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 城 寺 高嘉祥師兄
化城寺為九華山開山祖寺,歷史悠久又是地藏菩薩道揚,是九華山寺院的「總叢林」。東晉隆安五年(401年),僧人杯渡曾在此築室為庵。唐至德年間(756-758 年)改建,定名為化城寺。「化城」源出於《法華經》中的佛教故事。傳説釋迎牟尼與小徒下鄉布道,忽為山險所阻,小徒饑渴交加,坐地不起。釋迦牟尼手指前方説:「前有一城,速去化齋。」小徒頓為振奮。所謂城者實乃佛祖點化而成。
歷史淵源與歷代高僧地藏比丘金喬覺(696年-794年)
金喬覺早年為新羅宗室,亦是派遣至唐朝的留學生,學習期間對佛教發生興趣,回國後剃髮為僧。
唐玄宗開元七年(719年)再度來華,帶一隻名叫諦聽的白犬來到中國九華山,見到九華山的山峰,形狀好像蓮花,於是棲身在九華山一個荒僻的岩洞中,渴時飲山水,餓時就用一些白色而幼細的泥土(當地的人稱為觀音土)混和一些白米煮食。
唐肅宗至德初年(756年),山民諸葛節無意中來到地藏比丘棲身的岩洞,見到地藏比丘生活很清苦,於是大家商量要為這位比丘建一個道場。當時九華山是屬於閔公(閔讓和),閔公亦是一位佛教徒,樂善好施,每次供齋必定預留一個位置請地藏比丘來應供。現在聽到要為地藏比丘建道場,自然十分樂意捐出地方。閔公請問地藏比丘需要多大的地建道場。地藏比丘說:「我要一塊好像我這件袈裟一樣大小的地方。」閔公看一眼地藏比丘的袈裟,也不過十來方尺,但是當地藏比丘把那件袈裟打開之後,可以蓋覆整個九華山。閔公見到這位聖僧的神變,立時將整個九華山送給地藏比丘。當時的新羅國人,知道王子在九華山修行,很多人都跑到九華山跟隨地藏比丘。閔公的兒子亦跟地藏比丘出家,叫做道明和尚。不久,閔公亦求出家,拜他的兒子為師。所以我們見到地藏菩薩像前有兩位侍者,左邊年輕的是道明和尚,右邊是閔公。唐德宗建中初年(780年),張岩在池州為官時,為地藏比丘建立化城寺。
相傳金喬覺「項聳奇骨,軀長七尺,而力倍百夫」。其母因心疼兒子曾請其兩位舅父跋涉來山看望。但兩位舅父受外甥的影響,也留在了九華山修行。後因他倆觸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五戒之律,被金喬覺攆下山去。後人為紀念金喬覺的兩個舅舅在山腳下為他倆建二聖殿祭祀,唐德宗貞元十年(794年)閏七月三十,地藏比丘坐化,年99歲。死後肉身不腐,頭髮和指甲還繼續生長,被譽為地藏化身,九華山遂成為地藏菩薩道場。化城寺又被稱為地藏寺,九華山逐漸成為著名的地藏道場。
無瑕法師(1513-1623)
無瑕法師,又名海玉和尚,順天苑平(今北京盧溝橋)人,嘉靖十五年(1536)在五臺山出家。曾雲遊參訪五台、峨眉等佛教聖地。萬曆年間(1573-1611年)來到九華山,在插霄峰(一說是東崖峰)摩空嶺結茅修行。結茅安居,取庵名「摘星庵」。無瑕刻苦清修,戒律精嚴,終年以煙霞為伴,揚清吐濁,不食人間煙火,饑來食黃精、葛根,渴來飲山澗泉水,並刺舌血拌和金粉,抄寫《大方廣佛華嚴經》費時20餘年,抄完經書81卷。為後世留下血經珍寶,如今仍珍藏在九華山歷史文物館中。
無暇法師臨終偈曰︰
老叟形骸百有餘,幻身枯瘦法身肥。
岸頭跡失魔邊事,洞口言來格外機。
天上星辰高可摘,世間人境遠相離。
客來問我歸何處?臘盡春回又見梅。
我這個老頭子已經活了一百多歲了,我虛幻的色身雖然枯瘦,但是我的法身卻很飽滿。到達彼岸之後,煩惱痛苦之魔事應不會有蹤跡可尋,且聽我這個老頭子在山洞口給你們透露一些禪機吧。「天上星辰雖然高,但我伸手即可摘下;世間人境雖近,我已老早遠離。」你若問我死後要到哪裡去? 那我告訴你:「冬盡春來,枝頭的梅花又會綻放」有因緣自會再來吧!
