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略說第十二講
一、 前言:
我們上一講談到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想到我們從小到現在,都是錯用「心意識」這妄本,以致於一事無成;而佛也說過,目前有些修行者,雖成九次第定,但『滅盡定』要成就,那真是鳳毛麟角。我們也知道,假若能「超越」了六識,也就是不落入「掩耳鼻舌身意」的「順、逆受」,而得無心定;更要進一步的兼滅七識,就才是滅盡定。在滅盡定中,能令染末那識所相應之受、想,伏住而不行,名滅受想定。既得此定,於小乘法中,已為漏盡。但,「不得漏盡成阿羅漢」,也就是還未成就阿羅漢的果位。
我們舉了《法華經》上所說的:「汝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可見「涅槃」既非真涅槃,那能名真漏盡。因此,依識心修,縱成九次第定,超出三界了,但「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也就是執此生死、妄想,等第六識,誤為真實的常住真心,以致於不能『百尺竿頭,更上一步』,而枉受輪迴,還不自知,這是何等可惜可憾。因此,佛陀說「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也因此我們修行不要說得聖果,還在迷惑顛倒;一如阿難至今,雖得多聞第一,但不能成就聖果羅漢,我們看了感觸很多,更是慚愧。好了,我們繼續看下去:
二、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身雖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阿難聞已,重復悲淚!」這是形容聽了佛開示說:「錯用心意識」,當時阿難心情的寫照;想到自己多年的修行,竟然是錯用心,那真是情何以堪,所以一次又一次的重復悲淚。因而「五體投地」,並「長跪合掌」,而恭敬的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這句話,是人之常情,我自己剛開始學佛,就想佛菩薩很靈,只要我求他們,他們就會滿我的願,「所求必應」。阿難想,恃佛威神,無勞我修,佛陀自然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身雖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卻沒想到彼此的身心,是無法「替代」的,本來就是不可相代替。我們有一句俗話:「父子登山,各自努力」,因為親如「父子」,也不能替代我來做。以致於今天「身雖出家,心不入道」,因為我是真的迷失了我的本心。淨土宗說修行要到:「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今,我們是「意顛倒」了。本心,即是本有的真心,從無始來,能吃、能喝、能睡,能想、能受……可是卻落在「色受想行識」的「順、逆受」中,迷不自覺,非失似失的。所以身雖出家,心不入道。談到這裡,我們知道出家有三:一是出「世俗家」,割恩斷愛,依止佛門,這很不容易,卻是很多人以為這就叫做「出家」。二是出「煩惱家」,斷盡諸惑,離開了「無明」,不再起惑造業,一心清淨。三是出「三界家」,即「證得」無漏道,不受輪迴。阿難但「出」第一種家,所以心不入道。他現在清楚了,所以他自比「譬如窮子,捨父逃逝。」譬如窮子,捨父逃逝,是出自「法華經」:阿難迷真,自喻法華經上的窮子,遺失了本有家珍,背覺合塵,如捨父逃逝一樣。在這裡,父,喻本覺;子,喻妄想,從真起妄,背覺合塵,故如捨父逃逝般的。由是起惑造業,因而隨業受報,輪轉諸趣,備受痛苦,所以這裡他瞭解之後,悲悔不已。佛陀的了不起就在於此,他反對波羅門教之「祭祀萬能」,就是站在佛菩薩雖然慈悲,但身心本不相代;如果我們但以求佛,就其他佛菩薩給我們「三昧」,這是「顛倒」,也就是失我本心。其結果當然是,身雖出家,心不入道。我們學佛,不老實自修者,這裡已有答案了。
接著,阿難感慨的說:「今日乃知」,「雖有多聞」,也就是說佛教的經論聽了再多,「若不修行」,如果這些佛陀的教法,不能落實在生活當中,「與不聞等」,那跟那些沒有聽經聞法的人,也沒有兩樣阿!就好像「如人說食,終不能飽」;我們口中說吃了多少美食,沒有吃到肚子裡,肚中終不能飽。同樣的,雖有多聞,不肯從聞起修,透過聞、思、修,三慧並進,那徒聞無益。所以當代的證嚴法師常說:「說得一丈,不如行一尺」,這有深意。只聽說吃什麼藥,可以致什麼病,但沒有真正去吃,病,終究是不能痊癒的。孔老夫子有一句名言:「知而不能行,不是真知」,本師釋迦牟尼佛,更要求我們「解行並重」,道理是一樣的,大家在這裡要好好想一想。
