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略說華嚴經第六十三講

發布日期 : 2014-02-27 23:39:34

略說華嚴經第六十三講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二一四講     楊永慶
ㄧ、前言:
 上一講次我們談到:「如來法王出世間,能然照世妙法燈;境界無邊亦無盡,此自在名之所證。」也就是本師成道,坐於菩提樹下,示現在這世間開講「華嚴大法」,點亮十法界的「妙法燈」,也就是不忍眾生為五蘊假身所障礙,『以身作則』,要我們以根本智,「照見五蘊皆空」,讓無量無邊的眾生都證得『自在』。眾生「無明緣行、行緣識……」如此輪迴,根本原因是「癡暗」,也就是長「迷」於五欲六塵的妄境,這都是「五蘊假身」鎮「覆」了我們的真心『佛性』。所以「眾生癡暗常迷覆,如來為說寂靜法;是則照世智慧燈,妙眼能知此方便。」要觀見,善入無邊境,這才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必須實施教學,世俗的教育如此,佛陀的教育更是如此,所以佛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其解,這正是十地菩薩的讚嘆。
 接著我們看九地菩薩:
二、經文、疏鈔及合論:

 

復次可愛樂法光明幢天王得普觀一切眾生根為說法斷疑解脫門, 戊二、廣果天
疏︰第二、明第四禪廣果「天」,長行十「法」中。
一、「普觀」等者,此應「根」授「法」,明於不知「根」「說法」無果障中得「解脫」也。「斷疑」生信,是「說法」果故。謂「觀」機識病,稱「根」「說法」,藥、病無謬,故「疑」除疾愈。
淨莊嚴海天王得隨憶念令見佛解脫門, 疏︰二中「隨憶念」言,略有二意︰
一、「隨」「念」何「佛」,如名應之,
二、「隨」「念」有淺、深,「令見佛」有粗、妙。此於現身「得」「解脫」也。
最勝慧光明天王得法性平等無所依莊嚴身解脫門, 疏︰三中【法性平等】者,唯一味也。【無所依】者,離能、所也。
【莊嚴身】者,證真「莊嚴」即非「莊嚴」故,雖現世間,還如「法性」不「依」諸有。此於有「依」「得」「解脫」也。
自在智慧幢天王得了知一切世間法一念中安立不思議莊嚴海解脫門, 疏︰四中「知」「世間法者」,謂眾生「世間」心「法」各異;知已,隨宜現通說「法」,故云「安立」。「一念」速「安」,非人、「天」、外道所能「思議」。以此「莊嚴」如來教「海」,此於「安立」教「法」遲鈍障「得」「解脫」也。
樂寂靜天王得於一毛孔現不思議佛剎無障礙解脫門, 疏︰五、【一毛】等者,約偈「不思議」「解脫」力也。「無」「礙」有二義︰一、唯就所現,則「毛」中多「剎」,自、互「無」「礙」;二、雙就能、所,「一毛」不大,而多「剎」不小。一、多、大、小皆「無」「礙」也。又由無大、小相故,此於取著「障」「得」「解脫」也
普智眼天王得入普門觀察法界解脫門, 疏︰六、【普門】者,一「門」攝一切「門」,名為「普門」。隨一一「門」,各全收「法界」,故於其中「觀察法界」。深「智」契達,故名為「入」。此於隨相中「得」「解脫」。
樂旋慧天王得為一切眾生種種出現無邊劫常現前解脫門, 疏︰七中「眾生」「無邊」,根器各異;應形說法,「種種」不同。既根熟不休,故窮「劫」長「現」。此於畏苦不化「生」障「得」「解脫」
善種慧光明天王得觀察一切世間境界入不思議法解脫門, 疏︰八中【觀一切】等者,謂「觀」事入理。
理超情表,云「不思議」。此於諸業報「得」「解脫」。
無垢寂靜光天王得示一切眾生出要法解脫門, 疏︰九中「法」「門」無邊,「出」者為「要」;根器萬品,故「出要」難思。此於著相「得」「解脫」。