明熹宗天啟三年(1623年),一百一十歲高壽的無瑕法師圓寂,三年後成肉身,被尊稱「百歲公」,其生平修行的庵也改名為「百歲庵」。無暇法師肉身供奉於安徽省九華山百歲宮。
相傳,明思宗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朝廷派兵部尚書王大人來九華,代聖進香。當晚住宿肉身寶殿,忽見神光嶺上放出一道白光,直射摩空嶺百歲庵;當即,摩空嶺上也射出一道白光照向神光嶺,兩光相照,奇異天象。翌日,王大人趕到百歲庵察看,問明無瑕身世,特別是見到這部稀世珍寶《血經》,驚嘆不已,認為無瑕和尚與金地藏一樣,也是地藏菩薩的應身。奏明皇上,敕封海玉法師為「應身菩薩」,御書匾額;同時又御書「為善為寶」題額,並賜海玉肉身塔名「蓮花寶藏」,賜金擴建廟宇,賜寺名為「百歲宮」。
清道光年間擴建後,又稱「萬年禪寺」。後有黎元洪題書「敕建萬年寺,欽賜百歲宮」豎匾,高懸山門門廳
之上。
大興和尚 (1894-1985)
譽為地藏菩薩「第三代應身」的大興和尚,是一位濟公式的人物。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出生,享年九十一歲,民國二十年(即公元1931年),南京古林萬壽寺果慧大和尚開壇傳戒,大興和尚就果慧大和尚授了具足戒。大興和尚求過具足戒後,隨即禮朝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三大名山。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大興
和尚返回百歲宮,還是接著做他的挑水工作,又挑了五年。百歲宮座落在東崖之巔,吃水比較困難,大興和尚每天挑水,從回香閣往百歲宮挑,終日不輟。他著重禪凈修持,並且勞靜結合。
1958年來到九華後山雙溪寺放牛,一生艱苦樸素,無憂無慮,食物不挑剔,不求好壞,對人無分別心,生活一切隨眾。自己種點糧食和蔬菜,經常風餐露宿,飽一餐餓一頓,有時燒一次飯能吃幾天。但是他在唸佛禪修上從不隨便,特別投入。他堅持天天練功,練得步履輕盈,行走如風,並且還會給人治病。他常上九子岩,在金喬覺修鍊十五年的磐陀石上閉目養神,合掌打坐,精心修鍊,超凡脫塵,如雲頭上落下的神仙。據當地接觸過他的人說:「大興和尚能飛簷走壁,來無影去無蹤,功夫不同凡響。」大興和尚因擅長中醫,常
為山民採藥治病,人稱「九華濟公」。
1985年夏曆二月上旬不慎摔倒,終日坐臥持念阿彌陀佛,臨終三日不食,於同年2月17日零時5分,他響亮1985年夏曆二月上旬不慎摔倒,終日坐臥持念阿彌陀佛,臨終三日不食,於同年2月17日零時5分,他響亮地念「阿彌陀佛」數聲,眾僧聞後皆來他室同聲唸佛。遺言:「我是百歲老人,不願火化。」遂吉祥臥笑西歸。由於大興和尚平日常給人家小孩看看小病,遇事方便別人,所以同周圍百姓關係緣好,群眾紛紛出資修建圓形磚塔護缸。
