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楞嚴經略說第十一講

發布日期 : 2014-10-26 20:53:44

楞嚴經略說第十一講 

 

一、   前言:

 

我們上星期談到:「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假若我們平日的能思維、能推理得心,一如佛陀的發明,認為那是「虛妄相」,所起的一種妄想,那不是心的話,那我不是無心了嗎?我豈不是與土塑、木雕的偶像一般?現今離此覺知,真的是一無所有。因此,阿難再問:「云何如來,說此非心?」同時,如來會說,用的「這個」如果不是『心』?那實在「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示未悟。」的確的,「聞此非心」,沒有不疑惑重重的。因此阿難請求世尊:「惟垂大悲,開示我等未悟。」

 

二、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

 

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這句,是世尊的大慈大悲,為了撫慰我們這些凡夫,以為「無心」,產生的驚疑,所以對我們先予以安慰,接著告訴我們:「欲令心入無生法忍」,也就是底下的話,是針對如何「入無生法忍」,所開示。欲令「真心」能入,就是說「悟」見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明心見性」。簡單的說,為了能入這無生法忍,應該怎麼修呢?我們知道證無生法忍,不管是於三界的六凡法界,還是三界外的四聖法界,就如同金剛經上說的:「不生法相」,這才是「證無生」。六根面對六塵,不見有少法生,有少法滅;如此的,於一切法,當體如如,而忍可於心,簡要的說,只有覺性朗照,不生法相,是謂無生法忍。

 

 要指導我們入「無生法忍」之前,世尊是這麼的慈悲,他老人家「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世尊坐在講經台上,先舒金色臂,摩阿難頂,接著才說。「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意思是如來常說的,一切現象,都是「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例如華嚴經上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而《大乘起信論》上也說:「心為一大總相法門體。」也就是說,十法界之正報,不管凡、聖;染、淨;或是因、果,與依報大之世界,小之微塵,一一皆是,因心成體的。因此佛陀他老人家說:「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古德有一句話我很喜歡:「天地與我同根,萬物皆吾一體。」這就是先安定了我們剛剛以為「無心」,所產生的驚疑,因此佛陀就先給我們打了一劑強心針。

 

 接著佛陀又叫著「阿難!」也是在叫我們。「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這「若諸世界,一切所有」,指的是唯心所現之世界,舉如山河大地,萬象森羅,一切所有,乃至微細之一草、一葉;「縷結」,縷指的是絲,絲線,結,或單單一個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意思是說追詰其根本的元由,同樣的都具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縱然至大的虛空,也同樣的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更何況是我們本具的「清淨,妙淨明心?」清淨,是相對於我們習慣的妄想而說;妙淨明心的意思,也就是說妙淨、妙明之心,既是相對於「妄想」,可見這「清淨,妙淨明心」,指的是離開了妄想,所出的「真心」。好了,「清淨,妙淨明心」是我們的心體,那實在很難解釋。古德說:「出障離染,叫妙淨;寂照含空,曰妙明。」我們常說性,根性,佛性,都是指這體性,此性平等,「不生不滅」,所以能為一切法之所依,但是各位要知道,性雖為一切法之所依,卻不為一切法所變,就好像我們說過,「眼睛」可以看一切東西,卻看不到自己的眼睛。而一切諸法,都是依此心性為體。而真心所現的一切物,皆有體;同樣的,能現之心,豈反無自體?從這樣來說,真心一定有體,不會如阿難所說的「無心」了。可惜,我們習慣將心意識當心,看不到自己真正的「心性」,還一直執「此心意識」,這妄心為心,所以迷了真心,也就是迷失了這真心之體。

 

