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孟子第一00講
一、原文:
盡心章句下(三十二):
孟子曰:「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於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盡心章句下(三十三):
孟子曰:「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為生者也。經德不回,非以干祿也。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盡心章句下(三十四):
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榱題數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後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二、背景說明以及字詞義註釋:
言近而指遠:言近,意思是淺進明白的道裡。指,同旨;指遠,即指含意的要旨非常深遠。這裡說的是六經孔孟所言,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人倫、日用等切身之事,故曰近。根據孔穎達注疏的周易正義上說:「其旨遠者,近道此事,遠明彼事,其旨意深遠。」
守約而施博:約,簡要。博,廣大。趙注:「約守仁義,大可以施德於天下也。」
善道:道,行所由。善道,謂善行。
不下帶而道存焉:帶,指腰帶。焉,指其處。古人以腰帶以上;則指心。例如趙注:「正心守仁,皆在胸臆。吐口而言之,四體不與焉,故曰不下帶。」焦氏正義:「不下帶而道存,孟子自發名言近指遠之義也。」朱注:「古人視不下於帶,則帶之上乃目前常見至近之處也。舉目前之近事,而至理存焉。」
修其身而天下平:趙注:「身正物正,天下平矣。」焦氏正義:「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自發明守約施博之義也。」例如大學上說:「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意思是人人能修其身,則齊家治國而天下平。
人病……者輕:病,患。舍同捨。芸通耘,除草。求,責。任,荷。趙注:「田以喻身;舍身不治,而欲責人治,是求人大重,自任太輕也。」
性:天性。朱注:「性者,得全於天,無所污壞,不假修為,聖之至也。」
反之:反同返,回到。趙注:「殷湯、周武,反之於身,身安乃以施人,謂加善於民也。」朱注:「反之者,修惟以復其性,而至於聖人也。」
動容周旋中禮:中,動詞,符合。朱注:「細微曲圻,無不中禮,乃其盛德之至,自然而中,而非有意於中也。」
哭死而哀:謂傷悼死者,悲哀出乎至情,而非偽飾。
經德不回:朱注:「經,常也,回,曲也。」
干祿:干是求,干祿即求官做。
非以正行:趙注:「謂非必欲以正行為名也。」
君子行法以俟命:俟,等候。朱注:「法者,天理之當然者也,君子行之,而吉凶禍福,有所不計。」
說大人……巍巍然:說,遊說。朱注引趙氏曰:「大人,當時尊貴者也。藐,輕之也。巍巍,富貴高顯之貌。藐然而不畏之,則志意舒展,言語得盡也。」
堂高數仞:堂,正廳。仞,周時長度名,七尺或八尺。
榱題數尺:榱,音ㄘㄨㄟ,屋椽。題,是屋椽的頭。焦氏正義:「榱之抵簷處為榱題,覆以瓦,雨自此下溜,故為霤(音ㄌ|ㄡˋ,屋簷上流下的水。)即指屋簷,其下或稱走廊;榱題數尺,其走廊亦有數尺寬,這裡的意思是其屋宏大。
食前方丈:朱注:「饌食列於前者,方一丈也。」喻食物的豐盛。方丈,四方各一丈。
般樂飲酒:般,通盤。樂,快活。趙注:「般,大也。大作樂而飲酒。」
後車千乘:後車,隨從的副車。千乘,其僕役等眾多。
在彼者……畏彼者:趙注:「在彼貴者驕佚之事,我所恥為也。在我所行皆古聖人所制之法,謂恭儉也。我心何為當畏彼人乎哉?」朱注:「此(堂高云云)皆其所謂巍巍然者,我雖得志,有所不為,而所守者,皆古聖人之法則,彼之巍巍然者何足道哉?」
三、簡要翻譯:
孟子說:「話雖淺近,而意旨,卻很深遠,是善言;所守雖簡約,施行卻很廣博的,是善道。君子的話,雖然說的都是在腰帶之上,合乎禮數,如此的平易近人般的切近,而真理,卻存在其中呢。君子的操守,只在修養自己的身心,就能治國、平天下。人的毛病是捨棄了自己的田,而去拔人家田裡的草;所責求別人的很重,而他自己擔負的卻很輕。」
孟子說:「堯、舜,是順天性之所至的聖人;湯、武,是修身反復到內心的天性,而成為聖人。凡舉動容貌,也就是舉手投足,自然合乎禮的,那是由於他的德行,已臻於極點。哭死者,很悲哀,不是為了要給活著的人看;行常德,不稍有邪曲,不是藉此以追求仕祿;說話信實,並不是表示自己的品行端正。君子的行事,只是依著法度,而等待天命罷了。」
孟子說:「遊說有權勢的大人物,要存著輕視他的心理,不要把他那種富貴高顯的樣子,放在心上。房子高到幾丈,屋簷寬到幾尺,都有一定的禮數,我即使得志,也不逾越這規矩的!一個人面前的饌食,擺滿了方丈大的桌子,侍奉的姬妾幾百人,我即使得志,也不這樣做呢!日夜飲酒作樂,往來奔馳打獵,後面跟著隨從的車子,總有一千輛,我即使得志,也不這樣做呢!在他所有的,都是我所不要做的;在我自己所有的,都是古聖先王的法制,我有什麼『自卑』於他呢!」
四、結語:
人,貴在反求諸己,不可徒責他人,此即「守約」之功,兩相努力,則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也。如何盡性,盡仁,以行聖道?不管是生而知之,或是學而知之,甚或困而知之,都能成道、成聖的。最主要的是,要能行其義所當為,而不妄做非份,例如遊說諸侯國君,當持以道義,勿為威勢所屈。如此才是學聖人之功夫,『入』聖人之要徑。經常如此,本乎我們的良心良能,來自覺覺他,絕對可以明心見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