1989年就大興塔處建安靈堂一所,同年冬月15日21時拆塔開缸,見大興和尚肉身顏面如生,喉結可辨,筋骨呈現,毛髮尚存,肉身如金剛跌坐,歎為稀有。經九華山佛教協會決定以及上級領導現場驗證,同意將其上漆裝金供奉,令其善男信女朝拜參禮,廣種福田。大興和尚是九華山佛教史上第九尊肉身。今供奉在九華後山九子岩下僧家山雙溪寺的大興和尚肉身堂內。傳說中大興和尚也有一段背汙名忍辱負重的故事。肉身菩薩最多的九華山除上述三代應身菩薩全身舍利外,還有供奉在:地藏寺的慈明和尚 (1916-1991)肉身。旃檀林古大雄寶殿的明淨法師(1928-1992)肉身。通慧禪林比丘尼釋仁義師太(1911-1995)真身,更為稀珍,是迄今全世界出現的第一尊比丘尼肉身。雖然化城寺履歷浩劫被毀,其地位始終位居九華諸寺之首。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年)、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相繼重修,興盛之時,該寺曾有僧侶三、四千人之多。1981年,
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今住持僧常明。
規模格局與珍藏古蹟
九華山寺廟一度增至一百五十餘座,除化城寺十方叢林外,又形成了百歲宮、甘露寺、東崖寺、祗園寺四大叢林。僧眾多達三、四千人,香火之盛,甲於天下。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池州太守張岩奏請朝廷賜「化城」額於該寺。現今化城寺殿前後有四進,分門廳、大雄寶殿、後殿和藏經樓。莊嚴有序,隨地勢漸高,結構自然,門楹窗柃、斗栱樑柱和台階基石均刻有精巧美觀的圖案。殿內有康熙御書「九華聖境」橫匾和乾隆御書「芬陀普教」橫匾。清朝康熙、乾隆皇帝數次巡遊江南,分別欽賜「九華聖境」、「芬陀普教」御筆匾額,屢賜重金修繕化城寺。後殿有明代崇禎皇帝御書「為善最樂」橫匾。最後一進為藏經樓,珍藏明版藏經6777卷,保存至今,十分珍貴。
該寺面積3,500平方米,化城寺前是一個面積約六千七百平方米的廣場,階下有一放生池偃月池,又名月牙池,均取其形如新月之意。環池有石砌欄杆,澄澈如鏡,天光雲影,蒼山古剎,盡人其中。這個千年古池,也曾飽經滄桑。「會昌法難」時期,九華山佛寺均被毀廢,月牙池也在劫難逃,成為廢池。晚唐詩入薛逢游九華山見廢月牙池,曾寫詩嘆道:
「曾發蕭聲水檻前,夜蟬寒沼兩蟬娟。
微波有恨終舊海,明月無情卻上天。
白鳥將帶林外雪,綠荷枯盡渚中蓮。
榮華不肯人間住,須續莊生第一篇。」
所述清蕭寒蟬,白鳥枯荷的荒涼淒楚,可以想見當時廢池的情景。唐宣宗即位後九華山寺院方得以恢復,僧伽得以重聚,月牙池乃重現生機。現約670平方米大的池塘,碧波澄潭的景色依然如故。在「文革」浩劫中,百歲宮三位僧人見甘露寺都監僧九十歲的常恩法師、翠雲庵住持九十六歲的法龍法師和龍池庵住持畫僧華德法師等五尊高僧肉身都在「破四舊」中被燒燬,生怕無瑕肉身也遭劫難,深夜悄悄將其
埋藏到廟堂地底下,直到1977年十月,這三位僧人把埋在地下整整十一年的無瑕法師挖了出來。出土時,當年埋的磚頭、鐵棍都已鏽爛,而無瑕肉身卻安然無恙。至今供奉在百歲宮的玻璃神龕裡。他生前遺留下來的珍貴《血經》,依然完好無損,朱色未褪,字跡清晰端莊,經國家評為「一級藏品」的國寶。
環境和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