廣大清淨光天王得觀察一切應化眾生令入佛法解脫門。 疏︰十中種種方便,但隨所應,終成種智,名【入佛法】。以大悲出現,皆等雨故。此於不欲利「生」「得」「解脫」。上云「出要」,「令」離妄苦;今云「入」「法」,「令」得真樂也。

 

三、解釋與消文:
(一)、註解:
(1)、第二是九地菩薩,在前面說過,於異生善「果」中第九地最「廣」,所有功德之殊勝,比起三禪天殊勝。德號中,此「天」離八災患,也是世中最為「寂」淨。清涼大師說此第四禪的廣果「天」,長行十「法」中,第一是「普觀一切眾生根,為說法斷疑解脫門」等,此是普應眾生之「根」授「法」,眾生才能得利益,這就是現代教育的「把每個學生帶上來」,應眾生之「根」,「說法」無果障中得「解脫」也。「斷疑」生信,是「說法」之果。因為只有「觀」機識病,稱「根」「說法」,藥、病無謬,故「疑」除,疾愈。
(2)、這句的「隨憶念」這句話,略有二意︰一是「隨」「念」何「佛」,如名應之;二是「隨」「念」有淺、深,「令見佛」有粗、妙。簡單的說,一如地藏經上說的,稱念一佛名,一菩薩名,佛菩薩都會「相應」,「相應」所現身有淺深之別,但都「得」「解脫」也。
(3)、【法性平等】這句,指的是「普」,千江之水入於大海,唯一味也。【無所依】的意思就是離「能、所」也。至於【莊嚴身】這句,一如金剛經說的,證真「莊嚴」,即非「莊嚴」。所以說雖現世間,還如「法性」不「依」諸有。這句話是針對有「依」,「得」「解脫」而說。
(4)、「知」「世間法者」,也就是了知眾生「世間」心「法」各異;知已,所以能隨宜現身通說「法」,這就是「安立」。「一念」速「安」,非人、「天」、外道所能「思議」。以此「莊嚴」如來教「海」,此於「安立」教「法」遲、鈍、障「得」「解脫」也。
(5)、【一毛】等這句,是從此偈「不思議」「解脫」力也。「無」「礙」有二義︰一是單單從所現來說,則「毛」中多「剎」,自、互「無」「礙」,這我已經舉宇宙大爆炸的實驗說過;二是雙就「能、所」而說,「一毛」不大,而多「剎」不小。一、多、大、小皆「無」「礙」,這也就是華嚴六相十玄門的特色。又由無大、小相故,所以這是從『取著』之「障」「得」「解脫」。
(6)、【普門】這句,指的是一「門」攝一切「門」,名為「普門」。而又隨一一「門」,各全收「法界」,所以如是『諦觀』「觀察法界」。深「智」契達,故名為「入」。所以這是於隨『相』中「得」「解脫」。
(7)、「眾生」「無邊」,根器各異;應形說法,「種種」不同。既然眾生「無邊」,所以根熟也是「無邊」;這就要永遠學不厭教不倦,喋喋不休,故窮「劫」長「現」。此,於『畏苦』『不化』這種「生」障「得」「解脫」。
(8)、【觀一切】等,指的是「觀」事入理。理超、情表,這就是「不思議」。此於諸業報「得」「解脫」。
(9)、「法」「門」無邊,「出」者為「要」;根器萬品,「出要」難思。此於『著相』「得」「解脫」也。
(10)、種種方便,但隨所應,終成種智,名【入佛法】。以大悲出現,皆平等普施法雨。此於不欲利「生」「得」「解脫」。上句說的「出要」,是要「令」離妄苦;現今談到「入」「法」這句的真義,是「令」眾生得真樂。
(二)、消文:
 這「復次,可愛樂法光明幢天王得普觀一切眾生根為說法斷疑解脫門,淨莊嚴海天王得隨憶念令見佛解脫門,最勝慧光明天王得法性平等無所依莊嚴身解脫門,自在智慧幢天王得了知一切世間法一念中安立不思議莊嚴海解脫門,樂寂靜天王得於一毛孔現不思議佛剎無障礙解脫門,普智眼天王得入普門觀察法界解脫門,樂旋慧天王得為一切眾生種種出現無邊劫常現前解脫門,善種慧光明天王得觀察一切世間境界入不思議法解脫門,無垢寂靜光天王得示一切眾生出要法解脫門,廣大清淨光天王得觀察一切應化眾生令入佛法解脫門。」