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引領台灣素食者從吃「醬鹹」到精緻素食的「舵手」

發布日期 : 2014-08-06 21:00:11

引領台灣素食者從吃「醬鹹」到精緻素食的「舵手」說在前面:

 

七月三十一日於新店的華嚴精舍,正在拜梁皇法會的第十卷,正要圓滿的時候,外面稍來了一個紙條,上面寫著:『上照下惠法師剛剛示寂』的幾個大字。住持和尚一一續慈長老強忍著悲痛,在休息的時候,立刻向四眾弟子宣布這件大事。老和尚也立刻要我向大家介紹,上照下惠法師一生弘揚佛法,引領台灣走上精緻素食的卓越貢獻。

 

本來,上照下惠法師前些時候將他一生『弘揚佛法』的著作,編輯成三大冊,並夥同她已經出版的素食食譜等書,都將彙集成書,並責成後學寫文字,併同出版。據我所知印刷場已經印好了,也行將流通市面。如今,塵緣已了,入了寂淨涅槃,證得常樂我淨,本無須再添足畫蛇,浪費筆墨,介紹其一生功業之點點滴滴。但個人愚癡,總覺得這位影響台灣『素食』的大師,不說幾句話,難於是懷。思之在三,特將當時寫的序,po上我的部落格,作為我對這位大德長老尼的一些思念之情。

 

序文如下:

 

 

 

引領台灣素食者從吃「醬鹹」到精緻素食的「舵手」

 

   今年的春節,我一如往常,總會想起我的彰化老家。所不同的,是想起原是彰化八大景區,目前已經歸為南投的名勝古蹟一一碧山岩;想起的是,引領台灣佛教走入『現代化』的這『碧山岩』道場。尤其,是出身於碧山岩的長老尼一一上照下惠法師,他老人家不只是引領台灣素食者,從傳統的吃「醬鹹」,走向素食的『精緻』、『精進』料理的烹調高手;也從電台的講經說法,將佛法帶入「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之「人間佛教」的「實踐」者。

 

法師於民國五十一年因緣成熟出家,從他的傳記資料中,可以看出上照下惠法師的俗家母親,很會做的豆腐,一口香熱騰騰的米糕,包仔粿包金……很會做菜,所做的各式各樣的粿類、粽類、地瓜包、樹薯包……都很拿手。法師形容他的母親做的料理,材料只要一到她的手,就變成特別香Q可口,百吃不膩的美食。法師很謙虛的說:「絕大部份的人,在能幹母親的相較之下,就會顯得格外笨拙,我就是這一類型。家母做菜速度快,花樣多、善變化、又惜福,所以我只有在旁邊看的份,或做些雜事。直到出家,烹飪一課對我來講,依舊相當生疏,尤其是做素菜。」當然,上照下惠法師的精緻之素菜料理,的確得之於他媽媽的傳統手藝,真的是家學淵博;再加上擔任法光寺的典座,經由他的恩師公一一如學上人的專業指導,一心專研素菜料理的成果。誠如法師說的:「當時法光寺的素食,花樣之多、之精、之美、之講究,確實令我驚奇、心服。

 

法光寺的住持是如學上人,在民國廿年左右到日本駒澤大學深造。如學上人在中國佛教的歷史上,是一名影響力相當重要的高僧;尤其台灣的比丘尼人數之多、素質這麼傑出,如學長老尼是居功闕偉的。上人俗家姓張名繡月,臺灣省新竹縣人,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年)癸丑歲二月十七日出生。如學法師出家後不久,隻身赴日深造,由於曾受教於曹洞宗澤木興道禪師座下,奠定佛學和禪修的深厚基礎,歸國後,亦以指導習禪為旨趣,故被佛教界所推崇,所以大家都以「禪師」來稱呼。而如學禪師所親近的老師一一澤木興道大禪師,是一位一改過去日本寺院對飲食漠不關心的作風,特地撰寫〈典座教訓〉,以教誡僧眾、改革飲食,而且把典座工作列入修行重要的一環。其中,禪宗的精進精神,成為飲食烹飪的技術、與表達的方式之一。日本曹洞宗的創始者道元和尚,曾寫到:「精進烹調,必須展示出對佛法的深信,必須擁有豐富的經驗、正義和善良的心靈。」也就是這一法脈的傳承,(典座教訓)一書教訓寺僧,對食物從收藏到調理,從作菜到惜福,從作務到供養心的建立,這也讓「精進料理」成為日本素食的代名詞,而永平寺至今,有「精進料理」之稱的精美素食。照惠法師剛出家,一看到師公一一如學禪師所繼承的「精進料理」,才認識素食的精進料理,有這麼深沈的修行內涵,當然會有這樣讚嘆了。因此,照惠法師說:「我對之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並想到讓更多的人知道素食的學問與功德,並且以素食保健,以素食引導眾生學佛,以素食培養不殺生的大乘菩薩的慈悲心。」這樣發心以「花樣之多、之精、之美、之講究」,來『引導眾生學佛,以素食培養不殺生的大乘菩薩的慈悲心』,放眼今天的台灣,學佛的佛教徒、一貫道的道親,「吃素」吃得健康,甚至於以『吃素』為時尚的素食人口這麼多,甚至於日本美國以及東南亞的遊客,來到台灣,一定要品嚐台灣的素食,使得台灣的精緻「醬鹹」美食,引譽國際,這都要歸功於如學禪師以及上照下惠法師的發心落實。

