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略說華嚴經第六十六講

發布日期 : 2014-02-28 22:23:52

略說華嚴經第六十六講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二一七講         楊永慶
ㄧ、前言:
上一個講次,我們到二禪天的七地菩薩,也稱為「遠行地」,正面上來說指的是快到彼岸的清淨無染之世界,但對我們生死的凡夫來說,其境界已經很遠。對滅盡定的六地菩薩,雖常能具足,但還需要加行來引發,所以我們從長行以及偈頌,可以看到七地菩薩,能上「一剎那」也就是「一念」入定,而下一剎那也可以立即出定。重要的是七地圓滿了方便波羅密,所以清涼大師的註解說方便為般若所攝,是從般若所起的大用。前面的講義各位可以拿來參考,六地的般若為根本智,重在證悟空性方面;而,七地以上的,為後得智,重在教化眾生,
二、經文、疏鈔及合論:

復次尸棄梵王得普住十方道場中說法而所行清淨無染著解脫門, 戊五、初禪天
疏︰第五、初禪,長行十法中,一、「普住」等者,大用應機,故「普」遍「說法」;用而常寂,故「行」「淨無染」。得心無「行」,故「行」「淨」;了境無相,故「無染」。
慧光梵王得使一切眾生入禪三昧住解脫門, 疏︰二、佛為定境,「住」定,則所見深故。
善思慧光明梵王得普入一切不思議法解脫門, 疏︰三、「普入」等者,「法」海難量,名「不思議」;一言演盡,名為「普入」。
普雲音梵王得入諸佛一切音聲海解脫門, 疏︰四、圓「音」隨類,名「音聲海」;要無分別,方「入」「佛」「聲」。
觀世言音自在梵王得能憶念菩薩教化一切眾生方便解脫門, 疏︰五、「能憶」等者,「化」「生」即是趣「菩」提行,故以宿住智明記。
寂靜光明眼梵王得現一切世間業報相各差別解脫門, 疏︰六、眾生「報」異,隨「業」有「差」;佛示「現」受,令生正信。
普光明梵王得隨一切眾生品類差別皆現前調伏解脫門, 疏︰七、於法自在,方能「隨」「類」「調」「生」。
變化音梵王得住一切法清淨相寂滅行境界解脫門, 疏︰八、佛身無「相」,等「法」性之「清淨」,現而同化,為「寂滅」之「行」矣。 
耀眼梵王得於一切有無所著無邊際無依止常勤出現解脫門, 疏︰九、不著諸「有」,故能「常」「現」。三業「無邊」,更「無」可「依」。
悅意海音梵王得常思惟觀察無盡法解脫門, 疏︰十、「觀」性無相,猶如虛空,何有可「盡」?「察」用隨宜,如擊水文,隨擊隨生,復何可「盡」?

 

 

三、解釋與消文:
(一)、註解:
(1)、初禪天的長行十法中,所謂「普住十方道場中」,意思是大用應機,故而「普」遍「說法」;而在「說法」度化眾生的過程中,是用而常寂,所以這就是「行」「淨無染」的含意。得心無「行」,也就是真性說就是說,因而能「行」「淨」;如此了境無相,故說「無染」。
(2)、佛為定境,寂滅「住」定,故而所見深廣無量。
(3)、「普入一切不思議法」等這句因,「法」海難量,名「不思議」;佛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其解,所以一言演盡,名為「普入」。
(4)、圓「音」隨類之說,名為「音聲海」;要無分別,正等正覺,方「入」「佛」「聲」。
(5)、「能憶念菩薩教化一切眾生方便」這句,指的是教「化」眾「生」,即是趣入「菩」提行,故而是以宿住『智明』。
(6)、眾生「報」異,隨「業」有「差」;佛示「現」受,令生正信。意思很清楚,不另加贅詞解釋。
(7)、於法自在,方能「隨」「類」「調」「生」。
(8)、佛身無「相」,等如「法」性之「清淨」,現而同類示化,為「寂滅」之「行」。
(9)、不著諸「有」,故能「常」「現」。三業「無邊」,更「無」可「依」。
(10)、「觀」性無相,猶如虛空,何有可「盡」?如是觀「察」,運用自如隨宜,如擊水文,隨擊隨生,復何可「盡」?
