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國 清 寺 廖秀足師姐

發布日期 : 2014-09-30 12:55:13

國 清 寺             廖秀足師姐

 

  天台山國清寺是一所佛教寺院,位於中國浙江台州天台縣城北天台山麓,建成於隋代,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乃中國佛教天台宗和日本佛教台密的祖庭。

 

   該寺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歷代皆有修葺。

 

 現存殿宇十八座,包括彌勒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妙法堂等。

 

1天台宗祖庭編輯

 

 隋代高僧智顗在此創立天台宗。影響遠及國內外。鑑真東渡時曾朝拜國清寺。日本留學僧最澄至天台山取經,從道邃學法,回國後在日本比叡山興建沿歷寺,創立日本天台宗,後尊國清寺為祖庭。

 

 該寺曾駐錫不少有名高僧,包括唐一行法師、寒山、拾得、濟公和尚、日本東密開宗祖師空海大師、日本台密開宗祖師最澄大師等。由此,寺中有不計其數的勝跡和典故,包括乾隆御碑、寺前「一行到此水西流」碑、空海法師紀念碑、中韓天台宗祖師紀念堂、隋梅,以及新塑供奉的五百羅漢像、前中國佛協會長趙樸初先生墨寶、濟公像等。名山古寺:國清寺─天台宗祖庭

 

 作者: 牟梅

 

 【正見網20070913日】

 

 打印機版 簡體

 

 被視為天台宗祖庭的國清寺,位於浙江省天台山南麓,為五峰環繞,其清幽深邃的寺院吸引了天下無數有緣之人。

 

 公元575年,即陳宣宗太建七年,高僧智?帶着慧辯等二十餘名僧人來到天台山。據說,在來之前,智?曾夢見一處岩崖萬重、雲日半垂,滄海無邊之地;在山上,一個僧人向他招手,還挽着自己上山。智?將夢中所見告訴了弟子,弟子說,這是會稽的天台山。於是智?決定帶弟子去天台山修煉。來到天台山後,智?選擇了北佛壟山南螺溪之源修行,並結茅成庵,遍植松柏。

 

 智者來到天台山後,每年夏天都要講法。當時信佛的陳宣宗對智?也十分禮敬,為智?在天台山上建造了寺院,名為「修禪寺」。當地縣令袁子雄,崇信佛法。一次,正聽智者講法時,忽見三道寶梯,從空而降,有數十天竺僧人乘階而下,入堂禮拜,並手擎香爐繞着智?轉了三圈,過了很久才消失。

 

  智者在修禪寺坐禪修行約十年後,在陳後主的懇請下,下山到金陵講經說法。后在隋開皇十五年(595)回到天台山,但此時的修禪寺已荒廢許久了。智者決意要在天台山另建佛剎,並說:「寺若成,國即清,當呼國清寺。」但心愿還沒有實現他就圓寂了,其弟子灌頂秉承智者遺願,在開皇十八年(598)開始建寺。寺成后,初名天台山寺,后在大業元年正式更名為「國清寺」。隋皇楊廣賜匾額。灌頂為國清寺第一任住持。灌頂繼承了由智?開創的天台宗,並繼續發揚光大。

 

 國清寺建立后,也經歷了興衰起伏。唐會昌五年(845)滅佛時,寺中的僧人都被迫還俗,殿堂皆毀。大中五年(851)至咸通五年(864)間,國清寺重建,開始了新的發展。宋景德二年(1005)改名為「景德國清寺」。元朝時曾經衰廢,明洪武十七年又毀於大風。隆慶四年(1570)重建大殿,后又被毀。萬曆二十五年(1597)又重建。清雍正十一年(1733)八月至十三年八月間又重建,后又有增修。文革期間,國清寺中的佛像被砸,法器、石獅被毀壞殆盡。1973年重新整修。 國清寺歷代高僧倍出,知名的除了灌頂外,還有一行、寒山、拾得、豐乾等。 國清寺坐北朝南,總面積約為73,000平方米,目前尚存清代重建的殿宇14座,由數十個大小不同、風格各異的院落和建築群組成。寺內建築分佈於五條軸線上,寺院周圍還有豐干橋、寒拾亭、七佛塔、一行墓及隋塔等建築。

 

 國清寺山門一反常規,朝東開而不朝南開。寺門檐下橫匾是紅底金字「國清講寺」,左右楹聯分別為:古剎著城中創六代盛三唐宗風遠播,名山傳海外倚五峰臨三澗勝跡長新。

 

 進入山門,沿中軸線首先進入的就是彌勒殿(山門殿)。進彌勒殿,國清奇觀「到眼宛如展畫屏」,這就是國清寺匠心獨運的建築布局的「起、承、轉、合」。面寬三間的大殿內供奉的是彌勒菩薩像,其身後是恭敬站立的韋馱菩薩像,左右是兩大金剛。

 

 彌勒殿後是天王殿,天王殿後是大雄寶殿,殿內正中的蓮花寶座上端坐着釋迦佛銅像,高6.8米,重13噸,為明代所鑄。兩側是阿難、伽葉二弟子。在左右兩壁上,是元代楠木雕成的十八羅漢,後壁左右兩旁分坐着文殊、普賢二菩薩;後背正中是南海觀音像。大雄寶殿後是後來新建的觀音殿以及錫杖泉。錫杖泉旁立有一塊石碑,上書「錫杖泉」三個字,並有碑文記載:「宋僧普明坐禪於此,因寺內取水不便,以錫杖頓地曰:‘此處當有泉!’水即湧出,故名。」

 