 

的確的,「醬鹹」要成為美食,的確不容易。民國六十四年,我最敬愛的母親往生,為了追念母親,以及聽人說可以以吃素的功德,幫助母親投胎到善道,因此發心要「素食」一年,那時,台北街頭只有世界、和平、菩提等幾家素食餐廳而已,而我那時,只是台北市政府的一名公務員,要上餐廳吃素,談何容易?因而我的三餐大部分都是自己帶便當,白飯配醬瓜、麵筋,以及日本生產的「海苔醬」,豐富一點的是加上花生。幾年之後聽人家說,台北有出家師父發心推廣素食,教導人家如何烹飪素食。今天,得知這位發大心的出家師父,原來就是照惠法師時,我很感動。根據他自己寫的年譜,民國五十三年(廿六歲),正式於法光寺擔任典座,學習精進料理。民國五十七年(三十歲),任職法光寺典座寮長,也就是說幾年下來,他已經能烹飪出「花樣之多、之精、之美、之講究」之精進料理,並傳承日本曹洞宗永平寺『精緻』料理的精髓,也獲得了如學上人的肯定。這時他有感於當時的台北,素食未普遍;也為了因應愛好素食者的需求,著手著作《百味香素食譜》。他老人家說:眼見當時的台灣經濟,日益繁榮,各行各業競相興起,其中養殖業在菜市場裏,一大桶一大桶的活魚活蝦、肉類等等,人們大魚大肉的享受,殺業愈來愈重,如何拔除眾生的「無明」?使得有情眾生得以「離苦得樂」。如何「放生」呢?他老人家進一步的說:養殖的動物自己無法求生,放生等於死亡。最好的辦法是推廣素食,減少殺生。所以當時就決定定期開班,教授精進料理的烹飪課程。他製作的素食譜,希望以彩色,最精美的一面,呈現於讀者面前,所以從選盤子、買菜、撰稿、煮菜、設計等,均由照惠法師親自操作,並請了最專業的攝影師拍照,由當時最高級印刷的中華彩色公司印刷。於是第一冊《百味香素食譜》出版,它是世界第一冊彩色精美印刷的素食譜,廣受大眾的喜愛。根據我的瞭解,此書被一貫道的道親大量購買,而台北的知名素食餐廳,除了價構之外,還派員學習。也由於《百味香素食譜》出版,素食是吃「苦菜」的根深蒂固的觀念,立刻被顛覆;像我以白飯配醬瓜、麵筋,花生等苦鹹菜的素食者,到處都有素食自助餐,偶而佛教徒的素食好友,想要打打牙祭。不管是日本的精進料理、還是西式的吃到飽,那真是要好好感恩照惠法師,當然更要感謝日本的永平寺、曹洞宗、以及如學禪師他們的恩德。

 

《百味香素食譜》出版,改變了台北的素食。而照惠法師進一步的順應時代潮流,將素食料理,運用現代科技,予以推廣,比如說將他現場素食烹飪的教學場景,製作成錄影帶。而法師更本著〈典座教訓〉的教導,將佛法的理念,透過現場教學的場景,很自然的流露出:尊重一切有情眾生的生命,進而推動環保護生,拯救生態,讓愛好素食者在吃得健康之外,還懂得節約能源,愛護整個地球的資源,讓所有的十法界眾生,都能生存下去。

 

上照下惠法師的修行,受到他師公一一上如下學法師的影響很深,所以在他的文章中處處流露出對『禪師』的懦慕之情。上照下惠法師說:「禪師自己領導打坐、講經、教學,早期在碧山岩,聘請地方深諳古文的地方長老來指導。又聘請仁俊法師等來寺教學,還送許多位年輕比丘尼到福嚴女眾佛學院修學。及至移錫法光寺,也不忘僧伽教育,白天忙,晚上自己領導打坐,教四書,請漢文老師來教學,請顯明法師、淨空法師等來講課,早上七點開始,讓我們一大早就開始聞法,一天充滿著法喜。又請白話文老師來教作文,送數位出家眾到日本深造,也有送到香港念書,又有許多位再進修初高中……。」因此照惠法師他老人家本著如學禪師的道風,住錫覺苑寺之後,除了領導寺廟內的長住以及信徒講經修行之外,還成立文教基金會,發心與教育部所屬的教育機構、或是學校,辦理很多梯次的教師佛學研習營,使得佛陀的教育理論以及實務,能夠落實在現有的學校教育中,以幫助現代的知識份子,『安立』在現代忙碌的社會,『超越』滾滾紅塵,過著『自在』的人生。當然,對於後進的『緇門』子弟,他更是秉持他師公一一如學上人的理念,送數位弟子到英國、日本深造,也熱心的招呼來自國外的佛門子弟,提供他們在台參學其間的吃住問題,遇到這些國外的弟子在唸書時,所遭遇到的『學籍』或是『課業』困難,也會要求我給予協助,這就是秉持如學上人重視『僧伽教育』之職志與孝心。例如,在他的文章中說:「照惠自依止善知識一一上如下學禪師之後,體會到禪師對於僧教育的重視,除了禮聘長老蒞寺教學之外,在碧山岩八七水災之後極其困苦的環境中,仍送十多位比丘尼到新竹女眾佛學院就讀,後來又送多位弟子出國(日本、香港)深造,希望護持教法,弘揚佛法。照惠秉持師長的教育精神,覺苑寺成立之後,曾以全額栽培比丘尼到日本、英國深造多年者,也有在國內就讀者。但因緣不具足,接班人難以圓滿獲得。」

