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略說華嚴經第七十九講

發布日期 : 2014-08-21 06:40:53

略說華嚴經第七十九講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二三0講        楊永慶
ㄧ、前言:
  上一講次,我們介紹了『摩睺羅伽』(Mahoraga),「摩睺」是大,「羅伽」是腹行,在佛教中的大蟒蛇神,長的是人身蛇首,又稱地龍,是佛教護法神祇的天龍八部之一。表的是智力較低而無知,但因為廣積福德,發心做世尊的護法,來護持這「末法」時期,我們這群迷迷糊糊的修行大眾。其實,我們早說過這都是佛為了教化我們,「千百億化身」的示現在此地,所以是以這種形相來表「貪睡」「善妒」的無知的眾生,佛為我們示現如何修菩薩遍行一切行,一方面要有這不執著身相的精神,同時盡心盡力的度化十法界一切有情的眾生,從成就、隨喜他人中,來成就自己。我們接著看下去:
二、經文、疏鈔及合論:

復次善慧光明天緊那羅王得普生一切喜樂業解脫門,
妙華幢緊那羅王得能生無上法喜令一切受安樂解脫門,
種種莊嚴緊那羅王得一切功德滿足廣大清淨信解藏解脫門,
悅意吼聲緊那羅王得恆出一切悅意聲令聞者離憂佈解脫門,
寶樹光明緊那羅王得大悲安立一切眾生令覺悟所緣解脫門,
普樂見緊那羅王得示現一切妙色身解脫門,
最勝光莊嚴緊那羅王得了知一切殊勝莊嚴果所從生業解脫門,
微妙華幢緊那羅王得善觀察一切世間業所生報解脫門,
動地力緊那羅王得恆起一切利益眾生事解脫門,
威猛主緊那羅王得善知一切緊那羅心巧攝御解脫門。
丁六、緊那羅王 戊ㄧ、長行
疏:第六、「緊那羅王」,十法︰一、「世」「喜樂業」,皆因佛「生」。
二、聞深適神,故「法喜」「無上」,終得涅槃無盡「安樂」。
三、佛「德」深「廣」,「信」亦包含。
四、音演真「法」「令聞」,故妄「憂」除而「意」「悅」。
五、達境唯「心」而本空,則「安立」「眾生」於「覺悟」。
六、難遇「益」「生」,所以「示現」;相嚴常住,名為「妙色」。
七、大智普慈,是二「嚴果」;一切智因,是能「生業」。
八、「業」細難窮,自「觀」「示」物。
九、神通「益」物,無間稱「恆」。

十、「知」機「巧」化,謂「攝」「心」正智,「御」「心」如境。








三、解釋與消文:
(一)、註解:
    緊那羅王,一說是從大梵天的腳趾中生出,另一說則認為他們是眾生之主一一迦葉波的孩子。其形象為半人半馬;或者人頭馬身,或者馬頭人身,額上常有獨角。男性之緊那羅擅長音樂,女性的緊那羅則是美麗動人,擅長舞蹈。他們是住在吉羅娑山上俱毗羅的樂園裡。而在東南亞中信仰印度教的國家,緊那羅則是半人半鳥。根據《河南府志》的記載,元代至正初年,少林寺有一位負責廚房雜務的行者,蓬頭裸背赤足,常手持燒木棍,勤勞盡責。至正十年(1350年),權臣專權,官貪吏污,社會矛盾極其尖銳。北方白蓮教主韓山童,以宣傳白蓮教的方式廣收門徒,劉福通與羅文素、盛文鬱、杜遵道、王顯忠、韓咬兒等成爲韓山童最早的一批信徒。劉福通等率紅巾軍軍圍攻少林寺,於最危急關頭,這位負責廚房雜務的行者,手提燃燒的木棍,化成身高數十丈的緊那羅王,站在山峰上。紅巾軍見此異象大驚,落荒而逃,少林寺從而幸免於難。寺僧方知是緊那羅王顯靈,遂建緊那羅殿,供奉其為護法伽藍。底下,長行有十︰
 (1)、「復次」,接著。「善慧光明天緊那羅王,得普生一切喜樂業解脫門」這句話,說的是『普生』指的是生起「世間」的「喜樂業」。生命的本質是『苦』,能「離苦得樂」並且「轉迷成悟」,皆是因為佛的出「生」,我們才得以有三寶可以皈依、安立,而得『自在』。
 (2)、「妙華幢緊那羅王,得能生無上法喜,令一切受安樂解脫門」這句,說的是聞佛法之深,開悟適神,所以能獲得「法喜」「無上」,並且依教奉行,終得涅槃無盡的「安樂」。
 (3)、「種種莊嚴緊那羅王,得一切功德,滿足廣大清淨信解藏解脫門」這句,說明佛之「功德」深「廣」,也因為信心清淨,得生實相;這就是「信解藏」的解脫門。
 (4)、「悅意吼聲緊那羅王,得恆出一切悅意聲,令聞者離憂佈解脫門」這句的音,指的是佛所說的經有四十九年,演真「法」令十法界的眾生聽「聞」法音,證得「妄憂」除,而離憂佈,所以「意」「悅」。
 (5)、「寶樹光明緊那羅王,得大悲安立一切眾生,令覺悟所緣解脫門」這法門,指的是以「大悲」安立一切眾生,了達所有的境界都是唯「心」所造,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之本空,如此的「安立」「眾生」於「覺悟」。
 (6)、「普樂見緊那羅王,得示現一切妙色身解脫門」這句,說明佛難遇「益」「生」,所以「示現」人間這一大因緣;以「圓滿報身」之身相莊嚴常住,所以名為「妙色」。
 (7)、「最勝光莊嚴緊那羅王,得了知一切殊勝莊嚴果,所從生業解脫門」這法門,指的是大智普慈,是二「嚴果」;一切智因,是能「生業」。