 東側第一條軸線的殿堂依次是:客堂、聚賢堂(即齋堂)、說法台(即方丈樓)和迎塔樓。第二條軸線上的殿堂依次有廚房、大徹堂、修竹軒。西側第一條軸線上的殿堂是:魚樂園、安養堂、三聖殿、鵝字碑、妙法堂等。其中鵝字碑右半邊是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左半邊是天台人曹掄選補寫的。據傳,曹掄選發現這半塊鵝字碑后,便認出是王羲之的手筆,因此決心補全這個殘碑。他日夜臨摹王羲之的碑貼,整整練了七年,終於補上了這個殘缺的半邊,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而西側第二條軸線上的殿堂依次有:伽藍殿、玉佛堂。

 

 國清寺建築最大的特點是集中了中國古代建築中各種廊沿形式,其近2000米廊沿貫穿全寺,通道廊沿有挑檐廊、連檐柱廊、重檐柱廓、雙層柱廊、單層柱廊、雙層雙檐廊等。高低錯落,明暗相間,頗具特色。出了國清寺,在寺東南的山坡上,有一座隋朝建立的隋塔。塔高59.3米,六面九級,空心,四周磚壁上雕有佛像,栩栩如生,極為精美。塔的西北坡下是高僧一行墓。此外,寺周圍還有為為紀念寺僧寒山、拾得而建的寒拾亭,為紀念唐高僧豐干而建的豐干橋。

 

   國清寺是我國創立的第一個佛教宗派天台宗的發源地,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598),初名天台寺,後取「寺若成,國即清」改名為國清寺。國清寺南宋列為「江南十刹」之一,現存建築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奉敕重修。浙江天台國清寺與濟南靈岩寺、南京棲霞寺、當陽玉泉寺並稱我國寺院四絕。

 

   國清寺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是依據天台宗創始人智顗親手所畫的樣式所建的。智顗開創天台宗後,想建一寺廟,作為該宗的正式祖庭,但限於資金,遲遲不得動工。他在臨終遺書晉王,說:「不見寺成,瞑目為恨」。晉王楊廣(後為隋煬帝)見書後,極為感動,便派司馬王弘監造國清寺。 初建的國清寺寺址在現在大雄寶殿後面約100米處的八桂峰前山坡上。唐會昌中(845),原寺毀於火,旋即重建。唐大中五年(851)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在寺後石壁上題寫的「大中國清之寺」六個大字摩崖石主刻,至今仍清晰可辨。

 

   從唐大中朝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間,國清寺幾度或毀於兵火,或摧於風暴,但都是屢毀屢建。每次重修,寺宇規模都有所發展,位置也越來越往下移至山麓平曠地帶。國清寺究竟何時移到現在的位置,並形成現在的布局已很難查考。但從明人李汶在《遊天台紀略》一文中提到的國清寺「最後委藏處石泉,名錫杖泉」句分析,可見當時錫杖泉已在寺的最後,即今位置。那麼說明至遲在明代,國清寺已移至今址,並基本完成現在的布局。另外,而今梅亭的位置上原建有迦藍殿三間,係明代建築,也可從旁說明。

 

   清雍正十二年(1734),國清寺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整修,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國清寺了。在大雄寶殿左側有一座梅亭,亭前花壇植有老梅一株,蒼老挺拔,傳為天台宗五祖手栽,俗稱「隋梅」。這大概是我國現存最老的一棵梅樹了。解放前,因照料不周,隋梅曾數度枯萎;解放後,經過精心照料,隋梅轉青,當花開時,疏枝橫空,暗香浮動。(http://www.epochtimes.com)

 

  國清寺在浙江省天台縣城北的天台山麓,距縣城三公里。是我國佛教天台宗的發祥地,也是日本天台宗的祖庭。

 

 國清寺占地面積一萬九千六百平方米,共有房屋六百餘間。重要建築有四殿、五樓、四堂、二亭,即彌勒殿、雨花殿、大雄寶殿、觀音殿,鐘樓、鼓樓、方丈樓、迎塔樓、藏經樓,安養堂、妙法堂、齋堂、客堂,梅亭、清心亭。此外,還有靜觀堂、禪堂、修竹軒、文物室等。

 

 國清寺內,還保存著許多古代珍貴文物。大雄寶殿內的釋迦牟尼像,是用青銅鑄成的,兩旁的十八羅漢像是用楠木雕成的,均爲元代遺物。藏經樓內,保存有佛經數百箱,還有智凱法師的遺物梵文貝葉經,宋真宗時的日本僧人寂照來華後寫的《大方等陀羅尼經》。此外,寺內還保存有王羲之的獨筆“鵝”字碑,唐朝柳公權寫的“大中國清之寺”匾,宋朝米芾寫的“秀岩”和明朝董其昌寫的“魚樂圖”等刻石。國清寺外,還有一座六面九級的磚塔,高五十九點三米,塔壁上刻有許多佛像。據說此塔建于隋代,人稱隋塔,從造型和內部結構看,應是宋代的遺物 天台宗的創始人是智凱法師。西元575年(陳太建七年),他到天台山修建了草庵。隋開皇十一年(西元591年),他得到了“智者”的稱號,人們便叫他“智者大師”。智者大師圓寂後,晉王楊廣遵其遺願,於惰開皇十八年(西元598年)修建了天台寺,大業元年(西元605年)又賜給“國清寺”的匾額。之後,國清寺又幾毀幾建。國清寺的現存建築建于清朝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1973年又進行了全面的整修。 國清寺也是名僧輩出之地。唐代天文學家一行和尚,詩僧寒山(以後爲蘇州寒山寺住持)、拾得及他們的好友豐幹和尚,都曾在此住過。至今,國清寺前有一座“一行到此水倒流”的石碑,寺旁有一行和尚紀念墓。此外,還有寒拾亭、豐幹橋,均是對這些名僧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