這是九地菩薩,也就是四禪中的「廣果天」,第一是「普觀一切眾生根,為說法斷疑解脫門」等,這是教學能普應眾生之「根」,大勢至菩薩般的予以授「法」,眾生各各都能得利益,這也就是現代教育的「把每個學生帶上來」,應眾生之「根」,因勢利導的予以「說法」無果障中,得「解脫」。「斷疑」生信,是「說法」之果;只有「觀」機識病,稱「根」「說法」,藥、病無謬,故「疑」除,疾愈。第二尊「淨莊嚴海天王得隨憶念令見佛解脫門」,也就是「隨」「念」何「佛」?如名之佛應之;同時「隨」「念」之淺、深,都「令見佛」,如是都「得」「解脫」也。第三尊「最勝慧光明天王得法性平等無所依莊嚴身解脫門。」因為「法性平等」千江之水入於大海,唯一味。同時離「能、所」,「能、所」兩忘,這就【無所依】。同時還一如金剛經說的,證真「莊嚴」,即非「莊嚴」。所以說,佛雖現世間,還如「法性」不「依」諸有。第四尊「自在智慧幢天王得了知一切世間法一念中安立不思議莊嚴海解脫門。」了「知」「世間法者」,也就是了知眾生「世間」心「法」各異;如是知已知彼,所以能隨宜現身通說「法」,這就是「安立」。「一念」速「安」,非人、「天」、外道所能「思議」。以此「莊嚴」如來教「海」,這就是「安立」教「法」遲、鈍、障,「得」「解脫」。第五尊「樂寂靜天王得於一毛孔現不思議佛剎無障礙解脫門。」我們起一念,天下悉在腦中般的,樂寂靜天王得於「一毛孔」現不思議佛剎無障礙解脫門,這種「不思議」「解脫」力。就是四無礙的境界,「無」「礙」有二義︰一是單單從所現來說,則「毛」中多「剎」,自、互「無」「礙」,這我已經舉宇宙大爆炸的實驗說過,不再贅述。同時就「能、所」而說,「一毛」不大,而多「剎」不小。一、多,大、小,皆「無」「礙」,這也就是華嚴六相十玄門的特色。又由無大、小相故,所以這是從『取著』之「障」「得」「解脫」。第六尊「普智眼天王得入普門觀察法界解脫門」的【普門】,指的是一「門」攝一切「門」,名為「普門」。而又隨一一「門」,各全收「法界」,所以如是『諦觀』「觀察法界」。深「智」契達,故名為「入」。所以這是於隨『相』中「得」「解脫」。第七尊「樂旋慧天王得為一切眾生種種出現無邊劫常現前解脫門。」「眾生」「無邊」,根器各異;在十法界中,應形說法,「種種」不同。既然眾生「無邊」,所以根熟也是「無量無邊」;這就要永遠學不厭教不倦,喋喋不休,故窮「劫」長「現」。這就是九地菩薩於『畏苦』『不化』這種「生」障,「得」「解脫」。第八尊「善種慧光明天王得觀察一切世間境界入不思議法解脫門。」【觀一切世間境界】,指的是「觀」事入理。理超、情表,這就是「不思議」。此於諸業報「得」「解脫」。第九尊「無垢寂靜光天王得示一切眾生出要法解脫門。」清涼大師說「法」「門」無邊,「出」者為「要」;根器萬品,「出要」難思,九地菩薩的教學,無贅語,無夾雜,這就是『著相』「得」「解脫」也。第十尊「廣大清淨光天王得觀察一切應化眾生令入佛法解脫門。」教導眾生,種種方便,但隨所應,終成種智,這才是名【入佛法】。所以菩薩行的大悲出現,皆平等普施法雨,學不厭教不倦,這就是於不欲利「生」「得」「解脫」。上面所說的九地菩薩,說法都是「出要」,務必讓眾生「令」離妄苦,那就一定要「入」「法」,也就是不能偏離這佛法的旨要,是「令」眾生「離苦得樂」,『轉迷成悟』,得真樂,才是了義。
四、經文、疏鈔及合論:

爾時可愛樂法光明幢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眾而說頌言:  疏︰「頌」中「觀」己「眾」內三類「天」者,上五淨居,非所被故。十偈次第,一如長行。
諸佛境界不思議
一切眾生莫能測
普令其心生信解
廣大意樂無窮盡