三、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阿難接著請教世尊說:「我等今者,二障所纏。」二障:我們說過是「煩惱障」與「所知障」。所謂煩惱障,又名事障,這是屬於因「我執」所引起的「造作」,簡單的說以「自我」中心,而有分別、俱生、麤、細等障礙。麤,指的是作意分別的惑業,例如身見、邊見;細,乃是任運俱生的惑業,如貪、瞋等心。這些都是昏、煩之法,會惱亂我們的身心。這些煩心的「事」,有生有滅,屬於生死輪迴,能障涅槃,所以稱為煩惱障。第二種是所知障,透過感觀的認知,會障所證得的法空之理,又名理障。屬「法執」所起的「造作」,亦有分別、俱生、麤、細的差異。麤,乃心外取境,以感官分別心外實有,有所希取、或憎惡;細,乃自生法愛,任運而生愛、憎,加以執著,不能捨離,以致於無法達修證性空。所知,本不是障,被障障所知之智境;礙正知見,即障菩提,故名所知障。這些相當重要,在《圓覺經》上說:「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二乘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則入如來大圓覺海。」
這二障,根據天臺宗的分析,煩惱障即界內之見、思。見乃分別所起惑,思乃任運所起惑。所知障,即界外塵沙、無明。塵沙指的是外境的事事物物,不達唯心,見境生心,遇事生執;無明指的是於所修證,不達性空,隨分起愛、憎。阿難,我們已經知道他老人家當時是證得初果,但破我執分別,因而我執之俱生、麤、細等障礙仍在,也就是尚為煩惱障所纏;當然,所知障也全未解脫,所以在這裡說:「我等今者,二障所纏。」
底下這句:「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是點出會二障所纏的「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的良,誠然的意思;「寂常心性」的寂,不動搖;常,無生滅。心性二字,若單用心、性中之一字,都代表著體、用雙兼,若把心性當作二字,則體用當分。以了知謂之心,以能「了知之心」,伴起、獨起等生生不息之「識」,面對紅塵外境,這不變的能量,謂之性。整句「良由不知寂常心性」,誠然是由於迷此真心實性,以致於認彼妄識,而為二障所纏。可見,阿難已覺妄識,搖動「真心」,以致於心性不寂,生滅無常。
「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這句,是阿難責己不知寂常心性,如今希望能捨妄求真,而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這整句看來,與先前阿難冀求真際所詣的味道,迥然不同。先前仍認識為心,但責己不知真處;今聞妄識無體,乃責己不知真心。惟願如來,哀愍窮露。「哀愍窮露」的窮,指的是無有法財,沒有智慧曰窮。露,無所棲藏,我們常說「餐風飲露」,意思是貧窮孤露,無有華屋,可以安身立命。「發妙明心」,經指導後發現自己內心本有的「妙明心」。「妙明心」,即本妙元明之心。這樣說,大家還是似懂非懂,我們再說明一下。妙是寂義,明是照義,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境界就有「味道」。再進一步說,雲棲大師說過:「寂湛常恆,靈明洞徹」,這「寂湛常恆」即是「妙」;「靈明洞徹」則是「明」,這樣大家應該懂了。此「妙明」心,雖是眾生本有,但因「色受想行識」的障礙,以致於迷不自知,故阿難祈求如來為眾生啟發之,才能「開我道眼」。「開我道眼」這句,即是祈求如來,為我們開啟見道之眼。「見道之眼」,大家不要又落入表象,它不是浮塵眼根,簡單的說即是智眼、心眼,這大家要知道。
四、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告阿難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之「卍字」,大家很熟,讀做「萬字」。根據佛光大辭典的註解,「卍字」的梵語 是vatsalak ana。又作万字、萬字。音譯是室利靺蹉洛剎曩。意譯作吉祥海雲、吉祥喜旋。為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一。這是顯現於佛及十地菩薩胸臆等處之德相。長阿含卷一大本經、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六、大般若經卷三八一等,均記載佛之胸前、手足、腰間等處有卍字。於今印度阿摩羅婆提,出土之佛足石,亦刻有數個卍字。佛光大辭典說,卍之形原是古代印度表示吉祥之標誌。除印度外,波斯、希臘均有此類符號,通常被視為太陽、電光、火、流水等之象徵。