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拜經台 張永娟
菩薩信仰
菩薩信仰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特徵之一,「菩薩」的全稱是「菩提薩埵」,意思是覺悟有情,也就是讓有情眾生獲得覺悟。按大乘佛教的說法,菩薩有上求菩提、下化眾生兩種任務,前者是自利,後者是利他,這是成佛的必由之路。任何一尊佛在成佛之前,都曾經做過菩薩,行菩薩道,度化眾生的同時也就是成就自己的道業,因此菩薩被視為最能體現佛教慈悲救度精神的代表。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歷史上的很多高僧都是被視為菩薩示現於世的。菩薩道是佛教入世應用的重要途徑,菩薩不是遠離世間,自己修行,而是要乘願來到世間,應用各種善巧方便,從事各種度化眾生的事業。
中國佛教主要弘揚的就是以菩薩精神為代表的大乘佛教,因此菩薩信仰非常普遍。唐代之後,更逐漸形成了以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大菩薩為代表,以五臺、峨嵋、普陀、九華等四大名山為道場的菩薩崇拜習俗。這四大菩薩在佛教中的地位相當崇高,絲毫不亞於釋迦牟尼、阿彌陀佛等,四大名山也成為中國最著名的佛教聖地。從二諦角度看,這些佛教名山同樣是佛教為了度化眾生而顯現的一種外在俗諦形式,也即是「化城」。
古拜經台:
拜經台在天台峰下,距觀音峰約1公里。通往天台之路要繞寺而過。該寺始建于唐,經歷代修建,現在面積898平方米。 相傳金地藏曾在此處拜誦《華嚴經》 ,僧人建此寺紀念,名為“大願庵”(佛教稱金地藏“大願菩薩”)。 因為“拜經”較通俗易記,所以都稱它“古拜經台”。
拜經台的大雄寶殿重簷歇頂,框架結構造型莊重、渾厚。殿宇前面三尊大佛,左右文殊、普賢,後面海島觀音,兩旁十八羅漢。
從大雄寶殿旁上石階十餘步,即到金地藏拜經遺址。上築敞廳式瓦屋一間,高約二丈,寬丈許,供有金地藏坐像。右邊牆壁上嵌有“古拜經台”字樣的碑刻一方。
繞寺而過,眼前即是天臺峰。
台內有一塊長方形岩石,上有凹下的腳印。傳說當年金地藏就在這塊凸出的平臺上拜經,這方岩石即是跪拜時的墊腳石,因而留下了足印。後來在伏虎洞苦修的和尚,效金地藏拜經、拜《華嚴經》幾十年,也在地板上磨出了凹痕。
不過,這岩石上深深的腳印,究竟是金地藏拜經時磨出的,還是後世某個好事者的“傑作”,那就不得而知了。
拜經台是到天台峰的最後一個重要景點,又因為留有地藏王菩薩的遺跡,常年遊客不絕。拜經台下還有“大鵬聽經”石,為一巨石伏貼于懸崖之上,高約30餘米,翅膀分明,狀如大鵬。傳說僧地藏在此拜誦經,大鵬飛來聆聽而感化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