 (8)、「微妙華幢緊那羅王,得善觀察一切世間業,所生報解脫門」之「業」,微細難窮,所以說「業海」,來自於「妙觀察」,並自利利他,「示」所生業報之人、事、物。
 (9)、「動地力緊那羅王,得恆起一切利益眾生事解脫門」這句,清涼大師說神通「益」物,了無間,稱「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不厭,教不倦。 
 (10)、「威猛主緊那羅王,得善知一切緊那羅心,巧攝御解脫門」這是總結,了「知」眾生根機才能「巧」化,這就是「攝」「心」正智,「御」「心」如境。
(二)、消文:
 復次,「善慧光明天緊那羅王,得普生一切喜樂業解脫門」這句,剛剛說了清涼大師的疏文說:「世喜樂業,皆因佛生。」佛,是我們的真心本性,宗門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也就是「照見五蘊皆空」,見自己本具的心性之人;再簡單一點來說,『覺知』當下的人事物,起心動念了了分明的人,這時我們常說『法喜充滿』。所以真正的世喜樂業,「皆因佛生」也就是時時刻刻都是生活在自性中生的『大自在』。「業」是什麼?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切喜樂業』,包括世間、與出世間,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中,都是從真性的流露,真正歡喜。所謂『普生』的「普」,是平等的意思,絕不因境緣的好壞;換句話說,不會因環境的順逆,也不會因人事的好惡,不受外界影響,內心常生歡喜心,這才是『大自在』。
 「妙華幢緊那羅王,得能生無上法喜令一切受安樂解脫門」。我們都知道緊那羅是帝釋天的樂神,帶來喜樂,『能生無上法喜』。所以疏文說:「聞深適神,故法喜無上」,這一句話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深解義趣,法喜充滿;到終極,能成無上道,所以受無盡的安樂。這也是清涼大師說的:「終得涅槃,無盡安樂。」可見,緊那羅王的為人演說,確確實實是以『能生無上法喜』為教育的總目標。古時候,交通不方便,媒體不發達,所以君王、知識份子都很重視以歌舞,舞蹈以及民間的民謠,來教化百姓,以移風易俗。例如,小時,我們經常看「歌仔戲」、「布袋戲」的表演,戲劇的形式很多,但離不開用唱歌、用舞蹈、以及各種戲劇的表演,來教化眾生;長大以後,聽人說書,講古,其內容都是教導民眾諸如『忠、孝、節、義』等情操,所以整個社會一到農暇期間,都是在實施全民的社會教育,以培養全民的健康身心。反觀近代的報紙、電視、網路非常盛行,但這些「明星」「辣妹」的歌劇表演,仔細觀察,它所表達的內容,無非是「非社會」,甚至於是「反社會」的靡靡之音。「明星」「辣妹」的言行,是青少年模仿的主要對象。例如「一支火柴」成為青少年的『英雄』榜樣;「網路遊戲」,鼓勵世間的年幼「無知」的青少年,在虛擬的世界中,幹盡殺、盜、淫、妄等行為,還是『英雄』……而現實的政治人物,消防署長,拿著全民救命的錢,透過『包裝』,躺在床上,總統還會親自到病床上「探視」這位『消防英雄』;同樣的,營建署長,領著全民納稅的薪水,推行『住宅正義』,一方面以「國家公權力」來「區段徵收」沒權沒勢的老白姓的土地,實質圖利財團興建『合宜住宅』,而這位「模範公務員」,住豪宅,身邊妻妾成群,在在都在暗示著我們社會,只要懂得包裝、說謊言,投機取巧就能取得「名位」……,所以今天的社會,『上位者』鮮廉寡恥,只想透過選舉,以獲取「名位」;知識份子,只想當「御用學者」來分「一杯羹」;經營生意的,想盡辦法「官商勾結」……,年輕人墨守22k,要到何年何月,才能擁有安身立命的一間小套房。既然是前途茫茫,所以捷運車上,無緣無故的隨機殺人;戀愛不成,就要殺人家的父母、祖父母;網路上line一被封鎖,就要殺人家的父親……這種非社會以及反社會的事件,當然層出不窮,整個『社會失序』,人心惶惶,大家動盪不安。想想看,古時候真正有智慧、有遠見的帝王、宰官,用心良苦,對於這些社會教材的內容,都要經過嚴格的審查,這純粹是為了保護社會的安全,保障人民的正知正見,使得『人』之所以為『人』的潛能,給予開發出來。哪是那些高唱小孩子不能打,不能罵,要尊重小孩的「人格發展」,卻忽略了教育的本質是『成熟的個體』以『高度的教學藝術』,所給予學生做『適性』、『適才』的『牽教』。我們現代社會所強調的「人本」,只重視表面的「以人為本」,卻忽略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的深層意涵,這怎能達成真正的「以人為本」的「聞深適神,法喜無上」的生命喜悅之目的精神。同樣的「言論自由」的言論,是基於「終得涅槃,無盡安樂」的和諧社會之建構?還是濫情的隨便說說,不考慮社會的倫理秩序,都是我們該保障的「言論自由」?這都是有待知識份子深思深思阿!
