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一五五講

發布日期 : 2014-01-15 21:11:39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一五五講    楊永慶

 

一、前言:

 

上一講次,我們談到『始成正覺』。約時間來說,則【念念初初,為物而現】者,即體之應,應「無盡」「時」,而當眾生一感,即是『始』之「成」。所以念念機感,「念念」「成」。「成」既不已,故曰「初初」,這就是『始成』。也因【一成,一切成】,事事無礙,所以出現品上說:「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故「如來成」,即「眾生成」矣。況「佛」佛平等,「一切成」「佛」。又於「一」處「成」,即「一切」處「成」。說到【以十佛法界之身雲】者,即「成正覺」等十佛」義」。因此十地中,第十願這樣說:「願於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離一毛端處,於一切毛端處,皆悉示現」等等。又說了:「如於此處見佛坐,一切塵中亦如是;佛身無去亦無來,所有國土皆明現」等。至於【一覺,一切覺】,若「覺」「一」「法」,「一」「法」之中,「一切」「具足」。「無覺」者,遠離「覺」、「所覺」;至於說「無不覺」這句,朗鑑在懷,亦不存於「不覺」之「相」,好了我們接著看下去。

 

二、疏:第四、別顯處嚴者,然此下處,主及眾即三世間嚴。三中前二,即如來依、正,眾即淨土輔翼不空。

 

 接著我們談第四部分,也就是從「別顯處嚴」這角度來說,然,此下處的處所,說法之主,也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以及薰習佛法的眾生,以及講經的處所,這即是「智正覺世間」、「有情世間」以及「器世間」等三世間之莊嚴。這三世間之中的前二世間,即如來的「依、正」莊嚴,眾,即是淨土以及輔翼不空,也就是聽經聞法的眷屬影響眾。清涼大師補充的說:

 

鈔:「第四、別顯處嚴」中,文亦有二︰一、通釋前、後,二、「別」釋器界。前中疏【即如來依、正】者,「別顯處嚴」是「依」,教「主」難思是「正」「眾」海雲集是「眾」。而言【輔翼不空】者,菩薩即十八圓滿中「輔翼」圓滿;「不空」即眷屬圓滿,謂「淨土」中無有四趣,龍、鬼等「眾」是佛現有,欲示「淨土」「不空」故。

 

文中說「第四、別顯處嚴」中,文,也有二部分︰一是通釋前、後,二是「別」釋器界。前中,疏文中說【即如來依、正】這句話,「別顯處嚴」是「依」報的環境,教「主」難思是「正」,「眾」海雲集是「眾」。而說到【輔翼不空】這句,即是菩薩即十八圓滿中,「輔翼」圓滿;簡單的說「不空」,即是指眷屬圓滿,因為「淨土」中,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無有四趣。至於說到龍、鬼等「眾」是佛現有的常隨眾,這目的在顯示「淨土」「不空」。

 

 

三、疏:今初器界嚴者,即廣於前場之嚴,顯「成」前覺之妙異於餘經之處。於中四事各十種嚴,明即染顯淨,即為四別︰第一、地嚴,第二、樹嚴,第三、宮殿嚴,第四、師子座嚴。

 

現今,初說「器界嚴」這句,即是我們在前面廣說的各種莊嚴,以彰顯始「成」前面說的正覺之妙,相異於講說其餘經典之處。於其中,有「四事」,也各具有十種莊嚴,明,即是因染顯淨,所以有四別︰第一是地嚴,即是心地莊嚴;第二是樹嚴,即是菩提樹下發菩提心,生生不息,不斷長養;第三是宮殿嚴,即是一種「常樂我淨」的涅槃妙心;第四是師子座嚴,也就是一切法空。清涼大師說:

 

鈔:「今初器界」下,第二、別釋「器界」,文中五︰初、總標列。

 

文中說「今初器界」以下的句子,屬於第二,是別釋「器界」,文中有五部分︰現今說的是初,先總標列。

 

四、疏:然此諸嚴各具三釋︰一、約事,可知。、表法,謂地表心地法身,樹表菩提,宮殿表無住涅槃,座表法空等。三、就因行,謂:一、以窮心地法身之因,報得增上金剛之地;二、以般若為因;三、以悲、智相導為因;四、亦以法空為因。

 

然而,在此經的諸嚴中,各別都具有三個層面的注釋︰一是從「事」上來說,這方面大家容易了解,不再贅述。二是從「表法」的角度,比如說「地」表「心地」,也就是表「法身」;「樹」表「菩提」;「宮殿」表「無住涅槃」;「座」表「法空」等。三是從「因行」來說,謂:一以窮「心地、法身」之因,報得增上金剛之地;二以「般若」為因;三以「悲、智」相導為因;四以「法空」為因。清涼大師解釋說:

 

鈔:「然此諸嚴」下,示「釋」儀式,謂「各」「三」故。

 

