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略說第十講
一、 前言:
在上一講次中說過,我們已習慣於應用六根,攀緣外境,所以心意識是「一波剛起,千波隨」的,無時或休的,這都是「識心」,因而「妄想」不已。想一想我們終日,眼不離「形形色色」的色,而起「妄心」,但不知「能見」者為誰?耳不離聲,但不知「能聽」者為誰?所以說:「日用,而不自覺。」這就是「真心」為外境所「緣」,被「識心」迷惑,而不自知「真心」,以致於以「妄念」當家,而造種種業。有了惑、業為因,處處「攀緣」結果,最後,自然隨因、緣受果,「輪轉」於種種生死,這就是苦道。
所以要出離,要真正的認識清楚,這攀緣的「妄心」,不是我們的自性;唯有掌握住無始菩提涅槃,這「元清淨體」,才能「自在」,也才能了生脫死。
二、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言:見。
這句「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佛以阿難,想要找出「奢摩他路」,所以在上一講的最後,佛陀為阿難說了二種根本,讓他以及我們這些後學,能知真妄,並捨妄求真。阿難希望透過「奢摩他路」的修行,以為修習佛定,自然能夠圓悟真心,並能了生脫死。所以佛陀說,您「欲知奢摩他路」,同時「願出生死」,那我再問您一些問題,以方便開啟奢摩他路的道路。
「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言:見。」這句話很簡單,「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我們每天都念讚佛偈,佛身金色,所以這裡說「舉金色臂」。屈五輪指,因為佛的每根手指端,都有千幅輪相,因此這裡加「輪指」。把手指屈成拳,舉示阿難,「語阿難言」,對著阿難說「汝今見不?」您現在看到嗎?阿難說:「見」,看到了!
剛剛一開始,我就說過,想一想我們終日,眼不離「形形色色」的色,而起「妄心」,但不知「能見」者為誰?耳不離聲,但不知「能聽」者為誰?現在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對著阿難說:汝今見不?當然是「見」,問題是「能見」者為誰?
談到這兒,「能見」者為誰?這就要說到「見性成佛」這個問題。先談「見性」,一般人總以為會有個本性,可以讓我們見到,那就錯了。黃蘗禪師在〈傳心法要》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問:如何是見性?師云:性即是見,見即是性;不可以性更見於性」。此外,大珠慧海禪師在〈頓悟入道要門論》中也說:「見即是性,無性不能見。」可見,能見,都是我們的本性;被見到的,不能被見到的,都只是對象而已,對象怎麼會是我們自己的本性呢!所以,本性是能見的體性。大珠慧海禪師又說:「問:如何見性?答:見就是性,無性不能見」。又說「行住坐臥是自性用。」換句話說,只要不隨聲色、相貌起意識心,在分別、妄想中打轉,自然無事。《金剛經》說得好:「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 觸、法生心,應無所往,而生其心。」
佛問汝今見不?阿難說「見」。見,能見,這就是禪宗所說的「自性」,有時又稱「本來面目」。例如,六祖慧能大師對惠明禪師說:「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所以「自性」,也就是「本來面目」。佛陀舉拳問阿難能見?希望能引導阿難向上提升一步,能於「思維」見金拳舉處,當下「回光返照」,識得本明。
三、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
「佛言:汝何所見?」佛以阿難答「見」,見了塵,卻未見「能見」之性。這就是「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佛陀為了「循循善誘」,引導阿難「回光返照」,識得本明,所以這裡又問「汝何所見」?看到了甚麼?「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沒想到阿難是這麼說,我見到了如來舉臂屈指的光明拳,「照耀」我的心目。這明顯的是「眼識」,是落入心意識的「思維」。以眼見,在「意識」上有了「法塵」,這是生滅,有生、有滅,這就是輪迴;如果見「性」,見到自性那「不生、不滅」的能量,自可忘塵,才是真性,才是「真如」。我們一般人都是這麼自自然然,落在「意識」中,在「意識」的洪流內起起伏伏,淪落紅塵,迷性自性,這就是妄本。
「佛言:汝將誰見?」佛從阿難的答覆,知道阿難但見六塵,不見自性,這不是他要的答案。但仍耐著性子,親切的問「汝將誰見?」,這就是教育家的「愛心」,也是禪宗說是「老婆心切」。「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阿難答說,我與現場的大眾,同時是用「眼」見。眼見,用的是「眼根」,與「色」互動,所形成的「眼識」;佛舉拳給阿難看,是希望阿難向眼根中,識取「是誰」真見?以為「奢摩他」,這才是出生死、入涅槃的正路。可惜,阿難但知循塵,不知返光內照,遺卻識精,故認肉眼為能見,這就是,我們上週講義中所說的:「緣所遺者。」
四、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
