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略說第十三講
一、前言:
我們在上一講中說到,阿難想要「發妙明心,開我道眼」,也就是知道要捨妄求真,真正成佛;而如來答應為阿難,建大法幢,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其實,若就眾生而說,要指出那「妙微密性」的純真、無妄之心,那是不可能。所謂純真之心,清淨本然,那是體性,未涉「事、用」之時,並無眾生之相,所以根本沒有名字。但是,佛為了教化眾生,當然只得將「依惑造業,依業受報……的眾生,」隨順眾生之妄想分別執著,善巧方便的以「妄」顯「真」。這裡所顯之真,即是八識精明之體,也就是還沒落入「心意識」的「真心」,也就是佛在前跟阿難說的「識精元明」。識精,本是妙明真體,因最初一念,無明妄動,這不生不滅的「真心」,與「六根」面對「六塵」一『受』,「心意識」的生滅,立刻開展,經第七識之執我結合,成阿賴耶識。可見「識精」,即是眾生認識外境之根,未『受』之前處染不染,隨緣不變。而眾生在日用之中卻迷不自覺。故佛向阿難指出,捨識心,用此根性;明白了這處染不染,隨緣不變的元明「識精」,這才是體悟淨明心,得清淨眼。
二、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將誰見?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首先,這句「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依照中文的解釋,是「見光明拳」,不要再落入意識的思維,當下「汝先答我」,這是世尊的苦心,要訓練阿難用「識精元明」的真心作答。「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將誰見?」連續三個問題。一問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二問云何成拳?三問汝將誰見?這三問看起來好像三個問題,其實目的只在要阿難參究,見者是誰?這是禪門常有的參究方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現在我們看到宗門的看話頭,即源於此。「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這句,所謂閻浮檀,中文的意思是勝金。我們知道須彌山南面有洲,多長檀樹,而檀樹的果汁一入水,水中的沙石,立刻成金。傳說中此金一粒,置放在普通的金子中,所有的金子都黯然失色。又有傳說,只要拿此「閻浮檀」的金子方寸,放置在暗室中,立刻照曜如晝,應該就是所謂的「夜明珠」。更何況「由佛全體,閻浮檀金」來看,整個佛身,金色如此,當然赩如寶山。所以佛的「光明拳」,那是佛身猶如一座寶山,加上「清淨」所生,沒有欲愛的雜染、扭曲,以致於光明無量。接著這句「我實眼觀」,是針對「汝將誰見?」相信佛聽了,一定很失望。要「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的阿難,佛講了半天,本以為阿難稍有悟見是心,如今還是「我實眼觀」。各位想一想,阿難於「識」,雖知是妄,但對於「見」,仍是不自覺的落在意識中,誤認屬眼。殊不知,眼根乃是色法,為眼識所依,是「見性」所託,但是「能見」這件事並不是眼阿!因此「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這一答,都是落在意識,仍然沒有找到「識精元明」的真心。
三、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同也否?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所成見。例如來手所成拳,事義相類。
世尊看見阿難仍然認為眼為見,想一想,我們修觀音法門很久,我們也常說:「反聞聞自性」,但還是一入耳根,立即落入『耳識』之中。平常眼有形,我們易於看破;但是識心無形,很難放下。其實眼有限,只能看到眼前,不能見到後頭,而識心則前後左右,皆能遍緣;不過眼也有礙,遇到質礙的「隔開」,就形成障礙,例如牆壁為障,牆壁之內的東西可見,牆壁之外的東西就看不見,不若識心,遠隔千山,只要能想,皆能緣到。因此,我們一般眾生,很容易認「識」為心,以致於迷卻本有的真心。現在阿難示現給我們,認眼為見,迷卻眼中見性;認耳為聽,迷卻耳中之聞性。