文從「然此諸嚴」以下,開示注「釋」的規範,也就是大家要留意,整部華嚴經都是從「各」約事、表法、因行這「三」個面向,來看、來說。

 

五、疏:然或一因行「成」一切嚴,或一切行「成」一嚴,或一行「成」一嚴,或一切行「成」一切嚴,以通融別,純、雜無礙。今但明一行、一嚴,顯所表故。

 

雖然都是以這三個面向來說,然而,或一因行,「成」一切嚴,或是一切行,「成」一嚴,或一行,「成」一嚴,或一切行,「成」一切嚴。如此的,以「通」融「別」,而純、雜無礙。現今,但明一行、一嚴,自然能全部章顯所表之法。清涼大師說:

 

鈔:三、「然或一因」下,通妨難。謂有問言:因果圓「融」,何以就「因」,「各別」「所表」?故今釋云:實具四句,為約「所表」,故「別」屬「因」耳。然「通」、「別」「無礙」。

 

從「然或一因」以下的部分,屬於通妨難。因為有人會質疑的問:既然是因果圓「融」,何以單獨就因」來說,而各「別」所表」?故現今解釋:實具四句,但如單就從所表」來說,那當然是「別」有所屬之「因」。然而,卻是「通」、「別」「無礙」,所以叫「圓融」。

 

六、疏:然各攝無盡之德,故四事皆有十句。初總,後別。今且就文,各分為四:

 

然而上面的論述,都是各攝「無盡」之德,所以這地嚴,樹嚴,宮殿嚴,師子座嚴等四事,皆有十句。而每十句,也都是初總,後別排列。現今,我們暫且就經文的段落,各分為四:清涼大師先補充說:

 

鈔:四、「然各攝無盡」下,總科「四事」。

 

從「然各攝無盡」以下,總科為「四事」。我們就先說明這部分。

 

 經:其地堅固,金剛所成。上妙寶輪及眾寶華、清淨摩尼以為嚴飾,諸色相海無邊顯現。摩尼為幢,常放光明、恆出妙音;眾寶羅網、妙香、華纓周垂布。摩尼寶王變現自在,雨無盡寶及眾妙華,分散於地,寶樹行列,枝葉光茂。佛神力故,令此道場一切莊嚴於中影現。

 

七、疏:今初、心「地」十句分四者,初、一,總顯「地」體;二、四,「地」「相」具德;三、四,「地」上具「嚴」;四、一,舉因結用。

 

    今初,標以「堅固」,釋以「金剛」。諸教或云木「樹」草座,多云座是「金剛」。今全「地」「金剛」,則權、實斯顯,徹華藏故。廣如彼品。次、【上妙】下,「地」「相」具德。約因釋者,一【寶輪】者,一攝「一切」,圓行致故。二【及眾寶華】,開覺悅他故。三【清淨摩尼】,圓「淨」明徹故。以上三行,用「嚴」心「地」,故結云【以為嚴飾】。上皆形「色」。四、即顯「色」,謂青、黃等殊,名【諸色相】。種種重疊,深廣如「海」;互相映發,等彼波瀾。或「諸色」俱生,或更相攝入。含虛瑩徹,「現」勢多端,名【無邊顯現】。此由隱、顯「自在」,定、「散」無礙,隨機利行之所致也。

 

    三、【摩尼】下,明「地」上「嚴」者,一、「寶」「幢」,曲有五句︰一、「摩尼」為體,二、三、「光」、「音」明用,四、五、「網」、「纓」辨飾。就因行者,降魔伏外為「幢」,智「光」「常」照,慈「音」外悅,願、行交「羅」,戒「香」芬馥,四攝「周」「垂」故。二、「摩尼」「雨」「寶」,表神通如意,隨機「變現」,「雨」法「寶」故。三、「妙華」「散」「地」,亦多因行,遍「嚴」心故。四、「寶樹行列」者,德行建立故。

 

    四、【佛神力】下,舉因結用。「佛」「力」者,出所因也。「嚴」具多門,別說難「盡」,故總云「一切」悉「現」。或「於」「樹」「中」「現」,或於上諸「嚴」具及「地」中「現」,明一一行中皆「道場」故。

 

   現今之「其地堅固,金剛所成……」這句。剛剛說了,『然此諸嚴,各具三釋︰一、約事,可知。二、表法,謂地:表心地法身,樹:表菩提,宮殿:表無住涅槃,座:表法空等。三、就因行,謂:一、以窮心地法身之因,報得增上金剛之地;二、以般若為因;三、以悲、智相導為因;四、亦以法空為因。』我們准此原則,來看經文。初,從心「地」十句,分為四者,一是總顯「地」之體一一「其地堅固,金剛所成。」也就是我們眾生本來具足一如大地般的心地,這心地一如金剛般若智慧,可以成就一切,自利利他。第二、四兩句,「上妙寶輪及眾寶華、清淨摩尼以為嚴飾,諸色相海無邊顯現。」以及「摩尼寶王變現自在,雨無盡寶及眾妙華,分散於地,寶樹行列,枝葉光茂。」這是彰顯「地」「相」具德。第三、四兩句,也就是加上「佛神力故,令此道場一切莊嚴於中影現。」這是「地」上具「嚴」。最後的「佛神力故,令此道場一切莊嚴於中影現。」加上「上妙寶輪及眾寶華、清淨摩尼以為嚴飾,諸色相海無邊顯現。」是舉因結用。

