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孟子第一0一講
一、原文:
盡心章句下(三十三):
孟子曰:「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為生者也。經德不回,非以干祿也。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盡心章句下(三十四):
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榱題數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後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盡心章句下(三十五):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盡心章句下(三十六):
曾皙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二、背景說明以及字詞義註釋:
性:天性。朱注:「性者,得全於天,無所污壞,不假修為,聖之至也。」
反之:反,同返,回到的意思。趙注:「殷湯、周武,反之於身,身安乃以施人,謂加善於民也。」朱注:「反之者,修惟以復其性,而至於聖人也。」
動容周旋中禮:中,動詞,吻合。朱注:「細微曲圻,無不中禮,乃其盛德之至,自然而中,而非有意於中也。」
哭死而哀:謂傷悼死者,悲哀出乎至情,而非偽飾。
經德不回:朱注:「經,常也,回,曲也。」
干祿:干是求,干祿即求官做。
非以正行:趙注:「謂非必欲以正行為名也。」
君子行法以俟命:俟,等候。朱注:「法者,天理之當然者也,君子行之,而吉凶禍福,有所不計。」
說大人……巍巍然:說,遊說。朱注引趙氏曰:「大人,當時尊貴者也。藐,輕之也。巍巍,富貴高顯之貌。藐然而不畏之,則志意舒展,言語得盡也。」
堂高數仞:堂,正廳。仞,周時長度名,七尺或八尺。
榱題數尺:榱音ㄘㄨㄟ,屋椽。題,是椽的頭。焦氏正義:「榱之抵簷處為榱題,覆以瓦,雨自此下溜,故為霤。」即俗名屋簷,其下或稱走廊;榱題數尺,其走廊亦有數尺寬,言其屋的宏大。
食前方丈:朱注:「饌食列於前者,方一丈也。」喻食物的豐盛。方丈,四方各一丈。
般樂飲酒:般樂,ㄆㄢˊㄌㄜˋ,留連於遊樂。趙注:「般,大也。大作樂而飲酒。」
後車千乘:後車,隨從的副車。千乘,極言其僕役等的眾多。
在彼者……畏彼者:趙注:「在彼貴者驕佚之事,我所恥為也。在我所行皆古聖人所制之法,謂恭儉也。我心何為當畏彼人乎哉?」朱注:「此皆其所謂巍巍然者,我雖得志,有所不為,而所守者,皆古聖人之法則,彼之巍巍然者何足道哉?」
養心莫善於寡欲:趙注:「養,治也。寡,少也。欲,利欲也。」朱注:「欲,如口、鼻、耳、目、四肢之欲,雖人之所不能無,然多而不節,未有不失其本心者;學者所當深戒也。」欲或做慾。
不存焉:存是存在。焉,於此,指心。
曾皙嗜羊棗:曾皙(ㄒ|),曾子的父親。羊棗,朱注:「實小黑而圓,又謂之羊矢棗」。按矢同屎,羊屎黑而圓長,或以其形而俗名之。
曾子不忍食:朱注:「曾子以父嗜之,父歿之後,食必思親,故不忍食也。」
膾炙:朱注:「肉聶而切之為膾,炙,炙肉也。」即切細的肉絲,以及燒烤的肉,都為人所喜愛的。
諱:隱而不敢言於口。按自殷以前,未有諱法;諱始於周,因人尊神,故為諱名。君、父之君,亦不敢指言,所以尊敬的意思。
三、簡要翻譯:
孟子說:「堯、舜,是順天性之聖人;湯、武,是修身以反復天性而成為聖人的,也就是佛經上說的:「照見五蘊皆空」,而得自在者。凡舉動、容貌,以及周旋應酬等舉手投足,自然合乎禮的,這是由於他們的德行,已到了極點。哭死者很悲哀,不是為了要給活著的人看;行常德不稍邪曲,不是藉此以求仕祿;說話信實,並不是為突出自己的品行端正。君子的行事,只是順著大自然的法度,而等待天命罷了。」
孟子說:「遊說有權勢的大人物,要存著輕視他的心理,不要把他那種富貴高顯的樣子,放在眼裡。想想看,房子高到幾丈,屋簷寬到幾尺,我即使得志了也不會這樣做呢!面前的饌食,擺滿了方丈大的桌子,侍奉的姬妾幾百人,我即使得志為官,也不屑這樣做呢!日夜飲酒作樂,往來奔馳打獵,後面跟著的隨從之車子,有一千輛,我即使得志為君,也不願意這樣做呢!今天,他所有的作為以及排場,都是我所不願意做的無聊之事;而在我,所真正想要學習、效法的,都只是遵照古聖先王的法制,所以我為什麼怕這種小醜阿!」
孟子說:「養心,沒有比減少『欲望』更重要了。做人少嗜欲,雖然也有失去本心的時候,那也很少的時候;做人如果多嗜欲,雖然也有保存本心的時候,那也是也很少的。」
曾皙愛吃羊棗,以致於曾子,一見了羊棗,便想起他的父親,因此不忍心下咽,所以就不再吃羊棗了。
這時公孫丑問孟子說:「膾炙和羊棗,哪一種味道好呢?」孟子說:「當然是膾炙的味道好囉!」公孫丑說:「那麼,曾皙想必也愛吃的,然而曾子為什麼吃膾炙,而不吃羊棗呢?」孟子說:「愛吃膾炙這口味,是人人都相同的;而愛吃羊棗,則是曾皙單獨的愛好阿!例如我們從周朝以來,就有諱名,不避姓的禮俗,也就是因為姓,是人人相同的,但『名字』是個人所獨有的啊!」
四、結語:
所有的聖賢,不管是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只要能去人欲,存良心,均足以成道、成聖。一旦成聖、成賢,自然行其義之所當為,而不會有妄做非份,這就是『自在』。而這種來自良心之自覺的自信,一遊說尊貴,當能持以道義,不會為各種虛假的威勢所屈。而這『照見五蘊皆空』的焠鍊,必須養心以「寡欲」之;但「寡欲」的起頭點,是以『孝』為先,例如曾子之父一一曾皙嗜羊棗,所以在他的父親老了之後,不敢嗜,因為食必思親,這也可以看出明心見性是有先後的次第,有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