   「種種莊嚴緊那羅王,得一切功德滿足廣大清淨信解藏解脫門。」談到「清淨信」就想到「人無信不立」、「信為道元功德母」這些話,可見在世間上為人處事,以及出世間的修行道業,「信」是何等的重要。而「種種莊嚴緊那羅王」所證得的是,『得一切功德滿足廣大清淨信解藏』,「一切功德」屬於總說,指圓滿的功德,這是如來果地才圓滿;以及尚未臻於滿的功德,都包含其間。例如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無明」未破,而我們卻是「一切」的『無明』都未消除,以致於身心靈都是『漏』。所以佛在這裡告訴我們「種種莊嚴」莫如『得一切功德滿足』這才是最重要。而圓滿功德是從「清淨信解」來的,「緊那羅王」是我們佛門有力的護法神,教導我們對佛法、對古今中外的聖賢之教誨,要信心清淨,不能有一絲一豪的疑惑。其實想想看我們從懂事以來,對於老師的教學不能說不瞭解,但也因為心太粗,以致於了解得不透徹,所以總是半信半疑;我們周遭的學佛同修道侶,也一樣的人云亦云,不願意深入經藏《印光大師文鈔》中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簡單的說,我們尊師重道有幾分,就能有幾分成就,所以這「信解」後面,加個「藏」,意思更深。清淨信心,大開圓解,這才能稱為「藏」,藏是像倉庫一樣,我們內心倉庫中藏的是清淨信心,藏的是廣大清淨圓解,它起作用是「一切功德」,成就的就是『佛道』。「悅意吼聲緊那羅王,得恆出一切悅意聲令聞者離憂怖解脫門。」清涼大師註解說:「音演真法令聞」,這就是悅意聲。音演的音,是教學的音聲,也就是講經說法的音聲;演是表演,透過各種角色扮演的言語、行為,都與性德相應,這才是『真法』,自性中具足般若智慧,所以展現在外的言行造作,都是『真心』,也就是『自性』。現在,我們的性德完全被五蘊假身的煩惱習氣給重重的蓋覆住了,言行舉止不能從這『自性』開顯出來。今天如何無法開發性德,佛菩薩大慈大悲的示現在世間,所行的,就是性德的流露。諸佛菩薩想什麼、念什麼、說什麼、做的是什麼?仔細觀察,那就是我們自己性德的流露。我們看到了,聽到了,要先去模仿、學習,這就是要指導我們以「悅意吼聲」來教學,『悅意』是來自於真心,所以說的、做的都是『真心』;而『吼聲』,用現在的用語來說,就是大聲疾呼,來勸導眾生。十法界,就有十條路,要走佛的道路,才是究竟圓滿,這是最聰明的、最有智慧的,所以要記住『恆出一切悅意聲』。講到北方多聞天王時我們說過,多聞天王是透過成就眾生,才能成就自己。所以要學不厭教不倦,才能自利利他,破迷開悟,返本還源、明心見性的一條道路,過去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都是使用這個辦法成就的。因此覺悟的人,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無不自在,這才是『普』。順境裡面沒有貪心,逆境裡頭沒有瞋恚心,永遠保持清淨平等,這才是真正覺悟。如此的教學,契入諸佛境界,當然可以讓眾生遠離一切憂怖。憂怖指的是身心不安,那是情緒,那是煩惱。一個人能深入經藏,也就是真正的瞭解宇宙人生的道理,他的教學自然能讓學生行善、斷惡,煩惱不再困擾,身心就安穩了。「寶樹光明緊那羅王,得大悲安立一切眾生令覺悟所緣解脫門。」前面的悅意吼聲,指的是從『事相』上來教我們,也就是從日常生活中的為人處事,待人接物中,教導我們應該如何學習;而此處的寶樹光明緊那羅王,是從理論上教導我們,唯有理事都清楚,我們的心才定。事上教我們要這樣做,我們也知道,可是就是做不到,為什麼?理沒有通,所以對這個事,沒有「清淨的信心」,於是面對眼前的人事物,還是煩惱作主。因此今天的行者,明知佛陀的教誨,卻做不了主,以致於時時刻刻隨順自己的煩惱,事事隨順貪瞋痴慢,甚麼根本智、後得智都起不了作用。由此可知,明理很重要,明理是破迷開悟。可見,悅意吼聲教我們斷惡修善,寶樹光明則是教導我們破迷開悟。因此清涼大師在疏文中說:「達境唯心而本空,則安立眾生於覺悟。」寶樹光明緊那羅王『得大悲安立一切眾生令覺悟所緣』之「所緣」,指的是人事物當下的境界。能緣的是心,所緣的是境。境有兩種,有物質的環境,有人事的環境,無論是物質環境或人事環境,都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透過悅意吼聲來實施教學,而教學的人,必須「離四念」,因為:「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如此的反省自己、檢點自己,了知能得的「心」不可得,所緣、所得的「境界」,也不可得,能所都不可得,這才是『心經』說的『無智亦無得』。『心經』接著又說:「以無所得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才是事實真相。雖是如此,但人生在世,卻又有諸多的「夢幻泡影」之『人事物』等著我們處理,所以佛陀要我們「得大悲安立」,也就是「自在」。要知道,剛剛說了一切能所都不可得,卻又「念念相續」、「因果不空」的緣起法則。所謂因果,有三種法則不空的:第一是「轉變不空」,因,轉變成果,果,又轉變成因,這「轉變」不空;第二是因果「相續不空」,業、果,相續是存在的;第三是因果「循環不空」,所以有六道、十法界的現象。知道這世出、世間一切「理則」,了知萬法之轉變、相續、循環,剎那不住,這才了知要斷惡修善,趕緊轉迷成悟,早日跳脫這『輪迴』。還要教導眾生「安立」,這就是寶樹光明緊那羅王所要教『化』我們的。