三、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我們先看「若汝執吝分別覺觀」這句,天臺山灌頂大師說過:「粗心初念名「覺」,細心後念名「觀」。」也就是我們剛開始修行,心很粗,所以我們的意根,就會「隨」著念頭,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這第一念稱為「覺」;慢慢的心微細了,我們的意根,就不會「隨」著念頭,接著又一個念頭的攀緣,以清淨其心,「細心」觀照,這稱為『觀』,所以常說『止觀』,而不是妄想紛飛,念頭一大堆。執,固執著我的想法、看法等思維推理,這「妄識」為心;還吝,指的是吝惜著,不肯放捨這隨緣推理之心。「分別」,即心之第二、第三念等功能,也就是對境起「分別」念。「所了知性」這句,這思維、分別能了知之性。我們已經知道這是「心意識」,正屬妄本,不是真心。「所了知性,必為心者」,反過來說,我們一定要認為這「心、意識」,能感受、能思維是真心的話,那此心,應當要離塵有體阿!也就是「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其他的法性。」假若,一定要堅執不捨能分別,能覺、能觀,能瞭解知道一切的性,就是心。那麼,這個心,應當離開了一切色、香、味、觸,一切六塵事業之外,單獨有一個完整的體性阿!如若不然,這個意識妄心,必須攀援外境,才能顯出它的作用來。也就是一切色、香、味、觸等六塵事業,都因為有真心的體性,方能存在。

 

 「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就好像現在,我們正在講經,這是因為耳根,聽見佛陀說法的聲塵,再由心裏,分辨、了知這聲音裏的含義。如此的見色、嗅香、嘗味、覺觸、知法等諸心,皆屬對境起念,這是不能離塵有體的。此心,則因有所分別之聲,纔有能分別之性,所以離塵,畢竟無體。「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縱然我們消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於幽深閑靜的當中,仍然是外界法塵,由分別心中所顯現出來的影像。簡單的說,縱使把前五識,及同時產生的意識,不緣外面五塵境界,滅其見、聞、覺、知之用,但,由定中的獨頭意識,這時內守幽閒,寂靜之境,而此境,即凡外在定所守之境。

 

 談到這裡,我們囉唆一下,心意識有兩種:一是「明瞭識」以及「獨頭識」。「明瞭識」,即是我們平時的思維活動,在思維的過程中,是與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同時俱起的,不可分離,所以又稱為「五俱意」。二是「獨頭識」,「獨頭識」又分為四種:第一是「散位獨頭」,就是在沒有用心去思維時,不自覺中,心中自然會顯現的影像,我們常說做白日夢;第二是「狂亂獨頭」,就是發顛狂,會亂說、亂講,這都是被獨頭意識所支配;第三是「夢中獨頭」,也就是夢中,所顯現的影像;第四是「定中獨頭」,這是專指修行人,在定中眼不見色,耳不聽聲,而前五識完全不動,但心意識,或稱為妄想,並沒有真正消滅。因為是在定中的境象,依然有微細的前塵往事,依稀存在,好像,我們說非想飛非想天就是這樣的境界。因此「內守幽閒」,縱然進入幽深閑靜,已有定中的境象。這個境象,雖然微細,但仍是法塵;雖然綿密,仍然不離分別心。可見,它離了法塵,還是找不到單獨的體性存在。這就稱為「定中獨頭」。一些外道的修行者,不知此能守境之覺觀,雖離外塵分別,但仍非真心,猶屬定中之獨頭意識,仍有微細分別。所以佛陀說「猶為法塵,分別影事。」影事,我們說過,法塵,乃是前五塵所落下的「虛妄相」之影子,它是意識分別,屬於緣影之心。

 

 在這裡我們也補充一下,根、塵、識者大家知道是三,但是它們的差別,大家要辨析明白,才能避免疑誤。首先,同樣的見、聞、覺、知,有根性與識性的分別。六根對境,如鏡照像,如實的,如如的,本無分別這是「根性」;六識緣境,則有順、逆之分別,這就是「識性」。同樣的見、聞、覺、知,即此有「分別、與無分別」,這就是根、識之分。而法塵境界,有「生塵,滅塵」之異。至於第六意識,有「明瞭識、與獨頭識」之別,這已經說過,不再贅述。因此在唯識上有一句話:「愚者難分識與根。」因根、識同有見、聞、覺、知之用,以「根性」來起用,這是成所做智;以「識性」來起用,就是古德所說的:「見、聞、覺、知,無非妄想。」因此,有僧人問:「如何是佛性?」答曰:「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舌嘗味,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這是從六根的「根性」來說的,不是用意識而言。所以我們可以說識性虛妄,故名妄想;根性真常,故稱佛性。

 