(二)、消文:
接著,初禪天的尸棄梵王,得普住十方道場中說法,而所行清淨無染著解脫門,「說法」度化眾生,是用而常寂;而慧光梵王,得使一切眾生,入禪三昧住解脫門,所謂『禪三昧住』,一如佛為定境,寂滅「住」定,故而,所見深廣無量。這是慧光梵王所教導我們之解脫門。善思慧光明梵王,教導我們教學要能如佛一樣,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其解,如此一言演盡,名為「普入」。這就是普入一切不思議法解脫門,普雲音梵王,將若有似無的一切法,以圓「音」隨類之說,如此的「音聲海」,要無分別,正等正覺,方「入」「佛」「聲」;這才是入諸佛一切音聲海解脫門,觀世言音自在梵王,教「化」眾「生」,很清楚的引導學人,能趣入「菩」提行,這種善巧方便,是來自於宿住『智明』,所以能得憶念菩薩教化一切眾生的方便解脫門。寂靜光明眼梵王,了然眾生「報」異,隨「業」有「差」;佛菩薩的示「現」,契機契理,所以能攝化一切眾生,令生正信,這就是得現一切世間業報相,各差別之解脫門。普光明梵王,於法自在,於十法界都能「隨」「類」,「調」服各道的眾「生」,所以說得隨一切眾生品類差別皆能示現其前,予以調伏之解脫門。變化音梵王,了知佛身無「相」,等如「法」性之「清淨」,如如不動;一起用,現而以同類示化,為「寂滅」之「行」;所以得住一切法清淨相,寂滅行境界之解脫門。耀眼梵王,不著諸「有」,故而能常應「常」清靜的隨類示「現」;如此的三業「無邊」,更「無」可「依」,這就是證得於一切有無所著無邊際、無依止,常勤出現之解脫門。悅意海音梵王,「觀」性無相,猶如虛空,何有可「盡」?如是觀「察」眾生之根欲海,教化他們運用自如隨宜,如擊水文,隨擊隨生,這種學不厭教不倦,復何可「盡」?這就是得常思惟觀察無盡法之解脫門,
四、經文、疏鈔及合論:

爾時尸棄大梵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眾,而說頌言: 先上首「觀」「眾」,開成四「天」,合則「梵身」即「眾」。亦有經云︰「梵眾」、「梵身」、「梵輔」、「梵」眷屬。「身即是眾」,「輔」即眷屬。
佛身清淨常寂滅
光明照耀遍世間
無相無行無影像
譬如空雲如是見
疏︰十偈初中,初句「法」身普「遍」道場,次句智「光」說法,次句「行」「淨」「無」染。境「相」、智「行」既亡,則大用、「影像」亦「寂」。後句通以喻顯,「雲」不離「空」,「空」不礙「雲」,以況「寂」用。
佛身如是定境界
一切眾生莫能測
示彼難思方便門
此慧光王之所悟  
疏︰二中初二句入禪之「境」。如來法「身」即是心性,若能觀之,為上「定」故。次句「示」入,「方便」雖多,同入一寂。
佛剎微塵法門海
一言演說盡無餘
如是劫海演不窮
善思慧光之解脫
疏︰三中初句即不思議「法」,次二句明普入義,以「一言」「說盡」故。「一言」「說盡」之辯,「劫海」亦「不」能「窮」,顯「法」「無」「盡」也。約能包,則「一言」「說盡」;約能久,則「劫海」莫「窮」。然「一言」但「說」「剎」「塵」,未是「無」「盡」。設欲「一言」「盡」者,則二、三兩句相違。「一言」「說盡」,「劫海」更何所演而得「無」「窮」?更有所演,前則不「盡」,又不可重「說」。若欲通者,總望,則可「說盡」;隱映重重,則不可「盡」。如擊水文,小擊,大擊,遍擊,各隨文生。「盡」未來際,「盡」未來文生,為難思「法」也。