佛很有智慧,為了要告訴我們這些道理,於是說:「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我現今不與汝談玄說妙,「實言告汝」這句是但就現前的真實事,以每個人都具有智慧善根,以喻明的方式,來開導您「悟入」這見性、聞性…。
佛開始要以「譬喻」的方式來引導阿難,首先問阿難說:「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同也否?」也就是先以無手則無拳,與無眼就無見,這樣來比喻,讓阿難來思維。假定沒有這隻手,自然沒有這拳頭;同樣的,您假定沒有眼,就不能見,這種以您的手來與我的手做比較,您覺得相同媽?這個問題,初看似同,但以悟見來說實異。我們看阿難如何回答。
「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所成見。例如來手所成拳,事義相類。」阿難說「唯然」,簡單的說是對的,阿難已經同意如來的第一個比喻。既無我眼,不成我見,這「事義相類」,是就事上來說,就義理上來說,都相同的。其實我們一般凡情的見解,皆是如此,很多人都是如此的迷迷糊糊的。以我們的眼根所成見,無眼則無見,這道理還不簡單,但其中卻是大有問題。
四、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所以者何?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惟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的確的,如無手,無則拳相,畢竟以手外無拳。但是,無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瞎子」,眼球雖壞,但是見性可還在阿!所以「佛告阿難!」您說相同,也就是文言文說的:「汝言相類」,但是其「義不然」,從義理上來探討,是不對的。何以故?佛陀在這裡就說得很清楚,「如無手人,拳畢竟滅」,沒有手,當然不能握成拳;可是「彼無眼者,非見全無?」也就是說,盲人雖盲,但是仍然可以看到阿。
「所以者何?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惟見黑暗,更無他矚。」這句為什麼?各位要仔細看。「汝試於途,詢問盲人」假若不信,您可以在路上,試著詢問盲眼人,就可知道。您可以問他們:「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對答,他們會告訴您:「我今眼前,惟見黑暗,更無他矚。」也就是盲胞會告訴我們,他們獨獨的看見黑暗,除了黑暗之外,「更無他物矚」的矚,即看,也就是除了黑暗之外,沒有別的。
底下這句:「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我們六根,面對六塵,而有六識。明、暗,是意識之覺知,既有能見明暗之覺知,這即是見性。眼是根,這見性未施,從這道理來說,也就是「以是義觀」,就知道底下的意思了。「前塵自暗」的前塵,指的是眼前的塵境是暗的。眼根所對,有明、暗二塵,所以從這道理,也就是以「是義」觀,盲人矚暗,這矚暗,也是覺知,可見能見之體,跟明眼人見到光,同樣是相同的見性之體阿,所以世尊說有何虧損呢?可見阿難剛剛回答說「相類」,這是錯的。
五、阿難言:諸盲眼前,惟睹見也黑暗,云何成見?佛告阿難:諸盲無眼,惟睹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較量,曾無有異。
佛這樣說,阿難有點不服,所以「阿難言:諸盲眼前,惟睹見也黑暗,云何成見?」也就是置疑的說,諸盲眼前,本來就是一無所見,這樣「惟睹見也黑暗」也就是惟獨看見的是黑暗,這怎能說「見」?我們一般人真的是「無明」,自以為一黑暗,看不見東西,就是無見,殊不知其見性根本沒有消失。例如我們上電影院一進去,黑壓壓的,但坐了幾分鐘,旁邊的座位、人慢慢又看得見,這見性不因為明暗而有區別,怎能因為一無所見,便認為是云何成見?
