒有他們『本有』之「內因」的「覺知」在起作用,菩薩的本領再大,也是無法讓他們得到覺悟,而成佛的。更重要的一點,菩薩之所以能夠度人,就因為他有覺悟之心,比別人早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和宇宙的規律,去掉了無名和糊塗。而這「無明」最大的表現,就是懷有四相,以致於心有牽掛。四相就是四種形相,也就是四種生命的「四種偏執」:我、人、眾生、壽者。

 

首先先討論「涅槃」的意義。「涅槃」是無為法,可以說是契「入」聖性,也就是進入了涅槃。佛法說涅槃,有二:(一)、有餘涅槃:是指通達一切法的寂滅性,如此離煩惱,得到內心的解脫,即是有餘涅槃。但是,由前生惑業所感的果報身還在,因此從身體而來的病痛,還是未能解除。所以看到阿羅漢,仍然有饑寒老病的身苦。(二)、無餘涅槃:修行進入無量無邊的法性,知道宇宙萬物,原來是一個自己,不再有物我、自他、身心的分別、掛礙,這樣就名為無餘涅槃。  

 

瞭解此,菩薩發願度眾,就是要使每一位眾生,都獲得無餘涅槃,達到究竟解脫,所以本經說:「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學佛發菩提心,就必須具有廣大的心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但不是為自己一人,也不只為了自己的親友這些人,甚或不只為了某一類眾生,而是以一切眾生為救拔的對象。同時,這份菩提心是徹底的。眾生的苦痛無邊,所以菩薩以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襟懷,以解除眾生的痛苦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