鈔:五 初禪中,疏【以『一言』『說盡』故】者,釋此一偈,疏文有二︰一、正釋,二、解妨。前中自有二意︰一、「佛」「法」對「說」。前句「一言」「說盡」,顯「佛」勝德;後句「劫」「說」「不窮」,明「法」「無」「盡」。【約能包】下,總就「佛」「說」,是歎「佛」故。前二句「能包」,後一句「能久」。疏【然『一言』但『說』『剎』『塵』】下,通妨。謂有問云︰前言「說盡」,後云「不窮」,豈不「相違」?答︰有二意︰一、順「文」「通」,二、約理「通」。今初經云「佛剎微塵法門海  一言演說盡無餘」,「剎」「塵法」外更有「無」「盡」之「法」,何妨「劫海」「演說」「不窮」?故反成之。【設欲『一言』『盡』者,則二、三兩句相違】,初明前「違」於後,後【更有所演】下,後「違」於前。從【若欲通者】下,約理會「通」,則前二句直是「說盡」一切諸「法」,後之一句,不妨「無」「窮」。若「一言」「不『盡』」者,「佛」非「不思議」故。故「總」「說」,「則」「盡」成於前句,「隱映」「無」「盡」成於後句;兼以喻「顯」,皆遺忘集意。
諸佛圓音等世間
眾生隨類各得解
而於音聲不分別
普音梵天如是悟    
疏︰四中「圓音」之義,文略有三義︰一、廣無邊,二、別詮表,三、無「分別」。如次三句,餘如出現品辨。
三世所有諸如來
趣入菩提方便行
一切皆於佛身現
自在音天之解脫 
疏︰五中初二句即教化眾生「方便行」,「三世」「諸」「佛」皆以利他為向「菩提」自清淨業故。次句前就梵王,故云憶念;今據「如來」,故身「現」耳。一毛尚「現」,何況全「身」!
一切眾生業差別
隨其因感種種殊
世間如是佛皆現
寂靜光天能悟入  
疏︰六中初句「業」相「差別」,次句報相「差別」,次句「現」同「世間」。
無量法門皆自在
調伏眾生遍十方
亦不於中起分別
此是普光之境界  
疏︰七中前二句即隨類「調」「生」,「調」「法」「自在」,故能隨類廣「遍」;次句顯明前義,無思成事故。 
佛身如空不可盡
無相無礙遍十方
所有應現皆如化
變化音王悟斯道  
疏︰八中初二句明「佛」體性,即前清淨寂滅。【不可盡】下,顯四義「如空」。次句「佛」用「應現」為行。既「皆如化」,不失寂滅。
如來身相無有邊
智慧音聲亦如是
處世現形無所著
光耀天王入此門 
疏︰九中初二句所現「無有邊」,
次句勤「現」「無」依著。
法王安處妙法宮
法身光明無不照
法性無比無諸相
此海音王之解脫  
疏︰十中初二句常思大用無盡,謂「安」住大悲「宮」,能現大事故;次句常觀法體無盡。

 

 

五、解釋與消文:
(一)、註解:
(1)、「爾時,尸棄大梵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眾,而說頌言」這句,『尸棄大梵天王』這是「大梵天王」的上首,他老人家「觀」「眾」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眾,就將初禪天開成四「天」,合則,「梵身」即「眾」。所以也有的經典上說︰「梵眾」、「梵身」、「梵輔」、「梵」眷屬。「身即是眾」,「輔」即眷屬。
(2)、這十偈的第一偈中,「佛身清淨常寂滅,光明照耀遍世間;無相無行無影像,譬如空雲如是見。」初句「佛身清淨常寂滅」,指的是「法」身,清淨普「遍」道場,次句「光明照耀遍世間」,說的是以智「光」說法;次句「無相無行無影像」是說「行」「淨」「無」染。如此的境「相」、智「行」既亡,則一起教化的大用,連「影像」也是「寂」。後句「譬如空雲如是見」是通以喻顯,「雲」,不離「空」,「空」,不礙「雲」,以此來形容「空寂」之大用。
