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略說孟子歇後語

發布日期 : 2023-06-01 08:24:00

              略說孟子歇後語


  根據漢朝司馬遷的「史記」,其中的孟子荀卿列傳的記載:「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而到了唐代的韓愈,在答張籍書中說:「孟軻之書,非軻自著,軻既沒,其徒萬章、公孫丑相與記軻所言焉耳。」可見,孟子一書是孟子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還是孟子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相與記軻所言焉耳,很難考定,不過,戰國時代的作者,絕無自稱為「子」者,而孟子全書都自稱「孟子曰」,所以我們認為,孟子一書應非孟軻自著,一如論語一樣,應該是孟子的弟子以及其再傳弟子的紀錄;但在朱熹的《孟子集注》中,確認為是孟子自己寫的,我們在此不做考據的工作。

  根據漢朝司馬遷的「史記」,其中的孟子荀卿列傳的記載:「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而到了唐代的韓愈,在答張籍書中說:「孟軻之書,非軻自著,軻既沒,其徒萬章、公孫丑相與記軻所言焉耳。」可見,孟子一書是孟子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還是孟子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相與記軻所言焉耳,很難考定,不過,戰國時代的作者,絕無自稱為「子」者,而孟子全書都自稱「孟子曰」,所以我們認為,孟子一書應非孟軻自著,一如論語一樣,應該是孟子的弟子以及其再傳弟子的紀錄;但在朱熹的《孟子集注》中,確認為是孟子自己寫的,我們在此不做考據的工作。


 司馬遷的史記中,孟荀列傳:「作孟子七篇。」今天流傳本子共有七篇,各分上下。七篇篇名,依序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我們也都分享過了。其篇名,也皆是倣效論語,取每篇首章,除去章首「孟子見」、「孟子曰」等字,而已其次二、三字作為篇名;是以其各篇篇名,除了『盡心篇』含有深意外,其他的六篇並無特別意義。


 一般研究孟子一書,主要的文獻,大致可歸為四類:一是研究《孟子》的專著,如趙岐的《孟子注》、孫鎰的《孟子音義》、朱熹的《孟子集注》、焦循的《孟子正義》,這是屬於注疏類作品;另一類如李覯的《常語》、司馬光的《疑孟》、戴震的《孟子字義疏証》、康有為的《孟子微》,則屬義理類作品;而程復心的《孟子年譜》、周廣業的《孟子四考》、崔述的《孟子事實錄》,屬輯考類作品;至於林慎思的《續孟子》、熙時子的《孟子外書》、馮休的《刪孟子》、劉三吾的《孟子節文》等,屬增刪類作品。各位有興趣,這些作品可以參考。


 我們拜讀了孟子一書,他老人家的思想,主要散見于古代學者的文集、書信、序、跋、目錄及史傳等文獻。目前,共同的看法是孟子在歷史上,是以今天「為民喉舌」的角色出現。所以我們看他的文章,處處流露出與人民百姓的血肉相連的情懷,所言所行也都是為生民請命的革命精神。的確的,孟子誕生于諸侯混戰、民不聊生的戰國晚期

孟子是繼承孔老夫子那種新興 “士”大夫階層,所有的主張,都圍繞在希望以王道、仁政的思想啟發、教導君主。同時,他老人家為生民百姓的利益,大聲吶喊;對暴君污吏的“殘民”、“害民”等不義之舉,進行猛烈的抨擊和抗議。

對于君,他是“師”也是“臣”;對于民,則是其代言人,是維護其利益的“民之父母”。所以孟子的民本說、井田稅說,都是為緩解社會矛盾、站在老百姓立場上,所提出的解決方案。

    因此,翻開中國的歷史,每當社會矛盾尖銳的時候,這些方案都會被人們一次又一次的重新提起,賦予新意,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思想傳統。當然,他不畏懼權威,強烈的批判君王的身不修、家不治以及所有不妥當的政治措施,給予抗爭精神,這就是一部真正的『民本』與『自由』主義。尤其孟子主張“民為貴,君為輕”,在作為現實政治主體的“君”之上,又設定一個作為道德主體、價值主體的“民”,使“君”不能自有其意志,必以“民”的意志為意志,否則便不配做人君,為仁人志士反抗專制、暴政提供了理論武器。


 總而言之,孟子主張性善,並進而提出「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之說,不管是修身還是在教學上,從「求其放心」做起;而學應務本,專心致志,養身貴在寡欲,所以為學由博反約。這都是我們一再與各位分享的重點,可惜的是,我們時間有限,個人又是學疏才淺,無法提供給各位更多更精彩的討論;但總期待大家,自己有空時,拿出更多的書籍資料,不斷的深入的探討,一定可以從孟子一書,得到很深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