佛陀很慈悲,接著又問阿難:「諸盲無眼,惟睹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這是從「黑」的角度來譬喻。他問盲人與有眼人,同時處於暗室,這二種黑暗有別?還是無有分別?阿難說「如是」,還尊敬的叫世尊說:「二黑較量,曾無有異」。盲人見暗,與有眼見暗,在心意識上的覺知都是「黑」可見,能見明相的見性,都未曾消失過。最近醫學發達,有些盲人經過手術後,重見天日,這就證明「見性」並不會隨著眼球組織之好壞,而有區別。
六、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這時,「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也就是聽罷如來的說法之後,阿難「心開意解」,非常感動,「重復悲淚」,又悲泣起來;同時,伏地禮拜如來,合掌長跪,表達他的感恩,並對如來說出下面的話語。「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阿難說,自從我發心追隨如來出家以來,秉持了佛的威德神明,常隨左右,因此常常自己這樣想,不須我自己艱苦修行,以如來是我的親哥哥,加上我的常隨左右,佛的威神就會惠賜我,讓我獲至無上正持正定正覺的智慧。殊不知我的身心,與佛的身心,本來就是各自獨立,不可以相互代替,以致於反而失卻了我的真實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也就是說現在,我身雖然已經披著袈裟出家了,但是我的心,卻沒有真正進入佛的聖道,這就像兒子捨棄了父現留給我們無窮無盡的財富,自己不知珍惜,反而向外各地乞討一樣的窮小子。「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我雖然常隨在佛陀左右,對於佛陀的教誨從不漏失,縱然博學多聞,但是不自己行持,腳踏實地的修習佛法,那就與愚昧無知,與無緣聽經聞法的人一樣。一如只聽別人說吃飯,自己不吃,終不能飽一樣。「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所以阿難在這裡又叫世尊,說「我等今者。二障所纏。」像我這樣的修行人一定很多,無始來一直被世間的煩惱、和認知之意識,阻礙與糾纏著。「良由不知寂常心性。」究其原因,實在是不知道「寂常心性」是在哪裡?如何把握?以常住真心。「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這句話我們已經說過,也就是祈願如來,垂憐我們這一群有心修行的人,那種頑劣無知,為我們指示妙覺圓明之心,開示我們能觀真妄,以及能抉擇分明的道眼。
七、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佛告阿難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將誰見。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前面說了,如來從面門上放光,是表示破「妄想心」,因為我們眾生,愛面子,以致於身口造作,都是落在「妄想、分別」的五蘊識心。現在說世尊從胸間卍字上放光,這又是顯示『真心』。卐字,是東西方古人佛家信仰的標誌。遠在佛教產生、並傳入中國之前,卍字元已出現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中國古老的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上。同時卍字元也出現在中國漢代通行的五銖錢幣上。到了佛教傳入中國後,鳩摩羅什、唐代高僧玄奘都將卐翻譯為「德」。而北魏菩提流支在《十地經論》中,譯為「萬」字,一直到中國唐代武則天,將卐定音為「萬」,義為「吉祥萬德之所集」。所以湧現出無量寶光,代表的「妄想、分別」的五蘊識心破了之後,『真心』現前。「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意思是說從世尊的胸卍字,這『真心』放光晃耀,有百千種顏色,不只照耀此娑婆世界,同時還周遍十方微塵普佛世界。這寶光在同一個時期內,又遍滿十方所有諸佛寶剎,諸如來頂上,然後再從十方,迴旋至阿難及諸大眾頂上。可見從胸卍字,湧出寶光,是表示根本正智,能圓照法界。遍灌十方,諸如來頂,是表示上齊諸佛,再次的旋至阿難及諸大眾,表示下化眾生,這根本正智,性淨明體,是眾生和佛都具有,沒有欠缺的,只是眾生愛面子,找各種理由欺騙自己,理由化自己,以致於根本智不能放光。
這時「佛告阿難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簡單的說,佛告訴阿難,也是對我們說:「吾今為你建一大法幢」,這法幢指的是現在所說的「大佛頂首楞嚴王經」,可以摧伏邪妄。目的要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的「獲妙」二字,再連貫下句,即是表示獲妙淨明心。而「妙微密性」,即是指識精元明,人人本具,但因太微太密,所以不能自覺,所以禪門常告訴我們:『日用而不自知』。因此性淨明心,即是我們本具的清淨圓明真心,本覺正智,個個本有。奈何妄識障蔽,不能發現,因此佛在這裡慈悲的指示我們,才能明白。
八、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將誰見。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不。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義相類。
