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孟子第一0三講
一、原文:
盡心章句下(三十八):
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二、背景說明以及字詞義註釋:
五百有餘歲:有,與又,通音義。歲即「年」。趙注:「言五百歲聖人一出,天道之常也。亦有遲速不能正五百歲,故言有餘歲。」
皋陶則見而知之:皋陶(音ㄍㄠ |ㄠˊ,人名)。為舜之臣,掌刑獄之事。見而知之,謂與聖人同時,得親見聖人之道而佐行。
聞而知之:謂生於聖人之後,不及親見聖人之道,僅耳聞而已。
伊尹萊朱:伊尹,毛詩正義引鄭注云:「名摯,湯以為阿衡(官名),以尹天下,故曰伊尹。」萊朱,趙注:「亦湯賢臣也;一曰仲虺(ㄏㄨㄟ)是也。春秋傳曰:『仲虺居薛,為湯佐相。』是則伊尹為右相。故二人等德也。」
太公望散宜生:太公望,即呂尚,文王立為太師,武王尊為尚父。劉向別錄云:「師之尚之父之,故曰師尚父。」散宜生,文王賢臣;姓散,名宜生。趙注:「呂尚有勇謀而為將,散宜生有文德而為相,故以相配而言之也。」
孔子則聞而知之:朱注:「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此所謂聞而知之也。」
由孔子……未遠也:趙注:「至今者,至今之世,當孟子時也。」聖人指孔子。孔子至孟子時,相距僅百餘年,故言不遠。
近聖人……其甚也:趙注:「鄒、魯相近,傳曰:『魯擊柝,聞於邾。』近之甚也。」按邾即鄒,孟子故鄉。魯指都城曲阜,孔子所居。
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爾,此,指孔子之道。或言乎爾為歎而不怨之詞。志於「無有」的含義,昔賢約有三說:1、趙注以為無有名世的輔佐。說:「聖人之間,必有大賢名世者,百有餘年,適可以出,未為遠而無有也。言已足識孔子之道,能奉而行之,既不遭值聖人若伊尹、呂望之為輔佐,猶可應備名世,如傳說之中出於殷高宗也。然而世謂之無有,此乃天不欲使我行道也。故重言之,知天意之審也。言『則亦』者,非實無有也,則亦當使為無有也乎!」2、朱注則以為孟子隱然以繼述道統自居,所謂「然而無有」「則亦無有」,特反言以見意。
說:「林氏曰:『孟子言孔子至今時未遠,鄒、魯相去又近,然而,已無有見而知之者矣,則五百餘歲之後,又豈復有聞而知之者乎?』愚按此言,雖若不敢自謂己得其傳,而憂後世失其傳,然乃所以自見其有不得辭者,而又以見夫天理民彝(音,|ˊ,古代盛酒的器具或宗廟常用的祭器。此指常道、常法。)不可泯滅,當世之下必將有神會而心得之者耳。故於篇終歷序群聖之統,而終之以此,所以明其傳之有在,而又以俟後聖於無窮也。其旨深哉!」3、焦氏正義以為無有聖王。說:「孟子去孔子之生未遠,鄒、魯又相近,言庶幾私淑其人,得聞而知之也。然而堯、舜、湯、文不復見於世,則聞而知者,無有措於天下,蓋自孔子時已無有見而知之者矣。況生百年後,則亦無有見而知之者矣。此孟子思王者之不作,而不欲徒託諸空言。」按三說大同小異,可謂仁智互見。然徵諸公孫丑篇「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以其時考之則可矣。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乃所願,則學孔子。」「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諸語,自以趙、朱二家之說,最得孟子的微旨。
三、簡要翻譯:
孟子說:「從堯舜到湯,其間五百多年;像禹、皋陶,是親眼看見,而知道聖人之道的,像湯,就是由耳聞而知道的。從湯到文王,其間五百多年;像伊尹、萊朱,是親眼看見,而知道聖人之道的;像文王,就是由耳聞而知道的。從文王到孔子,其間五百多年;像太公望、散宜生,是親眼看見而知道聖人之道的;像孔子,就是由耳聞而知道的。自孔子以來,到現在,只有一百多年,離聖人的時代,並不怎麼遠,距聖人的居處,又是這麼近!因為孟子生於鄒,孔子魯人,鄒魯相距極近,擊柝之聲相聞,所以有此感觸。然而,已經沒有親眼看見而知道聖人之道的人了,那麼,以後連耳聞聖人之道的,也要絕跡於世了罷!」
四、結語:
孟子距孔子一百多年,雖未親見孔子之盛德,然而,對孔老夫子的典型、遺教,猶如親承。因此,在文中我們可以深深體會到,孟子一心將孔子的道德文章給予發揚光大的苦心,看孟子那種捨我其誰之心志,為往聖繼絕學,就想起我們有否體悟聖哲之心,立志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繼往聖絕學,開萬世太平」的讀書人之道?典型在夙昔,我們一定好好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