(3)、第二位是「佛身如是定境界,一切眾生莫能測;示彼難思方便門,此慧光王之所悟」中,初「佛身如是定境界,一切眾生莫能測」二句,說的是入禪之「境」。如來法「身」即是心性,若能觀之,為上「定」之故。次句「示彼難思方便門,此慧光王之所悟」,指的是「示」入,「方便」雖多,同入一寂。
(4)、三「佛剎微塵法門海,一言演說盡無餘,如是劫海演不窮,善思慧光之解脫」中,初句「佛剎微塵法門海」即是指不思議之「法」,次「一言演說盡無餘,如是劫海演不窮」這二句,說明法音普入之義,以「一言」「說盡」故。「一言」「說盡」之辯,「劫海」亦「不」能「窮」,這又彰顯「法」「無」「盡」。從能包的角度,則「一言」「說盡」;從能久的面向,則「劫海」莫「窮」。然而「一言」但「說」「剎」「塵」,未是「無」「盡」。假設要說「一言」「盡」者,則二、三兩句就會互相違背了。「一言」「說盡」,「劫海」更何所演而得以稱為「無」「窮」?更有所演,前則不「盡」,又不可重「說」。設若欲會通者,從『總別』之『總』來說,則可「說盡」;因為隱映重重,則不可「盡」。如擊水文,小擊,大擊,遍擊,各隨文生,都是「擊」。「盡」未來際,「盡」未來文生,為難思之「法」也。所以清涼大師補充的說:
初禪中,疏文【以『一言』『說盡』故】這句,釋此一偈,疏文有二︰一是正釋,二為解妨。前面的文句中,自有二含意︰一為「佛」「法」對「說」。前句「一言」、說盡」,顯「佛」之勝德;後句「劫」「說」「不窮」,明「法」「無」「盡」。【約能包的角度,則「一言」「說盡」】下,這是總就「佛」所「說」,是讚歎「佛」的功德。前二句「能包」,後一句「能久」。疏文說【然『一言』但『說』『剎』『塵』】以下的句子,屬於通妨。假設有人問說︰前言「說盡」,後面又跟著說「不窮」,豈不「相違」?我的解答是︰有二意︰一是順「文」之「通」,二是從理「通」來會通。今初經上說:「佛剎微塵法門海,一言演說盡無餘」,「剎」「塵法」外更有「無」「盡」之「法」,何妨這裡說「劫海」「演說」「不窮」?故而反而成此意之。【設欲『一言』『盡』者,則二、三兩句,則是相違】,初,說明前「違」於後,後【更有所演】以下的段落,後又「違」於前。所以從【若欲通者】下,約理會「通」,則前二句直是「說盡」一切諸「法」,後之一句,不妨「無」「窮」。若「一言」「不『盡』」者,「佛」非「不思議」故了。所以「總」「說」,「則」「盡」成於前句,「隱映」「無」「盡」,成於後句;兼以喻「顯」,皆遺忘集意。
(5)、第四「諸佛圓音等世間,眾生隨類各得解,而於音聲不分別,普音梵天如是悟」中,「圓音」之義,文中略有三義︰一是廣無邊,二則別詮表,三是無「分別」。如次「諸佛圓音等世間,眾生隨類各得解,而於音聲不分別」的這三句,其餘如出現品類,我們到時再仔細分辨。
(6)、第五「三世所有諸如來,趣入菩提方便行,一切皆於佛身現,自在音天之解脫」中,初二句「三世所有諸如來,趣入菩提方便行」即是教化眾生「方便行」,「三世」「諸」「佛」皆以利他,為向「菩提」之自清淨業。次句「一切皆於佛身現,自在音天之解脫」前,是就梵王,故說憶念;今據「如來」,故身「現」耳。一毛尚「現」,何況全「身」呢!