 法塵境界,有生、滅的差異。法塵,即是五根對境,五識起時,落入了我們所思、所感受的「順、逆」境界。這是有明了意識與某一識其同時而起,而「意性」自然「緣」五塵之性境,接歸意地,而成「意識」。所以「意地」的見聞覺知,本是「根性」起用,但「緣」合「五塵」之識性,接歸意地,落落為法塵。一如照像之攝影,機器是自然而然的有「根性」,但如何取景,是加入了攝影者的「意識」,而成為影事。這些生塵,是散位獨頭意識所緣,會起計度、分別;放下這些「影事」,有一分滅塵,這就是內守幽閒,但這還是定中獨頭意識所緣的。可見「順、逆」分別,所串起的妄想是多麼繁複可怕。一不分別,境即沈沒,這種定境,分別甚細,如無波之流,望如恬靜;但,流急不住,非實無流。因此能用「菩提涅槃」的真心,才是「首楞嚴大定」。大家要注意,定中獨頭,還是「識」,因為緣定中所住境,所以這種幽閒之境,雖屬定境,卻因有守境之心,以及所守之境,所以佛陀說此為法塵分別影事,道理在此。

 

四、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

 

 「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意思很簡單,佛陀並不是強迫阿難說,「心意識」這不是心,它是「心」的一部份,是工具,而不是全部,佛陀說我們應當對於「心」,仔細的去揣摩、體驗,觀照,所以佛要提醒我們不要認錯「心」、錯用「心」。因為真正的「心」之體,必須「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我們的心,假如離開了六塵境界,仍然有能分別、覺知的體性之存在,那才是我們的真心。反之,這個能分別的體性,假若離開了六塵境界,就不存在,那明顯的是「識性」。因而這留在「心地」上的一切『法』,不過是六塵境界的分別影像,顯現而已。可見,「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也就是說這種「分別性」,離開了「六塵」,體也不在了,所以說斯則前塵,分別影事。

 

 這道理,佛陀再次的解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也就是說六塵境象,不是永遠固定不變的。因為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永遠是在生滅變化當中。「若變滅時」,假若六塵境象變滅時,那麼我們的心假定是立在「識性」上,這時的心,豈不是等於烏龜身上的毛,兔子頭上的角,完全是不可能的事。假定我們的心,是在意識上,「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這句話是說,假定我們認緣影為真心,心即法身,當然是屬性具,因而依之修習,證無生忍,這是屬於修得。心既然是「龜毛兔角」,那此心隨塵變滅,所以說:「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可見,塵不是常住,是生滅的幻化現象,假若對塵,而有分別心;不對塵,而無分別心。那六塵現象變滅時,心當然要跟著消滅,這樣我們的心,豈不同於龜毛兔角,只有其名,而無其體?既然沒心,那是用誰的心,來修證無生法忍呢?

 

 聽了佛陀的這些開示,「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也就是佛陀為我們勘破妄識無體之時,阿難與諸大眾,已聞妄識無體,既不知何者為真,又不敢依舊認妄,至此辭窮,默然無語,悵然若失。

 

五、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佛告阿難」這句,是此段的結歸語。「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現在的一切修學者,這包括凡、外,權、小等,他們都是錯用「心意識」這妄本,而修的。「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他們的修行由一定、一定,次第而入,故名九次第定。前八定即是四禪一一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一一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非想處,等八定,這是凡位所修;後一滅盡定,這是聖位所成。假若滅了六識,名叫無心定;兼滅七識,就稱為滅盡定。在滅盡定中,能令染末那識所相應之受、想,伏住而不行,名滅受想定。既得此定,於小乘法中,已為漏盡。但,「不得漏盡成阿羅漢」,也就是還未成就阿羅漢的果位。《法華經》上說:「汝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可見既非真涅槃,那能名真漏盡。因此依識心修,縱成九次第定,超出三界了,但「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也就是執此生死妄想等第六識,誤為真實的常住真心,而枉受輪迴之苦,而不自知。因此佛陀說「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也因此,阿難至今,雖得多聞第一,但不能成就聖果羅漢。

 

六、結語:

 

 佛告訴阿難,世間一切諸修行人,錯用真心,以致於雖能修成九次第定,但縱使證得了這九次第定,已是難能可貴,卻是連證得漏盡通的阿羅漢聖果,都沒摸到,想一想我們自己,怎能不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