 「普樂見緊那羅王,得示現一切妙色身解脫門。」這『普樂見』的「普」,我們說過多次了,是平等、普遍,沒有分別執著;「樂」是愛好;「見」是見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個緊那羅王的名號,簡單的說就是佛教導我們的「常生歡喜心」。清涼大師說:「難遇益生,所以示現。相嚴常住,名為妙色。」所謂「難遇」指的是「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現在得人身又能聽聞佛法,這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佛平等的教化一切眾生,但總是要「契機契理」,所以對於根性鈍的眾生,十時執著、分別、妄想堅固的人,佛了知針對這些業障深重的凡夫,他們心量不大,欲望也不高,能證得人天小果已經很滿足了,所以佛教導他們「斷惡修善」,把斷惡修善的道理、方法、果報,說得究竟徹底,讓此類眾生,生生世世都能滿足自己的願望,這就是『益生』。對於中等根性的人,人天福報知道不究竟,也不長久,更何況享受人天福報所付出的代價太大了,想通了之後,希望再能往上提升,向上突破,這時佛教導這類根器的修行人,「破迷開悟」;如此才能超越三界、六道,作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達四聖法界,這就是『益生』。同樣的,上等根性的行者,他們唯求作佛,希求無上菩提,佛幫助他們「超凡入聖」。佛是為這個目的而來的,全是為了幫助眾生,所以說「難遇益生,所以示現」。為了達成這目的,佛「示現一切妙色身」,有智慧、德能、相好常住,這叫「妙色」。也就是在佛法的教學中,我們要長生歡喜心,能照見五蘊皆空,以高度的智慧、德能,以及整齊、清潔、簡單、樸素的衣著,和靄可親的態度,運用高度的藝術的手法,來實施佛陀的教育,這才是『示現一切妙色身』。
 「最勝光莊嚴緊那羅王,得了知一切殊勝莊嚴果所從生業解脫門。」清涼大師在這裡特別註解說:「大智普慈,是二嚴果。」所謂「普慈」,指的是福德,福、慧二嚴,「大智」是智慧。我們禮佛的皈依偈中,常念「皈依佛,二足尊」,「足」是圓滿具足,「二」,簡單的說就是智慧與福德。智慧、福德是從「一切智因,是能生業」,由此可知,菩薩了知一切殊勝莊嚴的果報,是從圓滿的智慧而產生出來的,這是真實智慧。我們的至聖先師孔子,一生學不厭,所以「每事問」;教不倦,所以總是『示現一切妙色身』。而學不厭、教不倦,就要有足夠的愛心與耐性,絕不能學生聽讀了高興,學生聽了一遍又一遍,還是迷迷糊糊,馬上『性子』就生起來。學生的智力、能力、性向、以及嗜好人人不同,這個角度說說,換另外一個角度,總要讓每個學生都明白,這才是「最勝光莊嚴」。尤其在修行這條路上,一定要透過高度的藝術教學,人人「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微妙華幢緊那羅王,得善觀察一切世間業所生報解脫門。」清涼大師說:「業細難窮,自觀示物」,這就是指「善觀察」的意思。菩薩的德號『微妙華幢』的意思很深、很圓滿,必須五眼具足,這樣才能「微密觀照」,而這微細、深密的觀察,就是我們今天強調的各種『科學實驗』,每個步驟都要詳細的紀錄、觀察這才叫『善觀察』。面對宇宙人生,善觀察世間的一切業因、業緣、業果、業報,心才會「微細」,才能除「微細惑」,使得為人處事做到自利他他,純善無惡。世間的人,對於當下的人事物之事實真相,粗心大意,沒有看清楚,以致於產生許許多多的誤會;處理事情的過程,又沒有養成『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隨順習性,蔑於無知之執著,產生矛盾,形成衝突,所以才引起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爭端。不但,戰爭是由一切不善業引發的,自然災害也同樣是不善業所感召,所以現在的天氣,不是下豪雨,就是極端的嚴寒酷熱,這種極端的氣候,同樣是『一切世間業所生報』,但是這一點,我們學佛的同修也許會相信,可是現代的科學家或是知識份子,還未能發現,所以要能『善觀察』,不但是世間的科學要善用『科學實驗』;同樣的,人文科系也要善用『科學實驗』,因此佛在楞嚴經上就以「十方」顯『見』,這才是「微密觀照」,也才是『善觀察』。「動地力緊那羅王,得恆起一切利益眾生事解脫門。」動地力緊那羅王在此地,為我們示現『恆起』一切利益眾生事,「恆」指的是恆常,永遠沒有間斷;「起」就是生心、起念頭。所恆起的念念相續是『一切利益眾生事』。前面我們說過:「一切法從心想生」,心好,相就好,心不好,相就不好,相隨心轉。不但,相隨心轉,山河大地也都是隨心轉,所以我們常說『十方大地恆震動』,這個「震動」不是地震,這個震動指的是「變化」,簡單的說心能轉境界。所以我們也說:「若能轉境,即同如來」。念頭一轉變,我們身體中的細胞、組織就開始在動,這叫六種震動。念頭一轉變,山河大地也跟著在動。此地我們要細細去體會,眾生與自己是一不是二,利益一切眾生,才是真正利益自己。「動地力」菩薩所修學的法門,不為自己,念念都為一切眾生。「一切利益眾生事」,最重要的莫過教學,為眾生做好樣子,特別是我們在動亂、苦難、災變頻繁的世間,眾生過著簡單的生活,我們的一切作為,都要給大眾做榜樣,做一個好樣子,在不知不覺之間,潛移默化之中,轉移社會的風俗。
 「威猛主緊那羅王,得善知一切緊那羅心巧攝御解脫門。」清涼大師說:「知機巧化,謂攝心正智,御心如境。」所謂『巧攝御』,也就是以善巧方便,來攝受眾生,「御」也有攝受的意思,以各種善巧方便,來教導一切眾生。這是對「緊那羅王」的總結,也就是我們講經說法,或是從事任何教學,一定要懂得觀機,也就是要認清處說法的對象,他們每個不同的的根性、文化程度,乃至於生活狀況以及『當下』的需要等,都要瞭解清楚,這樣的說法或是教學,才會被學生或是聽眾的喜愛與接受。「攝御」的『攝』,指的是菩薩的四攝,『御』指的是菩薩的六度;四攝是手段、是方法;而六度是菩薩行為內容。攝受眾生、教化眾生,「得善知一切緊那羅心」的「善知」,是深深的明瞭現前的學生、眾生,在無量法門中,迫切需要的是哪個教學的內容與方法,這叫善知。尤其在今天這個科技發達時代,一定要懂得利用各種高科技的工具,例如網路、智慧型手機等,將『佛法』在網路上播放。所以我們還要把網址想方法,普遍的介紹給他人,便利人家收看。因此我們講經說法或者是從事任何教學,要如同「威猛主緊那羅王」一樣,善知一切緊那羅心,才能『巧攝御』我們的子女、學生以及有緣的朋友,『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四、經文、疏鈔及合論:

戊二、偈頌
爾時善慧光明天緊那羅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緊那羅眾,而說頌言:
世間所有安樂事 一切皆由見佛興 導師利益諸眾生 普作救護歸依處
出生一切諸喜樂 世間咸得無有盡 能令見者不唐捐 此是華幢之所悟
佛功德海無有盡 求其邊際不可得 光明普照於十方 此莊嚴王之解脫
如來大音常演暢 開示離憂真實法 眾生聞者咸欣悅 如是吼聲能信受
我觀如來自在力 皆由往昔所修行 大悲救物令清淨 此寶樹王能悟入
如來難可得見聞 眾生億劫時乃遇 眾相為嚴悉具足 此樂見王之所覩
汝觀如來大智慧 普應群生心所欲 一切智道靡不宣 最勝莊嚴此能了
業海廣大不思議 眾生苦樂皆從起 如是一切能開示 此華幢王所了知
諸佛神通無間歇 十方大地恆震動 一切眾生莫能知 此廣大力恆明見
處於眾會現神通 放大光明令覺悟 顯示一切如來境 此威猛主能觀察
疏:十頌次第,文並可知。

五、解釋與消文:
(一)、註解:
    清涼大師說,這十首偈頌,文章很淺顯,一看就知道,所以沒有特別的註解。
爾時善慧光明天緊那羅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緊那羅眾,而說頌言:「世間所有安樂事,一切皆由見佛興;導師利益諸眾生,普作救護歸依處」。到「處於眾會現神通,放大光明令覺悟;顯示一切如來境,此威猛主能觀察。」等「十頌」,清涼大師認為:十頌次第,文並可知。我們就直接消文。
(二)、消文:
  爾時,善慧光明天緊那羅王,也就是說緊那羅王的首座,告訴我們教學必須具備高度的藝術,把自己裝扮好,又懂得擅長以音樂,舞蹈來教導學生。首座的「緊那羅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緊那羅眾,而說頌言:「世間所有安樂事,一切皆由見佛興,導師利益諸眾生,普作救護歸依處。」所謂「普生一切喜樂業」的「普」,是普遍,也就是平等,當老師的絕不能偏心,也不能心情好時,教得很認真,一不順意思就不教了,這樣不「普」。所以教學者要「普生」,自然的,學生都生歡喜心。這個法門是「皆由見佛興」,看到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一生都是從事利益諸眾生,這裡要留意「見佛」是什麼?就是學佛,學佛,才能夠生起「法喜」。他老人家的教學內容是:「普作救護歸依處」,簡單的說『普作救護歸依處』的「歸依處」就是在經典,也就是三藏十二部上。所以我們教學,不能不「歸依法」,更一定要想到言行舉止,「如何能普遍令一切眾生得喜樂」?這樣『善慧』『光明天』,也就是教學者以高度的智慧,隨順聖教,自然令十法界的眾生得喜樂。「出生一切諸喜樂,世間咸得無有盡,能令見者不唐捐,此是華幢之所悟。」上面我們談過,妙華幢菩薩長行修學的法門是「能生無上法喜令一切受安樂」。也就是教學者能讓學生深解義趣,法喜充滿,把每個學生帶上來,成無上道,受無盡的安樂。所以在讚頌中,說出的修學心得是:『出生一切諸喜樂,世間咸得無有盡』,簡單的說所修學的,完全可以讓學生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可見,如果我們所學的、所悟的,不能落實在生活中,出生的是一切諸煩惱,也帶給社會大眾煩惱,這就是台灣現代的教育雖然很發達,很普及,卻世代給大家更多的痛苦。因此,我們的教育要深入經藏,也就是教育的本質,是透過「知識」的教學,引導學生將知識帶入生活中,進入「分析、綜合、評鑑」的『解、悟』中,這樣才有『法喜』。得法喜,心中自然「出生一切諸喜樂」。《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以「止於至善」。明明德,法喜自然生起;這時也才能「出生一切諸喜樂,世間咸得無有盡」,這就是親民,也唯有「能令見者不唐捐」,這就是『止於至善』。「佛功德海無有盡,求其邊際不可得,光明普照於十方,此莊嚴王之解脫。」這「種種莊嚴緊那羅王」,所修學的法門是:「一切功德滿足廣大清淨信解藏」,修這個法門成佛的,這正是說明法門無量無邊,任何一門都能成就無上道。首先我們看『佛功德海無有盡』這句,「海」,是比喻功德像海一樣的深廣「無有盡」。下一句是形容詞,『求其邊際不可得』。用呢?『光明普照於十方』指的是「功德海」普照於十方。佛功德光明普照十方,意思就是說佛法的經典、與教學,深廣「無有盡」,但這些佛法經典、文物,雖然留存在世間,可是如果沒有人理解、證悟,並且進行教學,則沒有人學習,那就沒有功能,用佛教的名相來說,不放光,就像金銀珠寶一樣,很珍貴,但沒有人認識,理會,時間擱久了,上面沾滿灰塵,那一如垃圾一樣。這就是我們老祖宗常說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一定要有修行的人,給予弘揚,佛功德海的光明,才能夠普照十方。所以佛在這裡說:「此莊嚴王之解脫」,也就是這「種種莊嚴緊那羅王」,具足慈悲光明、智慧光明、禪定光明、布施光明、持戒光明等等佛之功德,『普』「照十方」,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如來大音常演暢,開示離憂真實法,眾生聞者咸欣悅,如是吼聲能信受。」前面說過,悅意吼聲緊那羅王證得的法門是:「恆出一切悅意聲令聞者離憂怖解脫門」。這個法門指的是菩薩的四攝中之「愛語」。