(7)、第六「一切眾生業差別,隨其因感種種殊,世間如是佛皆現,寂靜光天能悟入」中,初句「一切眾生業差別」指的「業」相「差別」,次句「隨其因感種種殊」是報相「差別」,次句「世間如是佛皆現」指佛示「現」等同「世間」。
(8)、第七「無量法門皆自在,調伏眾生遍十方,亦不於中起分別,此是普光之境界」中,前二句「無量法門皆自在,調伏眾生遍十方」即是隨類「調」「生」,所以說「調」「法」「自在」,故能隨類廣「遍」;次句「亦不於中起分別」,則是顯明前義,無思成事故。
(9)、第八「佛身如空不可盡,無相無礙遍十方,所有應現皆如化,變化音王悟斯道」中,初二句「佛身如空不可盡,無相無礙遍十方」,是說明「佛」的體性,即是前面說的清淨寂滅。【不可盡】以下的「無相無礙遍十方,所有應現皆如化」,彰顯四義「如空」。次句的「佛」用「應現」為行。既然「皆如化」,當然不失寂滅。
(10)、第九「如來身相無有邊,智慧音聲亦如是,處世現形無所著,光耀天王入此門」中,初二「如來身相無有邊,智慧音聲亦如是」句,所現「無有邊」,次句「處世現形無所著」,表的是佛勤「現」「無」依著。
(11)、第十「法王安處妙法宮,法身光明無不照,法性無比無諸相,此海音王之解脫」中,初二「法王安處妙法宮,法身光明無不照」句,常思大用無盡,才叫「安」住大悲「宮」,能現大事故;次「法性無比無諸相」句,指的是常觀法體無盡,所以說,無比無諸相。
(二)、消文:
「爾時」,當下「尸棄大梵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眾」,等四天的家親眷屬,而說「頌言」。這句已經說過,不再重複。『尸棄大梵天王』是「大梵天王」的上首,他老人家「觀」「眾」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眾。所以也有的經典上說︰「梵眾」、「梵身」、「梵輔」之尸棄大「梵」天王的眷屬。所謂「身,即是眾」,「輔」即眷屬。
從「佛身清淨常寂滅,光明照耀遍世間;無相無行無影像,譬如空雲如是見」開始有十尊,我們以前已經介紹過,各位可以拿出來參考。這一尊的第一句「佛身清淨常寂滅」,指的是「法身」毗盧遮那佛,清淨普「遍」道場;以根本智慧「光明」照耀遍世間,也就是以智「光」說法;而教化眾生要「無相、無行」更要「無影像」,這樣的教學,才是「行」「淨」,一塵「無」染。如此的境「相」智「行」,不雜染,則連教化的「影像」也是「空寂」。如此的「譬如空雲如是見」佛法如「雲」,不離「空」,「空」,也不礙「雲」,變化自在,這樣的教化才能入「空寂」之大用。
「佛身如是定境界,一切眾生莫能測;示彼難思方便門,此慧光王之所悟」的「佛身如是定境界,一切眾生莫能測」這二句,說的是「教、學」雙方,都要入禪之「境」。我們知道如來法「身」,即是我們的心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性』,倘若我們能以五眼觀之,那才是「上定」。此慧光王就是「示」彼難思的「方便門」,「示」入佛的心地,「方便」法雖多,但相同的入於『一』寂。
「佛剎微塵法門海,一言演說盡無餘,如是劫海演不窮,善思慧光之解脫」的「佛剎微塵法門海」,是指『佛法』的不思議。佛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其解。如此的佛以「一言演說盡無餘,如是劫海演不窮」,佛說的法是教導我們『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原理原則,精神常新,這才能因應不同時代的需要、工具以及社會發展,開展出活活潑潑的佛法修行。所以法音普入,是以「一言」「說盡」,例如古代說八正道、四聖諦,現在還是說八正道、四聖諦。這就是「一言」「說盡」之辯,歲月如梭,「劫海」永「不」能「窮」,所以「佛法」永遠「無」「盡」。