 

在民國八十一年四月到十月的覺苑雜誌(第九到十一期)上,他老人家說:「敬愛的禪師!當我看到您在日本,於澤木興道禪師座下受菩薩戒傳法得道表,寫得非常清楚。曹洞宗法脈自本師釋迦牟尼佛——摩訶迦葉大和尚……菩提達摩大和尚…大鑑慧能大和尚……道元和尚……興道和尚(澤木興道禪師) ——法光道宗(如學)上座,禪師!您以一比丘尼赴重男輕女,比丘尼完全沒有地位的東瀛,得到澤木禪師如此的器重、栽培,傳道傳法給您。您不負他所望,回台後建設禪堂,宏揚禪法,領導四眾打坐參禪,數十載如一日,不遺餘力,您是禪宗的一顆美麗明星,以無限柔和的光輝,在五濁惡世中,點燃智慧之光於每一角落。」民國100年十一月十一日星期五妙覺寺開光日當天,照惠法師說:「我們現在站的這個地點是妙覺寺。妙覺寺出自新北市永和區覺苑寺,再追溯上去,覺苑寺又是由二一三巷覺苑來的。祖堂在台北市光復北路的法光寺,而法光寺再追溯上去是南投的碧山岩。碧山岩是我的恩師公的第一座道場,而我的恩師公出家於新竹壹同寺,依止上玄下深和尚尼出家。再追溯上去,就是大湖法雲寺,法雲寺是覺力禪師創建的道場,覺力禪師是在福州鼓山寺,依止萬善和尚出家,再追溯上去則是六祖大師、達摩祖師……釋迦牟尼佛。依此而言,妙覺寺是世尊之後,佛法從印度傳入中國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是有依據的。覺苑寺第一代住持禪欣比丘尼是曹洞宗第四十八代,照惠則是第四十九代。」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照惠法師念念師恩,重視師承,並且很善巧方便的實施教化的工作。

 

我的印象很深的是在辦理很多梯次的教師佛學研習營時,他總要親自帶領老師『山水禪』,並要找景致優美的地點實際上的打坐一番,而這也成為老師最喜歡上的一堂課。我當時常想,邀集老師講習的時間很寶貴,帶著一群老師到野外打坐很浪費時間,但照惠法師很堅持,我也不便反對。現在看了他對如學上人的懷念之文章上說:「敬愛的禪師!您深深體會佛陀與樹林結的緣最深,生於樹林:藍毘尼園;冥想於樹林;第一次參加農祭,獨坐於樹林;出家於樹林;苦行於樹林;修道於樹林;成道於樹林;講經於樹林;領眾修行於樹林;涅槃於樹林。與樹林有如此不解的緣。而法光寺位於繁華的台北市,度眾雖方便,但缺少大自然山林的氣氛,您每年都特別安排數次到山明水秀的地方與山林接近,一方面藉此找回本來面目,一方面紓解都市生活幾乎令人變形的壓力。而郊遊,更是我們的『最愛』,即使在經濟相當拮据的法光寺早期,禪師您一定再三交待典座,便當做好吃一點,也交代有關執事者,多帶些飲料、餅乾等(二、三十年前不容易呀!)在遊覽車上或旅遊地點共享。尤其禪師平日以嚴肅聞名,在遊覽車上,我們卻可以無拘無束,從『天黑黑,要落雨……』,唱到佛教歌曲;從猜謎語談到時事、政治;從小朋友的故事講到佛教故事;從俗諦講到真諦,不管唱得如何,說得怎樣,禪師!您都一一聆聽,鼓掌讚歎,笑嘻嘻的說:『很好!很好!』」

 

師父上照下惠法師卓越修行,將修行者的素食轉化為『精緻料理』,這種大慈大悲的精神,正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本懷;而透過『精緻』的料理本身,就是人間佛教的落實者。而他老人家的教學,能一直本著他的恩師公一一如學上人的德範,嚴肅中有歡笑;在規矩中,有大自然,是我們該認真學習的。

 

因而,樂為之

 

 

菩薩戒弟子 楊永慶齋戒恭書

 

時年七十二歲,於市隱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