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透過身、語、意業,尤其「語言」是最重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得最多。修菩薩行的言語,有一個最高的原則:「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就是愛語,真正愛護一切眾生的言說。如果我們說的話,叫人提心吊膽,別人聽了擔心、憂慮,那一定沒人緣,反過來說處處為人想,幫助眾生,也就是用『愛語』與人說明,幫助他人有效的解決他的問題,這才是真實愛護。所謂『如來大音常演暢』,佛以音聲教化眾生;『開示離憂真實法』,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無非都是在教導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決定幫助十法界的眾生明心見性,這是真實法。『眾生聞者咸欣悅』,眾生聽了歡喜。只要是真實法,迷惑顛倒的眾生,造作惡業的眾生,一聽到了、接觸到佛法,也必定生歡喜心,這就是『如是吼聲能信受』。「我觀如來自在力,皆由往昔所修行,大悲救物令清淨,此寶樹王能悟入。」這寶樹光明的德號我們介紹過,修學的法門是:「大悲安立一切眾生令覺悟所緣」。我們要護持佛法,首先要效法佛陀他老人家,而效法學習先要觀察諸佛如來自在的神通之力。「神通之力」我們說過是來自於圓滿的智慧,也就是說『皆由往昔所修行』累積的智慧,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在修行的功夫之結晶。我們學佛,就是天天改正自己的「身口意業」,讓日常的生活行為,脾氣情緒慢慢的減少,智慧逐漸的增加。才能在言行舉止上『大悲救物令清淨』。如此的,經過一段時間,別人看我們這樣的修行,得清淨心了也得平等心,待人接物有了真誠、慈悲,也會跟著學,這叫「大悲救物」。「如來難可得見聞,眾生億劫時乃遇,眾相為嚴悉具足,此樂見王之所睹。」這是普樂見緊那羅王的讚頌,修學的法門是:「示現一切妙色身」。前兩句「如來難可得見聞,眾生億劫時乃遇」,這是指「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想想看,百千億劫才得了一次人身,不趕緊學佛,還找各種理由放逸自己,白白的糟蹋寶貴的時間,這就是大罪過。所以我們生活在世間,經常自我反省,有否「照見五蘊皆空」,得『自在』否?這一生好不容易得人身,如果不能利用這個機緣,脫離三界,脫離六道;同時看到我們身邊有緣的人,還在迷迷糊糊,心中總有很多的不忍,因此要想盡各種方法,去度化他們。但是想到自己的長相,又糟又老,誰會欣賞,說的話,誰會相信?想想看,佛都要百劫修相好,因為『眾相為嚴悉具足』,人家一見,自然相信。菩薩觀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是如來果地的依正莊嚴,這是果德,果必有因,從果德建立起我們的信心,這是佛說法的善巧方便。我們讀這一句經文,一定要把佛菩薩的形象落實在自己身上;當然,現在的長相已經定型,要改也不容易,但總要在自己的內心中,或是講經說法之前的言行舉止,我們代表佛菩薩接引廣大群眾,一定是深明教理,透徹教義,並落實在生活上,自行化他,『眾相為嚴悉具足』。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說,我們將「教育基本法」的第八章,修正老師的教學,是不能體罰學生的,也就是老師怎麼教的『專業自主』,給予限制。事實上現代的學校教育,從明末清初西洋教士挾著「數學」、「物理科學」等到中國傳教之後,我們立刻懷疑起傳統的儒、釋、道合流的教育是落伍的;尤其,清末的奏定學堂章程、以及欽定學堂章程實施以後,我們立刻採取西方教育的模式,我們從小念小學、中學到大學,學的東西或者說「知識」不能算少,但這許許多多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都用不上,所以接受新式教育的學者,「道德知識」一大堆,但他們的「道德行為」卻是「脆弱」得可憐,這實在非常可惜。反觀清末之前的教育,中國古老的教育,都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繼往聖之絕學,開天下之太平」;至少學者都知道追求「讀聖賢書,當成聖成賢」。古代的「小學」,教的是「生活教育」,如何灑掃應對、進退,怎樣待人、接物,從小訓練「學生」服務的人生觀。而西方的教育,源之於征戰時,所逮捕的「認字、教書」的「奴隸」,因為這些戰爭時的「戰俘」,殺了可惜,剛好可以將他們教導「子女」或是「士兵」等技能,所以西方社會是沒有「尊師重道」的觀念。直到普魯士(德國的前身)的宰相一一俾斯麥,為了富國強兵,斷然實施國民教育,才有現代化的正式教育。因此洋人心中的教育,只是知識的灌輸、技能的訓練,並沒有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概念,所以他們的「大學」也只是講學,以及知識的探討與辯證而已。所以當這些西洋的教育人士,看到我們中國的小孩,在他們還是很天真、很活潑的時刻,就要將他們管得那麼多,處處約束,不給他們自由的遊戲,以免放逸的這種想法,是外國人不能理解,也不能贊成的。而這種在政治上追求個人主張的「自由主義」,也是現代國內很多專家學者『人本』的思想根本。教育是一種從不成熟的個體,經由師長的『牽教』,透過增上緣來增進學生學習的信心,也要經由逆增上緣來磨練學生的意志力,來養成好的德性,這是中國傳統教育的核心思想。