「諸佛圓音等世間,眾生隨類各得解,而於音聲不分別,普音梵天如是悟」的「圓音」,剛剛說了文中有三義︰一是佛法深廣無邊,二是為了契機,而有八萬四千的法門。『總』、『別』一如;『同、異』,『成、壞』三無「分別」,圓融無礙。普音梵天教導我們的就是「諸佛圓音等世間,眾生隨類各得解,而於音聲不分別」。「三世所有諸如來,趣入菩提方便行,一切皆於佛身現,自在音天之解脫」的「三世所有諸如來,趣入菩提方便行」,也就是告訴我們教化眾生,要運用各種「方便行」,「三世」「諸」「佛」,皆以利他為教學的方針,將眾生導向「菩提」之清淨業。『自在音天』的舉手投足,身口意業等一切,就讓我們好像看到「佛身」示現在眼前一樣。「一切眾生業差別,隨其因感種種殊,世間如是佛皆現,寂靜光天能悟入」的「一切眾生業差別」,指的是眾生的「業」相,個個都是「差別」的,因為自作自受,隨其因、感,種種「殊」,因而報相「千差萬別」,但佛陀他老人家一個眾生也不放棄,所以「世間」有怎樣的眾生,就有如是的「佛」來示現,可見佛示「現」,等同「世間」所有的眾生一樣。「無量法門皆自在,調伏眾生遍十方,亦不於中起分別,此是普光之境界」的前二句,指的是「無量法門皆自在,調伏眾生遍十方」,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為了隨類「調」「生」,就如同一位好的老師,有清楚的教育目標,如何選擇教材、教法,並實施各種補救教學,那都是「調」「法」「自在」的。如此當然能隨類廣「遍」;目的只有一個,把每個學生帶上來,所以對十法界的眾生不起「分別」,所謂『無思成事』,有了意識心就不能教好。
「佛身如空不可盡,無相無礙遍十方,所有應現皆如化,變化音王悟斯道」之「佛身如空不可盡,無相無礙遍十方」,是說明「佛」的體性,即是前面說的清淨寂滅,簡單的說不執著「老師」的「樣子」,所以說佛身如空【不可盡】。因不執著「老師」的「樣子」,才能恆順學生的需要。因而「無相」、「無礙」遍十方,所有「角色」應現,皆「如化」,這就是「變化音王」所教導我們的。「如來身相無有邊,智慧音聲亦如是,處世現形無所著,光耀天王入此門」的「如來身相無有邊,智慧音聲亦如是」這二句,老師的角色,『無思成事』,所以『身相無有邊』,方現『智慧、音聲』也「無有邊」,如此「處世現形無所著」,時時刻刻扮演好『當下』的『角色』,如是,佛勤「現」「無」依著,不是有一個「刻板」的老師的樣子。所以「法王安處妙法宮,法身光明無不照,法性無比無諸相,此海音王之解脫」。「法王安處妙法宮,法身光明無不照」,老師本著學不厭、教不倦的慈悲心,常思大用無盡,這才能「安住」在教學的大悲「宮」中,教學不能感情用事,以『照見五蘊皆空』,如此的「法性無比無諸相」,以根本智從事「教化」眾生的一大事。要留意,法體無盡,所以說,無比無諸相,放下放下老師的樣子,才能教好學生。
六、結語:
一般,我們都說初禪有三天,是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而本經的經文說:「普觀一切「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眾」,等四天的家親眷屬,而說「頌言」。」清涼大師的註解說:『尸棄大梵天王』是「大梵天王」的上首,他老人家「觀」「眾」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眾,就將初禪天開成四「天」,合則為一,「梵身」即「眾」。所以也有的經典上說︰「梵眾」、「梵身」、「梵輔」、「梵」眷屬。「身即是眾」,「輔」即眷屬。但我們大家通常解釋初禪是有三天為一是「梵眾天」:梵,是清淨的意思,因為初禪天的欲念更輕了,所以就叫「梵」。清涼大師說「梵身」即「眾」,也就是說梵眾是指這地方的一切天人,「身」都是清淨的,這是梵天的天民,所以有「眾」。二而「梵輔天」:這也是清淨而做天上的宰官,在天上做官的,所以叫「輔」,就是輔佐大梵天王。而清涼大師說:「梵」眷屬,「輔」即眷屬。所以法眷屬同心協力,這是「梵輔天」。三是「大梵天」:就是大梵天王所住的地方。而『王』是自在意,十方世界的「大梵天王」之上首也就是『尸棄大梵天王』,所以大家讀了『尸棄大梵天王』將初禪天,因普觀而開成四「天」,合則為一,「梵身」即「眾」,並不影響我們說的初禪是有三天的說法,這也是我們利用結語時,稍加補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