阿難!佛再問:「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將誰見。」也就是說你現在先答復人,你見我之光明拳,為何有光明?又怎樣能成拳?你是用什麼來看見的?阿難說:「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阿難說是從佛的全身來看,好像閻浮檀。所謂閻浮檀,是梵語,譯為勝金,經典記載,須彌山南面有洲,多此檀樹,果汁入水,沙石成金,此金一粒,置常金中,悉皆失色。同時,如將此勝金取一方寸,放在暗室,其光照耀如白晝,故喻佛身金光如檀樹,而且其焰如寶山。阿難又說了,佛身清淨,這絕非愛欲所生,故有光明。而我阿難現在是用眼觀見,又世尊屈五輪指,示我等及大眾,所以有拳相。各位要留意,如來一追問,見者是誰?要阿難悟見法性,能見性成佛。可是阿難仍然囿於識,雖知是妄,但於見,仍認為是屬眼,不知眼根,乃是色法,為眼識所依,為見性所托,所以我們一定要瞭解,『能見』並不是專門靠眼而已。
「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也就是佛告訴阿難:「我現今老老實實告訴你,也就是在告訴我們大家,談到『法』,如果不明白的時候,就要用譬喻。尤其,對於一切有智慧的人,更需要用譬喻,才容易證得到開悟。「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不。」好像,我現在的拳頭,若是無有我手就不能成拳。如果沒有大家用以眼睛為主要的視覺神經來觀察,也不能成見。所以現在用我們的眼根之見來,來比喻我之拳相,這道理是否相同呢?「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義相類。」阿難立刻同意的說:「世尊,這是對的。既然沒有我的眼睛,便不能成見,所以以我的眼根所成的『見』,來比喻如來的手所握成的拳,就事相,就義理,這比喻是相同的類比的。」可見,阿難仍然是以凡夫的識心,用類比推理的見解,來思維,還不明白『見』這不單單屬眼之理。
九、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所以者何。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阿難言。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見。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校量。曾無有異。
「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這些句子都很淺顯,所以不用特別解釋。簡單的說,佛告訴阿難:「你說這是可以類比的,也就是相同,但義理不是這樣的。為什麼呢?因為無手之人,當然沒有有因緣可以成拳,但無眼珠之人,並不是能見之體全無。為什麼呢?佛接著說:「所以者何。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這是什麼緣故呢?如若不信,我們可以試試在路途中,詢問盲眼的人:「你看見什麼?」那些盲人,必定是回答說:「我現在眼前,只見黑暗,除暗之外,便無其他的物可見。」用這些道理來推測、觀察,就知道眼前塵境,自有一番暗塵,而這暗塵,盲人也能看見,所以證明能見之體性,是沒有虧損的。目前這種情形由於科學的進步,大家知道瞎子,有全盲以及弱視等區別,可見佛陀在兩千五白年前,就很清楚的告訴我們,「拳」是要有手臂,那是必要條件;而『見』,是整個身心面對外塵的覺知,「眼」只是其中的因緣之一,當然不能說相同。「阿難言。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見。」阿難說了,那些盲人眼前,一無所見,只是見外塵之境是「暗境」,那又怎能說能「見」呢?「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見,明,有光,所以看得清楚,就是能見;見,暗只是沒有光,所以看得的境是黑暗,阿難還不清楚,所以認為不能叫做能見。這時,佛再問阿難說,那些盲人沒有眼睛,故而只能看見黑暗,但如果和有眼睛的人,同處在暗室裏,一樣是黑暗的,但是您告訴我,有眼人看見黑暗時,這二種黑境,是否有分別呢?阿難立即說:「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校量。曾無有異。」是的,世尊,這些處在黑暗中的人,雖有眼睛,也只能看見黑暗,和那些沒有眼睛的盲人,只能見暗,這兩種黑暗,應該是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可見,所謂見性,顯然了知自有離塵之體,全不因塵而見,所以是明來見明,暗來見暗,明暗雖不同,但見性,卻是無阻礙的。
七、結語:
我們人是活在世間的有情眾生,所謂「世間」的世,指的是時間,例如過去世、現在世與未來世;間,指的空間,例如台灣、中國、美國。不同的空間有不同的氣候、人文,這大家容易感覺得出來;可是時間的變化,這一刻,又已經成為過去世,接著又面對未來世,這過程都是瞬間、瞬間而已。這一念之前的「識精元明」,起這一念,立刻經過我們的感官之作用,成為「意識」,以致於我們經常將「意識」當作「心」,並順著這「意識」,左右我們的身體之感官神經系統、神經系統的作用,這就是『錯用心』,而有許多迷迷糊糊的「口」的造作,以及衍生而出的行為。使我們錯將「意識」當作『真心』,也習慣順著「意識」的感覺走,以致於「感情用事」,這就是「錯用心」;卻不能如實的了知能起這一念的識精,本是元明的佛性。今天佛陀為我們解說這道理,還以譬喻來說明「感官」與「佛性」,我們聽了,怎不會一如阿難般的「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以最虔誠的心,表達對「慧命」父母的重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