疏︰初中前二句即所疑「境界」。「境界」之言,通分齊所觀。【普令】者,觀根為說故。【生信解】者,斷疑也。「信」「佛」大用分齊難測,故斷「佛」上疑,「生」其正「解」。「信」「佛」所觀之「境」,則斷法上疑,亦「生」正「解」。謂如有疑云:為存因果,非真空耶?為是空故,無因果耶?今明只由真空能立因果,因果立故,乃是真空也。第四句釋「一切」之言,「佛」以利「生」為「意樂」故;既該「一切」,故「廣大」「無」「盡」。
鈔:第二、四禪,疏【只由真空能立因果】下,答「上疑」念。此句明其「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若無「有空義」,「因果」定有,便墮於常。言【因果立故,乃是真空】者,即因緣故「空義」。若離「因果」以明「空」者,是「斷」「空」故。
若有眾生堪受法
佛威神力開導彼
令其恆覩佛現前
嚴海天王如是見   
疏︰二中初句即憶念,
次二句「令」見「佛」。
一切法性無所依 
佛現世間亦如是 
普於諸有無依處 
此義勝智能觀察
疏︰三中初句即「法性」平等「無依」,
次二句即莊嚴身。謂如「法性」為嚴, 故「無依處」。
隨諸眾生心所欲 
佛神通力皆能現 
各各差別不思議 
此智幢王解脫海
疏︰四中初一句即了一切世間,
次二句即一念安立「不思議」莊嚴「海」。
過去所有諸國土
一毛孔中皆示現
此是諸佛大神通
愛樂寂靜能宣說 
疏︰五中初二句即「毛孔」「現」剎。上云「不思議佛剎」,但以橫多;今云「過去」,乃豎窮前際。
【皆示現】者,如鏡「現」像。
次一句是無障礙,令應度者見,即「佛」「神通」。依「佛」鏡智而觀,乃法性恆爾。
一切法門無盡海
同會一法道場中
如是法性佛所說
智眼能明此方便 
疏︰六中初二句即普「門」,
次一句即「法」界,
末句義兼於入。
十方所有諸國土 
悉在其中而說法 
佛身無去亦無來 
愛樂慧旋之境界 
疏︰七中初二句即為一切眾生種種出現;
次句即無邊劫常現前,謂約機隱、顯,「佛」「無去」、「來」,故常現也。
佛觀世法如光影
入彼甚深幽奧處
說諸法性常寂然
善種思惟能見此 
疏︰八中初句即「觀」一切「世」間也,
次二句即「入」不思議「法」也。若約理論「深」,是「深」非「甚」。今不壞事而即理,故曰「甚深」;全攬理以成事,名為「幽奧」。「處」兼上二。「法」「常寂然」,釋上義也。以「諸法」即「寂」,故不可以理、事「思」也。
佛善了知諸境界
隨眾生根雨法雨
為啟難思出要門
此寂靜天能悟入 
疏︰九中初二句示一切「眾生」,
次一句顯「出要」「法」。
世尊恆以大慈悲
利益眾生而出現
等雨法雨充其器
清淨光天能演說
疏︰十中初二句即觀應化「眾生」,
次句令入佛「法」。

 

五、解釋與消文:
(一)、註解:
(1)、剛一開始,一如「爾時妙燄海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自在天眾,而說頌言」一樣,爾時,「可愛樂法光明幢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眾,而說頌言」,一方面表示他今天有此看法,是來自於『承佛威力』,這樣的謙下,是我們今天一定要學的。同時,「頌」中,「觀」己「眾」內的三類「天」的同修,大家也都是「承佛威力」,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而滿懷感恩。初「諸佛境界不思議,一切眾生莫能測」這二句,即指眾生所最會猜疑的就是佛的「境界」。所謂「境界」,貫通「分」「齊」之所觀。「普令其心生信解,廣大意樂無窮盡」之【普令】,這是觀眾生之根,分別的廣為說法,才能「分」「齊」故。說到【生信解】,斷疑。「信」「佛」之大用,分、齊難測,故斷對「佛」所說的法上疑,增「生」其正「解」。「信」「佛」所觀之「境」,則斷法上疑,這才「生」正「解」。例如有人懷疑:為存因果,非真空耶?為是空故,無因果耶?