 

今初,標以「堅固」,所以,釋之以「金剛」。這是相對於其餘諸教,而說的,而其餘諸教,或稱為木「樹」草座,而本經廣博浩瀚,所以名之為「金剛」。今,本經文全「地」,為「金剛」,則「權教、實教」同時俱顯,這就是通徹「華藏」。廣如該品。次,從【上妙寶輪】以下的句子,展現「地」「相」具體的德行。從因來解釋,一【寶輪】這句,指的是「一」攝「一切」,這是圓行,所以稱「寶輪」。二【及眾寶華】,這是表示,開覺悅他,自利利他的德行。三【清淨摩尼】這句,指的是圓「淨」的心地,明徹無所障礙。以上三行,之所以用「嚴」心「地」,故總結說【以為嚴飾】。以上談的,皆是形「色」。四為了彰顯「事」上的「色」系,所以有青、黃等不一樣的各種顏色,名為【諸色相】。如此色相,種種重疊,深廣如「海」;互相映發,等同我們看的波瀾,壯闊無比。或「諸色」俱生,或更相攝入,如此重重,含虛瑩徹,「現」出的諸多色端,名【無邊顯現】。此,正表隱、顯「自在」的法,如此「定」、「散」無礙,這是表「隨機利行」之一代聖教所致。

 

三、從【清淨摩尼】以下,是說明「地」上之「嚴」者,所謂嚴,指的是「莊嚴」,莊,是端莊;嚴,行於外,是不怒而威,奪人氣色的一種威儀。所謂「寶」「幢」,分析起來,有五句︰一「摩尼為幢」,是指「摩尼」為體,二、三「常放光明、恆出妙音」,這是以「光」、「音」明用,四「眾寶羅網」,這是「網」之嚴飾;五「妙香、華纓周帀垂布」,以香、華「纓」辨飾。就因行的角度,降魔、伏外為「幢」,智「光」「常」照,慈「音」外悅,願、行交「羅」,戒「香」芬馥,四攝「周」「垂」等。二「摩尼寶王變現自在,雨無盡寶」這句的「摩尼」「雨」「寶」,表神通如意,隨機「變現」,「雨」法「寶」故。三「及眾妙華,分散於地」這句的「妙華」「散」「地」,亦多因行,遍「嚴」心故。四「寶樹行列,枝葉光茂」的「寶樹行列」,指的是德行的建立。

 

四、從【佛神力】以下,屬於舉因結用。「佛」「力」者,出自所因。「嚴」具多門,要分別說明,難以「盡」述,故總以「一切」悉「現」來代表。或「於」菩提「樹」「中」,展「現」,或於上面所說的心「地」十句,等諸「嚴」具足來表法,以及心「地」中「現」,詮明一一行中,皆是菩提「道場」的道理。清涼大師補充說:

 

鈔:「今初、心『地』十句」下,第五、釋本文。言【徹華藏】者,以「華藏」世界海大蓮「華」「地」面「金剛所成」故。此依本經。若觀佛三昧海經第二,亦異常說,而未盡源。彼云:「爾時菩提場地化以金剛,滿八十里。其色正白,不可具見。此相現時,菩薩眉間白毫相光端潔正直,矗然東向,長一丈五尺,有十楞現。」釋曰︰既有「里」數,又言「化以」,故非極說。

 

    【或『於』『樹』『中』『現』】者,以上別中第四「寶樹行列」故。言「或」「諸『嚴』具及『地』中『現』」者,以是歎「地」尊勝故。

 

文中說「今初、心『地』十句」以下,屬於第五部分,解釋本文。談到【徹華藏】這句,以「華藏」世界海,大蓮「華」「地」面「金剛所成」,故稱為「徹華藏」。此依本經之註解,至若,依觀佛三昧海經第二,亦異常說,然而,未盡其源頭。該經的經文說:「爾時,菩提場地化以金剛,滿八十里。其色正白,不可具見。此相現時,菩薩眉間白毫相光,端潔正直,矗然東向,長一丈五尺,有十楞現。」我特別加以註釋說︰既有「里」數,又言「化以」,所以不是極說,而是方便之說。清涼大師補充的說:

 

文中說【或『於』『樹』『中』『現』】這句話,是綜合以上的分別說中第四,也就是指「寶樹行列」這句的意思。言「或」「諸『嚴』具,及『地』中『現』」這兩句,這是在讚歎心「地」之尊勝。