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捷事件的教育省思之三
順豬舉灶,寵子不孝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說,我們將「教育基本法」的第八章,修正老師的教學是不能體罰學生的。現代的學校教育從明末清初西洋教士挾著「數學」、「物理科學」等到中國傳教之後,我們立刻懷疑起傳統的儒、釋、道合流的教育是落伍的;尤其,清末的奏定學堂章程、以及欽定學堂章程實施以後,我們立刻採取西方教育的模式,我們從小念小學、中學到大學,學的東西或者說「知識」不能算少,但這許許多多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都用不上,所以接受新式教育的學者,「道德知識」一大堆,但他們的「道德行為」卻是「脆弱」得可憐,這實在非常可惜。反觀清末之前的教育,中國古老的教育,都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繼往聖之絕學,開天下之太平」;至少學者都知道追求「讀聖賢書,當成聖成賢」。古代的「小學」,教的是「生活教育」,如何灑掃應對、進退,怎樣待人、接物,從小訓練「學生」服務的人生觀。而西方的教育,源之於征戰時,所逮捕的「認字、教書」的「奴隸」,因為這些戰爭時的「戰俘」,殺了可惜,剛好可以將他們教導「子女」或是「士兵」等技能,所以西方社會是沒有「尊師重道」的觀念。直到普魯士(德國的前身)的宰相一一俾斯麥,為了富國強兵,斷然實施國民教育,才有現代化的正式教育。因此洋人心中的教育,只是知識的灌輸、技能的訓練,並沒有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概念,所以他們的「大學」也只是講學,以及知識的探討與辯證而已。所以當這些西洋的教育人士,看到我們中國的小孩,在他們還是很天真、很活潑的時刻,就要將他們管得那麼多,處處約束,不給他們自由的遊戲,以免放逸的這種想法,是外國人不能理解,也不能贊成的。而這種在政治上追求個人主張的「自由主義」,也是現代國內很多專家學者『人本』的思想根本。教育是一種從不成熟的個體,經由師長的『牽教』,透過增上緣來增進學生學習的信心,也要經由逆增上緣來磨練學生的意志力,來養成好的德性,這是中國傳統教育的核心思想。其實,佛在楞嚴經上教導我們,我們身體的結構是「地、水、火、風」四大種,經由各人的「心識」變現出來的。例如,我們身上的『水』佔了百分之七十以上,「水性」是往低處流,所以要往上提昇自己的「德行」,那一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但要學壞,則是不必別人教導,所以我們常說學好,要三十年的功夫,學壞用不到三天,就是這個意思。我們要學好,剛開始是需要「他律」,不斷的鞭策,等到定型了,透過自我反省、自我檢驗、自我教育,這時『放心』了,也就是孟子在盡心篇上說的:「堯舜是性之者,湯武澤是反之者」,「反之者」是透過教育,起心動念已經習慣於『良知良能』了。所以我們要懂得,小時候讓小孩受約束,長大才有真正的自由;小時候如果開放不管,放縱、順從他們的習性造作,長大了,造業犯罪,後悔就來不及了。閩南話有一句話大家都聽過:「順豬舉灶;寵子不孝」,這是期待大家三思的。不過,身為老師者,要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現在的老師由於社會觀念的偏差,所以很難發揮『教育的專業理念』來教導學生,但是既然身為人師,就要真正做出「眾相為嚴悉具足」,才能讓學生樂予學習,也才能契入佛的境界,引導學生進入真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