在古代印度,佛教、婆羅門教、耆那教均使用之。最早時,古印度人認為此一符號乃存於梵天、毘濕笯等神胸部之旋毛,而普遍視之為吉祥、清淨、圓滿之標相。在佛教,卍字為佛及十地菩薩胸前之吉祥相,其後漸成為代表佛教之標誌。卍字之漢譯,古來有數說,鳩摩羅什、玄奘等諸師譯為「德」字,菩提流支則譯為「萬」字,表示功德圓滿之意。另於宋高僧傳卷三則謂,卍字譯為「萬」並非取其意譯,而係準其音。然卍字之音,初時不入經傳,至武則天長壽二年,公元693年,始制定此字讀為「萬」,而謂其乃「吉祥萬德之所集」。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如來佛,從胸前的卍字,湧出寶光,意味著這部經的開講,那是「吉祥萬德」之所在。例如我們開講這部經很不可思議,這部經一開講的第一天,佛桌上的蘭花,突然冒出守歲蘭的花朵,現在還是七月天,卻長出臘月三十的「守歲蘭」,這不得不讓人讚嘆這部經,是「吉祥萬德」。佛先前放光,表破妄之相;現今再從胸前的卍字,湧出寶光,這是談顯真之吉祥萬德。卍字,表無漏性德;我們能「破妄」,再「顯真」,必受安樂,達到無漏。
「其光晃昱,有百千色」的光,表的是無漏的智慧,所以說是「寶光」。這無漏的智慧從胸卍字湧出,表人人本具的根本正智,是從如如理體中,自然的顯露出來。至於其作用,則是「有百千色」,恆順「各類」眾生,無不自在。所謂「體含萬德,用遍恆沙。」因此這寶光使:「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這無漏的智慧「寶光」,圓照法界,從十方微塵到所有普佛世界等無邊剎土,自、他不隔,一體融入;於「一時周遍」之後,還「遍灌十方」。這時,所有寶剎,上齊「諸如來頂」,也就是所有「十方微塵」,都與諸佛一樣,佛光普照。而這「佛光」,旋至阿難,及諸大眾;也就是這佛光照耀著阿難以及諸大眾。這『寶光』的次第,也就是暗示著我們,「上」與「佛道」齊,更要下化眾生;所以也顯示此『寶光』,生佛一如,無所欠闕,我們讀佛經,就必須有此認識。
接著,佛「告阿難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也就是為了阿難以及我們這些愚癡的大眾,佛要為我們「建大法幢」,以獲得「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首先,我們先看「建大法幢」的幢,它,表摧邪立正的標誌。根據丁福保先生的「佛學大辭典」之註解,法幢是一種譬喻,表示妙法高聳,如幢之上出,故曰法幢。又如猛將之建幢旗,來譬喻佛菩薩的說法,能降伏魔軍。例如無量壽經上說:「建法幢,震法雷」都是這個意思。事實上,古代媒體不發達,寺院有講經或是重大的法會活動,就會豎上布幔或大旗子,來昭告鄰近的民眾,這布幔、旗子,就叫做『幢』。大法幢,表示這布幔或旗子很「大」,也就是宣講大佛頂首楞嚴王,是特別殊勝的法門,因為正如前面說過,「首楞嚴王」可以摧伏邪妄,建立正因,這是因大、義大、行大、果大。而這法門可以讓一切十方有情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這獲妙二字,雙貫下二句,首先是獲妙「微密性」,以及獲妙「淨明心」。性,很好寫,但很難以用言語形容,所以這裡用微密,意思是幽微秘密;簡單的說,不是秘密不能說,而是很難體會。前面佛說過「識精元明」之體,人人本具,雖終日行,而不自覺,但也非指示而莫能曉,所以說心性的性,是「微密」。心,說淨明,指的是我們清淨圓明的真心,不是心意識的妄心。六根面對六塵而有六識,加上第七識、第八識,這都是有「境」的俱起識,或是獨起識,也都是有了污染的「意識」念頭。離了這些,即是本覺照體,個個現成,這才是真心。如摩尼珠王,自具照體,隨方現色,所以說這才是「淨明心」。有了這基礎,才真的會看,會觀,這就是「得清淨眼」。
得清淨眼,已經是超越眼根,也就是超越了肉眼之所能見,以本「覺照體」,自然有了天眼慧眼法眼以及佛眼,不被色受想行識所污染。這時,我們才真的會看,會觀,這種稱理之智,能微密觀照,遠離分別心,不被諸「色聲香味觸法」塵所染,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干擾良知良能,這種大開圓解之智慧眼,才是真「清淨」。
五、結語:
好了,這一講中,阿難求寂常心性,佛許以獲妙微密性;阿難求妙明心,而佛許以獲淨明心;阿難求開道眼,而佛許以得清淨眼;這些,一一悉皆如願以償,可見佛具樂說的般若智慧,所以問答中,相應如是。再看今天的教育,效果不彰,一方面是學生不再如阿難般的「虛心受教」,另外一方面,我們當老師的,具有這樣淵博的學行、以及如此循循善誘的愛心耐性嗎?我常覺得慚愧,多年的教育工作,真是誤人不淺,特在此真誠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