    佛在楞嚴經上教導我們,我們身體的結構是「地、水、火、風」四大種,經由各人的「心識」變現出來的。例如,我們身上的『水』佔了百分之七十以上,「水性」是往低處流,所以要往上提昇自己的「德行」,那一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但要學壞,則是不必別人教導,所以我們常說學好,要三十年的功夫,學壞用不到三天,就是這個意思。而唯識的百法中,善心所有十一,煩惱以及隨煩惱就太多太多了,所以起心動念,善的少,煩惱的多,而修行是「心不相應的行法」有二十四,慢慢學習,方能入於無為法。可見我們要學好,剛開始是需要「他律」,不斷的鞭策『斷煩惱』,『起慈悲』,等到定型了,透過自我反省、自我檢驗、自我教育,這時放下意識心的五蘊制約,也就是心經說的:「照見五蘊皆空」,『放心』了,也就是回到了清淨。孟子在盡心篇上說的:「堯舜是性之者,湯武澤是反之者」,「反之者」是透過教育,起心動念已經習慣於『良知良能』了。所以我們要懂得,小時候讓小孩受約束,長大才有真正的自由;小時候如果開放不管,放縱、順從他們的習性造作,長大了,造業犯罪,後悔就來不及了。閩南話有一句話大家都聽過:「順豬舉灶;寵子不孝」,這是期待大家三思的。不過,身為老師者,要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現在的老師由於社會觀念的偏差,所以很難發揮『教育的專業理念』來教導學生,但是既然身為人師,就要真正做出「眾相為嚴悉具足」,才能讓學生樂予學習,也才能契入佛的境界,引導學生進入真正的智慧。
   「汝觀如來大智慧,普應群生心所欲,一切智道靡不宣,最勝莊嚴此能了。」最勝莊嚴緊那羅王,前面說過所證得的是:「了知一切殊勝莊嚴果所從生業解脫門」。世俗人一生所追求的,無非是殊勝莊嚴的果報;可是,大家雖然有這欲望,卻未必能得到,原因是『業因果報』的『因果理實』不甚明瞭。佛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從心想生,所以相信自己是幸福的,那麼就擁有幸福的人生;而老是怨天尤人的,當然是處處不如意。我們心想的是善言善行,善的果報現前;心念一惡,惡的果報,自然現前,因為這也是自己招感的。世出世間的現相,緣生緣滅,千變萬化,所以說剎那之念,生滅是善的心,果當然是『最勝莊嚴』這就是,菩薩教我們要『汝觀如來大智慧』,這是我們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每一個人都有。佛的自性智慧,不比我們多一分;我們自性本具之智慧,也不比佛少一分,生、佛平等平等。我與諸佛如來具足同樣的智慧、相好,但總是在「色受想行」上,被妄想、分別、執著所害,使得我們墮落在這「貪、嗔、癡、慢、疑」的煩惱之中。而今天我們想要恢復我們的智慧德能,『多聞天王』已經告訴我們,從成就眾生中才能成就自己。所以要學佛菩薩『普應群生心所欲』。因為眾生的根性個個不等、程度不一,佛為了教學方便,也將眾生分為上、中、下三等。上根利智的人,要幫助超凡入聖;中等根性的人,則是教導他們破迷開悟;至於下根的人,那也要幫助他們斷惡修善。這三種人都叫做法器,只要循循善誘,佛經上說「薰習」,假以時日,都會有所成就。因而,『一切智道靡不宣』的「一切智道」,指的是無量法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八萬四千眾生,就有八萬四千法門,佛同時為我們開演。所有法門,都是『智道』;我們剛開始學,要博、要廣;但有了概念之後,只要取其中跟自己最相應一種即可,這才能一門深入。但我們一定要知道,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都是佛菩薩應眾生不同的根基而說,所以『最勝莊嚴此能了』。我們學佛也一定要如是明瞭業因果報,善因善果,惡因惡報。「業海廣大不思議,眾生苦樂皆從起,如是一切能開示,此華幢王所了知。」前面說過微妙華幢緊那羅王,所證得的法,是「善觀察一切世間業所生報解脫門」,這個法門是繼承上面「最勝莊嚴緊那羅王」的「大智慧」而說的。所謂「大智慧」是真正明瞭『業因果報』的真相。『業海』的「海」,是比喻,「業」是造作,起心動念是意業,口的言語是口業,身體造作是身業,無量無邊的業,不出身口意三類,所以這三業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那真的是業海無邊,廣大不思議。的確的『眾生苦樂皆從起』,眾生日常生活中的苦、樂果報,皆從所造作的善惡業而來。我們知道經、論,是『善惡』的標準,那我們進一步的想想,『善惡』的標準,是我們本具的佛性,用中國的話說是我們本有的良知良能,只有如理如法去落實「修一切善,離一切相」,那才是『放心』,也就是放下五蘊假身的感情用事,落實到『中道』。『如是一切能開示』,「開」,用現在的話說,佛陀將他老人家過往的『經驗』,告訴、開導、啟發我們。「示」,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示現。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眾生除了說的知識之外,更以他的言行舉止為我們做最好的榜樣。一無所有是智,一樣不缺是褔,褔慧具足,現這個樣子給我們世間這爭名逐利的眾生看。佛菩薩、祖師大德給我們開示,我們要能體會,要在這裡頭省悟過來,真正覺悟過來,成就自己的道業,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行,我們就沒有辜負佛菩薩的教誨。這是華幢菩薩他了知的,他明瞭。