今說明只由真空能立因果,因果立故,這才是真空。所以第四句「廣大意樂無窮盡」是解釋「一切」之言,「佛」以利「生」為「意樂」;既該「一切」,故說「廣大」「無」「盡」。清涼大師補充的說,第二、四禪,疏文只註明【只由真空能立因果】以下,是答「上疑」念。此句則是說明其「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有空義」,「因果」定有,便墮於常。至於說到【因果立故,乃是真空】這句,即是因緣故「空義」。若離「因果」以明「空」者,那是「斷」「空」,也就頑滅空,就不是『中道』義。
(2)、「若有眾生堪受法,佛威神力開導彼;令其恆覩佛現前,嚴海天王如是見」這句頌,初句即憶念,次二句就得「令」見「佛」。
(3)、「一切法性無所依,佛現世間亦如是,普於諸有無依處,此義勝智能觀察。」初句指的是「法性」平等「無依」,次二句即莊嚴身。如「法性」為嚴,故「無依處」,這是勝智能觀察。
(4)、「隨諸眾生心所欲,佛神通力皆能現,各各差別不思議,此智幢王解脫海。」初一句即是了知一切世間,次二句即一念安立「不思議」莊嚴「海」,這是「智幢王」之解脫。各位可以再翻翻以前的資料一比對,意思就更清楚。
(5)、「過去所有諸國土,一毛孔中皆示現,此是諸佛大神通,愛樂寂靜能宣說。」初二句即「毛孔」「現」剎。上面說的「不思議佛剎」,但以空間的橫遍十方;這裡說「過去」,乃豎窮前際。至於【皆示現】這句,一如鏡「現」像,是甚麼,就現甚麼。次一句是無障礙,讓應度者見,即「佛」「神通」。依「佛」鏡智而觀,此乃法性恆爾。
(6)、「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如是法性佛所說,智眼能明此方便。」這初二句,即是普「門」,次一句即指的是「法」界,末句「智眼能明此方便」,義兼於『入』。『入』字的入,是入於佛法。
(7)、「十方所有諸國土,悉在其中而說法;佛身無去亦無來,愛樂慧旋之境界。」初二句即是指為一切眾生之感,而有種種出現;次句即無邊劫常現前,這是約眾生之根機,而有隱、顯,其實「佛」「無去」、「來」,故常現也。
(8)、「佛觀世法如光影,入彼甚深幽奧處,說諸法性常寂然,善種思惟能見此。」初句即「觀」一切「世」間,次二句「入彼甚深幽奧處,說諸法性常寂然」,即是「入」不思議「法」。若是從理論上說「深」,是「深」非「甚」。今不壞事而即理,故曰「甚深」;全攬理,以成事,名為「幽奧」。「甚深幽奧處」的「處」兼上二義。至於「法」「常寂然」,是解釋上義。以「諸法」即「寂」,千萬不要入於意識,故不可以理、事來「思」惟。
(9)、「佛善了知諸境界,隨眾生根雨法雨,為啟難思出要門,此寂靜天能悟入。」初二句「了知諸境界,隨眾生根雨法雨」是示現說法,都是隨順眾生的根器,也就是普賢十大願的『恆順眾生』,來度化一切「眾生」,次一句顯「出要」「法」,可見講經說法,是要簡潔扼要,讓眾生有所開悟。
(10)、「世尊恆以大慈悲,利益眾生而出現,等雨法雨充其器,清淨光天能演說。」初二句「恆以大慈悲,利益眾生而出現」,即觀應化「眾生」,次句「等雨法雨充其器」,講經說法的目的,是令眾生『入』佛「法」。

(二)、消文:
 這段「爾時可愛樂法光明幢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眾,而說頌言:」簡單的說是「可愛樂法光明幢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眾這些眷屬,讚嘆佛的威德說:「諸佛境界不思議,一切眾生莫能測,普令其心生信解,廣大意樂無窮盡。」諸佛的境界不思議,莫測高深,並不是我們一切眾生,所能測知的。為了普令十法界的眾生,其心對於佛生信解,一接觸經典,深入經藏,自然產生廣大意樂,無窮無盡。「若有眾生堪受法,佛威神力開導彼,令其恆覩佛現前,嚴海天王如是見。」任一眾生善根成熟,與佛的有緣,佛都能以大威神力,予以開導;舉如「嚴海天王」,念佛憶佛,立刻看到佛示現在他老人家的眼前。「一切法性無所依,佛現世間亦如是;普於諸有無依處,此義勝智能觀察。」的確的,「法性」平等「無依」,這就是真正的莊嚴身。所以以「法性」為嚴,故「無依處」,這是勝智能觀察到的。「隨諸眾生心所欲,佛神通力皆能現;各各差別不思議,此智幢王解脫海。」了知一切世間眾生心所欲,佛的神通力都能「感應道交」,儘管眾生的根欲千差萬別,都能在一念中安立「不思議」的莊嚴「海」,這是「智幢王」之解脫。「過去所有諸國土,一毛孔中皆示現;此是諸佛大神通,愛樂寂靜能宣說。」過去所有諸國土,也就是從空間上說,一毛孔中皆橫遍十方;同樣的「過去」,指的是時間,乃豎窮前際。都在『一毛孔』【皆示現】,一如鏡「現」像,是甚麼,就現甚麼。如是的大神通,了無障礙,讓應度者見,即是「佛」「神通」,此乃「愛樂寂靜」所證得的解脫。「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如是法性佛所說,智眼能明此方便。」一切法門無盡海,都是普「門」,重重無盡。如是的「法性」,是「智眼能明此方便」,所有的方便,都是要『入』於佛門。『入』的意思,是讓所有的眾生離苦得樂,轉迷成悟,這才是『入』於佛法。「十方所有諸國土,悉在其中而說法;佛身無去亦無來,愛樂慧旋之境界。」十方所有諸國土的眾生,應這一切眾生之感,而示現在種種法界出現;如是的在無邊劫常現前教化,這都是約眾生之根機,而有種種身形,或隱、或顯,其實「佛」本是「無去」、「來」。「佛觀世法如光影,入彼甚深幽奧處;說諸法性常寂然,善種思惟能見此。」佛「觀」一切「世」間,更「入彼甚深幽奧處,說諸法性常寂然」,也就是說「入」不思議「法」。若是從理論上說「深」,是「深」非「甚」。今不壞事而即理,故曰「甚深」;全攬理,以成事,名為「幽奧」。「法」「常寂然」,所以「諸法」即「寂」,千萬不要入於意識,故不可以理、事來「思」惟。「佛善了知諸境界,隨眾生根雨法雨;為啟難思出要門,此寂靜天能悟入。」佛「了知諸境界,隨眾生根雨法雨」,都是隨順眾生的根器,示現說法,也就是普賢十大願的『恆順眾生』,來度化一切「眾生」;如何度?必須「出要」「法」,不能言談終日,言不及義,可見講經說法必須諄對眾生之需要,簡潔扼要,讓眾生有所開悟。最後是:「世尊恆以大慈悲,利益眾生而出現,等雨法雨充其器,清淨光天能演說。」也就是世尊恆以大慈悲,利益眾生而出現,講經說法的目的,是令眾生開智慧,『入』於甚深之佛「法」,讓十法界的眾生都能離苦得樂,轉迷成悟。
六、結語:
 這九地菩薩,在前面說過,於異生善「果」中第九地最「廣」,所有功德之殊勝,比起三禪天殊勝。因此這德號中,表的是此「天」離八災患,也是世中最為「寂」淨。清涼大師說此第四禪的廣果「天」,長行十「法」中,第一是「普觀一切眾生根,為說法斷疑解脫門」等,此是普應眾生之「根」授「法」,眾生才能得利益,這就是現代教育的「把每個學生帶上來」,應眾生之「根」,「說法」無果障中得「解脫」也。「斷疑」生信,是「說法」之果。因為只有「觀」機識病,稱「根」「說法」,藥、病無謬,故「疑」除,疾愈。到「世尊恆以大慈悲,利益眾生而出現,等雨法雨充其器,清淨光天能演說。」也就是說世尊恆以大慈悲,為利益眾生而出現,告訴我們講經說法,要以「寂清淨」的的『自在』,為眾生「演」「說」,令眾生開根本智慧,『入』於甚深之佛「法」,讓十法界的眾生都能離苦得樂,轉迷成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