這是「教學上」常用的詰問法,讀起來很有意思。「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汝今答我」這句,是您現在不要再思維了,立刻答覆我。剛剛說的「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這句話,「汝目可見,以何為心?」您眼睛會看,那是用您的「甚麼」『心』,才能看見呢?前面佛陀問阿難「心是在哪裡?」阿難說過:「唯心與目所合處」,這就一如阿難剛剛的答覆一樣,現在佛陀「直指」阿難問:「汝目可見,以何為心」,這是再度徵心,看起來很有趣,卻是饒富興味,各位可以多想一想。
「阿難」說:「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意思很簡單,但不容易瞭解。阿難回答說,「如來」現今問我的「心」在哪裡?那我也是用「我的心」,不斷的推窮尋逐,這能推理的、思考的,這就是我的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咄!這個字用得很傳神,老師遇到學生無法清楚明白,而在多次問答之後,學生仍不知所云時,老師很自然的,會有這種「無奈」、又不好責備的口語出現,因為又怕傷了學生的自尊心。接著清楚的告訴阿難,「此非汝心」。想想看,我們一般人何嘗不是如此,一直的用心,推窮尋逐,這只是「智育」的訓練,那是「心意識」的作用,並不是「菩提涅槃」。所以現在的人,把能推理、思考的,當作『心』,這正是認賊作主人,也是妄本。能推之心,即攀緣心,那是輪迴本。正是阿難塵相未除,依舊認賊作父,這第二次的徵心,他還是自呈妄心,實在可憐。我每次讀到這「咄!此非汝心!」這一喝!就好像佛陀拿著金剛王寶劍,對著我們的妄心,猛下一劍,深受震撼。
五、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阿難矍然!」阿難被喝了以後,立刻有所感悟;矍然,指的是驚懼不安的樣子。想想看百千萬劫以來,我們一直讓妄心作主,落入「心意識」,在「受想行識」,而不自知。如今,一語提醒夢中人,所以阿難立刻「避座合掌,起立白佛」,站了起來,恭敬的合掌向世尊請教:「此能推者,既非我心,應當名為何等?」假如這能思維,推敲、推論的心,不是「我」的心,那這又是什麼?
「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佛陀說,能思維,能推敲、推論的,都是「前塵往事」,簡單的說,他們都是法塵。而這些「法塵」,「惑汝真性」,累積在您的真心上面,使您本來清明的「真心」蒙上法塵,因而有了種種的疑惑,造業,再受苦。「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也因而從無始以來,以至於今生,「真心」無法顯露,無法作主,而是由身心意識的六根等六賊,產生這個想法,那個情緒,並順著這些「心意識」牽著鼻子走,這叫認賊為子,真是可笑。真的,思維推論的心,都是現前塵境,屬於虛妄「相」上,從這虛妄「相」上所起的分別、想心,對於妙明真心而言,也都是虛妄的「因緣假合」之顯現。從此相上所起的分別、妄想,那是妄上加妄,能惑亂我們的真性,所以說:「失汝元常。」元,本來的意思;常,指的是常住真心。從此「緣起」的虛妄相上,起惑造業,依業感報,所以說枉受輪迴六道,流轉生死之苦。
六、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遍歷恆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示未悟。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這句,是阿難的推論。他說我是佛最寵愛的弟弟,而我也因為前文說的,看見佛之三十二相,勝妙殊絕,所以心生愛樂,在這樣的因緣下。佛陀令我發心出家,這些用的,都是此心阿。「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遍歷恆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同樣的,我的心也不是單單供養如來,還遍歷恆沙國土,為佛門盡心盡力的奉獻,供養一切諸佛。一如普賢十二大行願一般,禮敬、稱讚,廣修供養,勸請諸佛,轉大法輪,以及久住世間,以為眾生作大依怙等,無不是盡心盡力。當然對待諸善知識等也都是一一承事,為佛門、為眾生,更以豎精進幢,披忍辱鎧,破魔兵眾,上求佛道,下度眾生,行諸一切難行法事,悍勞忍苦,不惜身命般的發大勇猛,也都是用的是此心阿!「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簡單的說,縱然是毀謗大乘經典佛法,斷般若智慧,成一闡提,永退學佛的善根,也都是「這個心」阿!這個心,能善能惡,真的是我們一身之主阿。
「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若此發明指的是,假若這能思維、能推理得心,一如佛陀的發明,認為那是「虛妄相」,所起的一種妄想,不是心的話,那我不是無心了嗎?我豈不是與土塑、木雕的偶像一般?現今離此覺知,真的是一無所有。因此,阿難再問:「云何如來,說此非心?」為何如來您會說,用的「這個」,不是『心』呢?因此「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示未悟。」意思是我聽聞之後,實在的說,是驚疑怖畏。「兼此大眾」相信這個問題不是只有我有如此的驚疑怖畏,其他的修行人,「聞此非心」,也沒有不疑惑重重的。因此「惟垂大悲,開示我等未悟。」
六、結語:
各位記得,二祖求初祖安心,初祖伸手云:「將心來,與汝安。」二祖求覓自心,乃答曰:「覓心了不可得。」初祖曰:「與汝安心竟。」二祖言下大悟。學習從心意識下手,但「心意識」能推的,決不是『心』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