   「諸佛神通無間歇,十方大地恆震動,一切眾生莫能知,此廣大力恆明見。」這是動地力緊那羅王修學之根源,『諸佛神通無間歇』,「間」指空間,「歇」指時間,「無間歇」指的是一切時、一切處,從來沒有止息過。「神通」,神,神奇莫測,超乎我們一般眾生的智慧所能理解的能力;通,是通達,世出世間一切事理、一切現象、一切因果,樣樣明瞭叫通;世出世間法,都能夠明白通達,這是我們凡夫無法想像的,所以稱作「神通」。諸佛如來的神通的確是沒有間歇過,而我們眾生老是感情用事,以致於根本智不能現前,所以為人處事自私自利,無法達到『中道』。《楞嚴經》上佛教導我們:「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這是「諸佛神通」。這個神通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嗅,在舌曰嘗……,我們凡夫,六根見聞覺知跟諸佛菩薩無二無別。佛陀他老人家告訴我們,我們見色聞聲,接觸的第一念,即是佛知佛見,為什麼?因為第一念尚未起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我一再跟各位分享,一走進講堂,不要馬上看您的朋友來了沒?以不必急著找位子坐,先享受那第一眼所見的『了了分明』以及『清淨』。因為等到第二念,就落入「五蘊身心」的情緒制約了,這第二念,就摻雜著個人的諸多妄想、分別、執著。諸佛如來永遠保持第一念,沒有第二念,這就是六祖能大師要我們『無念』。我們第二念落入意識,意識是個妄心,一住上去,就沒完沒了,所以如不能『無念』,就立刻提醒自己『無住』,不要「見色聞聲」跟著追逐、跑、跳、碰,這時您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就近入『無相』。如此的第一念,是真心。念念,都是第一念。這就是動地力緊那羅王,所教導我們修學之根源。我們沒在意的時候,就是第一念,在意,就落二、三念,入『住』上去了;接著有很多的感覺那就是『相』上了。沒在意,看,就是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聽,就是聽,也就是我們俗稱「沒有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落在二念、三念。「二」是意根、意識,「三」是意根、意識,再加阿賴耶識,所以我們也常說「三心二意」,指的就是落在意識、意根,阿賴耶。但經過文化的積非成是,「三心二意」成了不好的現象,其實他指的是我們受、想、行的過程。『十方大地恆震動』,十方大地指的是山河大地都是隨我們的心識轉。「震動」不是地震,而是變化,心轉境界。「恆震動」是六種震動,大家查一下佛學辭典,就知道六種震動了。『一切眾生莫能知』,不但山河大地的震動,我們不知道,自己身體細胞的改變,自己也不知道。念頭一轉變,我們身體中的細胞、組織,就開始動,心善、行善,面貌就變善,我們的體質也會變善;反之,眾生造做不善,山河大地也跟著動。若非諸佛如來的照顧,這地球早就毀滅了,諸佛如來以各種威神力,來保持這個世界。如果眾生覺悟了,與佛菩薩配合,這個世界很快就轉好了。隨順佛菩薩教誨,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就是與佛菩薩『入』佛知見了。以上的神通變化,是動地力緊那羅王所見到的,『明見』,指的是清清楚楚見到,『恆見』,則是指時時刻刻見到。
   「處於眾會現神通,放大光明令覺悟,顯示一切如來境,此威猛主能觀察。」威猛主緊那羅王得「善知一切緊那羅心巧攝御解脫門」。我們在偈頌中已經談到所證得的,正是『巧攝御』,如何巧攝御?『處於眾會現神通』,「會」就是團體,人不能離開團體生活。家庭是最小的團體,世界是最大的團體。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只要與大眾相處在一起,就是「眾會」,菩薩在眾會中教化眾生,作「機會教育」。機會教育沒有中斷的,隨時隨處,在一切時、一切處,與一切眾生相處,都要有一個善心、善意,幫助別人破迷開悟,幫助別人回心向善,這是菩薩心、佛心。『放大光明令覺悟』的「大光明」,指的是真實教誨的目的是以自我言行舉止,都以「大光明」這樣的榜樣,讓眾生有所體會。我們本師一一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天天為我們做榜樣,所表現的都是圓滿的智慧、無礙的辯才、殊勝的相好,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充滿了大慈大悲、仁慈博愛。不但是言教,現身說法讓我們學習,這就是「放大光明令覺悟」。如此,『顯示一切如來境』,讓我們十法界的眾生都能悟入如來境界。如來境界簡單的說,就是「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也就是「緊那羅王」承佛威力,以歌舞藝術方式,在遊戲中引導眾生進入如來境界,這樣的教學,生動活潑,快快樂樂,自然入佛知佛見,有緣的眾生成就佛道。
六、結語:
    從上面的介紹,我們知道「緊那羅王」是善於以微妙的音聲來教學,另外一方面也透過這些教學的藝術來啟發眾生信佛的心。有位天冠菩薩聽了他唱歌、彈琉璃琴而問他:您的這些音聲是,從何而來呢?是由琴發出,或是由您的手發出?您唱的歌,是由口出,或是由心出?於是緊那羅王菩薩就告訴我們:這些音聲,非從琴出,因為琴放在那裏不去動它,是不會自己出聲的;也並非從手所出,因為手的本身也不會發出聲音。我所唱的歌,非從口出,也非從心出。 一切皆是如幻如化,即起即滅的『因緣所生法』,聲音是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本無自性,而畢竟空寂的。這就是大乘法,真是方便多門,門門可以入道。但我們要瞭解,門門可以入道,卻不外三類:有以信樂十方淨土精進而入佛道的,這是『信增上』。有的是以智慧解悟而入佛道的,是『智增上』。有以悲濟眾生,而入佛道的,是『悲增上』。眾生的根機不一,應機設教,入門的方便是有多門。然而,教學要達到圓成佛道的菩提道,則是不離開信願,慈悲,智慧,這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