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略說孟子第九十七講

發布日期 : 2023-06-01 08:17:54

            略說孟子第九十七講


一、原文:
盡心章句下(二十一):
    孟子謂高子曰:「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盡心章句下(二十二):
    高子曰:「禹之聲,尚文王之聲。」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追蠡。」曰:「是奚足哉?城門之軌,兩馬之力與?」
 
盡心章句下(二十三):
    齊饑。陳臻曰:「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為發棠,殆不可復?」孟子曰:「是為馮婦也。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二、背景說明以及字詞義註釋:
    高子:齊人,曾學於孟子,向道未明,去而學他術。孟子謂之如此。
  山徑之蹊間:朱注:「徑,山路也。蹊,人行處也。」焦氏正義:「山徑,山之嶺。」廣雅釋邱:「領,阪也。」阪即山坡。又蹊,說文段注:「凡始行以待後行之徑曰蹊。」據程瑤田考證則為「蹊者,獸蹄之所經,無垠堮,非有一定之跡可指者也。」蹊間的蹊音ㄒ|,小路。
  介然用之:介音夾。朱注:「介然,倐忽之頃也。用,由也。路,大路也。」按介然二字舊時讀法各異,趙注屬上句讀,朱注屬下句讀。孔廣森則謂古讀有以「間介」絕句者。世鮮從之。趙佑溫故錄則從朱注。焦氏正義:「荀子修身篇云:『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楊倞注云:『介然,堅固貌。易曰:『介如石焉。』漢書律曆志上云:『介然有常。』注云:『介然,特異之意。』說文人部云:『介,畫也。』蹊無一定之跡,則不可以成路。蓋山嶺廣闊,原可散亂而行,縱橫旁午,不相沿踐,今介然專行一路,特而不散,自畫而不亂,此蹊間所以能成路。蹊間之成路,全在特行而不旁踰。此介然二字定屬下用之,即荀子、律曆志之介然專行一路,所以有常而堂固也。』又用字,方言謂:「行也。」行與由義通。
  為間:趙注:「有間也。」焦氏正義:「間為隔別之義。史記黥布傳,以行他道為間道。此『為間不用』,謂別行他路,遂與此路隔別而不行。趙氏謂高子去而學於他道,正此為間之喻也。」
  茅塞:朱注:「茅草生而塞之也。」焦氏正義:「茅草生而塞之,不復為路。以喻高子學於仁義之道,當遂行之,而又中止,比若山路,故曰茅塞子之心也。」
 
 
  禹之聲尚文王之聲:聲,指音樂。尚,在上。朱注:「尚,加尚也。豐氏曰:『言禹之樂,過於文王之樂。』」
  追蠡:追蠡二字的追,音ㄉㄨㄟ,鐘紐。蠡,音 ㄌ|ˇ,蟲子蛀食木頭,引伸器物用久剝落、腐蝕的樣子。朱注引豐氏曰:「追,鐘鈕也,周禮所謂旋蟲是也。蠡者,齧木蟲也。言禹時鐘在者,鐘鈕如蟲齧而欲絕,蓋用之者多。而文王之鐘不然,是以知禹之樂過於文王之樂也。」
  是奚足哉:朱注引豐氏曰:「言此何足以知之也。」
  城門……力與:與同歟,助詞。朱注引豐氏曰:「軌,車轍跡也。兩馬,一車所駕也。城中之途容九軌,車可散行,故其轍跡淺;城門惟容一車,車皆由之,故其轍跡深,蓋日久車多所致,非一車兩馬之力,能使之然也。言禹在文王前千餘年,故鐘久而鈕絕,文王之鐘,則未久而鈕全,不可以此而議優劣也。」
 
 
  國人……可復:國人,這裡指的是齊國人。夫子,老師。棠,齊邑,在今山東省魚臺縣北。發棠,意思是說發棠邑的官倉,出穀以濟災民。朱注:「先時齊國嘗饑,孟子勸王發棠邑之倉以賑貧窮,至此又饑,陳臻(孟子學生)問言齊人望孟子復勸王發棠,而又自言恐其不可也。」
  馮婦:人名,姓馮名婦。
  搏虎:徒手打虎。
  則之野:則,助詞,猶「乃」。之野,到山野去。
  負嵎:負,憑藉。嵎,音ㄩˊ,依恃地勢險要的地方。
  莫之敢攖:攖,音|ㄥ,觸犯、挨近。
  攘臂:言捲袖露臂,奮然而起。
  士者笑之:士是讀書明理的人。笑之,朱注:「笑其不知止也。」
 
三、簡要翻譯:
    孟子對高子說:「山間小路,只能容下腳步之處,要是人『常走』那裡,就會變成一條大路。但是,這小徑稍隔幾天不走,就又會被茅草依舊蔽塞了。現在你的心,已被茅草蔽塞住了!」
 
 高子說:「禹的樂聲,強過文王的樂聲。」孟子說:「怎麼說呢?」高子說:「因為禹的鐘鈕,像快要被蛀木蟲咬斷了一樣。想是用得多的緣故。」孟子說:「這樣的立論是有問題的。好比說,城門口的車軌特別深,難道說是一車兩馬的力氣所能壓成的嗎?」
 
   齊國又鬧飢荒了,陳臻問孟子說:「齊國的人民都以為夫子將要再見齊王,請求發放棠城(齊的都城)的米糧,來賑濟他們,這事,恐怕不會再去請命了罷?」孟子說:「再這樣做就成馮婦了。從前晉國有個名叫馮婦的人,為了除惡,空手打虎,後來成了善人,士人都效法他。有一天,他走到山野間,見有許多人正在追逐老虎,老虎靠著山曲處,沒有人敢去觸犯牠。大家看見馮婦來了,就趕去迎接他,於是馮婦又揚起臂膀,下了車,大家都非常歡喜。卻不知,讀書明理的人,正在訕笑他不知分寸,不能止於所當止!」
 
四、結語:
    聖人之道,學而時習之,存仁行義,經常如此;舍而不再如是脩行,就猶如茅草又充塞小徑,所以學習要一門深入,不能見異思遷。而高子以鐘鈕的大小來論斷禹與文王音樂之優劣,孟子一語道破其觀念的錯誤處,可見,不管評論什麼事情,都應具真見識,千萬不可隨便妄下論斷。
   孟子於齊國任職時,當目睹齊國發生飢荒時,他有責任與義務,來勸齊王賑災。所以當齊國又鬧飢荒的時候,大家又期待他能勸說齊王賑災。而孟子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還舉馮婦的例子,說明讀書人不可移其情志,而壞了氣節,否則將前功盡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